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长征故事
长征路上的故事-遵义战役
长征路上的故事-遵义战役 遵义战役取得了长征开始以来最⼤的⼀次胜利,遵义战役的胜利是遵义会议改变错误军事领导所取得的成果。
下⾯我们就来看看长征路上的故事-遵义战役吧! 遵义战役 1935年2⽉,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境内召开政治局扩⼤会议,讨论红军战略⽅针。
⽑泽东提议,利⽤敌⼈对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判断,出其不意,挥师向东打击战⽃⼒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再渡⾚⽔回师遵义,得到与会⼈员的赞同。
2⽉18⽇下午2时,红1军团前卫2师抵达⾚⽔河畔,太平渡⽆敌,红2师迅速控制了渡⼝两岸。
19⽇,红3军团两个先锋团———红12团和红13团到达⾚⽔河畔⼆郎滩,征集船只,架设浮桥。
⼆郎滩东岸制⾼点有黔军两个团把守。
红军在渡过了⼀个营之后,⼜迅速渡过了后续两个营。
尽管这是⼀个背⽔阵,但红军渡河之后仍果断地向敌⼈发动了冲锋。
敌⼈似惊⼸之鸟,仓皇逃窜。
红军牢牢地控制了⼆郎滩渡⼝。
⾄20⽇,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了⾚⽔河,重新来到了黔北地区。
中央红军⼆渡⾚⽔,回师黔北,完全出乎敌⼈的预料。
蒋介⽯急忙命令川军3个旅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国民党部队向娄⼭关、桐梓增援。
2⽉24⽇,红1军团先头团突然进攻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关。
25⽇下午,红1、红3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统⼀指挥下,以⼀部兵⼒从正⾯牵制敌⼈,从北向南对娄⼭关的黔军发动猛攻,经过激战,于当⽇晚攻占娄⼭关,余敌仓皇夺路南逃。
27⽇,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1、3军团,遵照中⾰军委“乘溃敌喘息未定跟追直下遵义,并准备打击援遵的薛(岳)部敌唐、韩两师”的命令,迅速逼到遵义城下,黔军将领王家烈命余部3个团退⼊遵义守城,另把⼀个团部署在城外阻击红军前进。
这时,向遵义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第93师已进⼊忠庄铺,第59师也正向忠庄铺开进。
王家烈⽴刻借⼝到吴奇伟处求救兵,于下午3时带⼿枪兵⼀个排跑去忠庄铺。
27⽇下午5时,吴奇伟的前部已到忠庄铺,他派100多⼈⾄遵义协防。
红军长征在遵义的“第一”
为了贯彻落实黎平 会议的决议,以遵义为 中心建立根据地,苏维 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 民、支部书记曹菊如向 党中央请示并建议:立 即发动群众,清查和没 收地主、官僚、反动军 阀盘剥来的资财,用以
救济贫苦百姓并增加苏 维埃国家银行的资金储 备,获得了批准。仅桐 梓一县,红军就缴获30 多万银圆。
故事•鑒金岁月
红军长征在遵义的“第一”
O老王
1934 年 10 月 10 0 , 中央红军和党中央从江 西瑞金等地岀发,开始 了战略转移,红军强渡 乌江后,中共中央和中 央红军在遵义召开了著 名的遵义会议,同时, 前前后后、来来回回攻 打娄山关,四渡赤水, 在遵义一带滞留了三个 多月的时间,留下了几 个鲜为人知的“第一”。
此后,红一、三军 团采用正面牵制、两翼 包抄的战术,歼敌一 部,余敌如惊弓之鸟,仓 皇南逃。红军乘胜向遵 义方向追击,29日晨, 重新占领遵义城,又夺 回了老鸦山制高点,至 此遵义之战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后,中央 红军决定撤出遵义,苏 维埃国家银行贴出布
16
SX事•鑒金岁月
告,通知社会各界人士 持苏维埃币到指定地点 兑换银圆。18日,国家 银行工作人员在闹市区 丁字口、万寿桥、狮子 桥等地,摆上银圆及布 匹、棉纱、粮食、食盐 等货物,通宵达旦让群 众兑换或选购,维护了 苏维埃币的信誉,维护 了党和红军的信誉,避 免了群众受损失。
东告诉大家,以后还会 有机红军将士非常感动。
在遵义休整的12天,干 部休养连李坚贞、王泉 媛、阚士英、李伯钊和 “红军之友社”编排节 目,为群众进行文艺演 出,形成了军民融合欢 洽的氛围。在一次演出 结束后,当即有500多名 青壮年参加红军。在遵 义期间,由于恢复了群 众路线,红军在群众中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 作,中共得到了人民群 开众的热烈拥护,红军在 应
发生在遵义的长征故事
发生在遵义的长征故事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贵州遵义。
当时,红军在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前后经历了长征初期的艰难曲折,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等领导人召开了遵义会议,对党的路线、策略和战略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艰苦跋涉,浴血奋战,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战胜了重重困难和敌人的重重阻挠,最终胜利完成了长征。
在遵义这段历史的长征故事中,红军官兵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毅的意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遵义的长征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辉篇章。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红军官兵的英勇斗志、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
长征途中,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和英勇的赞歌,用坚
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革命的篇章。
他们在遵义这段历史中,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长征途中,红军在遵义这段历史中,以铮铮铁骨和坚定意志,
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遵义的长征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辉历史。
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
1、基本情况 作战时间:1935年1⽉19⽇⾄1935年5⽉9⽇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俘敌3600余⼈。
摆脱了敌⼈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被迫撤出中央⾰命根据地,开始了⼤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万多⼈减少到只有三万多⼈。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泽东主席⼒主摆脱敌⼈主⼒,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7⽇,红军⼀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了⽑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命的新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
蒋介⽯等⼈⼤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及⼴西军队⼀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命根据地的红4⽅⾯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命根据地。
3、战役经过 四渡⾚⽔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的⼀次出⾊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泽东充分利⽤敌⼈的⽭盾,灵活地变换作战⽅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
当发现敌⼈的弱点时,⽴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歼敌⼀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关于长征的故事
关于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进行的一次壮丽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的故事梗概: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历时一年有余。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围剿,为了保存实力并寻找发展的机会,红军只能开始一场胆识过人且充满艰辛的长征。
在长征开始时,红军约有六万人,他们奔袭西北方向,计划通过四川、甘肃等地到达陕西的延安,与其他共产党的抗日力量会师。
然而,长征的路途远非平坦,红军面临着恶劣的气候、缺乏粮食和药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等一系列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多次战斗和交锋,其中最著名的是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遵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全体会议,会议讨论了红军内部领导权的问题,加强了红军的军事指挥和纪律建设,并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的成功对红军长征后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军在长征途中还经历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穿越大渡河、六盘山的艰难。
在六盘山的战斗中,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仍然坚持坚持战斗,并成功突围。
此后,红军经过艰苦的跋涉,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在抗日战争中建立新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机会,同时也使红军壮大了声望,为日后反攻国民党、
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
遵义的红色故事
遵义的红色故事
遵义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红军长征时期,遵义扮演了重要角色,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
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疲惫不堪,急需休整和加强。
