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讲义—上册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讲义总复习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等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等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
注意:判断镁粉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氧化镁生产。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或者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蜡烛由石蜡和烛芯组成。
石蜡的物理性质: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固体,密度比水小(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不溶于水。
(2)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3)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内焰部分呈黄色,焰心部分基本无变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4)检验产物水: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二氧化碳: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5)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小颗粒),将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小颗粒。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呼出的气体检测方法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一段时间,再熄灭)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是澄清石灰水立即变浑浊,而空气不会。
初中化学讲义—上册
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大小、粗细、形状、状态(即物态变化)。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
现象: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发光、颜色的变化、放出气体、沉淀的出现等。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上述现象却未必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暖气放热、水沸腾的时候有气体产生等就不是化学变化,要判断一种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根本的依据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所有的燃烧、腐烂、生锈都是化学变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物理变化可以独立发生,但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测定:物理性质的测定往往是通过感官感知或者仪器测定。
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测定: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举例:木炭、煤等能用作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化)水能流动,是因为它是液态(物);冰是固态,所以不具备流动性。
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指的是物质固有的能力、特性,它决定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是变化的内因。
一般用“会”“能”“可以”“易”“难”等词语描述,例如:木炭能燃烧、食盐易溶于水。
“变化”指的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实验:蜡烛燃烧的探究观察:石蜡是白色固体,具有轻微气味,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浮于水面)。
点燃:火焰由内而外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
(用一火柴梗伸进火焰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炭化程度最高)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熄灭:烛心冒出一缕白烟(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蜡烛复燃)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实验: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收集:排水法检验二氧化碳:(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检验氧气:(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木条,空气中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检验水蒸气:(向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一块产生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药品取用规则一、三不规则: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触)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闻)3、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尝)二、节约原则:1、取用药品严格按照规定量2、没有说明用量的,按最少量取用。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全册讲义
第一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空气与氧气考点一 空气的成分与用途成分含量主要用途氮气78%1.工业原料,用于生产硝酸和氮肥;2.性质稳定,作保护气,用于食物防腐和延长灯泡寿命;3.液氮,做制冷剂,冷冻麻醉,还用于超导试验;氧气21%1.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宇宙航行等;2.做助燃剂,如:化工生产,钢铁冶炼,,金属焊接,燃烧,宇宙航行; 稀有气体0.94%1.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2.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3.用于激光技术;4.氦气可作冷却剂;二氧化碳0.03%1. 光合作用原料,气体肥料;2. 固态CO 2,俗称干冰,做制冷剂,人工降雨(利用其物理性质);3. 工业上用于制碱、尿素、汽水等;4. 不支持燃烧,做灭火剂(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自身不燃烧)。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考点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完全消耗一定量的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气体的压强变小,恢复原状态后减少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4P+5O 22P 2O 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并在集气瓶体积的1/5处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基础知识知识精讲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a)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b)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c)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d)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辅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文档
初三化学指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初三化学指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一、绪言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差异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陪同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积淀等现象。
物理变化:稀有气体充作霓虹灯、气球爆炸、H 2充作气球、干冰升华,NaOH 潮解等;化学变化:氮气用作保护气、H 2拥有可燃性、NaOH 变质、食品腐败等。
2、贞洁物:由同一物质组成;例:冰水混杂物、胆矾等。
混杂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例:石灰石、天然气、空气等。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贞洁物;化合物:由不同样种元素组成的贞洁物。
注意: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用然是单质,可能是混杂物,但必然不能能是化合物;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必然是贞洁物。
例:金刚石和石墨。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CO2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比方: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铜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二、空气1、空气的成分以N 78% 和 O 21% 为主,属于混杂物。
初三化学指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红磷燃烧: 4P5O2点燃2P2O5(为什么不能够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①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 体积。
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 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缺乏,氧气没有全部耗资完;①装置漏气;①没有冷却到室温就翻开弹簧夹。
3、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响;燃烧三要素:(1) 有可燃物 (2) 与氧气接触 (3) 温度到达着火点〔物质的着火点不能够降低〕。
三、水1、氢气燃烧:2H2O2点燃2H 2O2、电解水实验:2H2O通电O22H 2(正氧负氢 , V O2:VH2 1 : 2 ,m: m H28 :1)O2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如何验满〕,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 2,质量比为 8 :1。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 NH 3 H 2O CO 2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物 生 成 物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 象 原因空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讲义(学生版)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讲义(学生版)新人教版考试要求1掌握并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并理解常见的身边物质的性质及其其实验和操作3 •能准确书写化学式并实行简单的计算 •4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实行计算•1、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2、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I 、化合反应: ,叫做化合反应。
【多变一】 n 、分解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一变多】川、氧化反应:3、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 、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知识梳理、物质的变化及其性质、基本概念剧烈氧化(燃烧)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有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能够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I=2NaCI+H2O+CO2T5、爆炸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缓慢氧化反应实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与空气或氧接触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岀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6、常见灭火的方法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
