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二、土壤的化学组成
Soil composition by volume
1.继承了岩石和母质的特点: O, Si, Al, Fe 含量在80%以上 2.包含了生物活动的产物,反映地区水热条件所带来的物质迁移、
转化和富集特点 Si(非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相对富集; Al,Fe,Ca,Mg,K,Na(金属元素)倾向淋失; C,N在土壤中含量较岩石高20,10倍。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斜长石(plagioclase)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
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闪石(amphibole)
石英 (quartz) 云母(mica)
正长石(orthoclase)
辉石(pyroxene)
橄榄石(olivine)
硅酸三盐、粘土土壤(的一矿层物硅组氧成四面体和一层铝氧八面体)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1) 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基本结构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与基本性质
主讲人:张彬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一、土壤的三相组成
1.固体物质—土粒
Soil Composition
土壤矿物质:占重量95%以上,体积38%;
Air
土壤有机质:重量的5%以下,体积12%。
2.液体:溶盐类和简单有机物的水溶液
Water Organic
Mineral
3.气体:土壤孔隙中的各种气体。
铝氧八面 硅氧四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1)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单位晶层结构
★ 2:1型单位晶层
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 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 式形成单位晶层。晶层间通过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结合。

(完整版)土壤调查与制图综合版

(完整版)土壤调查与制图综合版

比土评土:把调查采集的比样标本按照暂拟的分类系统全部摆开,对照记载表及分析化验结果,并参照野外调查获得的群众访问资料,对每一个土壤类型的诊断特征、生产情况、肥力水平、存在问题及利用改良途径,进行认真的讨论与评比。

定界剖面:顾名思义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的,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

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

定界剖面只适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绘制中使用很少。

MSS:中文名“多光谱扫描仪”利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测量景物辐射的遥感仪器。

复合比例尺:同一副地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比例尺。

土壤遥感草图测制:指经过野外土壤类型、分布、主要剖面形态等综合研究后,在遥感影像上确定土壤类型、剖面点位置、土壤界线,从而全貌的反映出调查区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的过程。

【踏查——又叫路线调查,即对调查地区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略性调查【详查:又叫定点详细调查,在踏查工作完成以后,根据所要求的比例尺精度,在野外进行定点详细调查。

土壤调查制图的精度与图上的比例尺关系密切,精度不同,成图地形的比例尺也不一样。

通常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的上图单位是土种、变种或其复区。

中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所用的工作地图比例尺大小是1:5万---1:20万,上图单位是土属、土种或其复区。

而上图单位是土属的复区和亚类,比例尺为小于1:20万土壤属于小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调查工作量的估量取决于调查面积的大小,成图所要求的比例尺、调查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调查使用的工作地图的种类、调查方法、选择剖面点的方法、剖面的深度与类型、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其他附加要求及报告编写要求等方面。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分布,影响水热条件的分配,地形影响到土壤物质转移与元素的迁移,地形影响着土壤肥力性质的差异,影响着农业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改良方向。

确定土壤剖面数量的原则是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底图质量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验指导书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验指导书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验指导书海南大学农学院土壤教研室2008年12月目录实验一地形图的判读 (3)实验二航片基本要素的认识与量测 (9)实验三野外成土因素的研究 (13)实验四野外踏查路线的选择和典型样块的设置 (14)实验五航片上景观要素与土壤判读 (15)实验六野外校核 (17)实验七航片判读成果图件的转绘 (18)实验八土壤图的清绘 (20)实验九土壤调查成果应用设计 (21)实验十编写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技术规程 (22)附录 (23)实验一地形图的判读I、目的要求:地形图是用等高线和各种符号把地面上地理要素按比例尺缩小于图上的一种地图。

地形图是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最基本的资料,其判读又是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

善于判读和应用地形图,掌握调查区地理情况,对预判土壤形成、布设土壤剖面点、拟定调查路线、勾绘土壤界线和整理调查资料等均有重要帮助。

故要求首先熟悉使用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其次能在地形图上认识地形和各种地形景观,初步掌握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技能。

II、物品准备:1:10000,1:25000或1:50000地形图、罗盘、三角尺、分规、坐标纸、铅笔、橡皮。

III、内容与方法:(一)判读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图名、图号、比例尺、方位、等高线、图式、出版单位和日期等。

