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上课
《静女》(上课)-课件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 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 》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 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 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 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 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静:娴静,文雅。 • 其:形容词词头。 • 姝:美丽。 • 俟:等候。 • 城隅:城上的角楼。
爱:隐藏。 见:出现 搔:挠。 踯躅:徘徊。
翻译: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子到城头约会,这两句很好地表现小伙子赴约时那种激
动、幸福和不无得意的心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姑娘
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第二章写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彤管有
炜,说怿女美”,既可以看作是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也 是双关语,小伙子托物抒情,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 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
析疑
主题:约会 地点:城隅 人物:隅。静女其娈。 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搔首踟蹰。 彤管有炜, 洵美且异。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第一章前两句交代事情的起因,一个漂亮的姑娘约小伙
炜: wei 怿:yì 荑:tí 洵 xun :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课件ppt必修上册

01
02
03
《静女》创作背景
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 和文化背景,探究《诗经》 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
历史人物与事件
分析《静女》中可能隐含 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作 者身份、创作动机等。
历史文化传承
探讨《静女》在历史文化 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以 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与艺术学科的链接
诗歌艺术特色
分析《静女》的诗歌艺术 特色,如语言运用、意象 营造、情感表达等。
采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 感和音乐美,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叠字运用
巧妙地运用叠字,如“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中的“搔首踟蹰”,增强了 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学价值与影响
文学价值
《静女》作为一首优秀的古代爱 情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 于了解古代文学和爱情观念具有
情感。
的爱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翻译、赏析等方法,
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
感美;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
艺术特色。
02
文本解读
Chapter
《静女》原文呈现
全文抄录
将《静女》全文抄录在PPT上,以 便学生对照阅读。
重点标注
对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如生 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
重要意义。
社会影响
该诗在古代社会广泛流传,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
艺术灵感。
教育意义
作为必修上册的课件内容,《静 女》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
义。
04
文化背景拓展
Chapter
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安静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 课文学习(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b.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课文理解(10分钟)a.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静女为什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背诵课文(5分钟)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教师逐一检查,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静女》板书内容:1. 静女的形象特点2. 课文主要内容3. 学习态度和勤奋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答案:略2. 家庭作业: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类似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做到勤奋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1. 生字词的教学: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静女》精品课件

①娈:美好。 ②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呈红色的管状的草, 即下一章所说的“荑”。 ③炜:色红而光亮。 ④ 说怿女美 :喜爱你的美丽。 说:通“悦(yuè)”,喜爱。怿:喜爱。
女:通“汝(rǔ)”,第二人称代词,你。
彤
荑
管
彤管:红色是心的颜色,是火的颜色。 红色有热情、炙热、喜庆等象征。 在这里象征着两人真挚和热烈的爱情。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
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
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
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有
门,不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双关: “说怿女美”“洵美且异”表面上是夸赞彤管和荑
草,实际上是赞美女子。 (6)反复 、重章叠唱
五、《诗经》知识大比拼,温故旧知:
1、《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共收入从______到_______约五 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 《_____》 或 《______》 ,到西汉,儒家把它奉 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按其表现 手法可分为___、____ 、___三类。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________、反 复吟唱。
第三章
自牧/归(kuì)荑(tí ),洵(xún )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上课 ppt课件

2020/12/27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
刘向(约前77-前6)
2020/12/27
6
乐府歌辞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 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 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 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 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 便由官府名称变成汉了朝诗(体前2名02称年-。220年)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7
4
《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 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 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的社会面貌。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2020/12/27
1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 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 》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 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 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 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 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静女讲课稿(大全五篇)

