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模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模式的发展2010年6月23日,我们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园和科文中心。在此期间我们所领略的只是工业园区的一隅,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他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吨、耗能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3,创新能力日益增强;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发展是中国模式运行的一个缩影,自1979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已经整整30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整整60年;自1919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主义者走上中国历史舞台,已经整整90年,这90年可划分为三个30年。在我们回
眸这三个30年时,最好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好的背景是世界的现代化历史。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自主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开始不断地反对本国的伟大历史传统和众多的外国列强,借用毛泽东爱用的一个词,即是‘反潮流’”。在他看来,“反潮流”的过程就是中国历史创造的过程。“反潮流”与历史创造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他将中国20世纪历史运动的“反潮流”性质及其历史创造性质界定在四个方面,一是打破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模式,创造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王朝帝国体制的新国家;二是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三是反发展中国家采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谋求发展和现代化的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现代化模式;四是反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混合型的经济模式。(白瑞琪:《反潮流的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绪论)这四个方面从纵向上看构成中国“反潮流”的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因此,“反潮流”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运动主线。在20世纪,中国是少数几个选择自己独特道路从而真正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如果说20世纪上半期中国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么,20世纪下半期中国则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确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历史发展道路、历史发展模式与历史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决定,构成20世纪中国历史创造的主线。中国从进入20世纪的一开始,就面临着国外模式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双重作用,面临着选择自己独特道路,创造自己历史的使命。最终开创中国历史新局面的任务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现代化是欧洲中心论和文化传播主义的代名词。此
时通行的现代化模式是西方经济的模式,即现代经济(重要公司为殖民者所有)加现代公共管理(殖民政治机构)加现代基础设施。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一方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走自己的路”,以及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深刻历史意义就在于提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任务。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看,中国虽然在这种开创自己历史的道路上出现了诸多曲折与失误,但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探索留下了经验。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顺应经济发展体制演变的历史潮流,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化的基本体制安排。中国没有选择当今世界占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是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摆脱了以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为人类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实现了新的一次历史创造。如今摆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漩涡是未来中国现代化探索面临的主题,要摆脱这一历史漩涡,关键是要探索一种既能避免陷入全球化漩涡,又可以获取全球化利益,从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显现端倪,即“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从总体上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和模式化;从现代化角度看,是一种不同于被奉为主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替代物。不管如何定义“中国模式”的内涵,在全球化的横向坐标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纵向坐标中,“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走自己的路,同时吸纳他国一切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
要素,包括先进技术、市场经济、民主、先进文化等。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获得动能,才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同时赢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中国也需要面对“中国模式”非常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的经济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自动削弱了“看不见的手”。然而,后者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也是“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必要条件。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市场的力量会被限制,于是激发不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业的商业模式,更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2,“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三十年来,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模式”提供了“人口红利”,然而,中国面临的现实是在不到十年后“人口红利”期的关闭。因为“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2009年正是转变的拐点。这个转变会带来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加重,尤其是中国以“人口红利”取胜的时代将过去。“人口红利”曾帮助“中国模式”完成了低端的发展,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给“中国模式”带来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中国在下一个30年必须加大开发“人才红利”,实行好“千人计划”,同时,要广纳全球人才为我所用。3,民众心理问题。中国模式发展的顺利与否还取决于公众心理,抑或说是“民心”。近年来,因为腐败蔓延和加深等问题,“民”对“官”缺乏完全的信任感,而这在网络时代尤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即便从“纯经济”角度考虑,这关系到人们对经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