(二)细部判读1、测定距离:制订调查计划,常需得知两点间距离。

即直尺在图上量得两点间距离,再根据该图比例尺即可求得实地距离。

2、判定高度:确定某点的高度是判读地形和描述土壤形成条件所必需的。

其方法:若所求之点K恰在等高线上,则其标高既为该点的高度;若所求之点K不在等高线上,则要按比例求出。

如图1所示:设K位于X和Y两等高线之间,X至Y的图上距离为d,KY为d1,等高距为h,求K、Y间的高差l。

∵△XYX1∽△KYK1∴求出l值后,与已知Y等高线标高相加即得K高程。

3、判定坡度:地面坡度大小影响土壤利用改良方式与侵蚀的发展,也是判读地图形和描述成土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调查与制图PPT课件

土壤调查与制图PPT课件

评分法(参数法):
评价因素与评价标准比较,得出单项评价结 果,用指数表示; 各个指数相乘,得到最终结果 美国Stories创造: Cs = A*B*C*D*E*F Cs:生产力指数;A:剖面发育指数;B:母 质指数;C:土壤深度(厚度)指数;D:土 色和排水指数;E:pH及盐基饱和度指数;F: A1层的发育指数。 把指数乘积分级——I、II、III……
• 土地经营管理的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 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参评因素的抉择 是决定评价质量的重要环节
• 大农业利用方向 方式:农耕地、经果园地、林地、牧地
• 非农土地利用方向 方式:城镇用地、废弃土地、旅游地、 内陆水域、海涂
评价的考虑因素
• 适宜程度 • 生产能力(或潜力)大小 • 经济效益高低(改良前后效益增长) • ……
•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

多用性---因地制宜、最佳利用

可更新性---更新难易及效益
土地资源的自然及经济属性 是评价的理论依据
• 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 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 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 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 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 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 编制土壤评价等级图,如地力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评价:
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 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 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 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 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 评价土地质量,必须针对某种特定用途, 必须考虑科学技术水平,必须综合鉴定土 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持和耕作方法、土地平均产量
优点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件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件

土壤调查与制图(农业资源与环境)绪论第一节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发展概况第三节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的专业地位土壤调查与制图第一节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与作用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与特点1. 概念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岀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土壤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根据其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发展土壤科学而进行土壤调查。

为研究土壤分类而进行的土壤考察。

为测绘或编制土壤图,必须进行土壤调查在进行制图方法的研究时必须进行土壤调查,如为航片建立标准方案。

为进行专项土壤性质研究或某一单项目的而进行土壤调查二类:为宏观或区域上解决生产布局。

1. 全球资源评估进行全球发展决策,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 : 500万世界土壤图。

2. 为评价、估算全国土壤资源生产潜力,从全国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岀发,而进行的全国土壤调查。

3. 为国土整治,区域治理,改善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改良、培肥土壤,调整生产结构而进行的土壤调查制图(区域)。

如为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而进行的土壤调查,为南方丘陵红壤利用所进行的土壤调查等,为沿海滩涂开发所进行的土壤调查等。

4. 为建设项目、进行的调查5. 为单项种植业或开垦荒地所进行的土壤调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关注土壤资源的同时,还须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附属物。

在生态学范畴,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2. 特点对象宏观性土壤资源/土地资源,量大面广,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研究宏观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之于土壤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研究。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绪论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和评价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第一章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1.土壤概查: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2.土壤详查: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

3.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范围(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1.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答案一:(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a.关系式: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R:地形C:气候P:母质O:生物T:成土时间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2)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

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随着硅含量的减少,而铁,锰、镁、钙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母岩发育的红壤,其化学组成不同,富铝化强度也有差异。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 亚纲。
• 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 自然或人为条件下产生独特的成土过程及其相 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类的土壤, 成土条件、主导成土过程和主要土壤属性相同。 每一个土类均要求:①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 或其组合,如黑钙土它不仅具有腐殖质表层, 而且具有CaCO3积累的心土层。②具有一定的 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③具有一定的成 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④具有 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引 言

