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技巧分析
浅析戴望舒诗歌
浅析戴望舒诗歌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
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
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
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
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
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
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
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
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一生成就颇丰,作品影响深远。
本文从作家人生经历入手,以诗作分析为基础,以归类研究为方法,探讨戴望舒诗歌[1]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
他1905年出生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江南。
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震旦大学法文系;1926 年参与创办《璎珞》旬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参与创办《文学工场》,在《小说月报》发表《雨巷》一诗,并因此被冠名“雨巷诗人”;1936年参与创办《新诗》月刊;1938 年远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成为一名活跃的抗日文艺战士;1939年与艾青主编《顶点》,宣传抗日;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极尽抗日救国的豪迈;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与世长辞。
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带有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以抗日战争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2年起,到1937年止,主要抒发自怨自艾、孤寂感伤的情绪,表现出婉曲朦胧、隐秘含蓄的诗风;第二阶段自1937年起,到1945年止,主要抒发忧国忧民、深沉凝重的情绪,表现出沉郁顿挫、悲壮豪迈的诗风。
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两个阶段既有一脉相承的部分,又有判若云泥的方面;同一阶段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既有殊途同归的相似,又有风格迥异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诗作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以《雨巷》《微笑》为代表,空灵迷蒙、缠绵悱恻;一种以《夕阳下》《忧郁》为代表,孤独压抑、幽暗清冷。
《雨巷》讲述了一场唯美动人的梦境:“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细雨如线的雨巷,抬眼看去,巷道悠长,杳无人迹。
赏析戴望舒《秋蝇》
赏析戴望舒《秋蝇》《秋蝇》是戴望舒早期创作的诗歌。
诗歌所揭示的是在二三十年代中国黑暗浓重的大环境里,诗人如大部分正直而善良的知识分子陷人了时代的梦魔。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只能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
《秋蝇》这首诗歌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私人抒情性质风格。
他倾听着自己生命的律动,向潜意识和梦里挖掘种种体会和感悟,并一一展示开来,这诗通过对一只“秋蝇”死亡前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感悟、对时代的叹息。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我对这首诗的看法。
一.解读和内容分析在诗中“木叶”一共出现了四次,也发生了四次形象的变化。
开头的“木叶的红色,木叶的黄色,木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从结构上看,它们是分开一段段的,一句为一段,这给人清晰明确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苍蝇的眼里,还是比较清晰地感知木叶和它的颜色的,而这时的苍蝇听到死亡渐进的噩耗,开始慢慢地“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只能“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
接着猛烈的秋风吹打着苟而残喘的木叶,“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
无数的木叶漫天纷飞,急速落下。
日薄西山,剩下“太阳只有苍茫的色泽”,玻璃窗遇冷结成了冰片,这些意象营造了秋天灰冷,萧瑟的意境,也渲染了苍蝇死亡前的悲冷的气氛。
死亡的脚步更近了,这时苍蝇只能“巡回地散一次步”,因为它已经四肢无力了,“它觉得它的脚软”。
接着“红色,黄色,土灰色,昏眩的万花筒的图案啊!”苍蝇已经分不清眼前的一切,只感知到木叶的颜色,眼睛昏眩看到的是“万花筒的图案”,一切重叠在一起,视觉越来越弱了。
模糊的听觉依稀可分辨出是从远方传来的古旧的声音,但究竟是什么的声音呢?“大伽蓝的钟磬?天末的风?”这时苍蝇已经感觉到死亡的魔鬼已经抓住自己了,身体“有点僵木”,“沉重的翼翅”。
最后木叶旋转纷飞,“红色,黄色,土灰色的错杂的回轮。
”成为了苍蝇记忆里的最后景象,也是诗人为这弱小生命的完美落幕。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汇报人:目录•戴望舒诗歌创作背景与风格•艾青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其他现当代诗人创作概览•戴望舒艾青诗歌比较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诗歌传承与创新01《雨巷》等作品,以婉约柔美的笔触抒发情感,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现代主义诗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抒情诗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VS《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抒发对人民和祖国的深情厚爱。
