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治安)


中央集权
一、秦朝的统一
【想一想】观察下图思考:相对于分封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郡县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秦朝的统一
分封制
官员 产生
世卿世禄制
与中央 关系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
与中央 关系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肉 刑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求仙问药 外 出 巡 游 封 禅
修建秦长城
二、秦朝的暴政
2.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 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 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 《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 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 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 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 名的“焚书坑儒”。
材料一: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 4.元朝行省制度 • (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宣民慰族司地区
设__________。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 (2)影响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国________的开端。
•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1.汉朝 • (1)中央机构的变化
•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尚书令
•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与军国大事。
•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
体制。
• 3.隋唐
• (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
审议
• ①中书、门下和尚户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___和执行。
• ②尚书省下设吏、______、礼、兵、刑、工六部。
• (2)影响
•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 沿袭。
• 4.北宋
• (1)中央机构
• ①设立_中__书_门__下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 3.北宋 • (1)措施
• ① 强禁军军将事,上充:实把中主央要__文将_官_领__的__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 • ②行政上: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
责监督。
•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
课堂探究研析
•主题一 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课件(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课件(人教版)
C、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不同意。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 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 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 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思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 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 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胡惟庸专权
原因: 相权威胁皇权 诛杀胡惟庸 措施: 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空前)加强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 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 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 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 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从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 ①内阁制创立的原因 到21日,8天内他收到的文件有1666件,计 ②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3991 件事情。他平均每天要看到 200多份文件, 处理 400 多件事情。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吴晗论明史》 材料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34
明清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一二 三 名名 四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35
▪ 评价科举制: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考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 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 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 利益。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 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小结: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⑴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 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 组成。 执行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三 省
1、源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 一步完善。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 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 效率;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 元朝:行省制(概念、影响)
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 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史记》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 国。 ——《汉书》
发 展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加强 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西汉: 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外朝:以
三公
2、过程 汉武帝
九卿
外朝
尚书令 中朝:皇帝侍从、 中朝 秘书任尚书令、侍 侍中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非国家正式 3、结果: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机构)。
门下省
(审议)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侯大 不国 过不 十过 余十 里余 。城 , 小 弟于 毕是 候藩 矣国 !始 分 , 而 子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PPT课件

政:削__实_权_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控__财_权__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3、评价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

-
10
弱的祸根。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机构设置: 中央:中书省(河北、山东、山西) 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偏远地区:宣慰司 2:行省权力: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刑工 部部
3、特点 4、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这种制度。
-
19
3)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
20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 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
5
“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汉 武


-彻
6
2)唐朝:(趋势:削弱)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具有较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 D、三省体制
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B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时机有利: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的步骤
仔细阅读教材,回顾日本军事侵略进程大事。
1931年九一八事 变
1935年华北 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一 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1931.9.18 1932.1.28
1932.3
国际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原因
(一)日本全面侵华
过程
(二)抗日民族统 原因
一、全民族抗战 伟
一战线建立 过程
大 的
(三)国共合作 国民党正面战场

会好积极抗日
日 战
二、日军侵华罪行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一)抗战胜利 根本原因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国际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为民主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一、全民族抗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么形成的(过程)
1、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 合作抗日的序幕)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 的合作; 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军阀割据,政治动荡不安。虽然有《中华民国宪法》等法律文件,但实际政治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贿赂选票、权力斗争等。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时期实行训政和宪政,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等法律文件,试图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然而,国民政府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腐败、官僚主义等。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contents
目录
课程导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结与思考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专题一第3课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立,协同议事;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分管各项政务。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03
02
01
隋唐的政治制度
03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总结词
晚清政治变革是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开端,主要表现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方面。
戊戌变法
难点2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需要我们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角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难点3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包括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以“自强”为口号的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来提升国家实力。然而,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最终以失败告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
地”。
------《元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唐朝实行节度使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北宋过分集权 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又有何影响?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酎( zhòu )金夺爵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
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
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高一政史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ppt课件

高一政史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王位世袭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治 制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度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形成
发展 完善
强化
本质:皇权至上
秦朝
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诸卿制 地方:郡县制
•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 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材料呈现
•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 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2: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吏、户、礼、兵、刑、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
全 民 族 抗 战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3.12
战略反攻阶段:1944.1——1945.8
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 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10——进入到相 持阶段

(2)过程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方针。P37(1)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 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P38(1)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 共合作宣言。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 现了军事上的合作。P38(3)(4)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 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P39(1)
彭 德 怀 在 指 挥 战 斗
百团大战
1、中共“七大”的召开 ①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抗日战争即

将取得胜利的前夕。
②目的: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③时间、地点: 1945年春,延安。 ④内容: 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 委员会。
作用 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 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击溃关东军。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 后军民举行反攻。
①积极抗战 ②片面抗战路线(仅依靠军队和政府) ③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1937年,改编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全面抗战 路线)
敌后抗日根据Biblioteka 的建设。1937.9,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①游击战、持久战 ②全面抗战( 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 全面参与抗战) ③配合国民党打好正面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 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 署投降书。
1945年9月9日,南京举行中 国战区受降仪式。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 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
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 本投降签字仪式 日本投降仪式
密苏里号 战舰授降 仪式 (1945年 9月2日)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日本总参谋长小林线三郎向中国战区陆军总 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在中共倡导、推动并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 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是取得 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根本原因)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 援。(重要因素)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必然以失败告终。
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 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进行反“扫荡” 们是互相依存的,其同仇敌忾、 斗争 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 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壮大起来。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 战做出了贡献。 中流砥柱,敌后战场逐渐 继续发挥正面战场的抗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 谢晋元
张自忠将军 ——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将军身为仅次于蒋介石的军衔的集团 军总司令,枣宜会战时亲临最前线杀敌,身 中数弹,高呼杀敌报国而死。33集团军将士 拼死从战场上抢出了他的遗体,国民政府为 将军举行国葬,当灵柩运回重庆时,全城空 巷,百姓们跪在地上迎接!此时日寇飞机俯 冲而下,军民竟无一人惊慌躲藏,大家说这 样的人民会被打垮?!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 了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 了巨大贡献。
战略防御阶段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1.“九一八” 1935 华北事变
1937 “卢沟桥事变”
1937“八一三 事变”
1937.12.13 占领南京
1938.10 占领广州、 武汉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原因 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