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合集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古人的服饰与现今不同,在古人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很多系带的工具,带钩就是其中之一。

带钩最初单称为“钩”,见于《左传》《国语》《管子》等书,有“窃钩者诛”“缙绅而无钩”等记载,出土带钩在自身铭文中也称为钩。

“带钩”全称似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有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

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为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之上,利用身体的张力达到自然束腰的效果。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孙 静 郭 强 李建文图1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制作带钩的原料以铜、铁为主,也有金、银、玉、石等,纹饰以蟠螭纹、兽纹、龙纹、鸟纹、虎纹、卷云纹、几何纹、涡纹等常见。

玉带钩虽然实用性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言,多数玉带钩在造型与工艺上都有独特的表现。

玉带钩的形制通常有方牌形、方体形、曲棒形、琵琶形和异形等几类。

目前,在已知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此后,玉带钩发现的数量较少,形制规格不一,后至春秋中期,玉带钩的形态才日渐成熟,此阶段为玉带钩的萌芽期,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玉带钩在制作与使用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钩首、钩体、钩钮的构成已成定制,富于变化的纹饰内容成为带钩时代特征的表现。

后经过魏晋时期,玉带钩从分布范围到制作工艺都走向衰退,逐渐被带扣所代替。

宋元时期,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玉带钩又再度兴起,并发展出一种新的带钩形式——扣形钩。

扣形钩,起初应是宋人的怀古之作,可能是仿造东周时期的方牌形带钩,后在元明清几代沿用,在形制上略有变化。

明清两朝,玉带钩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造型大多非常优美、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钩造型多变,有琵琶形、棒形及各类异形带钩,以加饰的琵琶形钩为主流,多做龙头、禽首、羊首和马首等。

国家著名博物馆藏明清“子冈”款玉器1

国家著名博物馆藏明清“子冈”款玉器1

国家著名博物馆藏明清“子冈”款玉器1陆子冈又有称陆子刚,活跃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是当时著名的琢玉名家。

据传江苏太仓人,后入苏州开设琢玉坊,一度成为明朝廷琢玉师。

陆子冈所制玉器,见诸古人著录多处。

《苏州府志》,《太仓州志》,明陈继儒《妮古录》,明文震亨《长物志》,清末吴拭《中国艺术家征略》都对其玉簪玉丞玉水注等进行过描述并予以高度评价,称当时其价格通常是其它作坊同类玉器件的数倍,为达官富贾所藏。

普遍认为陆子冈擅长于起凸阳纹、镂空透雕、阴线刻划,尤其擅长平面减地之雕刻技法,能表现出浅浮雕的效果。

《苏州府志》赞誉:“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徐文长集》(明画家徐渭)“题水仙簪诗五道”,其中一道是“昆吾锋尽终难以,愁煞苏州陆子冈”之句;张岱的《陶奄梦忆》载:“吴中绝技,陆子冈治玉之第一”。

子冈玉多采用新疆玉材,玉色青白两种,多系山料玉,间或采用半宝石料制器。

常见有礼器,佩饰,玉带,生活和文房器具等。

多见图章式印款,阴、阳文均有,隶、篆为主,如“子冈”、“子刚”、“子刚制”、“子岗者”,多署于器物隐蔽处如器底、背面、把下、盖里等等。

传说陆子冈雕刻绝活皆出于“吾昆刀”,操刀之技秘不传人,今已失传。

清代以来出现不少“子冈玉”仿品赝品,不乏高手所为。

清代时,苏州玉器业就将陆子冈作为天人供奉为本业祖师,顶礼膜拜。

目前留存于世的子冈款玉制品真假实难断定,后人只能从玉质、雕刻风格、雕刻技法是否高超、精致和古雅来断其市价。

过去10年里,国外一些知名拍卖公司也曾陆续推出过一些子冈 (子刚) 款玉件,价格不菲。

现本人汇集了明清时代一些子冈(子刚)款玉器件作品的图片,这些作品或为博物馆所藏,或为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品(SOLD),均可作为爱玉嗜玉者购藏时对照比较所用。

1明子刚款白玉簪,长12.6cm,阴线刻篆书“子刚”两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明玉卮,明中期风格, 疑子刚所作,高1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明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高10.5cm,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中国首都博物馆藏4明旧玉荷叶洗,宽19.6cm,有“黄甲登科”四字草款和“子刚”两字篆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5清青玉雕诗茶壶,高10cm,底有“子刚”篆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明陆子刚雕玉竹节臂搁,长11.5cm,左下方阳文篆款方印“子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7明青玉炉, 四周浅浮雕山水、松鹤、人物,并有诗云:苍松凌碧汉,玩鹤集瑶仙。

明清玉收藏价值

明清玉收藏价值

明清玉收藏价值明清时期的玉器主要是以玉石为材料,经过精湛的雕刻和打磨制作而成。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皇宫的祭器和贵族的饰品,因此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造型上都有极高的要求。