关注社会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反映人民疾苦,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抒情长诗现实主义诗歌艾青的诗歌创作01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出《断章》等经典作品。
卞之琳02关注现实生活,以诗歌抒发对人民和祖国的热爱,创作出《预言》等优秀作品。
何其芳03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诗八首》等作品。
穆旦其他重要诗人的诗歌创作02戴望舒诗歌创作背景与风格戴望舒生平及创作历程早年经历戴望舒出生于浙江杭州,早年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后赴上海接触现代文学和西方文艺思潮。
创作历程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和艺术探索,逐渐成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
诗歌风格及特点分析抒情风格戴望舒的诗歌以抒情见长,善于通过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
音乐性戴望舒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善于运用押韵、节奏和旋律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效果。
现代性戴望舒的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在内容上关注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雨巷》以江南雨巷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抒情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我用残损的手掌》以残损的手掌为象征,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烦忧》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烦忧和无奈。
代表作品欣赏与解读03020103艾青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艾青生平及创作背景艾青生平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雨巷》作者简介与分析
《雨巷》作者简介与分析《雨巷》作者简介与分析《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巷》作者简介与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分析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
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
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摘要:戴望舒与卞之琳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浸染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意蕴;都通过意象表现了现代人的情绪;但主情的戴望舒和主知的卞之琳又有所不同,前者偏重表达感性的主观情绪,后者则注重表达知性的哲理思辨。
关键词:意象营造;回环艺术;主情;主知一、意象营造1.意象营造上,戴望舒和卞之琳都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前者通过意象象征与暗示营造一种幽远飘渺的诗境;而后者往往用现代观念来观照,运用意象的意义比戴诗稍显晦涩。
戴望舒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弦柱间思忆华年”(《秋叶思》),“无边木叶萧萧下”(《秋蝇》),“渴的时候也饮露,饥的时候也饮露”(《乐园鸟》)等等,这些意象都饱含着诗人忧郁、迷惘的情绪,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幽远飘渺的诗境。
戴诗中,“丁香”、“木叶”是具有代表性的意象。
不同于古典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使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具有现代韵味。
卞之琳诗中也有古典韵味的意象,“古镜”(《秋窗》),“孤泪”(《落》)等。
《断章》里的“水”、“桥”、“明月”、“窗”、“梦”等明显有古典韵味,但他往往融入现代意境,用这些意象构成一幅现代图式风景,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独立又相对照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内在的哲理思考。
2. 戴望舒卞之琳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赋予意象别致的情趣。
戴望舒大都是在承袭传统诗词意象上,赋予这些意象以现代意义,表达现代情绪。
而卞之琳还往往直接将现代自然科学的意象融入诗中。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诗绪的时候”。
[1]这一诗歌理论在戴望舒的创作中得到了实践。
戴望舒将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来融合中国古典意象,既有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的幽婉朦胧之美,又把古典意象作为传达具有现代特征的载体,表达现代人的情绪。
《雨巷》的意象分析
雨巷的意象分析引言《雨巷》是一首由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雨巷》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雨巷的意象雨巷的意象是整首诗的核心,通过描述雨巷的景象,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阴暗的环境。
以下是对雨巷的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雨雨是整首诗的主要意象之一,它通过雨水的形象传达出孤寂、沉默和冷清的感觉。
雨水从天空中下落,无声无息地滴落在巷子的地面上,强化了雨巷的静谧氛围。
读者可以感受到雨水的柔软和寒冷,以及雨水滴落的声音,进一步加深了诗中传达的孤寂和冷清。
巷巷子是另一个重要的意象,它代表着一个狭窄而隐蔽的空间。
