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警惕语文课堂教学新误区
警惕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误区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某些语文教师在走出旧误区的同时又陷入了新的误区,笔者归纳的新误区主要有一、因为追求表面化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因为要拓展、迁移,而游离于文本之外。
三、因为要提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四、因为滥用多媒体手段,而干扰了正常的阅读教学。
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警惕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误区;文本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9-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
我们在语文课如何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凸现语文教学的个性美,如何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等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可喜可贺。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1.因为追求表面化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加标榜。
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以为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
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
只待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
有的“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
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不再独立思考,误认为讨论是那几个”好”同学的事,从而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这样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洛阳市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邮箱:hnxaegyjt@【内容摘要】我省新课标实施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1、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标的质量。
2、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3、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辑者的意图。
4、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6、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10年7月,随着上学年工作的圆满结束,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整整两年了。
两年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课改实际,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一、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要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个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逐层培训必不可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再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训几乎年年喊,年年搞,但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针对性究竟有多强,这只有深入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感知!按理说,新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才能全面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而 ,初 中生表现欲强 , 目前 教辅 读物众 多 ,讲解 详细 ,学
生 的 评 点 很 少 来 自于 自 己的 思 考 , 而 且 每 次 发 言 , 几 乎 都 是 好 学 生 ,那 些 中等 生 和 不 善 言 谈 者 ,就 被 搁 置 一 边 ,成 了课 堂 的 “ 儡 ” 。进 一 步 了解 发 现 , 因 为 学 生 缺 乏 主 动 傀 意 识 , 预 习 不 扎 实 ,近 乎 一 半 学 生 存 在 字 词 障 碍 。 文 言 文 教 学 更 让 人 困 惑 : 因 轻 视 了文 言 词 汇 ,有 些 学 生 为 完 成 作 业 ,强 行 背会 了课 文 ,却 不 知 所 云 。 二 、 重 视 提 问 , 忽 视 了 主 动 性 。 在 课 改 实 验 中 , 那
实审美教育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一
枯 燥 单 调 、 机 械 呆 板 了 , 从 而 导 致 学 生 不 愿 接 受 , 产 生 了 强 烈 的厌 学 情 绪 , 语 文 教 学 出 现 了 令 人 尴 尬 的 局 面 。 二 、审 美 教 育 的 内涵 审 美 教 育 是 指 借 助 于 自然 美 、 社 会 美 和 艺 术 美 的 手
目标 往 往 被 忽 视 。 在 持 续 的 可 发 展 的语 文 教 学 中 , 教 师
文 课 只 是 知 识 传 播 的 工 具 和 能力 提 高 的 手 段 。 学 生 普 遍 对
语 文 学 习表 现 出厌 学 情 绪 ,语 文 教 学 现 状 令 人 担 忧 。本 文 常 常 忽 视 对 学 生 进 行 审 美 素 质 的 培 养 , 这 就 使 得 原 本 充 主 要 就 如 何 改 变 这 种 状 况 ,如 何 在 中 学 语 文教 学 实 践 中落 满 生 机 活 力 、 洋 溢 美 丽 情 感 的 语 文 教 育 变 得 干 巴 巴 的 、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语的误区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语的误区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判时所使用的语言。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的差距,检验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节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
同时,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是使学生产生心理满足、强化学习积极性、促成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经常会依据获得的外部评价,逐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语存在的误区1.漠视学生的表现,对语文课堂“无言以对”。
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有些语文教师常以含糊不清的词语作为评语,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置可否。
如某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指导学生朗读,以体验苏轼的豪放词风。
学生朗读后,教师的评价是“读得不错”,“读得很好”。
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语,只是“廉价”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明确指出作答的实质或问题所在,教师的表扬就失去了针对性。
学生感觉读得很好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感觉不知如何处理的地方得不到修正,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僵化,让学生感到厌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显的情感偏差,导致评价语言过其实。
情感偏差造成语文教师的评价语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甚至完全被感性成分所占据。
有些老师一味要“保护学生”、“赏识学生”,曲解“赏识教育”,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错误视而不见。
如,某作文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把“我第一次”这个作文标题补充完整,以下是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生:我第一次逃课。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够把生活中的不平凡事联系到写作上来。