明代的玉器多为白玉、青玉、和田玉等名贵的玉石制成,制作工艺精细,刀工细腻,雕刻内容多为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和祝福。

清代的玉器则更加注重线条和形式的简洁与流畅,多以满洲玉、青海玉等为材料,雕刻内容更加严谨和丰富,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

明清时期的玉器不仅在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术上具有极高的水平,而且在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古代的中国文化中,玉器被视为吉祥之物,代表着君子之德和贤良之风。

因此,明清玉器的收藏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和保护。

许多明清玉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此在收藏界备受追捧。

明清玉器的收藏市场一直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价格,许多明清玉器在拍卖会上都能拍出天价。

作为传统文物收藏的重要品类之一,明清玉器在当今的市场上依然具有着极高的投资价值和观赏价值。

随着中国收藏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人对传统文物的重视,明清玉器的收藏价值也愈发突显,成为收藏界的一匹黑马。

在明清玉器收藏中,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玉器更是备受关注。

比如清代的宫廷玉器,这些由专门的工匠为皇帝和皇后定制而成的玉器,制作工艺和质量都极为精湛,具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

另外,一些具有传世之作之称的明代玉器,如乾隆玉壶、雍正玉杯等,也是收藏界的珍品,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明清玉器的收藏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和保护。

在当今的收藏市场上,明清玉器的身价依然不减,备受收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

因此,如果有机会拥有一件明清玉器,不妨留心收藏,也许它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你身价百倍的宝贝。

明代玉器艺术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明代玉器艺术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明代玉器艺术的风格与文化内涵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明代玉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明代玉器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明代玉器的风格特点明代玉器的风格独具一格,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明代玉器注重形式美。

明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无论是玉璧、玉带坠、玉佩还是玉杯、玉香盒等,都在形式上追求简洁明快的美感。

玉器的造型通常以圆滑、流畅的曲线为主,线条简练而不失润泽。

同时,明代玉器在设计上也注重对称和平衡,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其次,明代玉器注重纹饰装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装饰丰富多样,主要有几何纹、云纹、祥云纹、龙纹、凤纹、花卉纹等。

这些纹饰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艺术表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追求。

明代玉器的纹饰经过精雕细琢,形式美丽、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明代玉器注重色彩的运用。

明代玉器的色彩鲜艳明快,多以青白、青黄、青绿等为主色调。

其中,青色玉器被视为最为珍贵和高贵的品种,凸显了明代玉器的尊贵与上乘。

第四,明代玉器注重质地的选择。

明代玉器的质地细腻,通常选用上等的和田玉、瑞玉、天然玉等,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品质。

明代玉器的质地经过巧妙的打磨和雕刻,使其具有高雅的质感和触感。

二、明代玉器的文化内涵明代玉器不仅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明代玉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明代玉器对于儒家文化、道教思想、佛教禅宗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融合。

例如,明代玉器中常出现的龙纹、凤纹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和权威;而云纹和祥云纹则代表了明朝皇权的象征。

这些纹饰和图案赋予了明代玉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其次,明代玉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敬。

明代玉器常以自然中的花卉、鸟兽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喜爱和景仰。

玉器中的花卉纹、莲花纹、牡丹纹等,展示了中国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第三,明代玉器凸显了宫廷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辽宁省博物馆,是个终身学习的地方,明清玉器展是一楼的常设展览,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见到的珍宝。

中国古代玉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展厅包含玉材种类、器型种类、纹饰装饰技法等十一个单元,完整展示明清玉器的基本面貌第一部分、明清玉器的玉材种类旧石器时代就地取材,夏商以后,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开采时期不同,色彩有差异。

明代的和田玉玉料来源不畅,玉料资源紧张,玉质不太好明~苍白玉~螭纹带扣玉料呈灰白色,玉质较干,局部有黑色斑点,似经过火烧,这种材质明代较多见。

清~白玉~扳指通体光素无纹,玉质上乘,洁白无暇的和田白玉,是清代较为多见的优质玉材。

扳指原用来防护手指,避免射箭时受伤。

后成为装饰品,身份等级象征。

除了和田玉,清代还存在以翡翠、玛瑙、水晶、等类似玉材充当玉材,这是青玉染色带钩清~翡翠~烟嘴翡翠学名硬玉,主要出产于缅甸,在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加州也有少量出产,主要矿物成分是透辉石,中国翡翠大多从缅甸经云南进内陆,从清代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墨玉~福在眼前因透闪石中夹杂石墨、磁铁成分所致,多与白玉共生,颜色多为灰白或灰色,浓重的纯黑色墨玉价值高于其他墨玉。

中夹黑色斑纹墨玉福在眼前,仔细看一只蝙蝠和一个铜钱明~玛瑙~双螭洗玛瑙的主要矿物成份是隐晶质的石英,颜色有红、蓝、绿、黄、褐、白、灰及几种颜色的混合色,这件器物玉料为偏灰的乳白色玛瑙,就是所谓的“玉髓”,水洗作用是涮笔上墨汁。