巷子没有人们常常想象的繁忙与喧嚣,而是充满了寂静和遗忘。
它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地方,给人一种幽闭和孤独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巷子是一个代表着日常生活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却因为雨水的降临而变得冷清与荒凉。
灯灯是诗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温暖、安全和希望。
在雨巷的黑暗中,灯光是唯一的明亮之处,它照亮了整个巷子,给人们带来一丝温暖的感觉。
灯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也是人们寻求力量和勇气的源泉。
黑暗黑暗是这首诗中隐含的意象之一。
它代表着孤寂、无尽和迷失。
整个雨巷被黑暗所笼罩,人们徘徊在黑暗中,失去了方向和归属感。
黑暗也可以被解释为心灵的阴暗,人们在困境中无法寻找到光明,感到茫然和无助。
意象的传达情感与主题通过这些意象的精细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孤独、迷茫和无助的情感。
雨巷中的寂静和黑暗给读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人们感到一种难以逃离的阴影。
雨巷中的冷清景象,以及对温暖和希望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中冷漠和困难的不满。
整个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对于寻找出路和意义的迫切渴望。
这些意象的整合也构成了诗歌的主题。
《雨巷》通过描述雨巷中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诗人与读者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困难,在寻找希望和意义的同时,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孤独和无助。
浅谈戴望舒
浅谈戴望舒虽然对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组的课题是“诗歌”,便开始阅读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在无形之中就被戴望舒吸引,爱上他的诗。
一象征主义结合所学,在戴望舒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依据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转变,分为三个时期。
在这三个创作阶段中,诗人经历了两次的变化:一是《雨巷》之后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二是后期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
虽然有变化,但我认为唯一不变的是戴望舒始终坚持对象征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正如上课时所了解到的,象征主义对戴望舒的影响始终是深刻而明显的,象征主义作为一道基本色,始终显著地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
如果从纯文本角度,我认为象征主义是戴望舒诗歌的本质特征。
就这一点,我对戴望舒的三个时期进行了文本分析。
雨巷时期——《雨巷》——对象征主义的迷恋。
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这首诗韵律优美,意象朦胧、含蓄,重暗示、重象征,在创作手法、文本形式、书写内容和艺术效果这四个方面,都洋溢着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雨巷里,没有阳光,没有生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细细读来,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孤寂中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象征。
在我看来,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雨巷中的一切既是朦胧的,又是含蓄的,戴望舒表面上写希望自己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希冀。
成熟期——《我的记忆》——勇敢的反叛。
这一时期,戴望舒首先反叛的是格律,即自己诗中对音乐的讲究。
《我的记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承接了前一时期里已露端倪的通过意象以暗示个人哀愁的艺术手段,虽已不再使用格律,但代替格律的近乎于口语的形式,依然使诗读来很美。
这也正符合象征主义诗歌虽然十分强调音乐效果,但他们主张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在于诗歌表达的流畅这一点。
浅析戴望舒诗歌的几个意象
浅析戴望舒诗歌的⼏个意象浅析戴望舒诗歌意象中的⼏个意象⼈⽂学院语⽂教育专业 2011届段⽂涛摘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诗⼈戴望舒⽆疑是⼀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世纪三⼗年代现代派诗⼈的杰出代表,他⼀直坚守⾃⼰的艺术理想,注重意象的营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本⽂试图以意象为切⼊点⾛进戴望舒,再现诗⼈不平凡的⼼路历程。
论⽂围绕戴望舒诗歌的主要⼏个意象加以阐述。
第⼀部分从“少⼥”和“泪⽔”两个意象⼊⼿;第⼆部分从“寻梦者”和“梦”意象⼊⼿;第三部分从“秋景”意象⼊⼿,探求诗⼈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意象寻梦者泪秋景少⼥和泪⽔读戴望舒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的少⼥意象。
如:丁⾹姑娘、路上姑娘、林下姑娘、百合⼦、⼋重⼦、梦都⼦、单恋⼥、恋⼈、村姑、⼥孩……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少⼥意象系列是“伊⼈”原型演变⽽⽣成的。
这些意象呈现出戴望舒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追忆,留有个⼈感情⽣活的痕迹。
⾃《诗经》开始,爱⽽⽣思,思⽽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就以伊⼈意象表现。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中央”(《蒹葭》)。
《楚辞》借“⾹草美⼈”“⾼唐神⼥”象征写意,伊⼈意象的“能指”弱化,⽽“所指”得到强化。
⽂⼈墨客每每借爱情相思之苦来倾诉追求政治理想、实现⼈⽣价值和获取事业功名⽽不得的⽆尽的感伤和惆怅。