(不好意思的学生见老师没有否定,信心大增)生:因为这个题目没人写,其他的又没有新意不够刺激。
师:能够逆向思维,打破常规,这是创新的表现很好。
学生对作文标题的补充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应对某些行为和观念予以纠正。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三大误区
重要。解读文本, 写作文章都应有生 活情感体验的渗入。 《 语文 课程标准》 中强调 : 语文教 育是人 的教育 , 要 注 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 写作要感情 真挚, 力求表达 自 己对自 然、 社会、 人 生的独特和 真切体验。 目 的重在从学
一
于前而不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气魄” 。
其实, 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十分
课文、 经典要精读 , 重在 涵泳。 培 养语感, 涵养精神, 为泛读打好基础。 课文、 经典往往有学者的评注, 专家 的赏 析, 为学生 提供 了阅 读的参考 , 这需要综合} 生 地解读、 揣摩, 从比较 中 感悟。 如对话式比较, 感悟共鸣 , 意 会理解 , 求同 存异 ; 探 究式比较, 独立 思考,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 命题
2 0 1 3 f 2
观察 思 考
◎ 有兴趣地读 书, 读有品位的书, 才能
目 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令人 忧虑, 学习品质低 , 写作能力差, 审 美能力低等等。原因主要是在语文 学习的认识上存有三大误 区。
误 区一 :多读 书就 一定 能 学 好 语文
河 北
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 涵养灵气, 提 升文学素养。
式比较, 自问自答, 应用拓展。
多, 顶多 是一个书袋子。现实中有许 多学生只为读 书而读书, 一本 书读过 之后 , 问 他有何感受 , 书是好 是坏 , 竞 茫然不知 ,只能说 出书中的人物 、 情 节而已。 当人对这科读 书方法进行批 评时 , 他还 用陶渊明的“ 好读书不求 甚解 ’ 来反 驳。殊不知陶渊明的这句 话后还有‘ 嗨省会 意 , 便欣然忘食’ ’ 之
阅读是有方法的。 食而化之, 令文字 有血有肉, 有形有色, 还原文字活化 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阅 读。
语文课堂为何“误区”重重
义 ” 社 会 ,仁 义 ” 本 就 不 存 在 。 强 食 的 能 力 。 认 为 今 天 应 试 教 育 面 的 , 括 思 想 、 德 、 仰 、 守 、 的 “ 根 你 包 道 信 操 贾 谊 是 以奴 才 的 心 态 、 才 的 精 明 、 培 养 的 “ 试 能 力 ” 科 举 时 代 的 理 想 等 , 生 只 有 凭 借 这 些精 神 内 奴 应 和 学
乏人 文精神 呢?
其 二 , 历 史 上 看 , 文 精 神 从 人 化 底 蕴 ” 文 化 底 蕴 蕴 舍 在 古 典 诗 ,
知 道 怎 么 教 了 , 区 成 了 走 不 出 的 基 , 有 定 力 。 么 , 文 为 什 么缺 先 天 不 足 。 语 文 教 学 特 别 看 重 “ 误 没 那 语 文 其 一 , 现 实 看 , 试 教 育 将 文 中 , 以 古 典 诗 文 在 教 材 当 中 就 从 应 所
在 又 有 “ 课 标 ” 有 “ 参 ” 有 名 教 育 而 不 是 应 试 教 育 。 对 应 试 教 超 , 术 形 式 多 样 , 很 高 的 审 美 新 , 教 , 艺 有
师 “ 案 ” 还 有 传 统 的 和 不 断 创 新 育 , 师 们 知 道 “ 什 么 ” “ 识 与 价 值 , 其 人 文 精 神 极 为 稀 有 。 其 教 , 教 教 :知 但 的 教 学 模 式 和 教 学 方 法 , 什 么 动 能 力 ” 答 题 方 法 、 试 技 巧 。 至 于 内 容 大 多 是 诉 苦 的 , 发 牢 骚 的 , 为 、 考 放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本解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本解读却经常出现误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误区一:忽略背景知识中学生的文化背景还不够丰富,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其中的背景知识。
例如,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往往不了解其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寓意和艺术特点。
解决对策:在课堂上要注重对文本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补充,让学生了解与理解。
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误区二:单纯机械分析很多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分析,过于机械、简单,缺乏思考的深度。
例如,对于一篇小说的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只是就表面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没有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
解决对策: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思考。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误区三:缺乏文本背景分析在文本分析中,不能只看到一个局部而忽视整体。
很多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忽略了文本中的背景分析,难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产生误区。
解决对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背景分析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应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掌握其中的主旨和意图。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细节,增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主要集中在忽略背景知识、单纯机械分析和缺乏文本背景分析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注重对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易走入的几大误区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易走入的几大误区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史楠楠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也属正常现象。
但当大多数人在讨论新课改之“新”时,指出实践中的一些误区也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某些误区的产生也是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解而造成的。
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几种误区。
一、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对传统教法进行彻底的颠覆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
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
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方法的。
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
二、贯彻实施心方法易走进误区旧的好传统我们要坚持,但面对新的理念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对它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而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很多误解。
(1)在多媒体运用中产生的误区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具体说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
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调查方 式:不记 名方式 调查 内容 :请写 出班级 中最 优秀 学生和最落 后学生 的优点和缺 点 ; 从教 师评价 中可 以发现 :教师 对 “ 好 差 ”学生都 有写不 完和 写不 出现
象, 但两者 却是完全 相反 的。 即好孩 子的优 点写不完 , 几乎 没有缺 点, 而“ 落 后学 生”缺点 说不完 ,优 点难 找到。 虽然 这仅 仅是一 次随机 评价 ,然而 在时光 流转 之后 ,发现其 中所谓 的
[ 7 ] 王艳 玲 . 课堂 教学评 价 的现状 分析 与对 策 [ J ] . 理 工高 教研 究 .