螭龙喜欢水。

民国~水晶~印水晶在中国古代又称水玉,矿物成分是磺结晶体,纯水晶为无色透明晶体,由于含有铁、锰、碳等致色离子和杂质,产生了紫水晶、黄水晶、绿水晶、烟晶、墨晶、棕晶、发晶等清末民国~岫岩玉~坐佛像岫岩玉又称“蛇纹玉”,辽宁岫岩最早发现,开采量大,所以用岫岩玉统称蛇纹石质玉,天然似涂蜡般,晶莹。

此件器物玉料优质,鲜艳的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

第二部分、明清玉器的器型种类依据成型技法,玉器可以分为片状雕、圆雕、器皿三大类,片状雕是通过切割,镂空等技术制作的扁薄体玉器。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

元代玉器:元代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顶峰,技法高超,工艺精湛。

元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玉杯、玉碗、玉盘等实用品,以及玉佩、玉璧等装饰品。

元代玉器刻工精细,常以浮雕的形式表现纹饰,纹饰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花卉鸟兽、人物故事等题材。

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的特点是注重形态美和装饰效果。

明代玉器通常采用软玉制作,质地细腻,色泽温润。

明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琮、玉瓶等装饰品,也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明代玉器的纹饰变化多样,常以剥皮龙、干支纹、云龙纹等装饰,意境深远。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主要以清宫玉器为代表,具有华丽、精细的特点。

清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通体均衡,线条流畅。

清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镯、玉项链等装饰品,还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清代玉器注重雕刻细腻,纹饰精美,往往以神话传说、山水人物等题材为主题。

清代玉器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白玉、青玉、紫玉等不同品种。

总体来说,元明清玉器制作精湛,纹饰丰富,造型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高峰。

明清玉器讲解

明清玉器讲解

明清玉器讲解
明清玉器讲解
明清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艺术品,它们以出色的精美见长,极具欣赏价值。

明清玉器的历史
明清时期的玉雕特别受到宫廷贵族的青睐。

在明代,玉器工艺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玉雕的精粹,许多工艺艺术佳品因而诞生。

明清玉器,以特有的整体形象和民族特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明清时期,不仅在宫廷礼仪上使用玉雕,而且官府也曾制作玉器,以此为君主赠送。

明清玉器的特点
明清玉器的玉料以茶碱玉为最好,集合了湖玉、太白玉、蛋白玉、贝一玉、玛瑙、菱形石、琥珀等主要产地的珍稀素材,使用它们雕刻出的玉器则更加精美而受人瞩目。

明清时期的玉雕的色泽灿丽夺目,施工精湛,造型丰富,精湛细腻,为明清玉器的特点之一。

明清玉器种类繁多,包括各种形状与功能的玉器,如玉壶、玉盏、玉碗、玉口、玉瓶、玉杯、玉枕、玉簪、玉钗、玉杖、玉山水、玉镯、玉梳、玉棒、玉鎏、玉屏风、玉雕花等。

它们以其华丽的装饰、精致的工艺以及丰富多彩的色泽,极具收藏价值,堪称玉界之宝。

明清玉器文化
明清玉器文化博大精深;明清时期,随着历史文化在民间发展,玉文化也及早发展起来。

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既有宫廷文化,也有民间文化,它以唐宋玉文化为基础,演变出了更加优美多彩的文化内涵。

明清玉器虽然过去已是一个历史,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发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明代玉器特点总结

明代玉器特点总结

明代玉器特点总结引言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载体,并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明代,玉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总结明代玉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明代玉器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1. 制作技术明代玉器的制作技术非常精湛,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并融入了一些新的技术。

明代的玉工们善于雕刻和雕琢玉石,使其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与其他时期的玉器相比,明代玉器的纹饰更加细腻、精美,雕刻技法更为熟练,使玉器更加富有艺术价值。

2. 颜色和纹路明代玉器在颜色和纹路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明代玉石的颜色丰富多样,有白色、青白色、灰色、黄色、红色等多种颜色。

这些颜色与纹路相互配合,形成了不同的美感。

纹路方面,明代玉器通常采用了平行纹、螺纹、如意纹等纹理,使得玉器表面更加丰富多样。

3. 形状和造型明代玉器的形状和造型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明代玉器的形状多样,有玉佩、玉饰品、玉瓶、玉杯、玉盘等。

这些玉器的制作精巧,造型独特,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明代玉佩通常是中空的,象征着抵御邪恶和保护人身安全;玉瓶则寓意着寿禄双全。

4. 装饰和用途明代玉器通常会进行一些装饰,以提升其美观性。

比如,明代玉器上经常会雕刻花鸟、山水等图案,使得玉器更加生动。

此外,明代玉器也被广泛用于礼器、饰品和装饰品的制作,彰显了明代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5. 文化和价值明代玉器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

明代玉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被尊为贵族的象征,还被用于祭祀和礼赠。

同时,明代的玉器制作技术也为后来的玉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因此,明代玉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结论明代玉器具有制作技术精湛、颜色和纹路丰富多样、形状和造型独特、装饰和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明代玉器的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也为后世的玉器制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对明代玉器特点的总结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时期的玉器艺术精品。

