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要求掌握的字词
双桨白塔四周红墙洒水悄悄愉快安排波浪轻轻飘荡倒映伙伴
悄悄环绕迎面凉爽亲爱幸福牧童歌声忽然踪迹浮萍鸣蝉佳节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天各一方
二、形近字
洒(洒水洒落)爱(亲爱爱好hào)异(异乡异客)
酒(美酒酒店)受(忍受受苦)导(导游开导)
桨(船桨,木桨)各(各国各个)偷(偷闲偷空)
奖(奖状,奖品)格(格外人格)愉(愉快愉悦)
萍(浮萍绿萍)环(环绕环保)倍(加倍倍加)
苹(苹果)怀(怀抱忘怀)陪(陪伴陪同)
三、近义词
环绕——围绕凉爽——凉快愉快——高兴尽情——尽兴
思念——想念忽然——突然异乡——他乡
四、反义词
凉爽——闷热愉快——悲伤尽情——扫兴热闹——冷清
五、词语积累
1、表示分离、思念的成语:远走高飞背井离乡兄友弟恭天各一方
牵肠挂肚朝思暮想一日三秋地久天长
2、秋天的成语: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
3、带颜色的词语:绿树红墙红墙黄瓦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白纸黑字
六、词语解释:
异乡:外乡,外地。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忆:思念。山东:华山以东。
解:知道,懂得。樾:树荫。
所见:诗人所看见的事物。振:回荡。(说明牧童歌声嘹亮)
意欲:心里想要(欲:想要)。立:站立。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更加)思念亲人。
七、填空:
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其中“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
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是指:党、祖国、人民、父母。 明知故问,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6、“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8、想象秋景,尝试写话:
金秋时节,烟波笼罩着江南水乡的湖面。荷塘里种着菱角和莲藕,岸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夕阳西下,渔民驾驶着小舟返航了,欢乐的歌声在湖面上回荡。火红的枫叶、皎洁的月光映衬着渔舟上的灯火,这画面多么令人陶醉。
9、读书交流:
(1)在读书过程中留意书的作者、故事的主要内容,摘录精彩的语句。
(2)交流时,讲清楚自己读的是哪本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的什么事,自己有什么收
获等。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示例:最近我读了《西游记》(少年版),它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唐僧、沙僧、猪八戒和孙悟空。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许多困难,经历种种磨难,最后取得真经。从中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确定了目标,并且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八、拓展思乡的诗:
《泊船瓜洲》 唐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小主人公的形象:天真幼稚、活泼淘气。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动静结合,写出牧童的纯真可爱,赞美了童心、童真、童趣。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