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

合集下载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 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 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 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 园 游戏 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 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 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 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 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 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 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 阶段。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 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 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第一章-游戏导论

第一章-游戏导论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 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 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厌 烦 无 聊
茫 然 发 呆
专 注 认 真
平 和 轻 松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变 形
大 笑
2.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第⼀章学前⼉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建⽴科学的⼉童游戏本质观(⼀)⼉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般演变趋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觉到⾃觉,在内涵上由⽣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觉化理解:游戏⼀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来,⽽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在。

英⽂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作;使⼈愉快和满⾜。

2.游戏的⽣物性本质观:游戏是⼉童的本能活动。

在⼤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起了游戏的⽣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童内部存在的⾃我活动的表现,是⼀种本能性的活动,是⼉童内⼼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的⽆⽬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物性本质观⼀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次以抽象的思辨⽅式,充分肯定了⼉童的⽣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们对⼉童游戏不屑⼀顾的习惯性思维⽅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五)游戏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 觉醒理论 • 元交际理论
题外话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四)游戏材料
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三、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霍尔 提出“复演说”,他认为儿 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 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 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 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戏, 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 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在 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 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 演。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一)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 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 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 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 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是强调所有的游戏应该有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 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一 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 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 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 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 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 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 了享受……

全国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复习资料

全国自考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内部资料目录第一章游戏概述 (6)第一节游戏的定义 (6)第二节游戏的类型 (7)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点 (7)第四节游戏的理论 (10)第二章游戏的发生与发展 (11)第一节玩物游戏 (11)第二节身体运动游戏 (12)第三节角色游戏 (12)第四节建构游戏 (13)第五节规则游戏 (13)第三章游戏与儿童发展 (14)第一节游戏与身体运动发展 (14)第二节游戏与认知发展 (14)第三节游戏与社会性情感发展 (15)第四节游戏与个性发展 (15)第四章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15)第一节幼儿园游戏的特点与价值 (15)第二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15)第三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要求与实践途径 (16)第四节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17)第五章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17)第一节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构成与意义 (17)第二节室内游戏环境的创设 (17)第三节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 (19)第六章户外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20)第一节户外游戏活动概述 (20)第二节小班幼儿户外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21)第三节中班幼儿户外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22)第四节大班幼儿户外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23)第七章角色游戏的指导 (24)第一节角色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24)第二节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评价 (25)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 (26)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27)第一节建构游戏的含义与作用 (27)第二节建构游戏的环境创设 (27)第三节建构游戏的观察与评价 (28)第四节建构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29)第九章规则游戏的指导 (29)第一节规则游戏的选择与利用 (29)第二节规则游戏的观察与评价 (30)第三节规则游戏的指导 (31)第十章益智游戏的指导 (31)第一节益智玩具的选择与利用 (31)第二节益智游戏的指导 (32)第十一章教学游戏的指导 (33)第一节教学游戏的结构与特点 (33)第二节教学游戏的编制与选择 (35)第三节教学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36)第一章游戏概述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游戏含义的语言学分析1、中西方游戏的相似之处第一,游戏的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

《学前儿童游戏》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课件

定义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想象和 创造,自由地表现个人意愿和情
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特点
创造性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想象自由发挥,不受规则和
限制的约束。
示例
角色扮演游戏、积木搭建游戏、 绘画游戏等。
规则游戏
定义
规则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和要求的一 种游戏形式。
前操作阶段
01
02
03
总结词
开始出现象征性思维,以 模仿和想象为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 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模仿, 使用物品代替真实的物体 ,进行象征性游戏。
举例
过家家、角色扮演等象征 性游戏。
具体操作阶段
总结词
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出现创造 性和规则意识。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较为 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开始对游戏产生规则意识。
学前儿童游戏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游戏理论 •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教师角色
01
游戏理论
游戏定义与特性
定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儿童主动模仿现实生活的行为, 通过想象和操作物体,再现生活 的一种活动。
丰富性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场景和设施,满足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适应性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创设适合他们的游 戏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
游戏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教育性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第一章 游戏的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第一章 游戏的概述
无价值分组玩游戏老鹰抓小鸡二游戏的基本特征愉快与严肃手段与目的自由与约束假想与现实练习与探索三游戏的本质特征愉悦判断是否是游戏行为婴儿不停的摇晃这拨浪鼓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一群男孩专注于打弹子比赛小女孩正在为她的娃娃家准备宴席一个学步幼儿欢乐地跑向她的母亲女孩有节奏地唱着儿歌跳绳孩子用手指画画一个男孩用鞭子击打着嘴里吆喝着他的小板凳
情景案例2
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 楼”,另一个男孩(乙)在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 乙的“飞机”就开过来将它撞倒。细心的王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 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 “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又一次的到来。由此,王老 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没有去干预, 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软塑料块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 “我来搭一座不容易被撞倒的大高楼。”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大 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①愉快与严肃 ②手段与目的 ③自由与约束 ④假想与现实 ⑤练习与探索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 自愿 • 想象 • 愉悦
判断是否是游戏行为
婴儿不停的摇晃这拨浪鼓 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 一群男孩专注于打弹子比赛 小女孩正在为她的娃娃家准备宴席 一个学步幼儿欢乐地跑向她的母亲 女孩有节奏地唱着儿歌跳绳 孩子用手指画画 一个男孩用鞭子击打着、嘴里吆喝着他的小板凳 ... ...
一、游戏的词义
• 中文:“游” “遊” “戏” “嬉”
1.轻松自在 2.不是正经事
英文:“play” “game”
1.运动 2.轻松自在 3.无价值
分组玩游戏
• • • • • • • • 五子棋、跳棋 扑克牌(拍二十四) 七巧板 跳房子 翻花绳 九九乘法表 杀人游戏(11人) 老鹰抓小鸡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6
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生活中 都 不乏游戏的存在。
学前儿童游戏一直是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包 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
游戏的概念概括了游戏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对游戏的 特点、结构和价值的认识,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开端。
7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我国关于 “游戏”一词有以下解释: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帕登(Parten,1932)根据学前儿 童(2—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游戏 分为六类行为:
建构游戏案例分析 象征游戏知识链接
1、偶然的行为 2、游戏的旁观者 3、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初步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
4
技能目标
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 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能正确运用幼儿园 教育活动中的游戏。
5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难点: 能正确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运用幼儿园教育 活动中的游戏。
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游戏不是一种游戏的分类名称,而是伴随着幼儿园课 程改革出现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学前儿童游戏越 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纷纷开展研究,探讨游戏的有 关问题。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导演式”(学前儿童在游 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师“游戏学前儿童”的现象,北 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 游戏”、“本体性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PPT优秀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PPT优秀课件

