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1号选手(汕头市聿怀中学林闻粧)上课静女材料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教学对象: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3.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对《诗经·邶风·静女》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和《邶风·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读《邶风·静女》,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讲解《邶风·静女》的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讨论《邶风·静女》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三、作业布置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4篇(范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盼望能够给您供应一些帮忙。

《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积存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仆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育喜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汲取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拟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争论法教学预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布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忆《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学问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根本学问。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学问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根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仆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漂亮、活泼得意……男子:忠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静女》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1号选手(汕头市聿怀中学林闻粧)上课《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1号选手(汕头市聿怀中学林闻粧)上课《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主讲:1号时间:2012年10月24日上午第三节地点:华侨中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从诗句入手,去思考它们永恒生命力的原因的探究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探究诗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归纳人物形象的规范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品味纯真的爱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中的形象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抛出问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些描写爱情的诗句你最喜欢那哪一句?引入:形象美、情感美二、讨论: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归纳人物形象)穿插探究:探究(一)静女不“静”?明确:理由一:“爱而不见”,可见她是个顽皮活泼的女孩。

理由二:姑娘热情大方,主动赠物。

理由三:产生《诗经》的时代,古代约束妇女的礼俗还没有形成。

闺中之女不必以“静”为美。

……(二)既然静女不静,但为什么还以“静女”为题呢?明确:《诗经》中题目大多是从诗的首句选取的,没有出自首句的篇章只有27篇。

“静”通“靓”……明确:1、主角是男子理由一:抒情主人公是男子;理由二: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男子形象;……2、主角是女子理由一:题目《静女》;理由二: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归纳:“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

其实谁是主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讨论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男主人公的形象:憨厚、淳朴、真诚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丽、活泼、热情这就是诗歌的形象美。

形象=性格+身份三、情感美在男女主人公形象美的背后,《静女》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情感美。

探究: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美在哪里?分解为两个小问题:1、与西方《灰姑娘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对比,《静女》的情感美在哪?明确:普通人的爱情、贴近现实生活2、与现代的爱情——“宁愿选择坐在宝马里哭,也不选择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对比,又美在哪?明确:纯朴、率真的爱情四、课堂小结《静女》塑造了一个憨厚、淳朴、真诚的男主人公形象和一个美丽、活泼、热情的女主人公,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纯朴的爱情和率真的感情。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对诗经的回忆。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关于诗经,同学们了解多少?(回忆学过的诗句),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没有用来形容天真、思想纯正、活泼、可爱、善良的年少的人与柔弱、友善年幼的动物。

诗经很美,美在它的音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美在它也美在的意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美在人,比方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邶风·静女》2.复习和了解诗经知识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陈文琼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陈文琼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静女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1、正确把握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二、关于《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一:诗、书、礼、易、乐、春秋★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2、内容★共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西周至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15国风,多为民间歌谣(风体诗);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

3、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解读诗歌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朗读诗歌,翻译课文3、解读诗歌(1)《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

你认为哪一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2)、“静女其娈”,与“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俟我”与“贻我”结构也相似。

是属于《诗经》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4、背诵诗歌四、小结《邶风·静女》采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陈述。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林丽娟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林丽娟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1《诗经》两首静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静女》重点字词及诗歌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德育目标: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爱情观。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如下:一导入:、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一)、中国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2、《楚辞》: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

3、乐府时期《木兰诗》《孔雀东南飞》4、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三父子、陶渊明、谢灵运等人5、唐诗: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高峰。

杜甫:现实主义的第二个高峰。

6、宋词7、元曲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或“诗”。

2、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三、诗经六义1、风(十五国风)2、雅(大雅、小雅)3、颂(周颂、鲁颂、商颂)4、风土之音(民间歌谣)5、朝廷之音(宫廷乐曲)6、宗庙之音(宗庙祭祀)四、表现手法1、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五、讲授新课:讨论法、讲授法1、通假字:2见(通“现”)、爱(通“薆”)、说(通“悦”)、女(通“汝”)、归(通“馈”)、匪(通“非”)2、译文那娴静的少女呀,多美丽,她在城之角楼等我约会去!那娴静地少女呀,真调皮,躲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头等得好着急!那美丽的少女呀,真多情,她送我一根红管箫,管箫红艳有光泽,叫我爱呀,让我喜!我和少女去散步,她采摘纯白的荑草赠与我,真是漂亮得出奇,不是草儿生的奇,只因那是美人的赠礼。

