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倡女子教育。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通常将 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 , 这些内 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 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 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一般认为是 实, 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 的解放, 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是妇女进 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 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取得了许多新 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 , 的成就, 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 出了突出贡献, 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 题, 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 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 一、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 几经曲折, 其 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 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 — —经正女学的 制, 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 诞生才有所突破。 据《礼记 》 记载, 西周时期女子 , 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 ” 也是 教育由家庭承担, “毕业的学校 ” 。 自西周以降, 家庭始终是女子受 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种抱残守缺、 凝滞不变的形式, 束缚女子教育达2 000 年之久。
· 60·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女子学校教育。
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1 期
1925 年增加到7 956 名, 1928 年达 年增加到3 249名, 24 870名, 前后短短 12 年, 增加 33 倍有余④ 。除教 1922 年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 665 会学校外, 1925 年增加到 972 人, 1928 年达到1 835人⑤ 。 人, 3. 留学教育。 20 世纪初, 女子留学教育也出现了。 开始是 女子以个人自费形式出现。民国成立后, 美日为了 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 利用庚款等形式发展 同时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 急需向 中国留学教育, 外国学习, 这样中国女子留美留日人数便有所增 加。由学校派遣女子留学也规范化了, 如 1914 年 清华学校开始利用美国庚子退款每隔 1 年选派 10 名女学生留美。随着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及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女子留学欧洲的人数也不断 成为一支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教 增加, 育队伍。 ( 二) 女子社会教育。 从 19 世纪末期报刊等印刷媒介的兴起与繁 荣, 到 20 世纪初期广播等新媒介的出现及其不可 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 遏制的发展势头, 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不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 食粮, 而且其信息传递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也已经 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 》 问世, 经辛 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 1898 ~ 1922 年所出版的妇女报 第一次掀起高潮, 刊就有近 80 种 ⑥ 。 这主要是指以妇女理论、 妇女 生活、 妇女解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妇女报 刊, 若将 1898 ~ 1949 年整个民主革命阶段创办的 妇女报刊, 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和期刊开辟的有关妇 女的副刊、 专栏、 专页、 专号, 各女子学校创办的校 刊、 校报都计算在内, 数量就更为可观。 综观各妇 女报刊的出版宗旨, 尽管其侧重和篇幅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大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传 播新思想、 抨击旧观念、 传授科学知识、 探讨妇女问 题。 ( 三) 女子家庭教育。 此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 , 其目
②
教会女校一般都设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 同 时还设立了一些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科目 , 其中有 圣经、 国文、 算术、 地理、 世界历史、 天文、 生理、 音 体操、 物理、 化学、 英语、 动物学、 植物学、 生物 乐、 学、 人文地理、 代数、 几何、 三角等等课程, 这些科目 是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未曾有过的 , 为在读女生和中 国女界接触民主和科学开辟了一个渠道 。 2. 自办教育。 1912 年 1 月 19 日颁布的《普通教 育 暂 行 办 14 条标志着民国教育的开端。1912 年 2 月, 法》 上 海女子政法学堂开学, 标志着女学教育开始培养从 上海女子护士学校成立。3 月 事国政的人才。3 月, 20 日, — —湖北女子 中国第一个女学教育领导机构— “扩张女学, 教育总会成立, 该会以 补助共和, 期达于 女子中学、 各类 完全美满之目的” 为宗旨。此外,
③
女子职业专科及教会和私立女子大学相继建立, 说 “贤妻良母” 明女学教育已开始摒弃 主义, 培养新型 女知识分子, 中国女子的素质随之开始发生变化。 1916 年全国女中学生仅 724 名, 1922 据统计,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 61·
的仍不外乎培养贤妻良母, 维护封建礼教。中国古 代虽无女子学校教育, 但是有女子家庭教育, 而且 家庭教育是女子教育的主要形式。 近代女子家庭 教育和古代女子教育在内容思想、 宗旨目的、 类型 方式以及理论根据上没有本质的差别 。 民国初期的女子家庭教育教材非常庞杂。 考 可以看出它们的思想纲领不外乎三纲 察这些教材, 五常、 三从四德。 其目的在于培养所谓的贤妻良 , “使女子坚定执行封建礼教的信念, 母 从而为君、 父、 夫三位一体的男权中心社会提供更为牢固的观 念和行为结构” 。 三、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 一) 女子教育的特点。 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兴 起和发展促进了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解放 , 不断改造 着中国传统的伦理习俗, 为女性的发展创造着宽松 同时提高了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 的社会环境, 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此期的女子教育 力, 与民国前的女子教育相比, 有如下新的特点: 1. 教育价值观的演进。 