2
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 识
1、游戏特征“三内说” ——纽曼
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性——假的
动机——内部动机
2021/6/3
3
2、游戏四因素模式图 ☺ 灵活性 ☺ 肯定的情绪 ☺ 虚构性 ☺ 内部动机
——克拉思诺
2021/6/3
4
3、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
1、游戏活动的动机 内部动机 直接动机 内部控制
2021/6/3
17
2、游戏的体验
兴趣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 幽默感 趋力愉快
2021/6/3
18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 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 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己决定 ❖ 游戏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 不追求或担心活动结果带来的奖惩
2021/6/3
19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2021/6/3
1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2021/6/3
——福绿贝尔
2021/6/3
7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 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教育大辞典》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一)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二)社会性发展的任务
2-3
第三课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二、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亲子游戏 (二)伙伴游戏
2-4
第四课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一)重要性 (二)情感发展功能 (三)情绪恢复功能
2-4
28%
This text can be replaced with your own text. All phrases can be replaced with your own text
教师武断干预
游戏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
4-2
第二课 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二、不同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其组织与指导
3-2 第二课 学前儿童游戏中硬件环境的创设
一、室内游戏硬件环 境的创设
二、室外游戏硬件环 境的创设
3-3 第三课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儿童游戏中心理环境的创设
一、学前儿童游戏心 理环境的内涵与意义
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 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
三、学前儿童游戏心 理环境创设的原则
第四章 角色游戏
4-1 第一课 角色游戏概述
2-1
第一课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一)基本动作 (二)运动能力 (三)协调能力 (四)自发运动
2-1
第一课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二、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一)发展分期 (二)阶段一致性
2-2
第二课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28%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主讲教师: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及类型;2.理解影响幼儿游戏的诸多因素,能运用知识分析幼儿的游戏;3.喜欢上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影响幼儿游戏的诸多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直观法上课前,先介绍几本参考书籍给大家:1.《儿童游戏通论》,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发展、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

2.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

主要探讨:游戏概念、幼儿园游戏特点、幼儿园游戏的教学实践模式及可行性与需要的条件。

3.《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黄进,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要探讨:梳理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从“儿童中心”到“对话精神”,从幼儿到教师作为游戏者,从传统玩具到现代玩具,本书做出了富有特色的论述。

4.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美)约翰逊等编,华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探讨:将有关游戏和发展的研究告诉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

关于游戏的专著:儿童游戏译丛(共5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河边贵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逝去的儿童游戏(李长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乡土儿童游戏(商参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游戏,让学习成瘾((美)卡普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传统儿童游戏(卢有泉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游戏力((美)科恩著。

中国人口出版社)一、请大家看看下面几张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2主讲教师:思考: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2013.《幼儿教育》10期***幼儿园调查:“最开心的事”结论:最开心的事大多是与幼儿体验了某种新奇的交通工具,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吃自己喜欢的零食、去了游乐场玩,外出旅游等事件有关,“和家人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的占5%,而在“幼儿园感到开心”的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幼儿园不再是幼儿心中的乐园!资料链接:你知道“幼儿园”的来历吗?1、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 )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