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
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
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 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
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因此,在土壤调 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 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研究工作至20世纪30年代才 开始。当时,在美国土壤学家梭颇(J·Thorp) 的帮助下开展了土壤调查,引进了当时美国土 壤分类——C.F.Marbut分类,建立了2000多个 土系,并出版了《中国之土壤》,对我国近代 土壤分类有启蒙作用。
• 2.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 元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 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 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现将 各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分述如下:
•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是土壤重 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共性的归纳和概 括,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 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如 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硅富铁 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 石和三二氧化物为主的一类土壤。把具有 这一特性的土壤(砖红壤、赤红壤、红壤 和黄壤等)归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土纲。我 国共分12个土纲。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 2 铁铝层的厚度在30厘米以上。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diào chá)与评价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xùlùn)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píngjià)概念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yǎnbiàn)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kèchéng)具有四方面特点(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děnɡ děnɡ),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kāizhǎn)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1)1958 - 1960年,中国(zhōnɡɡuó)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2)1979 -1985年,进行全国(quán ɡuó)第二次土壤普查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zhǔyào)的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第4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分类

第4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分类
含SiO2多的粉沙质白土层
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层次的异同点可以把具有相同层次的土壤划分为一类。
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性状的差 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学为基础,以土壤特性进行划分,根 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划分。
作业题
1、什么叫土壤圈?它有什么功能? 2、什么是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3、隐域土和显域土有什么区别? 4、土体构型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5、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分类的依据: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发生学分类:以地理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依据,根据发生层不同进行的分类。如《中国 土壤分类系统》。 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分类。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支持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 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二者关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发生学层(soil genetic horizon):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母质中一 些物质发生分解、迁移、化合、淀积等,即物质发生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态上分化 为不同的层次。 土壤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签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 的土层。 土壤诊断特征(diagnosti有一系列定量规定 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主要内容1、土壤形成发育过程2、土壤分布规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RCBA 2A1A A 00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灰褐土—黑土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700m的中山区。

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和。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个诊断表层,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3、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包括:、、、。

4、影响成土的五大影响因素:、、、、。

5、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用、、、亚类主要供小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

B6、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决定的。

7、以为基础,以为依据,根据不同发生层进行的分类称为发生学分类。

8、熟化过程可分为过程与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

A、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指()A、相对年龄B、土壤发育的年数C、绝对年龄3、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过程A、潴育淋溶过程B、潜育化过程C、熟化过程哦4、诊断表层包括()A、有机质层B、漂白层C、盐积层5、红壤中()A、土层厚而耕层浅B、土层浅而耕层厚C、土层、耕层均浅6、我国的土壤分类中一共设立了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等()个诊断特征A、25B、24C、26三、名词解释1、地质大循环2、土壤剖面3、腐殖化过程4、水平地带性5、风化作用6、绝对年龄7、相对年龄8、生物小循环。

(完整版)土壤调查与制图综合版

(完整版)土壤调查与制图综合版

比土评土:把调查采集的比样标本按照暂拟的分类系统全部摆开,对照记载表及分析化验结果,并参照野外调查获得的群众访问资料,对每一个土壤类型的诊断特征、生产情况、肥力水平、存在问题及利用改良途径,进行认真的讨论与评比。

定界剖面:顾名思义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的,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

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

定界剖面只适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绘制中使用很少。

MSS:中文名“多光谱扫描仪”利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测量景物辐射的遥感仪器。

复合比例尺:同一副地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比例尺。

土壤遥感草图测制:指经过野外土壤类型、分布、主要剖面形态等综合研究后,在遥感影像上确定土壤类型、剖面点位置、土壤界线,从而全貌的反映出调查区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的过程。

【踏查——又叫路线调查,即对调查地区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略性调查【详查:又叫定点详细调查,在踏查工作完成以后,根据所要求的比例尺精度,在野外进行定点详细调查。

土壤调查制图的精度与图上的比例尺关系密切,精度不同,成图地形的比例尺也不一样。

通常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的上图单位是土种、变种或其复区。

中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所用的工作地图比例尺大小是1:5万---1:20万,上图单位是土属、土种或其复区。

