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
《新序》二则-教学案
《新序》二则-教学案《〈新序〉二则》教学案相关资料作者及《新序》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
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
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
现存10卷。
课文理解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写作以什么为线索?文章以“剑”为线索,以“许剑”、“赠剑”、“挂剑”为中心,记述了吴公子季扎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他人,不欺骗自己良心的感人故事。
2.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徐国之君并未出言相求,且在他死后,更无人提及,而季子还是“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简直不可思议,你如何看待?“诚信”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的主题。
季扎带宝剑拜访徐君时,读懂了徐君对宝剑的羡慕眼神,于是,他在心中许下了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
古人崇尚“至诚无息”、“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的为人原则,所以,即使徐君已死,季扎以“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为由,坚持“脱剑致之嗣君”,徐君的继位人也是一位诚实的君子,“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最终,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表现出廉者的诚信。
据说这也让孔子非常感动。
尽管几千年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好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
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
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第三单元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理解与豁达: 再见吧,胡同。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 “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作者: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 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 “诤臣”。“疏”是古代一种文体,指臣子向 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内容: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写法:正反对比论证(如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 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比喻论证, 说理形象;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语言: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占有 使用(鱼翅) 挑选 存放(鸦片) 毁灭(烟枪烟灯 姨太太)
反 对 三 种 态 度
喻证
破 立
对比论证
提 出 三 种 方 式
胡同文化(汪曾祺)
作者:汪曾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 戒》、《大淖纪事》等。 内容:《胡同文化》是作者给摄影艺术集《胡 同之没》写的序。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 京人的生活,介绍北京的胡同,从居住、交际、 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多个方面分析胡同文 化的特征,对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 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语言:平实朴素、京腔京韵、亲切幽默。
概括各部分大意
胡同的特点:§1-4
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胡同的衰败没落:§13-15
北京胡同的特点
• 形正
• 名俗
• 量多
• 贯通
• 安静
胡同文化的特点: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封闭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精义:忍
《新序》二则
延陵季子(季札)将奉命向西边出使晋国, 延陵季子(季札)将奉命向西边出使晋国,他佩带宝剑拜访了 徐国国君。徐国国君细看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 徐国国君。徐国国君细看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流露出 希望得到这把宝剑的神色。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使命, 希望得到这把宝剑的神色。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使命,所以 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默许把宝剑赠给徐君了。 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默许把宝剑赠给徐君了。 季子完成出使晋国的使命,返回吴国(经过徐国时), ),徐君已在楚 季子完成出使晋国的使命,返回吴国(经过徐国时),徐君已在楚 地死去。于是,季子解下宝剑奉献给徐君继位人。他的随从人员阻 地死去。于是,季子解下宝剑奉献给徐君继位人。 阻他说: 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用来送人的。 延陵季子说: 阻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用来送人的。”延陵季子说: 我不是赠给他的。先前,我来到徐国,徐国国君看着我的宝剑, “我不是赠给他的。先前,我来到徐国,徐国国君看着我的宝剑, 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脸上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神色。 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脸上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神色。我因为 有出使上国的使命,所以没有献给他。即使如此, 有出使上国的使命,所以没有献给他。即使如此,但我心里已经答 应给他了。现在他已死就不进献,这是欺骗我自己的心呀,因为爱 应给他了。现在他已死就不进献,这是欺骗我自己的心呀, 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刚正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刚正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 解下宝剑赠给了徐国的继位人。(这位)继位者说: 。(这位 解下宝剑赠给了徐国的继位人。(这位)继位者说:“先君没有留 下收纳宝剑的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赠剑。 下收纳宝剑的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赠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 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 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为赞许延陵季子就作了首 歌来歌颂他: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歌来歌颂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新序》二则
《新序》 《新序》是古代历史故事集,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 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他编写此书, 意在“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 汉规鉴”。所以,其内容走出了一定的时代局限, 给人以启迪;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 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 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新序》中的许多章 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这说明,《新 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 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 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 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本文的记述和史书的记载分别侧重什么?