C.物体运动状态研究D.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研究
2.下列在2019年曾影响我们生活的事件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研发合成新药物,靶向治疗癌症B.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无肉令人瘦”的民生问题
C.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D.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A.粮食酿酒B.煤炭燃烧C.瓷器破碎D.牛奶变酸
2下列物质的应用取决于它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用蜡烛照明 B.用米酿成酒C.用铁制成铁锅 D.用天然气作燃料
3.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生锈 B.木柴燃烧
C.食物发霉D.液态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
4.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课堂练习】
1.下列研究的主要内容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
①利用蜡烛燃烧发光,用于照明②利用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充满氦气的气球升空悬挂标语
③利用铁的导热性,制作铁锅炒菜④利用氢气燃烧放出的能量推动运载火箭⑤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7.将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③物理变化、④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①,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④。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①;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③;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①,不可燃②,将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
初三化学第一讲讲义
第一讲讲义引言绪论1.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
(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
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学生:愿意!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2。
……2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学生:水!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现 象空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因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品讲义: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版)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义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八个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
3.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来于生活。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 层,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3.对比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可知:(1)氧气的含量:空气(填“﹥”“﹤”或“﹦”下同)呼出的气体。
(2)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 呼出的气体。
(3)水蒸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知识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探究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观察蜡烛圆柱形,乳白色、红色等,有轻微气味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用指甲划蜡烛划出刻痕石蜡较软点燃前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燃着时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暗淡;中间的一层明亮;最外一层不明亮。
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三层火焰从内到外称为焰心、内焰、外焰。
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s—2 s 后取出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变黑最慢。
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 化学方程式(1)一、知识要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探究: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根据以下两个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
结合实验作出分析。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锥形瓶。
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P) (O 2) (P 2O 5)讨论:(1)锥形瓶底部铺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的目的是 。
(2)白磷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是 ,冷却后瓶内壁有 色固体。
(3)在锥形瓶口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的作用是什么?方案二:在100mL 烧杯中加入30mL 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2。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现象: 。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m 1=m 2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 , 不改变。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1.将一支蜡烛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保持天平平衡,点燃蜡烛,一段时间以后,天平将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跑到空气中的蜡烛燃烧产生的H 2O 和CO 2收集起来,放到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将会有什么变化?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一、文章类型:说明文二、梳理思路:1、引言:介绍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教材内容:详细阐述教材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及特色。
3、学习方法: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4、实验操作:重点介绍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5、考试要点:总结历年中考化学考试要点,帮助学生了解考试趋势。
6、结语: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学习效果。
三、选取关键词:1、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2、教材结构3、学习方法4、实验操作5、考试要点四、拓展延伸:1、在介绍教材结构时,可以详细阐述每个章节的主题、知识点及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2、在讨论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一些化学学习网站、参考书籍及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
3、在讲解实验操作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实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
4、在总结考试要点时,可以结合历年中考化学试卷,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式及命题趋势。
五、回归主题:最后,再次强调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学习效果。
也要注意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概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涵盖了众多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建立坚实的化学基础,为日后的高级学习做好准备。
二、核心知识点梳理1、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涉及物质分类、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溶液相关计算等内容。
其中,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及性质应重点掌握。
2、元素周期表: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概念,并能够熟练查阅周期表,找到对应的元素。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版)
2014年中考复习材料化学(人教版)学校:班级:●●●●●●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25CO2+16H2O1.2.3.4.5.6.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4.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
(“一倾、二送、三直立”)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
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一横、二放、三慢竖”)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大小、粗细、形状、状态(即物态变化)。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
现象: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发光、颜色的变化、放出气体、沉淀的出现等。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上述现象却未必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暖气放热、水沸腾的时候有气体产生等就不是化学变化,要判断一种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根本的依据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所有的燃烧、腐烂、生锈都是化学变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物理变化可以独立发生,但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测定:物理性质的测定往往是通过感官感知或者仪器测定。
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测定: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举例:木炭、煤等能用作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化)水能流动,是因为它是液态(物);冰是固态,所以不具备流动性。
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指的是物质固有的能力、特性,它决定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是变化的内因。
一般用“会”“能”“可以”“易”“难”等词语描述,例如:木炭能燃烧、食盐易溶于水。
“变化”指的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实验:蜡烛燃烧的探究观察:石蜡是白色固体,具有轻微气味,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浮于水面)。