虽然中国女性温柔敦厚、 吃苦耐劳、 勤俭持家 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性格与传统女子教育有着千丝 但是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强化的是女 万缕的联系, 子对男子顺从与服侍的义务。 近代以来, 列强的侵略使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中 认识到女子是富国强兵的极大人力 国人痛定思痛, 资源。这时女子教育的价值, 已经从训练统治者和 生儿育女、 传宗接代的工具提高到 男子寻欢作乐、 了优化国民素质的高度了。 2. 教育内容的拓展。 《列女 传》 、 《女 诫 》 、 《女 从 到 后 世 的《闺 范》 》 、 《内训》 训 等封建时代的女子教科书, 都不厌其 、 “夫妇” 、 “敬慎” 、 “妇行” 、 “专 烦地讲述“卑弱” ” 、 “曲从” 和“淑姝 ” 七个方面的内容, 这严重束 心 “女子无才便是德” 。 缚了女子才智的发展, 强化了 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内容形成了既保留女子教 育中不可或缺的家政等内容, 又照顾到女子性别的 差异特色。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女权运动强烈呼唤的 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就 重要产物。20 世纪初期, 是争取教育权。中国妇女争取教育权的斗争, 对女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子教 育 的 合 法 地 位 的 取 得, 作用。 另外, 近代女子教育也是西方在华教会兴学活 西方教会来华兴办学校 动的客观产物。众所周知, 的直接目的是为其传教, 为其经济、 政治侵略服务, 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基督化, 但其客观上, 也 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 是近代中国妇女最 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大大提 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⑧ ” 所以民国初期的女 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
子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在妇女解放史上还是在中国 教育史上, 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 影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启迪了女性自我意识 的觉醒, 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 立、 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 革, 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是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 冲破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藩篱而创兴, 又逐步 中, “贤妻良母 ” 摆脱 模式而走向近代化的, 它经历了 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它的创兴和发展是中国 教育史上的重大创举, 引起了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大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 59·
·史海拾贝·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董卓然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 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 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 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 摘 要 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 是近代中国妇 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 女子 教育 自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世界体系后 , 在中西方 对抗与交流中, 社会变迁的速度比以往有所加快。 社会发展需要新知识、 新人才。人们开始讲求新式 而新式教育强调普及和实用。 在这种情况 教育, 20 世纪初期女子教育应运而生。 下,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 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取得突破, 首先, 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提倡和实 践有密切关系。 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自形 成一种政治力量后, 对妇女教育问题也给予了重 视,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人指出妇女受教育与 天下积弱之本, 必自妇女不学 否事关国家的前途,
⑦
另外, 随着女子教育的社会化, 女子报刊、 妇女 团体等新的社会宣传工具也不断推出新内容 , 大力 倡导男女平等、 婚姻自由、 社交自由等新理念, 为知 识女性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 为保障妇 女大众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 为社会关注 女性架起了一道桥梁。 3. 教育形式的更易。 自西周以降, 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 所, 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的打破, 是在宁波女塾创 办以后。 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 家庭教育仍在继续, 同时出现了学校教育和社 样, 会教育, 后二者逐渐成为女子教育的主流形式 。在 学校教育中, 不单单有细分的教育单位, 另外在自 办教育中, 从办学主体看, 出现了官立、 公立和私立 而私立又可分为官员、 乡绅、 新式知识 并举的现象, 既有男子也有女子创办女 分子创办; 就性别来说, 学; 就创办者的政治属性划分, 既有洋务派创办, 也 还有革命派创办。办学主体的多样 有立宪派创办, 化使得办学宗旨和教育形式都有区别。 女子留学 更是前无古人的新的女子教育形式 。 ( 二) 社会影响。 民国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父权极强的封建社会 , 系统教育是男子独享的特权, 而女子教育是一个国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 家进步的标志,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 , 其表 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圈子 , 出现社 普及化的趋势。 最早的女子学校是 1844 年 会化、 “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 ” 由英国 派出的阿尔德赛女 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 这一举动既是西方教会在 华创办女学之始, 也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 的历史。直到 1898 年 6 月,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 子学校才在上海产生。女子学校在 1907 年以前增 长很慢, 进入民国, 女子学校有了较大发展。 1. 教会学校。 经过学校数量少、 程度低、 学生以贫民子女为 主的初期阶段后, 教会学校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从小 学到大学规格齐全的教育体系。1919 年国内共有 3 年后增加到 291 所, 基督教中学 265 所, 其中女 子中学为 82 所。 天主教创办的女子学校在 1920 ~ 1921 年 就 达 2 615 所, 学 生 53 283 人。 至 1925 年, 各类教会女校的学生已达116 251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