六、文本探究、理清思路:静女1、人相约图(成功的细节描写)2、情人相见图(比)3、情人送别图(比、顶真)八、人物形象分析:静女: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谭艳芳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谭艳芳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静女》教学设计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谭艳芳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学习赋比兴表现手法2、理解诗歌,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领会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三、课时安排:1课时《静女》(一)简介古体诗的发展脉络诗经——离骚——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二)了解《诗经》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西汉时被尊称为儒家经典。

内容:“风”“雅”“颂”艺术手法:“赋”“比”“兴”语言形式:以四言诗为主章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唱《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孔子曰:《诗》可以兴(抒发情志),可以观(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群(结交朋友),可以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落实字词音义1、疏通文意2、积累虚词“其”“而”“之”的用法(四)合作探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有评论:褪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

《静女》的“真”与“美”体现在哪里?1、物至素:寄情之物来自自然,“彤管”“荑”天然简单质朴,不流俗2、人至真:性情单纯,男憨厚、痴情,女活泼大胆美丽3、情至美:情感简单,一场幽会,两情相悦,大胆真诚、清新美好(五)拓展:《诗经》中其它爱情诗的思想内容1对爱情勇敢地追求和坦诚地表达《国风·召南·摽biào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郑风·褰qiān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zhēn,子不思我,岂无他人?你要是真的想我,撩起衣服渡过溱河。

2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蒹葭》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关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3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实录

《静女》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诗经〉两首》中的《静女》,(打开幻灯片,灵机一动)大家看看我选的这张图片合适不?生:合适。

师:为什么?生:那个女孩挺漂亮的。

师:漂亮就合适?生:诗里讲啦,“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姝”“娈”就是漂亮的意思。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生:她手里拿的红花,和课文“贻我彤管”中的“彤管”一致。

虽然注释说是“红色的管箫”,但也说到“一说红色的草”,我觉得“红色的草”更合适。

师:为什么?生:下文有说“自牧归荑”,说明她的身份就是牧羊女,而管箫是有闲人玩的,因此送“红色的草”更切合她的身份。

师:有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好。

还有别的理由吗?生:这个女孩看着很文静,静女也是个文静的女孩。

师:啊?静女很文静?(学生有些诧异,随后有学生表达了反对的意见)生:不文静,感觉静女挺活泼的,外向型的。

师:依据?生:爱而不见。

师:啥意思?生:藏起来不出现。

师:啊,原来“爱”“见”都是通假字。

情人来啦,她却躲猫猫,这是啥心理呢?(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生:羞涩,女孩子不能太主动。

生:俏皮,想戏弄下那个男的。

生:考验,看那男的啥反应,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总而言之,就是很机灵很调皮,不是那种很文静的、拍拖时很被动的那种。

除了这一句,还有没有别的体现?(有点沉默,似乎茫然无头绪)师:提示一下,如今男女约会初次见面,送什么?(课堂又活跃起来,有说送玫瑰花的,还有说送钻戒的,还有的反驳说那是求婚时送的……)师:初次见面送玫瑰花比较合适,既郑重其事,又见浓浓爱意,可静女送的什么?彤管,荑草,这也……?生:静女还是在戏弄或考验那个男的吧?(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师:应该是的,所以说静女并不是那种很文静、很安静的女孩,在爱情到来的时候,虽略显羞涩,藏起来嘛,但更为主动,有些调皮,甚至还有些挑逗。

所以这张图并不完全合适,图片上的女孩,我觉得更像是迎春,《红楼梦》中的“二木头”,“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静女课堂实录

静女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佛冈中学徐燕玲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静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④结合诗歌内容和主题,设计一些有趣的插图和图案,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⑤鼓励学生在板书上进行创意涂鸦和标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静女》的诗文内容、主要意象解析、修辞手法分析、文学鉴赏技巧等。
-强调《静女》作为《诗经》中的一首著名诗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学生学习效果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在以下方面取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女》全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并理解其对诗歌意境的贡献。
-学生能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得到增强,对《静女》这首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客观地评价诗文的优劣。
-学生通过学习《静女》,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技巧,对《静女》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探索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有效地与同伴沟通和协作。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实践环节,提高了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文字或语言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素养:在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观点,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静女》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美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1. 导入新课:简介《静女》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交流学习心得;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 写一篇关于《静女》诗歌的鉴赏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静女》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采用比较法,将《静女》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表演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静女》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师:背诵初中学过的《诗经》里面的诗句。

师: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来学习《诗经》中另一首《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很健康〈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板书)那么〈静女〉到底是邪恶之诗呢,还是健康之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理解师:大家默读一遍这首诗,注意难读的字。

(学生自由默读)师: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师:读得很好!大家要注意“家而不见”的见要按通假字的音来读。