点燃:火焰由内而外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
(用一火柴梗伸进火焰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炭化程度最高)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熄灭:烛心冒出一缕白烟(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蜡烛复燃)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实验: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收集:排水法检验二氧化碳:(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检验氧气:(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木条,空气中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检验水蒸气:(向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一块产生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药品取用规则一、三不规则: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触)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闻)3、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尝)二、节约原则:1、取用药品严格按照规定量2、没有说明用量的,按最少量取用。
一般固体铺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三、处理原则:剩余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固体药品的取用一、存放容器:固体药品一般存贮在广口瓶中二、取用方法:(1)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横、放、滑)(2)粉末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者纸槽取用(斜、送、竖)三、注意事项:用过的药匙或者镊子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后备用液体药品的取用一、存放容器:液体药品一般存贮在细口瓶中二、取用方法:(1)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竖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2)取用量较多时采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口与口紧挨→缓慢倒入→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3)定量液体药品取用时,要用量筒三、量筒的应用:(1)作用: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2)选用原则:在一次量取的基础上,量程要尽可能小(3)读数: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注意: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酒精灯一、点燃前的检查:1、检查灯芯是否平整2、检查酒精的量(灯容积的1/4~2/3)二、使用时: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给物质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外焰温度最高)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三、使用后: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四、注意事项:如果不慎打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给物质加热一、给固体物质加热1、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进热的试管,导致试管炸裂)2、先进行预热,然后用外焰加热3、试管内的固体应平铺在试管底部(增大受热面积)4、加热完之后,试管不可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二、给液体加热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o角,且试管口不能对人2、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3、先进行预热(使液体受热均匀)4、加热完之后,试管不可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玻璃仪器的洗涤先倒净试管内的残留物或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反复几次。
若仍有残留,要用试管刷刷洗。
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附着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原理: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的同时,造成容器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
测定进入容器水的体积,即可得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白烟消失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三、结论:(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剩余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四、注意:【实验测得数据小于1/5的原因分析】(1)红磷量不足(2)装置气密性不好(3)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0.03%一般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比较固定。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但是成分仍然固定。
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特点: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举例: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混合物定义: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特点:无固定组成,但各成分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举例:空气稀有气体糖水盐水等氧气一、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液态氧呈淡蓝色,固态氧呈淡蓝色雪花状。
二、化学性质1、氧气能供给呼吸2、氧气能支持燃烧(助燃性)3、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1)木炭与氧气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出热量(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向集气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结论: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2)硫与氧气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结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注意: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以吸收生成的有害气体(3)铁与氧气现象:(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结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注意:①细铁丝绕成螺旋状,能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②细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以便引燃铁丝③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或者铺一层细沙,能防止溅落的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三、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
这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属于基本反应类型)通式:A+B →AB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化剂,氧气只是氧化剂的一种)发生的反应。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如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如腐烂、生锈),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放热,不同之处在于剧烈氧化往往反应速率快,并伴有发光放热,而缓慢氧化则不易察觉。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高锰酸钾①−−→−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②+氧气氯酸钾③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过氧化氢④−−−−→−二氧化锰水+氧气注:①俗名灰锰氧,黑紫色有金属光泽晶体,易溶于水②黑色晶体,不溶于水③俗名白药粉,白色粉末,易溶于水④俗名双氧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液体催化剂一、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①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②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③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①改变包含“加快”和“减慢”两种可能性②只改变反应速率③不变的是质量和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二、注意:(1)催化剂只对具体的反应而言,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物质是催化剂”(2)对于同一反应,催化剂并不是唯一的(3)同一物质,可以催化多个反应(4)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将药品装入试管,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造成堵塞)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4、点:点燃酒精灯,预热试管,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5、收:收集气体①②并验满③①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用排水法收集,此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当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方可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②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此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为了便于排出空气,导管口应伸至集气瓶底部)③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6、离:将导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先6后7的原因:防止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分解反应一、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二、通式:AB→A+B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园会闻到花香,花香是怎么进入鼻子的?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水分去哪了?糖块进入水中会消失,糖去哪了?给婴幼儿喂药,将药片研成粉末状,如果无限地研磨下去,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①,能够观察到品红能扩散至溶液全部呈红色。
如果把实验用水换成温水,品红扩散的速率会增加。
事实证明: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②粒子构成③的。
①红棕色晶体,能溶于水。
②微观指的是空间大小介于10-6~10-7cm的物质系统,包括下面即将学习的分子、原子,以及以后学习的离子等。
从概念上讲,微观和宏观相对应。
③宏观与宏观概念用“组成”描述,微观与宏观概念和微观与微观概念用“构成”描述。
分子一、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把物质分割,分割到不能再分,如果继续再分它就不再是这种物质的时候,所得的微粒即分子。
简言之,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物质分割的极限即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