而上图单位是土属的复区和亚类,比例尺为小于1:20万土壤属于小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调查工作量的估量取决于调查面积的大小,成图所要求的比例尺、调查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调查使用的工作地图的种类、调查方法、选择剖面点的方法、剖面的深度与类型、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其他附加要求及报告编写要求等方面。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分布,影响水热条件的分配,地形影响到土壤物质转移与元素的迁移,地形影响着土壤肥力性质的差异,影响着农业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改良方向。

确定土壤剖面数量的原则是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底图质量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片状结构
土片较大,相互之间结合紧密,不易破碎。这种结构通常 出现在粘质土壤中。
团粒结构
土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团聚体,团聚体之间有明显的粘结 性。这种结构是理想的土壤结构,能够提高土壤的通气透 水性能和保水保肥能力。
柱状结构
土柱上下粗细一致,通常出现在粘质土壤中。这种结构容 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和排水不良。
土壤结构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包括 团聚体、块状结构、片状结构等。良好的土壤 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团聚体结构是由微小的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形 成的较大颗粒,这种结构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和 释放,使植物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
块状结构和片状结构则容易造成养分的不均匀 分布,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包括块 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 构等,每种结构类型都有其
特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土壤结构观察与描述的结果 可以用于指导土地利用和土 地保护,例如,根据土壤结 构类型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 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土壤结构。
04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生 长的影响
土壤质地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contents
目录
• 土壤质地 • 土壤结构 •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测定方法 •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的分类
石块
直径大于2mm的颗粒,一般来源于岩石或 矿物的破碎。
粉粒
直径介于0.002-0.05mm之间的颗粒,主要 由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组成。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的水分利用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砂质土壤具有良好的 排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做PPT土壤课件

做PPT土壤课件

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合理使用农药 和化肥、推广清洁生产等,以减少污 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污染 土壤会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PART 04
土壤科学研究进展
土壤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以及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转
调查目的
了解某地区土壤污染状 况,评估污染程度,为 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方法
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理 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
量检测等。
修复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物 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方 法,降低土壤中的重金
属含量。
实施效果
经过修复,土壤质量得 到明显改善,重金属含
量达到安全标准。
某农业园区土壤改良与利用案例
土壤修复实践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加强修复效果评估和后期监测 。
PART 03
土壤与农业生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
01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同时土壤中的空气
为作物的根系提供呼吸的场所。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02
用率。
土壤污染修复
利用土壤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受 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 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土壤科学研究和应用,保护 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 化,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土壤科学合作与交流
国际土壤科学组织
如国际土壤学会(IUSS)、国际农业科技促进发展协会(IAASD )等,促进各国土壤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类土壤属性及照片