❖ 最后作者以“子罕所宝者至矣”作结,(至,极致 )进一步强调了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 守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构成一副对联,少了横批。 延陵季子挂剑诚信无欺; 司城子罕辞玉廉洁不贪。
❖ 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构成一副对联,少了横批。
延陵季子挂剑诚信无欺; 司城子罕辞玉廉洁不贪。
❖ (2)第一则重在叙事,叙得一波三折,本则重在议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 出什么结论?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 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 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作者先设喻,写人面对宝物的不同态度不同选择,然 后由此推出结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 ,其取弥粗。”也就是说,人面对宝物的选择与人的 “知”密切相关。知识越多,智慧越大,选择越正确 ,越精妙。这一段实际上谈的是人的价值选择、人的 价值观的问题。
高二语文下册 第17课《新序二则》学案华东师大版
《<新序>二则》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学习目标1、梳理总结文言知识文言词语通假异义活用多义重要实虚词句式2、研读课文,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说理形象的特点。
3、学习古人崇高的品德,了解“诚信”和“廉洁”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梳理总结识记一、文学常识《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由北宋曾巩校订。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组。
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1)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词义变化(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古,方正、刚正;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此处名作动);今,词义缩小(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不言而色欲之言,说话(名作动)2)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形作动)歌,唱歌、歌颂(名作动)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名作动)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形作动)(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形作名)(3)名词作状语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2)不言而其色欲之色,神色看上去3)然其心许之心,在心里(4)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1)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达,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3)若1)若与我者连词,如果,假使2)不若人有其宝介词,如(4)精1)其知弥精精深,精湛2)其取弥精精妙,精粹(5)至1)道德之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2)子罕之所宝者至矣极致,至极(五)其他重要实词(1)带宝剑以过徐君拜访(2)然其心许之矣许诺(3)顾反还(4)于是脱剑致之嗣君解下(5)从者止之曰劝阻(6)先日先前(7)今死而不进进奉(8)皆丧宝也失去(9)鄙人必取百金矣鄙俗的人(鄙,浅陋,鄙俗)(10)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给……看(11)不言而色欲之色,神色,表情。
《新序》二则-教学案
《〈新序〉二则》教学案作者及《新序》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
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
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
现存10卷。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写作以什么为线索?文章以“剑”为线索,以“许剑”、“赠剑”、“挂剑”为中心,记述了吴公子季扎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他人,不欺骗自己良心的感人故事。
2.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徐国之君并未出言相求,且在他死后,更无人提及,而季子还是“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简直不可思议,你如何看待?“诚信”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的主题。
季扎带宝剑拜访徐君时,读懂了徐君对宝剑的羡慕眼神,于是,他在心中许下了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
古人崇尚“至诚无息”、“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的为人原则,所以,即使徐君已死,季扎以“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为由,坚持“脱剑致之嗣君”,徐君的继位人也是一位诚实的君子,“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最终,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表现出廉者的诚信。
据说这也让孔子非常感动。
尽管几千年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好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
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
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杜甫、黄庭坚对他也是非常佩服。
《新序》二则
(四) 一词多义 1、 致 (1) 致使于晋:大,达到 (2) 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 2、 为 (1) 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 (2)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 3、精 (1)其 知 弥 精:精深,精湛 (2)其 取 弥 精:精妙,精粹
虚词用法 1、 之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 (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 2、 以 (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 (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
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子 罕 之 所宝 者 至 矣 。 (二) 省略句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以 (之)示 玉 人 , 玉 人 以(之) 为 宝 , 故 敢 献 之 。 (三) 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1) 宋 人 有 得 玉 者 2、 介词结构后置 (1)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 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
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 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 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 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 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 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 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 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 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 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 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 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 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 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 树上就走了。
高二语文:5.17《新序二则》素材沪教版
《新序》二则刘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宋人有得玉者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白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季札挂剑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⑨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