毛泽东带领红军来到了遵义市南郊的一个小村庄,展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也是党中央从军事、组织、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整顿的起始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推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确立了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此后,党中央重新进行了军事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调整,为红军继续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遵义会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党的正确路线和战略方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道路。
会上,毛泽东强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提出了“消灭蒋介石的武装,建立红军的武
装”的口号。
这一思想和口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战争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除了遵义会议,遵义还有许多红色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在遵义一带进行了多次战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厮杀。
这些战斗中,红军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作战能力,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遵义的红色故事还体现在各个红色景点和纪念馆中。
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地都展示了革命历史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遵义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遵义的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也见证了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红色的记忆永远铭刻在遵义的土地上,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遵义会议前后讲述的故事
遵义会议前后讲述的故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对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遵义会议前后的几个真实故事,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一、遵义会议前的危机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时,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路线分歧,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使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坚决主张纠正错误路线,挽救党和红军。
故事一:毛泽东的坚持在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因与博古、李德等人的意见分歧,曾被撤销了军事指挥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党和红军的关心。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多次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纠正“左”倾错误,坚持正确的军事路线。
正是他的坚持,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故事二:周恩来的支持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前,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书记等职务。
他深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党和红军的重要性,因此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积极支持毛泽东,为纠正错误路线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遵义会议后的转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确立了军事指挥权,党和红军面貌焕然一新。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胜利,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故事三:四渡赤水的奇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克服了重重困难。
其中,一位名叫黄克功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红军渡过赤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敌人的严密封锁。
为了迅速通过泸定桥,红军战士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用血肉之躯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敌人,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结: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红色经典长征小故事
战役背景
战役图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 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 防,以保老巢。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 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 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 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 义进犯。
攻占娄山关一战,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 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遵义,历史圣地。 致敬,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 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红 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 任务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扼守在 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 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 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知敌人东侧空虚。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 命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通信班又窃听到敌人军部命关上守敌 撤退的电话,知道守敌要弃关退守桐梓。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 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 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 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 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 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结果及意义
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 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11日进占松坎。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 赶到,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 面防线。
遵义红军故事
遵义红军故事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核心,确立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道路,实现了党的路线和方针的根本转变。
而遵义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更是承载着丰富的红军故事。
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发生在1935年1月,当时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召开了这次会议,对党的历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刻分析,最终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在遵义红军故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
例如,在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深知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思想,而此时正是需要正确的领导和正确的路线。
在会议上,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坚定地提出了正确的意见,最终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这些情节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尚品质和非凡魅力。