明清玉器之吉祥意蕴

明清玉器之吉祥意蕴

唐太宗曾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其意“玉不琢不成器”。

美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有灵性的宝物。

玉器的雕琢图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蕴。

古代玉器图案主要有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权力象征、祭祀礼器等。

春秋孔子“比德于玉”,认为君子应有美玉的品德。

古人说到玉就想到君子的高尚品德;后人把少女之品貌比作玉洁冰清、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

人们赋予玉器的这些人格化的赞誉,说明玉在中国人心中的价值和意义,已超越了玉器本身。

玉器各种意蕴图案经历代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明清时玉器图案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件玉器都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称为“有图必意、意必吉祥”,集祥瑞、吉庆、美景之大成。

一、“福禄寿喜”及“富贵荣华”之类的图案“福禄寿喜”及“富贵荣华”是明清时民间最为普遍和最为喜尚的题材之一,通常以寿星、蝙蝠、麋鹿、仙鹤、元宝、葫芦及各种瑞草、祥云、瓜果、吉字等图案的巧妙组合构成寓意双喜临门、五福捧寿、天官赐福、福禄万代、福喜绵长、松鹤延年、鹤鹿同春、玉堂富贵、连年有余、招财进宝、福在眼前等吉祥图案。

1.“五福捧寿”(图一):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清代,玉桃,高13厘米。

圆雕一大桃形,桃面浮雕五只姿态各异的蝙蝠,桃子比喻长寿,蝙蝠比喻福气,整幅图案寓意“福寿双全”、“福寿安康”。

所谓“五福”即指是五种福运,语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2.“福禄寿喜”(图二):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代,玉铊尾,长13.5厘米。

二层透雕,卷草纹为底,四周满饰花草,正面雕行龙,左为松枝蝙蝠,右为梅花喜鹊,双鹿徜徉。

蝙蝠(福)、双鹿(禄)、松枝(寿)、喜鹊(喜)等寓意揽尽了“福禄寿喜”的种种吉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麻姑献寿”(图三):清代玉牌,高5.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双面雕琢,一面草书寿字,另一面琢麻姑。

麻姑发髻高耸,衣带飘然,面容慈祥,双手抱美酒,驾云前往天庭。

【精】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二)

【精】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二)

【精】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二)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玉器的需求量亦日益增强。

在这种形势下,琢玉名匠辈出,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包括文房用具、装饰品、陈设品等,无一不有。

同时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玉器雕琢工艺程式化的倾向,致使玉器数量空前高涨,琢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此时玉器不但吸收了历代治玉工艺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其它工艺的表现手法,将线刻、镂空、浮雕、圆雕等技法融汇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二老观书形玉镇纸》明代高7、宽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圆雕二老人,一人梳双髻,盘坐,膝上置一打开的书卷,其右手边一老人凭几而坐,头包方巾,背上系一酒葫芦,手抚观书老人背,两人似在交谈。

背后一童子怀抱灵芝站立。

器中人物均以黑墨线勾染眼珠、胡须,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伏鼓玉童子》明代通高7、宽3.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杂有糖色。

圆雕一孩童双腿蜷曲,一手支头,侧身俯卧于圆形鼓上。

孩儿大头,细长眯眼,蒜头鼻,身着斜方格纹上衣,方格中间有双阴线刻饰的米字形花纹。

器物底部则饰有花瓣纹。

此玉厚重,孩童雕刻的顽皮可爱,用做镇纸,凭添了许多书房情趣。

《献宝玉番人》明代高6.6、宽8.1、厚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质地温润并带有少许皮色。

圆雕两番人手捧宝瓶。

番人卷发,大耳,戴耳环,相向对立,共捧带盖宝瓶,意为番人献宝。

《花卉纹玉盒》明代高6.2、口径7.8、底径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质地温润。

盒为方斗形,盒与盖之间以子母口相合。

盖上以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

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二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面。

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

盒之四壁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花卉。

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

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州玉雕大家,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

明代玉器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明代玉器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明代玉器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明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瑰宝,它在中国的手工艺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玉器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明代,玉器的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艺术品。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特点两个方面来介绍明代玉器。

一、历史发展明代玉器的制作工艺主要体现在雕刻、打磨和镶嵌等方面。

在雕刻方面,明代玉器注重刻画的细腻和形态的奇妙,雕工技艺达到了高峰。

在打磨方面,明代玉器的磨削工艺经过不断的改进,使玉器的表面光滑细腻,晶莹剔透。

在镶嵌方面,明代玉器以金、银、铜等金属作为镶嵌材料,进行精美的镶嵌工艺,使玉器更加华丽。

这些工艺的发展使得明代玉器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艺术品。

明代玉器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在南方的苏州、杭州等地区,玉器制作工艺较为繁盛,同时在北方的北京、山东等地区,也有不少玉器工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玉器制作工艺各具特色,使得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