(生齐读第二段)师:很好!女应读作“汝”字的音。

生齐读第三节,教师纠正一些字的读音。

师:大家再齐读一遍诗,争取背诵出来。

(学生齐读第一遍,背诵第一遍,整齐响量。

师:很不错,你们真的是过目不忘。

三、文本欣赏。

师:〈静女〉写男女约会,是间是-- 生:“白天”。

看出一位学生补充说:“彤管有炜”,写出了光,从这可以D师:地点呢?生:城隅。

师:人物是-- 生:静女和我师:事情是-- 生:一次约会。

师:对,是一次约会,板书)幽会也对。

师:约会中静女先是爱而不现,我们感觉她有点-- 生:-- 有点调皮有点浪漫有点可爱有点害羞有点紧张有点情趣。

师:边听边板书。

师:这次约会写了两件礼物:(板书:两件礼物)看彤管和荑分别是什么东西?生:师:有同学说这茅草是捡来的,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下,板书:拣,捡,拔,采,挑,拾)哪一个词最能表达静女的心意?生:采,因为她不是随便捡的,而是寄托着一种心意。

师:对!礼物表达的是美人之心,美人之意,男子不因为礼物轻而不高兴,为什么?生:爱人及物。

师:说得好。

四、拓展演绎师:用幻灯片出示在〈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的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

八年级语文《静女》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静女》教学实录

《静女》教学实录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高中语文《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静女》的现代诗或五言、七言诗。

[标签:静女,现代,五言]要求:要按照《静女》的文章意思来作。

《静女》出自《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以前上《静女》,都是用传统的方法,读读讲讲,议议背背,一堂课下来,字词句都解决了,学生当堂还能背诵。

再上《静女》,我寻思若再用老方法,恐怕学生不过瘾。

要突破的话,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

课后的练习引发了我的注意:“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我先在班上调查,问学生愿不愿先完成这个练习。

学生的热情超出我的意料,不仅愿意,而且问可不可以用古代诗词呀,现代歌词呀,小品戏剧呀,故事新编呀等等来诠释。

我灵机一动:像这样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不就是综合性语文学习吗?何不从此切入?于是和学生商量,一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背诵啊,理解啊,都让学生自己解决;二是调查学生愿意用哪种艺术形式演绎《静女》(教师言明:用你能想到的最具创意的形式来改写或扩写或戏说等,把学生分成古诗小组、现代诗歌小组、故事小组、戏剧小组,以小组自主研究和合作为方式,专设一堂课让各小组展示成果。

课堂实录一、《诗经》源头探爱情师:《诗经》中有“爱情三部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让我们来看看先民是怎样谈情说爱的。

生:(齐声背诵《静女》[说明]教师引用《诗经》中有关爱情的名句,既联系了以前知识,又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算是老师的示范表演吧;学生的齐背一方面是复习,另一方面是渲染课堂气氛,算是节目的序幕吧。

《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静女》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女》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静女》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进行创作。

2、通过指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过渡,他们学习过《关雎》《蒹葭》对诗经中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对周初时代的爱情有一定的理解;喜欢诗歌,有学诗的“动机”。

教学媒介多媒体,多屏互动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关雎》的演唱引出关于爱情诗的问题,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包和爱情同学们选择哪一个?从而引出《诗经》中的另外一首《静女》。

二、温故知新1、初读:读准字音让同学把读音填在大屏幕上,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通假情况的检查明确:(1)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藏,遮掩。

(2)见:通“现”,出现。

(3)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4)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5)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6)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3、字词的疏通是朗读的基础,解决了字词,大家自由朗读一分钟,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正音、通假字)4、播放名家范读,带同学们走进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再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意境)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全诗讲的主要内容,一位同学进行概括。

教师明确在绘画艺术上有一种手法叫留白,文学作品中也是,寥寥数笔把人和事概括清楚,需要读者运用无限的想象空间去填充,这首诗一共三个章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这样的艺术概括三个小故事,可以起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教学实录
主讲:1号
时间:2012年10月24日上午第三节
地点:华侨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从诗句入手,去思考它们永恒生命力的原因的探究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探究诗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归纳人物形象的规范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品味纯真的爱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弱弱地问大家一句:今年几岁了?
生:16、17
师:有过爱情吗?
生:没有。

师:学习过哪些爱情诗歌呢?
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虽然我们今天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早已经心有灵犀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些描写爱情的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PPT)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因为是君子都喜欢窈窕的淑女。

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因为如果是在一夫多妻的封建时代的话,这种诚挚的爱情显得弥足珍贵。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特别朦胧,很有朦胧美。