此外,遵义红军故事中还有许多英雄壮举。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敌人,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英勇奋战。
在这样的艰难时刻,红军官兵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
这些英雄事迹感人至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遵义红军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领导,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遵义红军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遵义红军故事
遵义红军故事
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路线是正确的,一切过火的偏向都是错误的”的重要论断,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的召开,是在中国共产党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举行的。
红军长征途中,受到了严重的敌人围剿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在遵义召开会议,总结战斗经验,纠正军队中的错误倾向,重新振作士气,确立正确的领导路线。
会议期间,毛泽东针对红军中存在的“左”、“右”倾偏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提出了“党的路线是正确的,一切过火的偏向都是错误的”的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为红军的重新振作和战斗力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强调了军队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为红军在长征途中保持革命意志和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确立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振奋了红军的士气,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遵义红军长征胜利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振奋了红军的士气,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段历史,铭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红军攻占遵义,休整开会12天,一直紧随其后的敌军去了哪里
长征红军攻占遵义,休整开会12天,一直紧随其后的敌军去了哪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红军部队在中央苏区历经1年多的苦战,始终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最后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1月,长征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8万红军仅剩3万余人。
关键时刻,已经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同志挺身而出,一针见血的指出国民党军已经在通往湘西的路上部署重兵张网以待,必须放弃原定到湘西与贺龙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省前进,以摆脱当面战力较强的湘军、桂军。
这一正确建议立即得到多数红军将领的支持,并得到迅速执行。
红军攻占遵义,休整补充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是十分英明的。
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为首的黔军部队装备低劣、内部四分五裂,根本不是长征红军的对手,乌江、娄山关等天险很快失守,红军主力进驻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
干部们在这里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调整思路;征战多时的战士们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顺便补充体力。
但令红军将士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遵义城里舒舒服服的连续休整了12天。
要知道,从红军突破湘江开始,身后就始终尾随着大批敌人,不仅有“追剿”军总司令薛岳指挥的8个师10万中央军,还有桂系廖磊第7军2万余人,与红军始终保持着1天的行程。
此外,遵义城还是黔北重镇、贵州入川的咽喉,黔军本身也绝不会放弃,王家烈已经集中了两个嫡系师,只要紧随红军入黔的追剿军一到,随时准备配合反攻。
贵州是蒋桂两系争夺焦点既然如此,为何中央军、桂军始终没有向遵义进军呢?实际上,这两家谁都没有闲着,但他们的目光并没有往北往向遵义,反而同时盯向了贵州省会——贵阳。
对于以广西为老巢的新桂系军阀来说,遵义是否被红军占领无关紧要,可一旦贵阳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夺去,那么贵州全省势必中央化,届时必定会对毗邻的广西产生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对广西构成包围态势。
更要命的是,蒋介石可以改变云贵两省鸦片烟经广西百色出海的运输通道,在经济上扼杀广西。
遵义红军故事
遵义红军故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遵义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出错误的原因,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思想,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奠定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对红军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阐明了军队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红军的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够更好地团结一致,顺利度过危机,最终取得了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导下,顺利渡过了四渡赤水,继续向西北方向挺进,最终到达了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理论,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义红军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长征每章故事梗概100字
长征每章故事梗概100字摘要:一、引言:简要介绍长征背景及意义二、第一章:遵义会议与领导层变动三、第二章:四渡赤水河战役四、第三章:攻克娄山关与占领遵义五、第四章:强渡乌江与占领金沙江六、第五章:翻越高黎贡山与过大草地七、第六章:攻克腊子口与到达陕北八、结语:长征对中国革命与历史的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得以涅槃重生,为中国革命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章,遵义会议。
在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被确立为党的实际领导人,从而使红军找到了正确的指引。
第二章,四渡赤水河战役。
红军巧妙地与敌军周旋,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第三章,攻克娄山关与占领遵义。
红军在艰苦的战斗中,巩固了领导层变动后的战斗力。
第四章,强渡乌江与占领金沙江。
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顺利完成战略目标,为后续行动奠定基础。
第五章,翻越高黎贡山与过大草地。
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战胜自然界的极限挑战,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信念。
第六章,攻克腊子口与到达陕北。
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长征,红军终于实现了战略目标,为革命事业在陕北扎根。
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运动。
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传播了共产主义火种,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和人民奋斗。
今天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遵义红色故事
遵义红色故事遵义,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遵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红色革命的重要发祥地。
遵义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真实写照。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处于危急存亡之际。
遵义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来说至关重要。
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左”倾错误的问题,实现了党的路线的转变,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中。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遵义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纪念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重要场所。
这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召开经过、会议决议、会议的历史意义等内容。
遵义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感受红色革命的伟大精神。
遵义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红色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遵义红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遵义红色故事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了我们的共和国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遵义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