少⼥意象系列表现的是惶惶不安的⼈和⽆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性的主题。
反映了⼆、三⼗年代⼀部分青年受挫后普遍的幻灭以及由幻灭感⽽来的“绝望的⾃我陶醉和莫名的惆怅”①。
少⼥意象系列都不同程度具有象征⾊彩,包含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隐喻戴望舒所追寻的社会理想和⼈⽣价值。
与其说少⼥意象系列诗是爱的私语,不如说是理想恋曲。
从少⼥意象的特征上来看,戴望舒追求的理想既美丽⼜⾼洁⼜内涵深刻,诗⼈对理想的态度是困惑的,他执着于理想,但不能完全理解理想。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全文及赏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 1944 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萧红墓畔口占”,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和情境,即在萧红的墓旁所作。
这一题目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之中。
诗的开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人用“六小时”和“寂寞的长途”,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前往萧红墓畔的艰辛与孤独。
这漫长的路程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与萧红在精神世界上的遥远呼应。
路途的寂寞,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萧红深深的怀念。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
红山茶鲜艳而热烈,它代表着诗人对萧红的敬重和热爱。
在墓畔献上红山茶,既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这束花仿佛是诗人与萧红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递着他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里的“等待”蕴含着多层含义。
或许是等待萧红在另一个世界的回应,或许是等待自己内心的平静和释然。
而“长夜漫漫”则进一步烘托出等待的漫长和煎熬,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苦难和迷茫。
最后一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将萧红的安息之地与大海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卧听着海涛闲话”,仿佛萧红在死后获得了一种超脱和安宁,与尘世的喧嚣和纷扰隔绝。
这种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羡慕,也流露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它简洁而紧凑,四句诗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加深。
语言上,戴望舒运用了朴素而真挚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简洁而富有力量。
在韵律方面,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的格律要求,但读起来依然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不是通过押韵和平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诗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情感的自然流淌所形成的。
戴望舒诗歌赏析
但不要吹我底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朱自清说: “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
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 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
味”。均为以“味”言诗。 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
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滋味说”
主旨是使诗歌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 供人玩味、体验。
“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
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漫主义的宣言。
对比:
英国湖畔派:
诗歌题材上,他们主 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 生活,强调诗人的内 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 流露;
在诗体方面,主张发 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 统,采用民间口语, 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 指出:“《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 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气分充 满在这些作品里。”他又在读了汪 静之的《蕙的风》这本诗集后,客 观地指出:“……小孩子天真烂漫, 少经人世间底波折,自然只有‘无 关拦’的热情弥满在他的胸怀里, 所以他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 爱,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 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 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 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这才是孩 子们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气度, 而表现法的简单,明了,少宏深、 幽渺之致,也正显出作者底本色。 他不用锤炼底工夫,所以无那精细 的艺术。但若有了那精细的艺术, 他还能保留孩子底心情么?”