二、特点1. 题材丰富明代玉器的题材主题十分丰富,常用的题材有龙、凤、麒麟、宝瓶、蝙蝠、寿字、如意等具有吉祥意义的图案。

明代人对玉的寄托和祈求,使得玉器在题材上呈现出吉祥美好的意境,成为当时人们祈福和追求吉祥的象征。

2. 形制多样明代玉器在形制上也十分多样,常见的有玉琮、玉佩、玉钮、玉杯、玉璧等。

这些不同形制的玉器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作为装饰品使用,有的作为礼品馈赠,有的则用于宗教信仰。

这些不同形制的玉器丰富了明代玉器的类型,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3. 参差不齐明代玉器的制作技艺因地域和工匠的不同而参差不齐。

一方面,一些宫廷和王室的玉器工艺水平较高,制作出来的玉器工艺精湛,雕刻细腻;一些地方的玉器工艺水平则较为朴实,雕刻简单。

所以整体来说,明代玉器的工艺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精湛绝伦,有的粗糙简陋。

4. 艺术价值明代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艺术品。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明清玉器鉴定的技巧

明清玉器鉴定的技巧

明清玉器鉴定的技巧
明清玉器的鉴定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观察外观特征:明清玉器的造型多样,包括佩饰、器物、印章等。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玉器制作精细,纹饰细腻,雕工精湛,与其他时期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鉴定时可以观察玉器的整体形状、大小、比例以及纹饰的装饰风格等。

2. 辨别原料:明清时期的玉器多使用和田玉、绿松石、白玉、青黄玉等高质量的玉料制作。

可以通过观察玉器的颜色、纹路、质地等特征来判断其使用的原料。

其中,和田玉以其细腻的质地、油润的光泽、柔和的颜色而闻名,被誉为“玉中之王”。

3. 辨别年代: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发达,多样的纹饰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

例如,明代玉器的纹饰构图多为平面装饰,图案简洁明了;而清代玉器多以立体雕刻为主,细节丰富。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玉器的磨损程度、颜色变化以及修复痕迹等来判断其年代。

4. 辨别真伪:鉴定玉器真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玉器表面的纹理、纹路、细节等,以确定是否存在人工仿制的痕迹。

此外,还可以通过进行专业的化学分析、测定硬度来鉴定玉器的真伪。

总之,鉴定明清玉器需要综合考虑外观特征、原料、年代、真伪等方面的因素,
同时也需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对于一些较为珍贵和复杂的玉器,建议找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

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

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
绿晶、茶晶、墨晶、蓝晶、
发晶、鬃晶、黄晶等。出
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 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 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
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
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 得的俏色之作。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 明,长5.5cm,宽3.5cm,厚 1.4cm。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 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 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 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 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 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 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 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 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 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
(2)制作特征
圆雕为主,片雕次之。雕刻纹饰丰富多彩。
玉器制作宫廷和民间双向并列发展。民间玉 器作坊遍布全国,由皇家直接控制的有十处, 在北京有宫廷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廷如意馆, 为宫廷服务,其它八处由内务府直接管理, 接受“钦定”的琢玉任务。这八处是苏州、 两淮(扬州)、杭州、江宁、淮关、长芦 (河北沧州)、九江、凤阳。
明初 青玉双螭盏托、杯
杯:长14厘米 高6.2厘米 重337克 盏托:直径14.5厘米 重329克
青白玉。螭,传说为龙子之一。其形象是周、汉艺术中最常见的,然后就是 宋代以后又出现了螭的形象,这完全是金石考古学兴起后,好古仿古之风的 结果。虽然都是螭的形象,但不同时代的却有着极细小的差别,经过我们的 比较,这件盏托上的雕螭,仍带有一些宋元时的特点,即头似老鼠,而刀法 又有明代的粗犷之风,故定为元末明初的作品。
蓝宝石,清,高1.37cm,长2.63cm,宽 2.08cm。重13.68克拉。
猫睛石,清,高0.69cm,长1.44cm,宽 1.06cm。重11.77克拉。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
白玉光素扁方,清,长32.1cm,宽2.8cm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明清古玉的特征

明清古玉的特征

明清古玉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古玉有以下特征:
1. 雕工精细:明清时期古玉的雕工非常精细,工艺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玉器的纹饰、图案、纹理等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腻精巧。

2. 形制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古玉形制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玉璧、玉钺、玉带钩、玉佩、玉镯等各种器物类型。

这些器物形状或几何简洁,或仿生传神,展现了当时玉器工艺的独特魅力。

3. 带有宗教或神话主题:明清时期的玉器多以宗教、神话等为主题进行雕刻。

尤其在清代,孝道文化和儒家思想对玉器的影响很大,许多玉器上都雕刻了孝道、墨子、文昌等与儒家教育有关的纹饰。

4. 正面光洁,背面雕工丰富:明清时期的古玉在正面通常经过高度抛光,使其光泽明亮,反射光线。

而背面则雕工丰富多样,纹饰繁复,展示了玉器工匠的巧思和技艺。

5. 彩色玉器流行:明清时期的古玉中,彩色玉器逐渐流行。

雕工经过镂空、彩绘等工艺,给玉器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视觉效果。

总体来说,明清古玉在雕工精细、形制丰富、题材广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工艺的辉煌。

