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第3章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教案浙教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课件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课件 浙教版

4.一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 应用它可以用100牛 顿的力, 匀速地沿斜面拉起重400牛顿的物体, 则斜 面的高与长度之比为 ( D ). A. 4 : 1 B. 1 : 4 C. 5 : 1 D. 1 : 5 5.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 第一次将重物提 高h米. 第二次将重物提高2h米. 不考虑摩擦, 比较 两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则 ( D ). A. 第二次有用功是第一次的2倍, 因为机械效率 增大一倍 B. 第二次总功是第一次的2倍, 因此机械效率减 为一半 C. 第二次提升动滑轮做的额外功增大一倍, 所以 机械效率减为一半 D. 两次实验滑轮组机械效率相同
5.斜面长5米, 高1米, 将一个重104牛 顿的物体匀速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时, 拉力与斜面平行, 如果用拉力为 2.5×103牛顿. 求: (1) 斜面的机械效率? (2) 额外功为多少焦耳?
4.如图所示把50牛顿的重物匀速提 匀速提升, 所用的力F为15牛顿, 则机 械效率为 83.3%.
学科网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
复习提问
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省力 使用简单机械的作用 省距离 改变力的方向
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 者省距离,能省功吗?
F A G
O
GBG源自G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不省功的原因是什么?
因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 定费力,而功=力×距离,所以不能省功. 相反,我们却发现使用机械时,会做一些 并不希望做的功。
F A G
O
G
B
G
G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可以对图中的各种 功进行如下的分析:
有用功=重物增加的势能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
额外功=杠杆滑轮绳子增加 的势能,机械增加的热能

浙教版科学九上认识简单机械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九上认识简单机械教案.docx

认识简单机械(一)一一杠杆杜桥实验中学:胡仙萍一、教材分析《认识简单机械》这一节内容选自教科书《科学》九年级第五册第三章,本节主要学习杠杆、滑轮、滑轮组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引入有用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常用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了解使用机械时的能量转化过程及转化效率。

教科书把杠杆、滑轮、滑轮组和斜面集中在一起,其优势是易于进行一些基本特点的比较,找出相近的规律,易于对简单机械的整体认识。

在杠杆一节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要从实例及学生的生活体会中,抓住杠杆本质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样,力臂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也是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的基础,要通过实验,突破这一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杠杆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简单机械,所以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众多工具中认识到"能围绕某固定点转动"这一杠杆的本质,从而建立杠杆模型。

另外解决杠杆问题,认清杠杆的力臂往往是今后解题的关键,力臂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就会造成作图困难和不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等问题。

在力臂概念的教学上,老师简单的给予一个定义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的。

所以一定要创设情景,引起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然后巧用演示实验,使学生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实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归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样使学生既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知识,又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领略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3章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杠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3章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分类
总结词
杠杆的分类方式
详细描述
根据杠杆的特点和应用,可以将杠杆分为三类:等臂杠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是指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 杆,费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0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
当杠杆静止不动时,可以认为杠 杆处于平衡状态。
详细描述
开瓶器是一种常见的杠杆装置,它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省力作用,使人们能够轻松打开瓶盖。在使用 开瓶器时,人们只需将开瓶器的卡口固定在瓶盖边缘,然后轻轻用力向下压,瓶盖即可被轻松打开。
剪刀
总结词
通过杠杆原理,实现省力剪切的工具。
详细描述
剪刀是一种常见的杠杆装置,它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省力作用,使人们能够轻松剪切物体。在使用剪刀时,人们 只需将需要剪切的物体放在剪刀的夹缝中,然后用手握住剪刀手柄,轻轻用力夹紧,即可实现剪切。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3章第三节 认识简单机械(杠杆)
目 录
• 杠杆的定义与分类 • 杠杆的平衡条件 • 杠杆的应用 • 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 总结与思考
01 杠杆的定义与分类
杠杆的定义
总结词
杠杆的基本定义
详细描述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由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组成。通过在 硬棒上施加力,可以使硬棒转动,从而完成机械工作。
天平
总结词
利用杠杆原理,测量物质质量的工具。
VS
详细描述
天平是一种常见的杠杆装置,它利用杠杆 原理,通过测量物质质量来衡量物质的重 量。在天平上放置物体时,天平的杠杆会 根据放置物体的质量而发生倾斜,从而测 量出物体的质量。天平的精度和稳定性是 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科学:3.3《认识简单机械》教案1(浙教版九年级上)

科学:3.3《认识简单机械》教案1(浙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省力或费力的原因,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重点难点分析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器材1、挂图2、羊角锤、开瓶器、天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提问:在工厂、工地、码头等都有很多的机械,利用这些机械有什么作用呢?他们是根据什么制成的?二、新课教学(一)杠杆(板书)教师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1、杠杆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①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②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学生思考并看课本P92图3—16学生个别演示师生共同归纳杠杆: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板书)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板书)分析: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板书)(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

得出杠杆的模型。

)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

2、人体中的杠杆(板书)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

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3认识简单的机械教学设计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3认识简单的机械教学设计