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遵义红色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注入了前行的力量。
愿我们能够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遵义长征故事
遵义长征故事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重要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那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整个中国革命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你知道遵义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遵义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遵义长征故事:智取遵义城过了乌江,遵义城就在眼前。
指挥员刘伯承仔细观察了地形,把红二师第六团的政治委员王集成喊来,交代了夺取遵义的任务。
原来,离遵义城3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镇叫深溪水。
敌人在那里留了一个营的兵力,相当于遵义的外围防守点。
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营都可以很快得到消息,报给城中的敌人,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
刘伯承仔细叮嘱:“你们团的任务,就是要斩断城中敌人的‘触角’。
但要秘密进行,不要让敌人知道,否则给遵义守敌通了消息,就会增加我们攻城的困难。
”他强调说:“现在呀,我们是既要求打胜仗,又要求伤亡少,还要节省子弹。
所以就要多用点脑子啰!”政委王集成坚定地行了个军礼,:“请指挥员放心,我们一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敌人全部消灭,一个不留!”“好!”两个人正说着,参谋长送来了一份电报,原来是朱德总司令为了配合他们打遵义城,又派来了一个团,并且让三军团支持他们,阻止敌人派来的援兵。
刘伯承不禁喜上眉梢(shāo)。
“这下可更好了!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个师来跟我们共同作战,拿下遵义不在话下!”王集成说:“指挥员放心,王家烈的双枪兵我们领教过,保证没问题!”天上忽然下起了雨,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红六团在刘伯承的率领下出发了。
大雨虽然给队伍行军增加了困难,但也让敌人放松了警惕(tì)。
刘伯承下令让大家快速行军,到敌人的营房里避雨去。
深溪水的敌人还以为下着大雨不会有情况呢,一个个尽情玩乐起来,打起了麻将、牌九,玩到午夜才睡下,连哨兵都没安排。
万里长征故事
万里长征故事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那你知道万里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万里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万里长征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遵义的长征故事
遵义的长征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I.引言A.介绍遵义的地域背景和长征的意义B.引出遵义的长征故事II.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A.国内战争时期的形势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III.遵义会议的经过A.红军在遵义的军事行动B.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决策和指挥C.红军在遵义的胜利IV.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A.标志着党的历史转折点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C.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正文(篇1)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
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在遵义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多次围剿,红军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进行了多次反围剿作战。
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遵义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
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斗,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此地进行了重要的决策和指挥,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红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党的历史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在此之前,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推动了党的历史转折,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遵义的长征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录(篇2)I.引言A.介绍遵义的历史地位和长征的意义B.引出本文的主题:遵义的长征故事II.遵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A.介绍遵义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B.分析遵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III.长征的意义和历史背景A.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B.分析长征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和作用IV.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影响B.分析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V.结语A.总结遵义的长征故事B.强调遵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正文(篇2)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之一,会议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下面是关于遵义会议的相关历史事件。
一、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展长征。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行军,中国共产党约有2万余人,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二、红二十五军叛变事件
红二十五军是在共产党员肖华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的革命武装力量。
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的军官叛变,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合作,攻打红军。
导致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失去了不少力量。
三、陕北苏区的建立
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遵义会议前夕,共产党控制的区域,逐渐形成了陕北苏区。
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期十分辉煌的时期之一。
四、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召开遵义会议,讨论当时共产党内部存在的左倾错误,对当时党的领导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会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意见,对党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五、红军长征途中的战役和事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川西南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
此外,中央红军还应对了重重困难和挫折,如食品短缺、党内分裂、部队士气低落等。
综上所述,遵义会议期间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党的领导机关经过一系列调整,党的建立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长征故事
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重要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那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整个中国革命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你知道遵义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遵义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遵义长征故事:智取遵义城过了乌江,遵义城就在眼前。
指挥员刘伯承仔细观察了地形,把红二师第六团的政治委员王集成喊来,交代了夺取遵义的任务。
原来,离遵义城3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镇叫深溪水。
敌人在那里留了一个营的兵力,相当于遵义的外围防守点。
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营都可以很快得到消息,报给城中的敌人,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
刘伯承仔细叮嘱:“你们团的任务,就是要斩断城中敌人的‘触角’。
但要秘密进行,不要让敌人知道,否则给遵义守敌通了消息,就会增加我们攻城的困难。
”
他强调说:“现在呀,我们是既要求打胜仗,又要求伤亡少,还要节省子弹。
所以就要多用点脑子啰!”