明清玉牌的鉴别(下)

明清玉牌的鉴别(下)

明清玉牌的鉴别(下)明清玉牌的鉴别(下)明清两代玉牌虽然从形制特征、装饰图案、琢工手法、玉材特点还是风格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近,如多为扁体长方形或椭圆形造型,纹样题材类似,两面刀工基本采用剔地阳纹技法等,但二者的差异还是有迹可寻的。

如前文所述,明代玉牌多具透雕的额首装饰,且以单个夔龙纹居多,器侧面常见几何纹样,主题图案往往疏朗简洁,刀工刚硬,讲究粗犷简练的艺术效果,其粗犷较通常所谓的“粗大明”程度略轻;而清代玉牌双喜形、海棠形、瓶形等造型增多,额首装饰往往为浮雕,且以两两对称的拐子龙纹居多,或无额首装饰,主题图案常繁复善变,刀工纤柔,追求细巧精致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清代玉牌的鉴别特点:1、形制特征有些与明代造型相仿,另有双喜形、海棠形、瓶形等,上端额首或有左右对称的装饰,如拐子龙纹、云纹等,但多为浮雕,或无额首装饰。

仕女倚窗图玉牌,长5.6厘米,宽3.8厘米,为羊脂白玉琢成,扁平长方形,正背两面均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额首对称饰夔龙纹,龙首相对,圆眼,卷唇,长角后仰,身如缠枝上卷至头顶;器正面琢一仕女支颐持扇,倚靠在圆形窗牖之上,神情闲适地观看庭园内梧桐假山下,二小童正兴致盎然地斗蟋;背面题五绝诗一首:“窗外细吟蛩,庭梧送晚风。

秋来矜战胜,皆欲助机工。

陆子冈作。

”下有椭圆形阴刻篆文印“子冈”;额首中间有一孔可穿系。

百子传流玉牌,长5.8厘米,宽4.1厘米,白玉质,略作扁平海棠形,上、下端圆弧,上端额首有一孔可穿系;主要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上、下端饰对称的灵芝形云纹,正面琢枝盛叶茂的葡萄,果实累累;背面镌“百子传流”四字篆文方印,寓多子多福。

秋声赋玉牌,长5.1厘米,宽4.1厘米,白玉质,呈扁平椭圆形,无额首装饰,上端有一孔可穿系;两面均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正面为一士子坐于案前,正在烛下专注夜读,窗外梧桐树下一童子抬首拾叶;背面有七言隶书“童儿出视浑难辨,树里千声各为秋”两句,末署行书“秋声赋句。

明代玉器特点

明代玉器特点

明代玉器特点明代的玉器制作艺术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史。

明代玉雕,以其精美的造型及完美的工艺而受到赞誉,数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玉器制作艺术的佼佼者。

明代玉雕有着非常独特的外观特点,它们以其对各种形状、色彩、花纹的创新表达,以及采用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多重细节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大量收藏爱好者和赏赐者。

首先,明代玉器以极高见解精制而成,艺术家们使用山玉、青玉、绿玉等多种玉料,将历史上的精神文明与丰富的意象结合,以技巧精妙的造型把它们改造成各种优雅的玉器。

明代玉雕的主要造型有经典的拱券珠、雕花梳子、回山吊饰以及精美的饰品,所有这些玉器均具有高超的作品质量,每一件都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良的工艺技术完美诠释。

其次,明代玉器精雕细琢,采用多种特殊的雕刻工艺精心制作,在表面装饰上采用点珠、锻浇、金属雕饰等复杂的细节,以及花样繁多的蕊纹图案,采用层次的松竹纹、回纹、琉璃纹、缠枝纹等复杂纹理,使玉器表面光洁细腻,三维立体感更强。

此外,明代玉器还会在器物表面加入光洁的金属雕饰,使得玉器表面更为细腻,石雕与金属雕饰的美妙结合也更加凸显了玉器的优雅气质。

最后,明代玉器在装饰图案上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多种元素。

明代玉器的装饰图案是以纹饰及花样为主,以纹理细节特别丰富的金属技艺为辅,以及金、银等贵金属装饰,具有浓郁的古老气息,衣着精致娴雅,色彩鲜明,形态多样,可以说明明代玉器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总之,明代玉器是由各种玉料和贵金属制成的精美作品,继承了传统的中国艺术,呈现出其独特的韧性美感。

艺术家们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融入其中,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玉器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其精美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图案及独特的器形,丰富了中国玉器制作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况且,清代治玉工具仍是很原始的手动砣机,与汉代治玉工艺相比并没有多大提高,因此难有大的升值空间。