2 0 0 6 , 1
作 者简介 :赵 春芸 ( 1 9 7 1 一 ),女 ,江苏 南京 人,甘肃 省滔 泉市 玉 门 油 田小学 教师 ,教 育硕士 ,中学一级 教师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 差 学 生” 目前 已经毕 业或者 临近 毕业 ,而 留在老 师心 目中 依然 是这样 的 印象 。这 是教 育 的悲哀 还是 学生 的 “ 顽 固 ”?在小 学阶 段就 形成 的负 面评
[ 5 ]陈振华 .教育评价中存在的 问题及反思 .教育发展研究 ,2 0 0 9 ,1 8 [ 6 ]钱玲 . 初 一学 生学 习 心理调 查结 果分 析 与思考 . 现 代 中小学 教 育 .2 0 0 6年 . 1 2
助
价伴 随学 生度过 少年 时期 ,最可 怕 的是在这 样 的评价 中 ,有 多少 学 生失去 了对 学校 的美好 向往 ?也失 去了对 自己的信心 。 因此 , 当教师 遇到一个 个“ 问 题 学生 ”时,切忌 因学生成 绩差而否 定一切 。 汇 集 以上 数据和 信 息,仅 以部分 样本学 生 的成 绩分 析说 明学 困生形成 的原 因 。作 为教 育工 作者 ,如果 仅停 留在 分析 原因 的层面 ,对 这些 学生 是 没有 实际 意义 的 因为, 学业失 败 的 “ 结论 ”将 伴随 他们 度过短 暂 的学校 时光 。因此 ,正确 认识 比值 分析 法 的作用 ,帮助 教师 在 日复一 日的平凡 工 作中 , 克服职 业倦态 , 深化 课堂教 学改革 , 切 实培养学 生“ 终身学 习” 的理念 , 让学 生 “ 成人 、成功 、成才 ”,成就 自己独特 的人 生才 是最 为关键的 。因而 , 通过 比值 分析 法提 供的数 据 ,帮助 教师转 变教 育教 学观 念,帮 助家 长确 立 科学 、合理的家庭 教育理 念 同样 迫在眉睫 !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引导 学 生 感 知 、体 验作 品 的言 语 形 式 ,完成 阅读 。上 述 做 法 无 疑 是 混 淆 了 朗读 教 学 的 根 本 目的 , 朗读 是 为 了更 充 分 更 深 入地 理 解 与 感 受 文 本 ,掌 握 阅读 课 文 的
方 法 , 是 为 了 积 累 语 言 素 材 , 培 养 语 言 感 受 能 力 , 实
面发 展 。因 此 ,重 新认 识 朗读 教 学 ,正 确 发 挥 朗读 在 语 文教 学 中的 实 际 功能 已成 为 每 个语 文 教 育 工 作 者 和
研究 者不 容 回避 的任 务 。
一
现 言 语 能 力 的提 高 。而 朗读 技 巧 只 能是 一 种 为 理 解 文 本 传 情 与 悟情 的 手段 和 工 具 ,任何 “ 乏 情 感 的 丰 富 缺 变 化 ,技 巧的 运用 也成 了有形 无神 的赝 品 ” I 。 — l
地 探求 有 效 性 朗 读 教 学 的 对 策 ,提 高 朗 读 的质 量 ,更 好 地 发挥 朗读在 中学语 文教 学 中的 实际 作用 。
1 变 更 教 育 观 念 ,改 革 评 价 方 式 .