第三章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3认识简单的机械教学设计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一】【教材分析】本节要紧学习杠杆、滑轮、滑轮组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引入有用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常用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了解使用机械时的能量转化过程及转化效率。

教科书把杠杆、滑轮、滑轮组和斜面集中在一起,其优势是易于进行一些差不多特点的比较,找出相近的规律,易于对简单机械的整体认识。

在杠杆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要从实例及学生的生活体会中,抓住杠杆本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滑轮的基础,应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分析得到结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样,力臂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也是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的基础,要通过实验,突破这一难点,为以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杠杆的应用部分,应让学生从杠杆的平衡条件结论动身,分析不同杠杆的特征,并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把知识学活。

滑轮,许多学生都见过或使用过,但并不一定会认真研究过它,因此,教材中要求首先让学生认真观看滑轮,并用实物对比挂图说明滑轮的结构。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滑轮应用实例的分析,并就这些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例子中,滑轮能够起什么作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各种滑轮的特点,并通过对不同滑轮工作时结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滑轮的实质。

【二】【课标要求】1.认识简单机械的作用2.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人体的运动,能区分功率和机械效率,从能的传递和转化认识功率和机械效率活动建议: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明白杠杆省力或费力的缘故。

3.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明白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4.理解机械效率,明白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区别。

认识简单机械教案

认识简单机械教案

《认识简单机械》(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一、教学目的1.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3.了解人体的运动也运用了不少杠杆二、教学重点杠杆的五要素三、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四、教法选择学法引导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学器材准备木块、长尺和橡皮,羊角锤等六、教学设计杠杆是发明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

因此杠杆这节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上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个环境,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如做一个拔钉子的小实验,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认识以及概念规律的应用这样三个学习过程,贯穿着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还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以“找杠杆共性—感知动力和阻力—确定力臂—激发后续学习”为设计主线,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

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

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1、2:展示集装箱码头情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PPT3:对情景问题的描述中引出课题。

师:1)轮船上的集装箱是怎样被搬上岸的?2)这样的机械的作用是什么?3)这样的机械结构怎样?那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二)探究新知PPT4、5、6: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3.3.2 认识简单机械导学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3.3.2 认识简单机械导学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3.3.2 认识简单机械导学案 浙教版学习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数据说出杠杆平衡条件中的数学表达式。

重点: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前预习书本80-81页,然后完成基础部分。

课前小组对学、群学;课内讨论预习中产生的困惑,并将遗留问题汇报进行组间交流,时间5分钟。

) 1.在力的作用下可绕__________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从支点到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__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2.在图中画出力F 1和F 2的力臂。

3.思考推论:如图若发现杠杆在F1和F2的作用下向右倾斜,你有办法让这根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吗?4.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 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处于平衡。

5.还有哪些发现和困惑?【要点部分】(学习程序:课内小组根据流程及演示实验安排进行实验合作研讨。

时间共25分钟。

) 1.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①器材:杠杆及其支架、钩码、线 ②实验步骤:(1)将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平衡。

调节方法与使用过的什么仪器是一致的?(注意:实验中杠杆也要调节到水平平衡位置)思考:本次实验中杠杆为什么要调节成在水平位置平衡,而不使它处于倾斜状态平衡?(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 调节 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位置。

(杠杆两边受到的力分别等于钩码受到的重力。

左边的力叫F 1,右边的叫F 2)(3)读出两边的力臂,填入表格。

序号动力F 1 动力臂l 1 阻力F 2 阻力臂l 21 2 3 4(4)分析处理各组数据。

有何规律:F 1 F 2若用符号表示可写成:2.实验拓展①思考:如图所示,用弹簧秤向上拉能否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下来?可以的话,拉力应该作用在杠杆的哪一部位?②弹簧秤作用于O点,尝试向不同方向拉,读一读,每次的用力是否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拓展部分】(学习程序:课内独立完成,先组内校对,再展示汇报。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3节认识简单的机械 浙江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3节认识简单的机械 浙江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3节认识简单的机械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认识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省力或费力的原因,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4. 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5. 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学习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 重点、难点: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 杠杆的定义1. 基本特征:①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②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的。

2.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分析:“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以是方的、圆的等。

3. 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4. 画法:(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 (3)标明力臂。

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5. 人体杠杆。

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6. 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二. 杠杆平衡: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转动状态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1)学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1)学案浙教版

3.4简单机械(1)【点击要点】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 :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2) :使杠杆转动的力。

(3)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到的垂直距离.(5)阻力臂:从到的垂直距离。

3。

人体杠杆系统:骨是 ,肌肉收缩是的来源,骨关节是 ,移动肢体或物体是的来源。

【典题分析】例1 如下图甲所示的钢丝钳,其中A为剪钢丝处,8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图乙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 l、阻力F2、动力L1、阻力臂L2。

巩固训练1 倒在地上的一块砖,被F拉起并绕O点转动.请你画出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砖块所受拉力F的力臂L例2 如图所示,杠杆0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1是力F2的力臂。