学前儿童游戏,章节测试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章节测试 第一章

第一章游戏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其开始大量出现是在儿童()。

A.2岁以后B.4岁以后C.3岁以前D.3岁以后【解析】A 本题考查象征性游戏相关知识。

象征性游成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在3岁前象征性游戏中只有动作的象征,3岁以后逐渐出现角色扮演活动,4岁以后儿童进入较成熟的主题角色游戏阶段。

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

A.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B.游戏是一种同化小于顺应的活动C.游戏是一种同化等于顺应的活动D.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解析】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提出游戏的认识本质: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活动。

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

3.游戏可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B.以游戏的认知分类C.以游戏的教育分类D.以游戏的动机分类【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

4.游戏四因素说的代表人物()。

A.纽曼B.佩培拉C.加维D.克罗伊斯【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四因素说。

克拉思诺和佩培拉在1980年将游戏行为划分为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和内部动机四种因素。

游戏四因素说理论认为,一个活动如果同时具备四种因素,可将其看作“游戏”。

5.在游戏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是()。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维果茨基【解析】 D 本题考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成“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另一种水平。

现有水平与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申
《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这样几方 面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再次重申 《指南》在关于游戏地位的论述上,主要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 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 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 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 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 化训练。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奥• 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 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 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 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 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1、与认知相关的游戏的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将儿童游戏划分为: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直接感知、实际动作、简单重复、愉快体验。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分为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一物假装另一物和扮演角色为主要形式的 游戏。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构成要素。
二、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席勒和英 国的斯宾塞 。
主要观点——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存 在的富余精力的产物。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 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 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 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 到了享受……
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策法规上、观念上强调重视幼儿游戏权利的
保障。 ◆从理论上探讨了游戏的功能及其在学前期的意义,
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幼儿游戏理论。 ◆用科学的方法对游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
对游戏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方 法和影响因素。
◆在幼儿园游戏实践的研究中,积累了许多较好的、 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和推广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 戏,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 在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演。
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 从中得到快乐”。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 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 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 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 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 变现实,这就是游戏。
儿童游戏的特质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1.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2.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3.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与工作对立 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 儿童游戏就是工作
(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思考 探讨 实践
你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请同学们分组玩一玩这个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词义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
性,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现实 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的特殊反应。
这种活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满足 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他例举小猫戏球是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是为将来 自卫所作的练习;男孩子玩的打渔游戏是将来养家谋生 的准备;女孩热衷于玩娃娃是将来养育子女的准备。可 见,根据这种观点,儿童游戏是儿童将来必须承担的更 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为未来生活作了准备。
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蛮人再到部落成 员的人类发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幼儿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 2、幼儿游戏是“自发行的自主”活动。 3、幼儿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自娱活动。 4、幼儿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5、幼儿游戏是一种模拟、假装的行为 6、幼儿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行为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索
游戏
时间 先于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结构性游戏是借助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一种结构造型 游戏ຫໍສະໝຸດ 规则游戏阶段(7-12岁)
儿童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对规则的认 知和理解水平逐渐提高,自控能力逐渐增强,从 此,规则游戏便逐步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延续下去。
第三节 学前游戏教育
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首次提出 随着《规程》的颁布,幼教界对游戏的研究发生了
放松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拉 扎鲁斯
主要观点是:游戏是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的活动。 艰苦的劳动,使人的体力消耗,产生疲劳,游戏 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法。儿童在紧张的学习后, 为娱乐而游戏。
生活准备说(预演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物学和心理 学家格罗斯。
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这种本 能在初生时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是无法适应复 杂而充满竞争的生活的,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 识的训练和准备。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模拟、以物代物、以 人代人的象征思维能力在游戏中逐渐提高。)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自乐。(快乐体验是游戏者选 择和实施游戏活动方案的动因所在。从受游戏吸引、选择 游戏、进入游戏到享受游戏快乐,游戏者的快乐体验是多 层次、多维度的——自主性体验、绽放性体验、快乐体验、 玩味性体验)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显规则—游戏所明确规定的游 戏者需要有意识自觉遵守的规则,主要是游戏方法的规定。 潜规则——约定俗成的、不必说明的规则。)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序性 游戏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社会性
内容 陌生物体
熟悉物体
目的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
行为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
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
心跳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
探索是在对事物不熟悉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这是什么?它有什 么用?”所引导,探索的目的在于发现。
游戏行为则是受“这个东西好玩吗?我能用这个东西玩儿什么?” 所支配,游戏可以赋予物品新的意义,如一物代替多物。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社会实践活动,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大量的、超 出儿童能力的、不能立刻实现的愿望时,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中,儿童通过想象情景,模仿成人的活动,在 行动上再造某种想象,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掌握基本的 社会关系。
记得小时候玩过家家,经常和小伙伴假扮开生日 Party吃生日蛋糕,刨根究底是在现实生活中总吃鸡蛋 面过生日的我们特别希望能邀请许多小朋友一起过西式 生日。通过过生日这一重复性游戏,我们体验着点蜡烛 吹蜡烛吃奶油蛋糕拆生日礼物的快乐,弥补了现实生活 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