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

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王 允 贵

【内容提要】 8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为扭转颓势,美国实施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总纲,以战略贸易政策、科技政策和企业兼并改组等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调整。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美国经济90年代的复兴,并为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结构调整已成为牵动经济全局的关键,美国的经验具有借鉴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允贵,1967年10月生,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037)

从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高技术工业长足发展,不仅使美国占据了21世纪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且促进了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的改造,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美国迎来了20世纪末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历时已久,一般认为在1968年前后就开始,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日本、联邦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下,情况更加不妙。

1.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汽车工业是美国工业的骄傲,与钢铁工业、建筑业并称三大支柱产业,大约1 6的就业与这个部门有关,自本世纪20年代起美国汽车就主宰着世界汽车市场。然而,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取代美国(800万辆)成为世界头号汽车生产国。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压力不断增加。1980年进口轿车已经占领美国市场的28.6%。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亏损40亿美元,克莱斯勒濒于破产。汽车工业这顶美国工业的王冠突然被日本人夺走,强烈震撼着美国各界。

美国经济的另一根支柱钢铁工业,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1979年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关闭16个钢铁厂,解雇13000名工人。1982年和1983年美国钢铁工业共亏损67亿美元。1986年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宣布倒闭,许多大公司放弃钢铁业。100多年来,钢铁工业一直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它的衰落影响所及远远超过钢铁工业本身。

2.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1978年美国公司还拥有全球半导体交易总收入的55%,日本公司只有28%;到1986年美国公司在全球半导体收入中的比例下降到40%,而日本则上升到46%①。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出售的3 4以上的收音机、2 3的黑白电视机和15%左右的彩电都是外国生产的。美国另一项高技术工业领域——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1982年和1983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夺得了宽机身客机世界市场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和美国国内市场的1 3,美国独霸世界民用飞机市场的时代结束了。

3.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1.2%,1980年再下降0.3%。1979年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把劳动生产率下降称为“美国精神危机”的象征。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伊始就成立了全国生产率顾问委员会,要求委员们提出

①【美】劳拉・泰森,刘靖华等译:《鹿死谁手——高技术产业中的贸易冲突》,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7月。

改善生产率的具体建议①。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涉及美国经济一系列根本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它对美国对外竞争力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必须作出长远安排,不是随便采取几项应急措施就能奏效的。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8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引起了美国各界的极大忧虑和不安,国内报刊连篇累牍地刊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评论。大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的衰落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摆脱衰落、调整结构的目标必须指向能够提升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举措。1983年里根总统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1985年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个题为《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报告。报告把美国遇到的国际竞争称为“无声的挑战”,并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对美国形成的挑战相比拟②。

美国把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指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先行者和领导者,领导者没有可以追赶或模仿的对象。二战以后,美国经济以绝对优势取得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美国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了所有西方国家学习、模仿和追赶的楷模。日本和西欧国家紧跟领导者,实施赶超战略,长期以美国模式为标竿来调整和升级本国的经济结构。相对而言,做追赶者易,做领导者难。面对急速推进的众多追赶者,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没有现成的参照标准,而只能独辟蹊径,以结构调整为契机,重新树立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拉开与追赶者的距离。

第二,全球竞争的现实迫使美国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结构调整的总纲。80年代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是在全球竞争激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比较优势的丧失,说明美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因此,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各国盛衰的关键所系。美国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结构调整的灵魂,反映了美国政界、学术界对国际竞争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第三,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来调整结构,有助于实现美国一些至关重要的国家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保持或扩大美国世界市场份额;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保证资本获得日益增加的利润;保证美国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维护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美国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从制定工业政策或产业政策入手,而是在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上大做文章,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加强管理,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从而,不但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而且为传统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从自由贸易政策转向战略贸易政策。

8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经济的颓势,美国历届政府虽然表面上仍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但保护主义色彩不断加重,以减轻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1985年里根政府宣布“贸易政策行动计划”,开始了外贸政策的全面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变自由贸易为“自由和公平贸易”,目标在于保证外国市场对美国开放,保障美国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授权总统可单方面采取制裁措施,对付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这就是所谓的“特别301条款”。1989年布什政府制定了“国家贸易政策纲要”,加强对来自国外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抨击,单方面宣布有关国家为“重点观察国家”,迫使对方向美国开放市场。克林顿执政后,不但对前政府的这一贸易政策进行了引申和发挥,把外贸政策放在对外政策的第一位,实施保护色彩更浓、态度更富进攻性、手段更强硬的战略贸易政策。1993年克林顿在美利坚大学演讲时指出:“现在到了把贸易当作我们安全的首要因素的时候了”。前商业部长布朗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对克林顿的观点作了更加详尽的阐释,他说:“我们的贸易政策是建立一个高技术经济及创造千百个新就业机会的双管齐下的办法的一部分。我们一方面为打开海外市场而战,另一方面致力于使美国工业更有竞争力”③。

克林顿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主要内容是:运用出口补贴、优惠税收、进口壁垒等措施,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具有如下特点:

(1)运用单边、双边和地区多边主义政策,强迫其他

③【美】《幸福》杂志,1993年5月31日。

黄素庵著:《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2月。

黄素庵著:《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