政委王集成坚定地行了个军礼,:“请指挥员放心,我们一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敌人全部消灭,一个不留!”
“好!”
两个人正说着,参谋长送来了一份电报,原来是朱德总司令为了配合他们打遵义城,又派来了一个团,并且让三军团支持他们,阻止敌人派来的援兵。
刘伯承不禁喜上眉梢(shāo)。
“这下可更好了!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个师来跟我们共同作战,拿下遵义不在话下!”
王集成说:“指挥员放心,王家烈的双枪兵我们领教过,保证没问题!”
天上忽然下起了雨,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红六团在刘伯承的率领下出发了。
大雨虽然给队伍行军增加了困难,但也让敌人放松了警惕(tì)。
刘伯承下令让大家快速行军,到敌人的营房里避雨去。
深溪水的敌人还以为下着大雨不会有情况呢,一个个尽情玩乐起来,打起了麻将、牌九,玩到午夜才睡下,连哨兵都没安排。
不料,睡得正香呢,红军突然打了进来。
许多敌兵被枪声惊醒了,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当了俘虏。
敌人的营长后悔莫及,企图逃到遵义城里去报信,被红军战士一枪打死了。
红六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驻扎在遵义近郊,并且没有走漏(lòu)一点风声。
敌人的“触角”,就这样被悄悄地拔掉了,遵义城里的敌人还不知道呢。
为了详细地了解城中的情况,战士们从俘虏中找了一个连长、一个排长和十几个出身贫苦的敌兵,进行谈话。
这些国民党兵吓坏了,答起话来总是结结巴巴的。
王集成向他们讲清了红军的俘虏政策,并说明红军是打倒地主和国民党反动派,为穷人翻身得解放而战斗的。
并说:
“我们今天就要打遵义,谁了解遵义的情况就详细告诉我们,说得对的事后有赏。
”
那个连长一听,急忙站起身来说:“长官,红军对我们这么好,小人哪敢不效劳。
”接着他就把遵义城里的工事、守敌的实力一一讲了,并画了一幅草图。
另外的俘虏做了补充,证实他说的是真的。
谈完话,红军发给他们每人三块银元。
虽然红军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对待俘虏还是要讲原则的。
十几个俘虏捧着银元,十分感激地说:“我们长官说你们杀人放火,红鼻子,绿眼睛,抓住俘虏挖眼掏心,我们真害怕,没想到你们是这样好的人!”
遵义城的底细摸清楚了,红军手里又掌握着一批俘虏,王集成与团长朱水秋商量后,决定化装成敌人,利用俘虏去诈(zhà)城,这样就可以不费弹药,不伤人了。
他们把这个想法报告了刘伯承,刘伯承听了非常赞同:“很好,这就动了脑子了。
不过装敌人一定要装得像,可不能让遵义的敌人看出来。
”
王集成哈哈大笑:“这个您放心,有俘虏呢!”