《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艺术特色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戴望舒诗歌意象研究
戴望舒诗歌意象研究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将从戴望舒的诗歌意象入手,探究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一、自然意象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运用非常普遍。
这些意象通常包括雨、风、月亮、星星等自然元素。
这些自然意象在诗中起到了抒情和表达思想的作用。
例如,在《雨巷》中,戴望舒将雨巷中的女子比喻为丁香花,这个形象既表达了他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也象征着他在雨巷中的孤独和寂寞。
二、梦幻意象戴望舒的诗歌中也有许多梦幻意象,这些意象通常是由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所引发的。
例如,在《寻梦者》中,诗人将梦境比喻成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面有着各种奇妙的生物和花朵,这个花园就是诗人的梦想所在。
这些梦幻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符号意象戴望舒的诗歌中还运用了许多符号意象,这些符号意象通常是由一些抽象的符号所组成。
例如,在《时间的群像》中,诗人用时间这个符号来表达对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这些符号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爱情意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戴望舒的诗歌中也不例外。
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爱情的意象。
例如,《十四行诗》中的“水莲花”和《雨巷》中的“丁香花”,这些意象都代表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爱情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总之,戴望舒的诗歌意象研究是探究其诗歌作品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感情。
戴望舒的诗歌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歌风格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最初的《雨巷》到后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种变化反映了戴望舒深刻的思想变化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理解。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雨巷》描绘了一种孤独和落寞的情感。
戴望舒总结
戴望舒总结引言戴望舒(1905年-1949年),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深情的表达和清新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本文将对戴望舒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生平戴望舒生于190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化人,对他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戴望舒开始接触诗歌,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活跃于上海的文学界,与一些文学青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积极参与文学讨论和创作活动。
创作风格戴望舒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由和情感真挚著称。
他深受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丰富,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内心世界的情感。
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此映照人类的情感和哲思。
戴望舒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观察细致,描写细腻,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捕捉和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戴望舒的创作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他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创新精神,通过运用意象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华丽。
同时,他的作品也拓宽了诗歌的主题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田园牧歌,而是融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其次,戴望舒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独具特色,风格独立,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他的文学追求和创作理念为后来的现代派诗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作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结论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清新、自由和深情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他的作品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雨巷》艺术特色分析《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雨巷》艺术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注意挖掘是个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位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现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那狭窄而悠长的“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另外,《雨巷》十分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因此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2《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
浅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浅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
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
《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作者创作《雨巷》的一九二七年,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诗人不满反动统治,又不甘于沉沦,他没有放弃追求,等待着希望,但希望又是那样的渺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深感孤独和寂寞。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自己那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苦闷惶惑的心理。
在《雨巷》里,诗人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惨迷茫”的现实,这个现实要把诗人年轻的心封闭在阴暗狭窄的“雨巷”里,而孤独的心境又迫使他去寻找安慰,这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诗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结果只能是剩下诗人自己在独自徘徊。
戴望舒写的短诗
戴望舒写的短诗一、戴望舒简介戴望舒呢,他可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他的诗就像一阵独特的风,吹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他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这种环境也在他的诗里有所体现。
他的感情经历也很丰富,这对他写诗的风格和情感的表达有着不小的影响呢。
二、戴望舒短诗赏析1. 雨巷这是他超级有名的一首诗。
诗里描绘了一个下着雨的小巷,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那种朦胧的美感,就像我们在雾里看花一样。
这个姑娘的形象,她的忧愁、她的美丽,都在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若隐若现。
从诗里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就好像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在生活中期待着一些美好的邂逅,但是又觉得它好像很遥远,充满了不确定。
2.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就很有力量了。
他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大地,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是心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却丝毫不减。
这就像我们在困难面前,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家人,永远都会坚守一样。
3. 萧红墓畔口占写得特别简洁又深情。
他站在萧红的墓畔,那种对友人逝去的悲痛和怀念,只用几句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也能体会到他对萧红这个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敬重。
就好比我们失去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那种感觉是很沉重的,想要说很多,却又觉得言语都很苍白。
4. 印象诗里充满了对生活中一些瞬间、一些景象的独特感受。
那些意象的组合,就像是把生活中的碎片拼接成了一幅特别的画。
这让我们知道,原来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小场景,经过诗人的眼睛和心灵,就能变成这么美的诗。
5. 烦忧这首诗表达的烦忧情绪特别能引起共鸣。
有时候我们也会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烦恼和忧愁之中,他把这种情绪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把我们心里的苦水倒出来了一部分。
6. 白蝴蝶描写的白蝴蝶很有灵动的美感。
白蝴蝶在诗里像是一个自由的精灵,它的飞舞、它的存在,似乎都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美。
这就像我们看到大自然中的一些小生物,会被它们的单纯和自由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