各类土壤属性及照片
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兴国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红壤归属下的土种:油红大土 泥红土 砂红泥 红松泥 砂粘红泥 建瓯红泥土 崇安红泥土 赤水黄红泥土 麻砂红泥 褐斑黄筋泥 网纹粘红土 邵武红泥土 灰黄泥 厚灰黄泥 红黄泥
粘底红黄泥 死红土 熟红土 等等。。更多详细分类
黄绵土
图片介绍:这是摄于陕北绥德的黄绵土剖面,它是黄土母质直接耕种的土壤,是熟化与 水土流失共同作用的产物。除耕作层外,剖面发育分化很不明显。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以 西,贺兰山、日月山以东,阴山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以陕北最为集
黑垆土归属下的土种:黄麻土 壤黑垆 延川壤黑垆 绵垆土 西峰黑垆土 暗黑垆土 孟塬黑 垆土 洛川粘黑垆 灰粘黑垆 韩家粘黑垆 红垆土 粘黑垆土 永和粘黑垆土 剥皮麻土 通渭黑
麻土 秦团黑麻土 山地麻土 旱川台麻土
黑土
图片介绍:这是哈尔滨附近黄土性母质发育的黑土剖面,黑色粒状结构的腐殖质层厚 50~60 厘米,呈舌状下伸到灰褐色胶膜明显的核粒状淀积层中,全剖面都可见到不同 数量的硅粉和球状小铁子,微酸性, pH5.5~6.5 。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中温带湿润
黑垆土是埋藏在下边似的。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黄绵土地区的高产土壤。
土壤性状描述: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土的一种强石灰性的暗色土壤,多分布于侵蚀 轻微的黄土塬面和高阶地,母质为黄土。土层深厚,土体上都为厚度常超过50cm的暗 色腐殖质层,但有机质含量仅1%左右,心土略具粘化特征,石灰淀积明显,但多为假 菌丝状,常淀积于黑土层的下部。有时土壤表层为黄土沉积覆盖,使黑土是成为埋藏 状。黑垆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黑垆土亚类质地较轻,粘粒含量510%;粘化黑垆土亚类质地稍重,粘粒含量11-12%,心土层呈棱柱状结构,黑麻土亚类 主要处布六盘山以西,海拔较高,气候偏冷凉湿润,因而有机质含量可达1.5%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 的近似参比
土壤发生分类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 土壤系统分类
砖红壤
暗红湿润铁铝土 水稻土 简育湿润铁铝土 富铝湿润富铁土 铁质湿润雏形土
简育湿润淋溶土 砂姜黑土 简育湿润雏形土
潜育水耕人为土 铁渗水耕人为土 铁聚水耕人为土 简育水耕人为土
砂姜钙积湿润变性土 砂姜潮湿雏形土
在划分土壤制图单元时应注意: 制图单元应尽可能达到内部一致,没有必要相同到所区分的 土壤具有完全一致的性质,但是一个制图单元内的变化应保 持在限定的范围内,同时具有相同名称的所有制图单元内部 变化的类型应该一致。 在简单制图单元和复合制图单元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前者
第二节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根据生产要求也可划分出一些非土壤发生性状,或地表特征 的“相”以作为制图单位划分的依据,如坡度、侵蚀、砾质 特征等。 土壤制图单元虽不等于分类单元,但也应同时考虑两者的相 关性,以保证土壤制图的质量。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拟订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 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人为土壤-该系统根据我国的实情, 提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表层系列,建立 了包括灌淤土、堆垫土、肥熟土和水稻土在内的人为土纲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基本工作方法
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与制图具有综合性强、面积 大和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要特别讲究有好的调查方法,才 能获得质量较高的土壤草图。 1、掌握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路线调查 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路线调查方法 野外勾绘中比例尺土壤中通常有两种方法:一 种是路线制图法。即分组定线,控制调查区,齐头并进。采 用选点、挖坑、观察剖面和定界等工作程序同时完成。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二、前苏联土壤分类
前苏联现代土壤分类有两个主要学派:一是地理发生学派, 一是历史发生学派。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发生学原则做基础, 以发生学土类作为最基本的分类单元,他们的差别在于土类以 下各级分类中如何组合或归集各个土类。 划分土类的标准是:
1、有相同的水热状况特征及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 2、具有相同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类型 3、具有作为确定土壤发育过程的土壤发生层次的相同的土壤剖 面类型 4、由水热状况及有效的植物营养元素浓度所决定的土壤自然肥 力也大致相同
棕壤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与美国土壤系统 分类的参比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人为土
铁铝土 盐成土
/
氧化土 干旱土、淋溶土、始成土
简育土
富铁土 淋溶土
始成土、冻土
老成土、淋溶土、始成土 淋溶土、老成土、软土
新成土
雏形土 均腐土
新成土、冻土
始成土、软土、冻土 软土
有机土、火山灰土、变性土、干旱土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基本工作方法
另一种是定位移点放射线调查法。即划片进行制图工作,完 成一片再转移到另一片。片与片之间的距离根据制图比例大 小和交通工具而定。 3、典型区调查 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的范围很大,要 想对全区都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用重点 调查和推理想结合的办法。 典型区调查,就是在广阔的调查 区内,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分布小区,对土壤典型及 其与农、林、牧业生产的关系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三、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