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1)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者,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今,词义缩小(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出使;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它)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二)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完成,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3、精(1)其知弥精:精深(2)其取弥精:精妙4、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5、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修饰,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6、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通假(1)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四)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徐人嘉而歌之曰歌,歌颂(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或解为“诺言”)3、名词作状语(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4、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1)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二)省略句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故敢献之。
(三)倒装句1、定语后置(1)宋人有得玉者2、介词结构后置(1)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翻译参考: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
《新序》二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西汉 刘向 1、《新序》是______(朝代)的______(人 新序》 ______(朝代) ______( 笔记小说 所编撰的________ ________集 名)所编撰的________集。 楚辞》 《楚辞》 2、《新序》的作者还整理修订了________、 新序》的作者还整理修订了________、 ________ 战国策》 别录》 《战国策》 等史书,其所撰的《别录》 为 __________等史书 ________为 __________等史书,其所撰的________ ________ 我国目录学之祖。 我国目录学之祖。
新序》 《新序》二则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新序》是______(朝代)的______(人 新序》 ______(朝代) ______( 所编撰的________ ________集 名)所编撰的________集。 2、《新序》的作者还整理修订了________ 、 新序》的作者还整理修订了________ __________等史书 其所撰的________ 等史书, ________为 __________等史书,其所撰的________为 我国目录学之祖。 我国目录学之祖。
6、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 即使如此 8、非所以赠也 所以赠也 用来……的 用来……的 ……
9、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于是季子以剑带 挂
10、 10、其知弥精 知识
11、徐人嘉 12、 11、徐人嘉而歌之曰 12、献诸司城子罕 歌颂, 相当于“之于” 称许 歌颂,名作动 相当于“之于” 13、延陵季子将西聘 13、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出使问候 15、鄙人必取百金矣 15、鄙人必取百金矣 鄙俗的人 17、子罕之所宝者至 17、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极致, 极致,至极 14、儿子必取搏黍矣 14、儿子必取搏黍矣 婴儿 16、致使于晋 16、 达,达到 18、于是脱 18、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解下
高中文言文《新序二则》重点词句解释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由北宋曾巩校订。
编者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异义。
(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古,方正、刚正;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此处名作动);今,携带(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不言而色欲之言,说话(名作动)2)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形作动)歌,唱歌、歌颂(名作动)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名作动)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形作动)5)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形作名)6)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名作状)7)不言而其色欲之色,从神色看上去(名作状)8)然其心许之心,在心里(名作状)9)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意动)(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达,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五)文言虚词用法1、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2、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一个,把,用;后一个,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3、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宋人有得玉者(二)文言难句翻译(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新序》文言整理
《<新序>二则》文言常识整理通假字顾反(反,同“返”,返回)古今异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古:指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近:聘请)今以白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古:婴儿;今:子女中的男性)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古:鄙俗的人;今:谦称,对人称自己)非所以赠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廉者不为也(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虽然,我心许之矣(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带:致:带宝剑以过徐君(佩带)致使于晋(达到)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挂)遂脱剑致之嗣君(奉献)为:若:为有上国之使(因为)若与我者,皆丧宝也(如果)廉者不为也(做)不若人有其宝(如)与:宝:若与我者(给)我以不贪为宝(宝贝)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和)所宝者异矣(以……为宝)句式1、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判断句)2、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判断句)3、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判断句)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判断句)5、致使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6、则徐君死于楚。
(介词结构后置)7、宋人有得玉者。
(定语后置)8、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
(省略宾语“之”,代“玉”)9、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省略宾语“之”,代“剑”)词类活用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名作状,向西)徐人嘉而歌.之曰(歌,名作动,唱歌)所宝.者异也(宝,名作意动,以…为宝)爱剑伪.心(伪,形作动,欺诈)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形作名,故人,老朋友)。
17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1、篇幅的长短:《史记》的记述相对简略。
2、情节的增减:课文的情节更曲折多变。 3、内容的丰简:课文增加了季札与嗣君、 随从的对话,以及徐人嘉歌。
《新序》二则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西汉 刘向
文化常识
《新序》是西汉刘向采集舜禹至汉代
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可视 为历史故事集或笔记小说集。
季札的诚实守信的文化内涵
徐国在春秋时期是小国,依附臣服于周边的大
国吴国和楚国。这也就不难理解徐君何以会在 喜爱的宝剑之前只能“不言而色欲之”。 季札口不言而心许之,最后挂剑冢树,完全是 出于对自我品行的自觉遵守。从不违言到不违 心 ,体现的是对于“信”的坚守必须内外一致, 言行一致 。所谓“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于“信”的要求和原则。 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孔子为季札墓碑上 写的著名的十字碑文
试比较课文与《史记》中的记述在内容上有什 么不同之处,为表现季札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 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 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 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 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 死倍吾心哉!”