的时 间 用 在 对文 章 的 精雕 细刻 上 和 对 “ 点 ” 的猜 测 考
模 拟 上 。 在 近 乎 形 式 化 、模 式 化 的 朗 读 形 式 — — 齐 读
一
吟 ” “ , 书读 百遍 ,其 义 自见 ” ,许 多教 育界 名 家 都 积 极 地 肯 定 了 朗读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重 要 性 ; 《 文 课 程 语 标 准》 在 教学 目标 中也 多 次提 到 应 指 导 学 生 “ 普通 用 话 正确 、流 利 、有 感情 地 朗读 课 文 ” 。可 见 ,朗读 应该
浅谈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教授字词、语法,更应该充满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继承以读为本的优良传统,于不知不觉间加强自身的各种素质。
而时下,不少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着“忽视思想情感的陶冶、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写字能力的培养、忽视工具书的使用、忽视以读为本的优良传统”几个误区,令人深感痛心。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一)忽视思想情感的陶冶。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及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严重忽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即便有思想教育,也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么“蜻蜓点水”,要么“走马观花”,学生难以在情感上真正接受。
(二)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教导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灌输,忽视引导;只注重教法,忽视学法;只注重讲解,忽视启发。
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仍盛行于课堂:不管学生是否爱听,不管学生是否听得进去,只要把该讲的内容全“倒”出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结果是教师疲于苦教,学生被动接受。
究其原因,教师缺少有效的学法指导。
(三)忽视写字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相当教量的中小学生,写字潦草,错别字多,作业不整洁。
部分教师批改作业只看对錯,批阅试卷只求标准答案,学生写字“信马由缰”,缺乏有效的修正。
(四)忽视工具书的使用。
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查字典,对汉字的读音,学生本身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但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生字增多,词汇频繁,多音多义字及文言词汇成了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
由于课时紧张,许多老师干脆放弃让学生查字典来完成预习的方法,自己不惜心血查对核实,将标准答案在课堂上一一抛给学生。
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忽视“以读为本”的优良传统。
现行考试除了基础涉猎课本以内,其他内容近乎全在课外,部分教师就认为课文可读可不读,更不提精读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对方略
直接道破 , 而是 要进行巧 妙的点拨 , 这样学生 的思维才
有拓展 的空间, 才 能逐 渐 朝 着 思 维 灵 活 化 的 空 间 发展 。
学生在 中学 学习到 的知识 ,能够 使其受 益终身 ,
教 师 要 善 于 发 现 和 钻 研 , 为 学 生 设 计 多 元 化 的 教 学 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学语文教 学中存在的误 区剖析
1 . 教 学观念 落后 , 成 效微 小。教师 的教学 是要能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的 , 让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良好 ,学 习 知 识 较 多。 但 就 目前 的语 文 教 师 教 学 来 看 , 并 未 实现 以上 的任
何一 点。 虽然现在 是新时期教学 , 但是教师还 是坚守 自
中 语 学申 的
口黎福 英
中学语文学 习的知 识开始增 多 , 课本 的情感 更加 多元化 , 必须 培育学生 多元化 的才 能 , 才 可 以真 正地学 习到语文 的精髓 , 培育 学生具有较 高的语文 素养 , 将对 中学 生未来 的人 生进展有较 大 的作用 。但就 目前 的中
己 的落 后 观 念 , 没 有 紧 跟 时 代 的意 识 , 这 样 的语 文 教 师
性 。教师 的教育职 能, 便 是给学生最佳 的指引 , 使学生
能够更加顺 利地学 习。 所 以在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之 中 , 教 师
是非常不 合格的 。 应 该要设计灵活 多变 的教学方式 , 逐
学教学而 言, 较多的教师 在教学之 时, 还 是 存 在 一 些 不
略
其学 习的踊 跃性才 能得 以保 持。同时 , 教师在实施 多元 化 教学 方略 之 时 , 需 要将 听 、 说、 读、 写 能力 都考 虑进 来, 有效 的培养 学生各方 面的能力 , 使课 堂教学 内容不 断得 到拓 展 , 学习 的氛 围越来越浓 厚, 要努 力做到每节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误区及对策初探
文教师很少布置作业 , 语文课程的学习变得非常“ 轻松” , 语文 学习效 果甚至不如实施新课改之前 。 1 . 3过分注重课 堂教 学形 式的改变和创新
新课改实施以来 ,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 中学语 文课堂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 语 文教师打破过去教师讲 、 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 , 积极采用新 的教学模式 , 运 用新 的教学手段, 充 分 调 动 了 学 生参 与 语 文 教 学 活 动 的积 极 性 和 主动 性 。然 而 , 由于对 新 课 标 的 理 解 不够 精 准 和 深 刻 ,一 些 语 文 教 师盲 目采 用 多媒 体 教 学 手段 、 无序 组织 各 种 目的 不 明 确 的活 动 , 过 分 追 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和创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沦为形 式, 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 行。 2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对策初探
关键 词 新课 改 中学 语 文教 学 误 区 对 策
中图分类号: G6 3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中学 语 文 教 学 。
所谓新课改 , 就是为“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而 实施 的新 一轮 基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新 课 改是 上 世 纪 末 提 出 的, 其 目的是构 建 符合 素 质 教 育要 求 的基 础教 育 课 程体 系 。 目 前 ,新 课 改下 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已经 取得 了一 定 的进 展 和成 效 , 但是 由于部 分教 师 对 新 的语 文 课程 标 准 领悟 不 深 , 新课 改 下 的 中学 语文 教学 仍然 存在 一些 误 区 , 影 响 了语 文教 学 的顺利 进行 。 1 新 课 改 下 中 学语 文教 学误 区 1 . 1 认识 不到位 , 新课 改仍 然停 留在理论和政策层面 新课改是为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提 出的新 轮课程改革 。 一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革 , 跟教学 活动没有多大关系 , 仍然按照过去 的方式上课, 新课改下的中 学 语文 教 学 与之 前 的教 学 并 没 有 本 质上 的区 别 。 由于受 应 试
中学语文教学误区谈
中学语文教学误区谈任宝华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
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
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
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
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
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
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
‘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教师均能在教具的展示中略加点拨,学生就会明明白白。
最后当把“白色半透明”的果肉送入口中时,学生便会一下子品尝并且领略到“甘酸如醴酪”的味道,那记忆恐怕是终身难忘的吧。