为编制1:500万世界土壤图,FAO/UNESCO拟定了一个世界 土壤图例系统,经过多次修改,1988年正式出版了修订本。 虽自称不是分类系统,但在识别土壤制图单元时,却用了诊 断层和诊断特征。 联合国图例单元系统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分类系统,但它 应用了土壤系统分类的成就,吸取各国土壤分类之长处,用 于土壤制图中,起到了土壤分类的作用。 从目前世界土壤分类来看,其主要趋势是以诊断层和诊 断特性为基础,走定量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途径,且对人 为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的研究愈来愈重视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思想:中国现行的即国家在土壤调 查中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 分类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由特定的主要成土过程所产生,且具有一定 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的土壤。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母质与土壤边界 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使得岩层发生了褶皱 或断裂。 植被与土壤边界 在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地方,植被类型结合 一定生境条件,也可判断土壤的边界。特别是一些指示性植 物,如指示酸性的马尾松、映山红、茶树等;指示盐碱土的 盐篷、碱篷、枸杞等。它们对寻找土壤边界,都具有一定的 指示意义。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勾绘土壤界线的技术
地形图定向 在勾绘土壤界线之前,首先要将工作底图(即地 形图)本身进行定向。目的是使图上的明显地物标志(如居 民点、道路交叉点、渠系桥涵、小庙、纪念碑、山顶或特殊 建筑物等)与实地相应的标志方向相一致。定向一般采用罗 盘仪。
地形图上定点 将实地所观测的剖面点(主要剖面或检查剖面) 和土壤界线点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去
第二节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一、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的关系
土壤分类是土壤制图的基础,而土壤图则是土壤分类的具体 体现 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 在任何分类等级上,一个类别就是一个分类单元。所以,分 类单元是概念性的,它是根据对分类对象的了解的程度,按 照一定的分类目的,对分类对象的性质、关系进行抽象概括 而精确定义的。
(二)图例系统 如上所述,一个制图单元可能包含一个或若干个属于不 同分类单元的土壤,根据组成制图单元的土壤类型的数目, 以及各土壤类型的比例不同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一、测制土壤草图的精度要求
土壤制图因调查目的、任务和服务对象不同,所用的比例尺 也相应而异,按比例尺的大小,土壤图有以下四种类型:即 详测土壤图,1/200~1/5000;大比例尺土壤图1/1万~1/2.5万; 中比例尺土壤图1/5万~1/20万;小比例尺小于1/20万。一般可 分为中小比例尺制图与大比例尺制图两种类型 由于土壤边界的过渡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变化明显, 一种是比较明显,还有一种是很不明显。
第四章 土壤分类及土 壤野外制图
本章提纲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第二节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第一系简介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
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 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 《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该分类的最大特 点是将过去惯用的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性给予定量化,并建立 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用其来划分鉴定土壤,并以检 索形式列出了各级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给鉴别划分土壤提供 确切的标准,便于使用。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6等级的多级土壤分类系统。从最高分 类等级到最低分类等级依次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 系。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后两级为低级分类单元。 土纲:土纲反映成土过程,依据诊断层或诊断特征划分。这些诊断 层或诊断特征是一系列在种类和程度上不同的主导成土过程所产生 的 亚纲:亚纲反映控制现代成土过程的成土因素,一般依据土壤水分 状况划分 土类:土类综合反映在成上条件(包括古成土条件)作用下,成土 过程的组合作用结果,根据诊 断层的种类、排列和发育程度以及 其它诊断特征划分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元从上至下采用土 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 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 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 重要。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第二节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一、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的关系
分类单元、制图单元和图斑 分类单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确定义的,从而给土壤调查 制图和土壤评价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一个调查区的土 壤性状与某一分类单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绘土壤时, 我们就以这个分类单元的名称命名该区域的土壤,从而成为 图斑。在一个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制图,相同的图斑组成制图 单元,一系列的制图单元构成图例系统。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二、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图的勾绘
中小比例尺制图是1:10万~1:100万之间的土壤制图,其制 图单位均在土种(土系)以上,例如土属、亚类、甚至土类 等。由于制图单位小,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地面关系更 为密切,野外勾绘土壤界线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土壤形成因 素对土壤类型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因素对土壤变异的影响。 这一点对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制图特别重要。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分类思想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 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 起。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另一指导思想是,分类标准必须 定量化,以求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有共同的比较基础。
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1999年发表的《土壤系统分类· 第二版》 中共定义了8个诊断表土层(epipedon)和20个诊断表下层 (diagnostic subsurface horizons) 诊断特征是指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