静女讲课稿(大全五篇)第一篇:静女讲课稿静女讲课稿同学们,为了增加大家对求职的认识,是大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那么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我们的课前近职场,看看今天有的职场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好了同学们看黑板,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小慧。
下面老是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其他同学在听的故事过程中,仔细思考,在职场遇到小慧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请一名学生读故事】案例:小慧可以说是幸运的宠儿,美丽聪明的她一直是异性追逐的对象。
也许是从小就被宠坏的原因,她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
的确,无论在相貌上还是业务上她都是佼佼者。
但她却很少有朋友,特别在单位里,同事们表面上对她笑脸相迎,但实际上都敬而远之。
因为,她的光环太耀眼,别人同她在一起会感到一种压力和不自在。
偏偏小慧也自恃自己有才有貌,一股从内心里透出来的优越感,使她说话时都会有种盛气凌人的样子,而且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让同她相处的人感到格外的不舒服。
本来她的优势就很让人嫉妒了,可她不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还是我行我素的独来独往,像个孤家寡人,显得挺没人缘的。
后来,她也意识到这点,就主动靠近大家,然而,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做的总是那么不自然,反而适得其反。
小慧也是很苦恼的,但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好,请坐,这个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之间讨论一下,在职场遇到小慧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好到这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呢?请两名同学来说一说。
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努力沟通。
应该说沟通是人的天性,在碰到问题时,一定要想法进行交流,不然问题会越积越深。
其次:修炼自己的性格,性格除了天生之外,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修炼好性格会带来好命运。
然后:多读书,沟通和相处是需要技巧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运用不同方式方法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
所以当我们走上职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下面走进我们今天的你说,我说,大家说,普通话练习,我们今天练习的是舌尖中音。
高中语文《静女》教案

高中语文《静女》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静女》●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女》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改写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2. 体会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教学难点1. 掌握《静女》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2. 《诗经》相关注释和赏析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静女》诗歌朗读音频●预习任务布置1. 阅读《静女》诗歌,理解大意。
2. 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知识。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播放《关雎》的演唱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诗经》中的爱情诗。
2. 提问学生:“爱情诗有哪些共同特点?”引出《静女》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 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内容分类、表现手法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 305 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 朗读《静女》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 逐句讲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静女》-高一语文同步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
理解《静女》中的爱情观
掌握《静女》的背景及基本 内容
体会《静女》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静女》的文学价值及 影响
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 授诗歌背景、内 容、特点等
《静女》-高一语文 同步优质教学课件教 案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过程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黑板与粉笔 投影仪与PPT 纸质教材与参考书 教学软件与在线资源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作业布置
背诵《静女》 全文
搜集并阅读其 他爱情诗歌
完成课后练习 题
写一篇关于爱 情的小作文
评价与反馈
第七章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 度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 力和沟通能力
义பைடு நூலகம்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二、教学新课(30分钟)(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相关文化常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静女》教学教案解读

《静女》教学教案解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解读和理解;(2)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2)如何把握诗文的节奏和韵律;(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文实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和诗篇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统编版《静女》上课课件PPT2