师:三位同学的回答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两个方面:形象美、情感美。

也正因为它们对形
象美和情感美,所以这些诗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二、形象美
师:同学们一起把《静女》试读一下,读准字音和二二节拍。

(生读)
师:诗歌中有多少个人物形象?
生:两个。

静女和“我”
师: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归纳人物形象)
生:主角是男子。

理由一: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生:理由二: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男子形象;
师:哪个动作描写?
生:搔首踟蹰。

踟蹰是迟疑的样子?
师:他在迟疑什么?
生:要不要等下去?会不会是自己看错时间了?记错日期了?……
师:哪里是心理描写?
生:(安静)
师:男子有没有继续等女子?
生:有。

师:支撑他等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生:彤管。

师:女子什么时候送的彤管?
生:哦!约会之前送的。

说明第二章节就是男子的回忆了,也就是心理描写了。

师:嗯。

女子有没有让男子一直等下去?
生:没有。

而且还送了荑草给男子。

而男子特别喜欢这根荑草,因为爱屋及乌。

所以直接抒情“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至此,梳理了全诗的思路)
师:那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憨厚、淳朴、真诚
师:女子呢?有没有同学支持女子是主角的?
生:理由: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塑造女主人公形象。

生:“爱”是动作描写,写出女子的活泼。

生:“姝”“娈”写出女子的美丽。

生:男子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男子而言是正面描写,对女子而言是侧面描写。

生:虽然抒情主人公是男子,但因为在男子的心目中,这个女子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一定要把女子放在第一位,所以她是主角。

生:因为题目就是《静女》
师:静女“静”吗?
生:不静。

理由一:“爱而不见”,可见她是个顽皮活泼的女孩。

理由二:姑娘热情大方,主动赠物。

理由三:产生《诗经》的时代,古代约束妇女的礼俗还没有形成。

闺中之女不必以“静”为美。

(PPT)
……
师:既然静女不静,但为什么还以“静女”为题呢?
生:《诗经》中题目大多是从诗的首句选取的,没有出自首句的篇章只有27篇。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友情提示一下,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好几个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字。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

生:“静”通“靓”。

“靓”是美、好的意思。

教师归纳:“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

其实谁是主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讨论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PPT)
男主人公的形象:憨厚、淳朴、真诚
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丽、活泼、热情
这就是诗歌的形象美。

诗歌塑造了一个憨厚、淳朴、真诚的男主人公和一个美丽、活泼、热情的女主人公。

这两个人物形象恰似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谁?
生:郭靖、黄蓉
师:注意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形象=性格+身份。

学生读诗。

三、情感美
师:这两个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之所以如此打动人,是因为他们两人之间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爱情。

情感美
师: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有点难度。

我们来个友情提示。

把问题分解为横向、纵向对比的两个问题:
1、与西方《灰姑娘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对比,《静女》的情感美在哪?
生:《灰姑娘的故事》是王子公主的爱情。

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生:但王子和公主毕竟是少数人,而《静女》是大众爱情。

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呢?
生:他们两家都是当时的贵族。

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

但我们更多的人是普罗大众。

所以说《静女》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爱情、贴近现实生活
师:2、与现代的爱情——“宁愿选择坐在宝马里哭,也不选择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对比,又美在哪?
生:从定情信物是彤管和荑草可以看出特别的纯真。

师:嗯。

我们现代也送定情信物,但是我们是送钻戒、苹果5(学生笑)。

生:而且是女子主动送的。

现在一般都是男子送礼物的。

……
生:纯朴、率真的爱情
师归纳:所以说,这种情感美不美?我们向往吗?
生:美
师:也正因为它的美。

千百年来《静女》脍炙人口。

而编者也把它放在我们整个高中阶段接触的古典诗歌的第一篇目的位置上。

四、课堂小结
师:《静女》塑造了一个憨厚、淳朴、真诚的男主人公形象和一个美丽、活泼、热情的女主人公,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纯朴的爱情和率真的感情。

这就是诗歌的形象美、情感美。

注意:人物形象的答题规范模式:性格+身份+情感。

生读诗
五、学以致用(课堂应变)
师:《蒹葭》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主人公形象?
生:《蒹葭》塑造了一个执着、永不言败的追求形象,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悲伤和惆怅之情。

六、总结全文
师: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最美的,纯朴、率真的爱情也是最美的。

这也是《诗经》中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以《静女》为例,学习了《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全班背诵诗歌。

七、作业:收集古代描写爱情的诗歌,归纳传统爱情打动人的共性。

师:祝愿我们的同学在多年以后,收获一段如诗一样的爱情!(学生掌声)
板书设计:
静女
《诗经·邶风》
形象美性格+身份+情感
情感美
课本内容: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⑥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