玉手串与玉手镯玉手串和玉手镯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

这种玉装饰品历朝都有制作和使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玉手串通常由多个小珠、管等串饰用丝绳串成一周,以供佩戴使用。

玉手镯多琢成圆环状独立个体。

成对佩戴的,则以圆柱体形式较为多见。

这类玉手镯也习惯称“玉环”。

玉手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代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

唐宋时期的玉手镯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较普遍。

明清时期较注重在手镯上雕琢纹饰,以龙纹最为多见。

通常琢成合身双首二龙戏珠状,其次有绳纹、绞丝纹等。

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

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

在婚恋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

明清玉手镯在材质、做工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以和田上等白玉为佳,也有青玉、碧玉、玛瑙材质的手串、手镯。

玉扳指玉扳指起源很早,在商代妇好墓就出土过斜筒状的实用扳指。

战国、汉代,扳指已演化成鸡心佩,根据用途又名“玉谍”,是取其射箭而用之意,这种鸡心佩东汉以后几近消失,明清之时又有仿制品。

玉扳指在满清贵族中很是流行,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玉扳指非常精美,扳指外围多雕琢成浮雕纹饰,如狩猎图、丹凤朝阳、蝴蝶,有的雕有“古稀天子”、“万寿无疆”等字样,有的还琢有诗文、山水画等纹饰,还有多种不同材质制成的扳指成套使用。

民问玉扳指很多,材质不同,有玛瑙、翡翠、珊瑚、水晶、琥珀等多种,以直筒素面居多。

在清代很多扳指已不是专门的实用器,一般套在拇指上作佩饰使用,但佩饰扳指与实用扳指无多大区别。

人物佩明清时期,玉雕人物佩十分盛行,数量也很多,尤其是童子佩。

此时童子神态真实自然,身体较前代更加矮小丰满,头大、脸胖、笑容满面,憨态可掬。

童子通常作嬉戏状,或与老人牵手组合雕刻。

人物雕刻细腻,神态表情写实,做工较精,具有灵动感。

明清时期的人物玉雕题材除了童子外,还有妇女、老人及寿星等。

动物佩明清时期以动物为题材雕琢的佩饰非常多,是佩饰中的大类。

此类动物佩有三种形式:一是以个体独立圆雕动物为主要表现形式;二以动物结合植物、人物等雕琢的佩饰;三是以动物图案为题材装饰的玉佩饰。

明清时期动物佩品种多样,有牌饰、坠、片饰等,其题材也很丰富,既有仿古神兽类玉雕,也有家畜类、野生动物类玉雕。

其中仿古神兽类主要为传统的龙、凤题材,这是明清玉雕中的主流纹饰,同时辟邪、天禄等也很多。

这类神兽仿古玉雕已失去战国、汉代神兽那种凶猛、强健有力的风格,而呈现柔弱、圆润、肥胖的特点,风格也趋向夸张、温和、呆板。

明代动物玉雕较清代有神,粗犷中见神韵,较注重对动物的造型、神态的刻画,但对细部处理较简率。

而清代动物玉雕则呈现繁缛、柔弱、丰硕、僵化、图案化的特点,为中国历代动物玉雕的最低点,但也有少数出自艺人工匠之手的造型神韵俱佳的作品。

清代动物玉佩的题材通常以象征吉祥、和谐、幸福美好的动物为多见,如鸳鸯、双獾、羊、猫、猴、鱼、麒麟、龙、凤、猪、狗、鼠、马、牛、鸡、兔等。

清代玉雕动物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是:注重尽多保留玉材,利用原有的玉皮、玉色,主张“以玉为主”的尚玉原则。

在此影响下,玉工对动物的刻画更显饱满、丰硕,雕琢随形就势,与其说是动物玉佩,不如说其为动物形图案装饰品更为贴切了。

明清玉牌饰明代,江苏治玉大师陆子刚的作品天下闻名,其作品不仅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且玉质优艮,所以明代带有子刚款的玉器,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收藏价值。

因此历代以来“子刚”款玉器的仿品很多,使今人真假难辨。

清代时仿品更是盛行,带有“子刚”款的玉器以佩戴的几何形玉牌最多。

这类玉牌多琢成板状长方体,正背两面多刻人物、山水、植物、诗文等,但质量高低不同,器型十分简单,只是在平面上雕琢一些纹饰图案,没有新意,既无高技术含量也无高的艺术水平,这类仿品只能算作清代普通艺术品。

由于人们对古代玉器尚处浅薄的认识阶段,所以把没有很大价值的玉牌子炒得很高,清代仿品以几十万元人民币成交已不算稀罕。

由于苏州、扬州等地的仿品层出不穷,大量流入市场,因此日后可能会贬值。

希望收藏者选择具有历史、又物、科学、艺术价值的高古玉,如战国、汉代及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或是精品新玉,这些玉器不会贬值,是经得起历史潮流淘洗的。

玉山子明清时期,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玉山子十分盛行,且以优质玉材制作的作品居多。