新序二则知识点整理
《新序二则》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朴素、简洁、自然、精炼的语言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2、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以及辞赋《九叹》等。
【写作特点】《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运用对话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故事虽短,但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
《宋人有得玉者》在人物对话中体现文章主题“廉洁”。
【通假字】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徐人嘉而歌.之曰歌:唱歌(2)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2、形容词作动词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老朋友,旧情4、名词作状语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5、意动用法(1)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一个:把,用;后一个: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达,达到,引申为完成(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3、精(1)其知弥精.精深,精湛(2)其取弥精.精妙,精粹【古今异义】(1)虽然..,吾心许之矣。
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古义:方正为廉;今义: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古义:挂;今义:词义缩小(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古义:指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义:聘请(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必取抟黍矣古义:婴儿;..,儿子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文言句式】1、判断句(1)“······也”式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2)“······非······”式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词义
一、通假字: 顾反 (反,同“返”) 其知弥精 (知,同“智”,智慧) 二、古今异义: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指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 先日吾来 (先日,先前) (儿子,婴儿) 今以白金与搏黍以示儿子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 (鄙人,鄙俗的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不言而色欲之 然其心许之矣
宋人有得玉者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 定语后置句 兼词,之于,它给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 介词,把 作为 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 如果 如 失去 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 判断句 意动用法,以…为宝 如果 拿 黄鹂 来给…看 婴儿 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鄙俗的人 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知识 精深 益,更加 精妙 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致,至极 通“智”,智慧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孔子以仁为核心,他发现 一个人大仁大义,非常想拜 他为师,但是他晚生了20年, 当孔子找到他,想向他学习 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已经死了。 孔子非常伤心,他慨然地为 这个人写下了历史上非常有 名的十字碑文, “呜呼有吴 (今江苏)延陵君子之墓”。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碑文, 除了武则天的无字碑文。) 这个人就是季子。
(西,向西) (色,神色中) (心,在心里)
名词作动词:徐人嘉而歌之曰: (歌,歌唱)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带,挂)
名词意动用法:所宝者异也
形容词作动词:爱剑伪心
(宝,以…为宝) (伪,欺诈)
形容词作名词: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故,老朋友)
一词多义
带: (佩带) 带宝剑以过徐君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挂) 致: 致使于晋 遂脱剑致之嗣君。
概括文章主旨
诚信无欺延陵季子 李白 延陵有宝剑, 价重千黄金, 归来挂坟松, 万古知其心。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延陵季子将西聘 晋》以“剑”为线索, 以“许剑”——“献 剑”——“挂剑”为中 心,并善用伏笔,展 现季札的崇高品质。
概括文章主旨——《宋人有得玉者》
廉洁不贪司城子 罕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宋人有得玉者》 通过设喻的手法, 从人对宝物的不同 态度展开议论,表 现子罕的崇高品德。
延陵季子将西 聘晋, 带宝剑以 过徐君,徐君观剑, 名作状,向西 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 而 拜访 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名作动,说话 名作状,神色中 代宝剑 省略句 名作状,在心里 许诺 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 介词结构后置句 奉献 继位的国君 劝阻 达,达到 介后 还 同“返” “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 判断句 用来…的 判断句 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 因为 先前 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 即使如此 判断句 进奉 这 自己的心 欺诈 廉者 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 无命 方正、刚正的人 做 奉献 已故国君 命令 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 名作动,挂 称许,赞许 名作动,歌颂 国君自称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形作名,老朋友
思考: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叙事一波三折,《宋人有得玉 者》比较三个“宝”的异同,都显示了作者行文的匠心。 试作简要分析。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先写季札携宝剑拜访徐君, 季札知道徐君羡慕他的宝剑而心中产生赠剑的许诺。以 后一波三折:第一折,徐君死,季子要将宝剑送给其继 位的国君,遭从者劝止。第二折,季子对从者说明缘由 后,坚持送宝剑给嗣君,可嗣君不受。第三折,为实现 内心的承诺,将宝剑挂在徐君的墓上离去。 《宋人有得玉者》中,百金比之于搏黍,婴儿取好 玩的搏黍;和氏之璧比之于百金,鄙俗的人取实用的百 金;和氏之璧比之于至理之言,“贤者必取至言”。一 连三个比较,最后是为了突出说明贤者子罕的选择,是 最正确、最高尚的。
《新序》
《新序》,笔记小说集。 为刘向以历史故事阐发其政治 思想的著作,采集舜、禹至汉 代以来的各种传说及文献记载 的嘉言懿行,分杂事、刺奢、 节士、义勇、善谋五类加以编 纂,文字大多引自经传诸子及 《史记》等,叙事生动,富有 形象性;其中若干传说,也可 视为意味深长的寓言,开创了 魏晋小说的先声。
译文:
译文:
有一个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 子罕。子罕不接受。 这个献宝玉的人说:“我把这块宝 玉给雕琢玉器的工人看,雕琢玉器的工人认为是真的宝玉, 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 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 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 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 样。”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婴儿必定选择 黄莺; 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 必选择百两黄金; 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 来给贤德的人看, 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 言。人的知识愈精深, 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识 愈粗陋,他所选择的也愈粗陋。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 到了极致的境界了。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 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 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 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 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 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 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 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 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 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 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 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 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 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 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 墓边的树上就走了。(一个)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新序》二则
刘向
作者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刘向,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 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 (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 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 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 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 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 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 《列女传》等书。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 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 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 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达到) (奉献)
一词多义
为: 为有上国之使 廉者不为也
若: 若与我者,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因为) (做) (如果) (如)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致使于晋 则徐君死于楚 2.定语后置: 宋人有得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