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复习资料1—3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昆虫部分复习

1

发生与危害概况:

我国森林害虫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食叶害虫:松毛虫、叶蜂、大袋蛾、叶甲、毒蛾、尺蛾、竹蝗、叶蜂钻蛀性害虫:天牛、小蠹、吉丁、象甲、长蠹;木蠹蛾、透翅蛾;树蜂等

种实害虫: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微红梢斑螟

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

枝梢害虫:板栗瘿蜂、叶蝉、蚜、蚧等)

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的主要特征:

•常发性重大害虫周期性发生

•境外重大害虫不断传入,威胁剧增

•因检疫不严,国内一些重大害虫分布区不断扩大

•次要性害虫逐步演化成重要威胁

•重大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但近年来天然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害虫发生呈加剧趋势

•监测和预警水平较低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损失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林业地位的提升

人工林面积的急剧增加(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森林资源只能主要依靠发展人工林,这是国情所定)

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次期性病虫害的大发生

关注种类和区域的增加,从重点到一般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加剧和重视程度的提升

Increasing area of man-made forest

Cutting off excessively natural forest in past time

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frequently and unreasonably

Passive control of Forest pest

Low capability in survey and monitor to forest pests disaster

2、森林害虫的主要控制策略的演变过程与主要内涵:

害虫防治简史:

自然防治到综合治理

片面以来化学防治(3R)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40-50年代初期提出)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3种新策略:①害虫综合管理(IPM);②全部种群管理(TPM)③大面积种群管理(APM)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发展历程:

•综合防治(IC)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害虫综合管理IPM是一套害虫管理系统,它按照害虫的种群动态及与之

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

马世骏(1979)对IPM作如下说明: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有害生物总体治理(TPM)

彻底消灭害虫

•有害生物区域治理(APM)

害虫防治可分为3个阶段:

⏹低级阶段:是局部种群管理IPM,以取得小面积上减轻受害程度为目的;

⏹过渡阶段:是APM,是IPM和TPM的结合,目标是控制大面积内的害虫种群,使

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尽可能设法使之继续降低。在技术措

施上采用所有的防治方法,特别是TPM的方法,理论上采用IPM理论的生态系统

和经济阈值的概念,但在经济上着重长期效益,面向整个社会;

⏹高级阶段:是TPM,其目标是害虫种群灭绝,可取得长远效果。

•有害生物合理治理(RPM)

•有害生物生态控制(EPM)

•森林健康(Forest Health)

•有害生物持续控制(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SPM)

理论基础:横向:是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对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的影响或促进,是外部动力;

纵向:是人们对有害生物控制理论在认识上深化,是内部因素;其基石是IPM,但在策略上则更接近EPM。

•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时控稳定性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

•协调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简言之,SPMF是一种融技术、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森林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

3、防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森林害虫综合管理

森林害虫综合管理,就是在林木一个轮伐期以至整个生命周期内,结合林木经营管理,有计划地应用各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使森林害虫种群维持在可以忍受的水平下,以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防治技术与策略:

用于调节、抑制或消灭害虫种群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即为策略

生物的,如增加寄生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兽和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化学的,如各种杀虫剂,行为化学物质——性激素、集合外激素、拒斥外激素等多种信息素;

物理的如立即采伐利用或烧毁被害寄主,在楞堆上喷水雾防止小蠹定居,以及利用声、光、热、电能方法直接扑灭现有害虫种群以减免损失等

法规防治(植物检疫)

营林防治

4、如何体会“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5、森林害虫检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及主要途径

大尺度:遥感监测

监测目标:

●灾害发生动态监测,特别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

●灾害等级划分与损失评估(尤其对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动态评估,尤其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重要性:明确了灾害的发生蔓延规律;揭示了灾害发生与生态环境因子变化,特别是年降水量,地貌地形等因子的的关系;提出了大尺度生物灾害的监测理论与预警体系;为灾害的预警和控制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中尺度:信息素监测

信息素类型与监测对象:

●昆虫性信息素→沙棘木蠹蛾、沙柳木蠹蛾、沙蒿木蠹蛾

●昆虫聚集激素→八齿小蠹

●植物源昆虫引诱剂→沙蒿钻蛀性害虫、多种墨天牛、双条杉天牛

重大害虫的性引诱剂、(小蠹)聚集激素、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

信息素应用技术标准化(如剂量、组分与比例、缓释载体等);

建立诱捕器的诱集数量与林分虫口密度的关系;

有效诱集面的空间特征分析;(与坡向、海拔等因子的关系)

小尺度:地面人工监测,如生命表

监测对象:

●前述主要钻蛀性害虫

6、与农业与卫生害虫相比,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优势与劣势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