在图中画出力F l的力臂L1和力F2。

巩固训练2 请画出图中重物G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和拉力F的力臂(用L把力臂表示出来)。

【跟踪演练】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F的力臂是()A.DF B.OD C.OC D.OF2.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B.动力、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C.支点可以在杠杆的端点,也可以在力的作用线之间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和阻力臂之和3。

如图为用瓶起开启瓶盖的情景,关于该瓶起使用时的杠杆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4. 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将油桶推上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油桶是圆的B.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没有支点C.这可以看作杠杆,因为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D.这可以看作杠杆,支点就是横截面的圆心5. 如图,这款图钉来自一位初中生的创意,翘起部分为我们预留出施力空间,图钉作为杠杆,其支点是( )A.A点 B.B点 C.C点 D.O点二、作图题6.如图所示,是某人在撬石头时的情景,请你画出力F的力臂L。

3.3认识简单的机械_教学设计

3.3认识简单的机械_教学设计

认识简单机械(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教材分析《杠杆》是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

通过7年级科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教材通过对一些简单的机械使用过程的分析,揭示杠杆的基本特点。

利用阅读材料——《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和现代机械的使用对比场景,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体验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上有充分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杠杆学习的欲望,列举分析生活器具的杠杆以及人体上的杠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本节中的图3-16,笔者认为存在科学性错误,因而不加利用。

学情分析根据9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对认识杠杆的特点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能力,但从形状各异的杠杆中要抽象出杠杆的定义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给以适当的点拨。

力臂的认识和作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思维会定势在两点间的距离。

作图技能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

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关系,按部就班引导学生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9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下降,喜欢作为听众,不乐于动手和深入的思考。

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真正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有待于教师的引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几种机械的使用过程的观察和比较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对工作过程的杠杆的转动情况和受力分析,能认识并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杠杆的认识和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3认识简单的机械学案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3认识简单的机械学案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37月13日 第3节 认识简单的机械(3)机 械 效 率一、知识梳理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 有用功 与 额外功 的总和。

符号公式: W 总=W 有+W 额。

4.机械效率:有用功 跟总功 的比值。

符号公式:η=W 有用/W 总=Gh/FL×100﹪ 由于W 有用<W 总 ,因此η<1.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它与机械是否省力、机械功率大小、做功多少是无......................关的,一样情形下,省力的机械效率低。

..................5、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光滑斜面:FL=Gh W 额外=0 η=100﹪(2)有摩擦的斜面:W 总=FL W 有用=Gh W 额外=FL η=Gh/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的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6、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要紧措施有:使滑轮组在满载情形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例,在滑轮的转轴中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阻力,减小滑轮组中动滑轮的自重等,即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形下,减少额外功,提高效率。

二、巩固练习 1.如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 动小于物重G ),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 )A .F 甲<F 乙B .F 甲>F 乙C .η甲<η乙D .η甲=η乙2、如图5所示的滑轮组,把重400N 的物体匀速提高2m ,所用的拉力为250N ,则那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B )A .62.5%B .80%C .53.5%D .20%3、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 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 ,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在5s 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 ,则泥桶上升__2___m ,手拉绳子的力为_80__N ,拉力的功率为__96__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91.7%__。

一对一教学 浙教版九上科学 第三章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1)杠杆、滑轮

一对一教学 浙教版九上科学 第三章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1)杠杆、滑轮

浙基教育个性化教学授课教案教师:居建忠学生:时间:
(例1-3)(例1-4)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一重
F=______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
】如图所示,在轻质杠杆OA的
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石块重
两个支点上,已知
端竖直向上稍微抬起一点距离,至少要用
;同理,用测力计
(测力计保持竖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他的肩往后移动一点距离
可视作一个等臂杠杆。

2-2】如图所示:货物所受重力G=200牛,现使用滑轮或滑轮组匀速提升货物,试确定各图中拉力
FA=______,FB=______,FC=_______
、、、
千克,可以举起60千克的杠铃.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学生签名:。

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浙教版1

⑴ 找支点 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
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 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
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
杠杆。
课堂小结:
1、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定义、作图五要素

说明 动力、阻力 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
向相反
④动力 臂:从支点 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修正策略
l1
O l2
F1
F2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
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
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
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构 特征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1)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1)教案 (新版)浙教版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 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 (O)
(2)动力(F1)
(3)阻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课后习题(见课件)
修正策略
作业布置
1.《作业本》;
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教学重点
熟悉杠杆的五要素
教学难点
熟悉 杠杆的五要素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 就叫做杠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28 个
课题 3.3认识简单机械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杠杆,培养学习下确画力臂的能力。

3、情感领域:增强学习爱国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杠杆难点杠杆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二、人体中的杠杆
三、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
(二)新课教学
1、杠杆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
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

――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
(1)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
(2)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
段的长度。

——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
-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

得出杠杆的模型。

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
杠杆几要素的作图。

练习:见作业本的练习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

2、人体中的杠杆
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

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
视频: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

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

3、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介绍: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
介绍: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

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视频: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
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臂……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89练习第1题。

2、作业本第3节第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