其题材更加广泛,山石、水草、树木、禽兽、人物、楼阁等形式甚多,既有反映道教神仙题材的,又有反映佛教故事题材的。

其中以反映山水、楼阁、人物者居多,场景真实、自然,大有微缩景观之感。

除此之外,还有用整件树木、瓜果、动物等作为题材进行雕刻的玉山子,如一棵树、几个桃,或是人物等,外形既像实物又像山子摆件,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此期的玉山子是明清玉器中的亮点,创作形式新颖,工艺水平也较高,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玉如意玉如意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但以明清两代居多。

玉如意通常呈长条状,一端呈勺形或心形,整体呈s形,也称如意头。

玉如意是达官显贵之间赏赐、赠送的礼品,象征吉祥如意。

作为高级礼品,如意的做工通常较细,玉材较佳。

明代的绘画作品及工艺品中出现了手持如意的人物。

到了清代,出现了大量用整块玉料雕琢而成的如意,还有把玉嵌在木托上的如意。

玉如意上的纹饰可分为福、寿类图案,吉祥图案,文人相聚类图案等,其雕刻方式除高,浅浮雕方式以外,还有阴线刻等。

如意头的形式多样,呈灵芝形、双柿形等,而柄多呈枝干状,大多精雕细琢。

玉雕人物明清时期,玉雕人物以寿星、童子最为多见,工艺水平如前朝,但风格有变。

人物形象更加趋向饱满、丰硕,人物头部变大,体态变胖,个子向矮小方向发展,特别是婴戏童子造型更为典型,这与此期的其他艺术品中的人物图像是相辅相成的。

人物形态更具夸张的特点,人物表情丰富,童子神态自然,多呈憨态可掬状。

单体人物与多体人物组合雕刻的形式很普遍,祈福纳祥是人物题材应用最为广泛,具有社会性与民俗性。

肖生玉雕明清时期,动物雕刻品种及数量仍很多,制作风格有精粗之分。

宫廷用玉精工细做,民间则简洁、粗率。

其主要品种有家畜类、家禽类及雁、鹰,猴,双獾、兔、鹌鹑、龙、鱼、象等,并出现了古代玉雕中螭虎、龙、辟邪等神兽的图案,但神韵与汉代相去甚远,唯玉质多半较精。

工艺精致的玉雕较注重对纹饰线条及细部的刻画,造型较拘谨,风格呈丰满肥硕的特点。

民间玉雕动物因属商品性质,制作较简洁,不太注重对动物神态及细部的刻画,用简练的线条体现动物的基本形态及特点。

清代,由于又字狱盛行,在高压政策下,人们便用动物玉雕来寄托祈福纳祥、平安发财的愿望,以缓解生活压力。

反映这类题材的玉雕动物极多,如太平有象、吉庆有鱼、双獾、马上封侯(猴)、三羊开泰、金蟾吐宝、福(蝠)禄寿(桃)喜(喜鹊)、狮、麒麟,龟、蟹、鸳鸯等。

生活器皿类玉器明代的生活器皿类玉器较历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玉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玉盒和玉杯。

清代宫廷贵族所用的生活器皿品类繁多,数量巨大,主要以宫廷治玉和北京、苏州治玉为最佳,尤其是乾隆时期宫延中出现了很精致的器皿,但往往固炫耀雕琢技巧或为了追求纹饰的精细而忽视了器物形制的完美和装饰的适度。

玉杯、玉碗明清时期,玉碗的制作及使用很普遍,其数量是中国玉器史上最多的。

工艺有精粗之分,其中宫廷用玉比较注重对玉材的选择和对形式美的追求,而民间用玉则更多地体现实用特点,器型简洁、朴素,以素面居多,且多为矮小的敞口型。

这一时期宫廷玉碗制作考究,特别是乾隆时期,雕琢精益求精,纹饰繁缛华丽,有镂空、高浮雕、活环等复杂工艺。

其纹饰主要有花卉、龙凤、动植物、瓜果等,但也有素面碗,有的还在外壁琢刻或描金诗文,体现了皇帝尚玉、藏玉的传统。

在当代的玉器市场拍卖中,基本上以明清玉为主,以清代宫廷玉器品类为重。

如乾隆玉玺2010年在台湾已突破一亿元人民币,其它玉容器及笔筒破千万元的也很多,拉大了与民间小件玉器的价格距离。

况且人们一贯崇尚白玉(玉玺除外),所以清代皇家用玉的风格成为拍卖的主流。

从民间收藏玉器的情况看,明清玉同样占据很大一部分。

其主要原因有:一、明清玉年代较近,存世量较多,市场上容易购买;二、明清玉大多玉材较好,装饰性较强,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三、与高古玉赋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比,明清玉题材较为世俗化,商品化,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四、受国内拍卖市场的影响,民间明清玉收藏之风也愈演愈烈。

例如,广东受外来文化和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广东人独特的审美心态和审美视野,很多广东人在此文化倾向的影响下较喜爱收藏明清瓷器,明清玉器等工艺精美的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