讲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时,我曾找来几件大小不等的景泰蓝制品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地弄清了“做胎”、“掐丝”、“点蓝”等工艺,而且领悟到掐丝工艺确实只能用“精细”形容,粘满了铜丝的“图案画”确实只能用“细致”描绘的真谛。
这种边看边听边体味的讲法(实际上应称为学法),实在是一条近道。
说明文大体能够借助于教具,其他文体的课文也有不少的能借助于教具。
如《雨中登泰山》、《岳阳楼记》可借助于画,《琐忆》、《记念刘和珍君》可借助于像,《赤壁之战》可借助于图,《琵琶行》、《威尼斯》可惜助于声,应用文《合同》、《简报》则可借助于实物。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应建立起千方百计地使用教具的意识并勤于动手。
随着电脑走进课堂,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学会和使用这个无与伦比的现代化大教具,从根本上改变中学语文教学呆滞的课堂面貌。
如何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误区
如何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方面,其中的阅读教学是因为教学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训练场,学生学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指在课文教学中偏重于文章局部的理解、突破,而忽视文章整体的感悟和把握。
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微观上的零碎知识,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领略文章整体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
久而久之,学生既未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学忽视课文整体性的教法,是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具体分析误区,以及走出误区的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一)淡化阅读阅读是学生加强语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技法的重要手段。
有的教师却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如讲解来得快,于是一上讲台便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于“重点”、“精彩”之处,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却云里雾里,没有整体感知又何来局部之佳妙?(二)题海战术对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题目化,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把答案要点规范化,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三)化整为零文章是有机的整体,部分因整体而存在。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去分析,或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
其结果只是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杂碎”,说不上提高素养,更谈不上阅读欣赏。
因为文章的美丽之躯已被乱刀致残。
上述几种教法,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真实写照。
学生纵然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目,却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不甚了了,这何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要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用“篇”的形式,听说读写的对象则常常是“篇”,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甚或题目啊!二、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措施鉴于上述三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使学生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体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加强阅读的感悟性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通过配乐范读使学生为文中深挚的父子情所感染,然后要求学生在深沉的基调上有感情地反复自由朗读。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需要提出解决对策,使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一、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1. 机械式解读误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待文本解读的态度是机械的,只是机械地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只注重字面意义的解释,而忽略了文本深层次的内涵。
他们对待文本解读,只是泛泛地朗读一遍,做一些简单的词语解释和句意理解,甚至没有深入理解文本的蕴涵和主旨。
2. 误区偏差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误区偏差,即过分夸大了某些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文本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他们可能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而忽略了对文本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深入挖掘。
3. 缺少实际应用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普遍缺少对文本解读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解读,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文本解读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
二、解决对策1. 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针对机械式解读的误区,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深思熟虑,推进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文本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角度理解和思考,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推进文本解读的广度。
2. 挖掘文本内涵,提升主题意识为了避免误区偏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文本的内涵和主题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运用、作品背景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明确主题思想。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主题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语的误区
浅析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四失”现象及对策
浅析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四失”现象及对策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时间都进行地十分火热。
但是,在高三语文的教学中,依然会出现“四失”现象,也就是文化迷失、思想迷失、情感迷失、活力迷失这四个常见的语文教学问题。
这四个现象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
本文就通过分析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四失”现象,从而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四失”;对策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072-01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当语文教师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时候,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根据学科所固有的内容来进行改革的方式。