很快,第一营第三连和侦察排及全团二三十个司号员,都换上了
敌军的服装,大家嘻嘻哈哈的互相整理着,都想赶快到遵义去。
被教育过的十几个俘虏也被编在队伍里,他们走在最前面带路。
晚上九点钟左右,化妆的红军冒着瓢泼大雨出发了。
夜色越来越浓了,周围的一切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黑暗里,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刚下过雨的路面被冲刷得十分泥泞(nìng),滑得走不了路。
队伍里不时地响起“扑通!”、“哎呀!”的声音,差不多每个战士都摔过几跤。
摔一跤后,就成了个泥人。
战士们脚上的草鞋陷入淤(yū)泥里,一提就坏了,于是很多人干脆光着脚,踏着碎石头和烂泥巴混合成的路,继续前进。
夜色更深了,离遵义城也越来越近,战士们自觉地安静下来,悄然无声地行进,不一会儿就顺利地到达遵义城门口。
这个时候大雨已经停了,透过夜幕看见一点儿灯光,悬在半空中。
走在前面的俘虏们停下来,悄悄告诉王集成:“到了,这是遵义城上岗楼的灯光。
”
好戏就要上场了,战士们都装成败退下来的样子,慌慌忙忙往城门口跑去。
“干什么的?!”城楼上发出一句凶狠的问话。
枪栓也拉得“呱啦呱啦”直响。
“自己人!”俘虏用贵州话从容地回答。
“哪一部分的?”城楼上又问。
这一次的语气稍稍有点缓和。
这时,俘虏的连长就按照王集成事先教给他们的内容,哭哭啼
(tí)啼地回答:“我们是外围营的,今天叫‘共匪’包围了,地盘丢了,营长也打死了。
我是一连连长,领着一部分弟兄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现在‘共匪’还在后面追我们呢,快快开开城门,让我们进去吧,救救我们!”
敌人听了将信将疑,迟疑地问:“你们营长叫什么名字?”
那个俘虏连长一下子就答上来了。
城楼上没了声音,看样他们是在研究情况。
为了不让他们有时间思考,红军让许多人一起乱嘈嘈地喊:“快开开门呐!”
“麻烦麻烦老兄啦!救兄弟一命吧!”
“‘共匪’马上就追上来啦!”
……
“吵什么吵!”城楼上传来一声大喊,显然是很烦恼的声音,红军的计划成功了!
战士们马上“服从”地一言不发。
这时,城上照下来几束手电筒的光。
看来敌人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兄弟”,那十几个俘虏兵赶紧仰起头,手电从他们脸上照过去。
“好像是……”
“我认识那个……”
城上传来几句模糊的商量声,红军战士们心中暗暗好笑。
当他们确实认定红军是“自己人”的时候,才说:“等着,别吵,这就给你们开门!”战士们一听,都悄悄地上好刺刀,推上子弹,等着敌人开门来迎接“自己人”。
“哗啦”一声,“吱——”“吱——”的两声,又高又厚的城门敞开了。
敌人一边开门,一边慌张地问走在最前面的红军侦察排同志:“怎么?‘共匪’已经过了乌江啦?来得好快呀!”
“是啊!再告诉你,现在已经进了遵义城了!”几个虎将把枪口指着那两个敌人的脑袋,严厉地说:“告诉你们,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
那两个敌兵吓得“啊!”了一声,目瞪口呆,像面条一样瘫(tān)在地上了。
二十多个司号员一齐吹起了冲锋号。
藏在后面的部队像潮水一般涌入城内。
遵义城热闹起来了,激昂嘹(liáo)亮的军号声中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枪声;英勇杀敌的呼喊混合着敌人的哭叫。
敌人也搞不清来了多少红军,早已失去抵抗能力,一部分被俘虏了,另一部分从北门逃走。
进了城才知道,原本驻守遵义的一个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几天前就已经闻风逃走了。
1935年1月7日早晨,机智英勇的红军战士宣告遵义城解放了。
城中的百姓们都走出家门,排列在街旁,挥舞着彩旗,大放爆竹,兴高彩烈地欢迎着陆续进城的红军队伍,为不必再受到地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热烈庆祝。
遵义长征故事: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为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形成共识
1934年11月底,红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主力由出发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
蒋介石为阻截红军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调集重兵在绥宁、城步、武冈一线张网以待,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
形势十分危急!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34年12月12日,由周恩来主持,中央部分领导同志在湘西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
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首先发言:“根据原来的作战方案,可以考虑让正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国民党军队和正向西面战略要地急驰的敌军超过我们,我们则在他们的后面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
这样,可以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你们看如何?”
博古以肯定的语气说:“华夫同志的意见完全是我们的原定计划,我看也只有如此了。
只有放下行李挑子,才好同国民党军队作战。
”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