3 本诗的主题(朱熹说《邶风·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即是说是不健康 的,是不正当关系男女私会的诗歌。它 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
2 说说你眼中的男子形象; (即是说是不健康的,是不正当关系男女私会的诗歌。 3 本诗的主题(朱熹说《邶风·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贻:赠送。 静女形象: (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彤管:红色的管萧 有:形容词词头。 ----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3 本诗的主题(朱熹说《邶风·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 ----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情人相约图(成功的细节描写) 第一章:介绍男子等待女子的痴情、焦急情态。 ----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怿:喜爱。 ----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第二章:写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表明男子对女子的美丽喜爱。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见:出现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明确:
3 本诗的主题(朱熹说《邶风·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 2 说说你眼中的男子形象; 怿:喜爱。 (ai),隐藏,遮掩。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萧 有:形容词词头。 说:Yuè,喜爱。 怿:喜爱。 女:通“汝”,你,指”彤管”。
炜:鲜明有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确实。 匪:通“非”。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静女”,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他们健康的恋爱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析和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
3. 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爱情观的深度理解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静女》诗文解析、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爱情观教育内容。
2. 学生用书:《静女》原文、注释、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讲解:详细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鉴赏:教授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欣赏《静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爱情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编写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静女》为例,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静女》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练习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静女》优秀课件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根,紧握在地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们都互相致意,
仿佛永远分离,
也不止像泉源,
但没有人,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荑”只是一根郊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通“馈”,赠送
实在,诚然
特别 通“非”, 汝,你,
特殊 不是
代指荑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什么?
人物
地点
事件
描写了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什么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 怎样的形象? 有什么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少女:娴静美丽、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男子:憨厚老实、痴情。
表达了热恋中男女真挚、热烈、急切的感情。
翻译:娴静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
顶真
定义: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 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 “连珠”、“蝉联”。
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使语句递接 紧凑、生动明快,富有音律美。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篇9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
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三)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主题: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地点:城隅(“俟我于城隅”)人物:静女和“我”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这一章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美好 赠送 红色 管箫,一说茅草
wěi yuè yì rǔ
彤管有 炜, 说 怿 女美。
形容词词头 鲜明有光
喜爱
说=悦(yuè),喜爱
女=汝 (rǔ),你,文中代指“彤管”
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译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送我 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 香。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 的姑娘(所赠)。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按规范格式写出本诗的通假字。 ❖不看书解释以下词语的含意:
姝: 娈: 贻: 怿: 洵:
俟: 城隅: 踟 蹰: 炜: 自:
小结:归纳本课的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看见。
2.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欢。
“女”通“汝”,你,代彤管。
判断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倒装句 秋以为期 俟我于城隅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
) 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鼓)而 (力 )衰,三( 鼓 )而
( 力 )竭
学习第一章
❖
shū sì yú
静 女 其 姝,俟我于城隅。
文雅文静 形容词词头 美丽 等候 在 角落角楼 “多么”
aì xiàn
chíchú
爱而不见,搔首 踟 蹰。
诗
——
经
两
静首
女
百 年
好
合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一
中 古 《楚辞》(骚体诗)
国
体 诗
汉乐府、诗
诗
以五言诗为主
歌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一、音读:给生字注音,读准字音、句读。
如何预习古诗文?
二、意读:用符号标注五类文言现象,疏 通文意。
助词,做形容词词头,多么
静女其姝 爱
文雅 美丽 通“薆”aì
隐藏,遮掩
①给重点虚词、 实词文下注释 ②通假字
士贰其行
数→使动, 使……不专一
③词类活用
涕
古·:眼泪 今:鼻涕
④古今异义
⑤特殊句式
⑤特殊句式
3.自牧归荑: “归”通“馈”, 赠送。
4.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 不是。
“女”通“汝”, 你,代荑草。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姝: 美丽
娈: 美好 贻: 赠送 怿: 喜爱 洵: 诚然
俟: 等待 隅: 角落 踟 蹰:心里迟疑
要走不走的样子 炜: 鲜明有光的样子 自: 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发近
展
体 诗
史
唐诗 宋词 元曲
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诗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经
表现手法:
赋
(铺陈叙述)
比
(比喻)
六
兴义
(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四、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学习第三章
kuì
xún
自 牧 归 荑, 洵 美且
从野外放牧的地方 初生的茅草 的确确实
fēi rǔ
yí
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特别,稀奇 取独 是
归=馈(kuì),赠送 匪=非,不是 女=汝,你,代指荑草。
翻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译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非常 美丽并且非常奇妙。也并非小草 特别的漂亮,只因是美人所赠才 非比寻常。
●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风(十五国风)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体 雅(大雅、小雅)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制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表现 手法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诗经的评价: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蔽:概括。 无邪:健康向上的。 (既能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又 能催人上进。)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
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称“诗”
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 经典才称《诗经》。据说是由孔子编定 的。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2.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 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 心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 爱=薆(aì),隐藏,遮掩
❖ 见=现(xiàn),出现
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译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暗中相约 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我如期而 至但她却没有出现,急得我搔首 弄发心彷徨。
学习第二章
❖
luán yí tóng
静女其娈, 贻我 彤 管。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bèi
邶风 静女
静女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如何预习古诗文?
姝:shū 俟:sì 隅:yú 搔:sāo 踟蹰: chíchú 娈:luán 贻: yí 彤:tóng 炜: wěi 怿:yì 荑:tí 洵: xún
战国时代,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 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开创了浪漫主 义诗歌风格。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
1、“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都是 民间的歌谣。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 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