但是也有部分语文老师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不能够适应现在学生发展的,因此对传统语文教材利用程度非常低。
这几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上面临的主要困境表现在“四失”这四个方面。
一、高三学生在复习阶段知识点整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语文教学中的“四失”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化、思想、情感、活力等方面。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具体的“四失”在复习阶段知识点整理上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知识整理太过零散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一定的知识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很多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语文知识上比较零散,没有针对性,同时,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也不知道如何将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虽然在高三语文的复习阶段,有很多知识专题会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划分。
但是学生如果自己不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就无法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不利于知识的笑话和理解。
很多高三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在语文课上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到了真正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很多学生又语无伦次,不知道要说点什么。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元音就是因为她们的知识整理太过零散,不成体系。
2.无序的学法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上,造成“四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及表现就是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发表时间:2009-10-27T10:10:58.670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李小玲
[导读] 语文虽是工具性基础学科,但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更忌教者死守教参
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李小玲224341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误区
一、死守教参
语文虽是工具性基础学科,但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更忌教者死守教参。
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是“参考”,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对你教学都适用,只能利用充其量的参考价值,教学中应立足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个媒体,教学中既要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就是要把小语文和大语文结合起来,挖掘自己教学的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这一“例子”,把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使教学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二、照搬教法
语文教学改革以来,涌现了很多改革行家里手,他们推出了不胜枚举的教法。
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于漪老师的“激发情趣法”、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等等。
这是语文界值得庆贺的事。
但有的老师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某种教法,把名家的教法当成了范本,结果弄的不伦不类,反而影响了自己教学的效果。
一种教法的酝酿、形成,都有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教育对象、个体素质、知识体系、地域差别等等。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一切要面对学生实际,教法的运用更是如此。
即使同一种教法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定都适合,往往需要适时调整,多种协调配合。
当然,名家的教法可以借鉴、仿效,否则就失去了教研价值。
但我们应更多的去研究他们教法的成因,汲取其中适合我们的养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硬套模式
目前,语文界出现了很多教学模式,诸如“传递——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情境——陶冶模式”、“先学——后练模式”等等。
这是教学成功者实践的理论升华、经验总结,值得推广学习。
其中也有不少教学模式,在目前某些地区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很多学校的楷模。
如前几年江苏的洋思中学主张的“先学一—后讲一—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曾被很多学校所纷纷效仿。
但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切忌硬套人家的模式,那样是不会收到意想中的效果的。
我们在应用他人创造的教学模式时,一定要有所取舍,学其精髓,去其毛皮,充分溶进个性,而且要因地制宜,才有可能创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目中无人
新课程标准之下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但综观时下的语文课举教学,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本为“人的发展”而开设的语文课,转而成了束缚人、折磨人的桎梏!上述所言,并非言过其实,诸君可以回味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便不难发现:我们不都是违心的把时间花在如何对待试题答案的圈圈划划上了吗?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虽然与片面追求升学考试有关,但是,我觉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考试、升学并不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两件事,影响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真正原因应是陈腐的语文教学观。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虽然知晓学生的“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道理,但是实际教学中考虑最多的仍是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用自己辛劳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学习,只重教学结果,而不重教学过程。
教学的服务对象一一学生,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被当作陪衬,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事倍功半。
这种“目中无人”的做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如此下去,又怎能提高教学效率?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
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光看不练假把戏。
”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
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更具体一点说,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
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新课改是一场较彻底的教学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中,每位教师都应当认清形式,更新观念,反省自身,积极主动的投身进去。
破除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我们的教学改革之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