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祈祷》阅读训练及答案(鲁琼版)
闻一多《祈祷》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一多《祈祷》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注]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石霤(liù):滴下的水。
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
”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 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祈求 阅读答案

祈求阅读答案(1)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迹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2)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然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3)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4)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高傲、敏锐、凶猛、无畏,它从不躲避风雨,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鹰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
(5)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
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6)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7)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
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8)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
那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9)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 A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
它的声音在颤抖。
我分明感到一种苍凉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祈求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信息提炼要准确,表达的语言要精练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质量的高低。
这就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表达的能力。
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整合出了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因为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祈求 阅读答案

(1)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迹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2)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然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3)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4)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高傲、敏锐、凶猛、无畏,它从不躲避风雨,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鹰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
(5)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
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6)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7)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
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8)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
那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9)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 A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
它的声音在颤抖。
我分明感到一种苍凉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祈求阅读理解及答案

祈求阅读理解及答案祈求阅读理解及答案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
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
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
《祈求》阅读及答案

《祈求》阅读及答案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祈求》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
《祈求》阅读及答案:1.第三段说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为什么在这里“第一次为鹰震撼”?(4分)答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天空、阳光、长城、长风、泼墨挥毫的老人——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让人热血沸腾。
2.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4分)答案: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
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
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暗示了鹰的悲剧,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愤。
3.文中“年轻的鹰”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答案:人工孵化的;目光迟滞,茫然冷漠;有着祖先的血脉,却从未曾飞翔。
作者希望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让离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C 、E)(4分)A.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的生存能力强。
B.作者用年轻鹰的茫然冷漠衬托苍老鹰的高傲暴烈,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失去了灵魂。
C.作者描写遭到戏弄后鹰的动作、神态、声音,使其内在的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祈求原文: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
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祈求》的阅读答案

《祈求》的阅读答案《祈求》的阅读答案多读深思,能快速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祈求》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祈求林敬钧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
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
它从不躲避风雨。
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
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
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
语文阅读试题:祈求附答案(共10篇)

语文阅读试题:祈求附答案〔共10篇〕篇1:语文阅读试题附答案语文阅读试题附答案阅读下文,完成 l~4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 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入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拾掇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入都像面善,可叫不知名字。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把戏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外表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泼,经常每桌轮流走动。
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非常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那么叫做歌师傅〕。
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联络上下文解释词语。
面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熟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表达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祈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石霤(liù):滴下的水。
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
”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 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8.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
(6分)
参考答案:
6.B(是赞美而非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
7.C(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化)
8.(1)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
(2)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
(3)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