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史料(六)长征途中著名战役 [ 3 ]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具谋略的战役--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用兵如神突出重围。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进逼遵义地区,对只有3.7万人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两省边境地区,局面十分严峻。1935年1月至4月,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率领中央红军迂迴穿插于40万国民党“追剿”军之间,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河战役,巧妙地调动和打击了国民党军,使红军在长征的关键时刻从被动转为主动,不仅突破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重围,更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博主本着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则,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在该文中转载了部分史料。例如:《朱德选集》中“关于四渡赤水战役的电报”等......
一渡赤水(西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为摆脱敌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央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进军川西或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北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会师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经泸州
至宜宾地段北渡长江。由于敌加强了对长江的布防封锁,红军遭川军重兵堵截,土城战斗陷于被动,赤水城战斗遭遇强敌抵抗,攻城未果。当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北上渡江计划,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由于敌情不断变化,红军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三路纵队,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处,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这时国民党军薛岳兵团及川、黔、滇军的十多个旅的重兵一方面加强长江防御,另一方面分路对红军进行追击堵截。
二渡赤水(东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1935年2月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原定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滇边的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重新调整了部署。敌湘军、薛岳兵团及滇黔敌军长,在龙云指挥下,由东向西压来,企图配合江防部队围歼中央红军。就在各路“追剿”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扑向扎西,逼近红军时,毛泽东等判断国民党军主力大部已被吸引到川滇边境,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敌兵力空虚。1935年2月10日,军委遂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转兵东进,二渡赤水,再入黔北,寻机再打击尾追的薛岳集团,摆脱敌人夹击。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中央红军各部出敌不意,甩开敌军,挥戈东指,重入贵州,由太平渡、二郎滩一带渡口,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以红1、红5、红9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以红3军团为右纵队,向国民党军队兵力较薄弱的桐梓地区挺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一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和迷惑追敌。川敌3个旅由云南东北部的扎西向东追击;黔敌急调遵义及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吴奇伟(时任国民党第六路军副总指挥)军第59、第93两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妄图
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二渡赤水战斗之【遵义战役】
二渡赤水后,红军后尾有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的追逼,前方有黔军王家烈部和中央军薛岳部的堵截,在此危难时刻,1935年2月24日,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下,发起了遵义战役。红1军团第1团占领桐梓县城,准备夺取娄山关。位于遵义以北60公里处的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中央红军突杀“回马枪”,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川军急忙抽调部队由扎西地区回头向东追击;贵州军阀王家烈(时任国民党贵州省主席、第二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官)也在此部署了4个团的兵力。吴奇伟第1纵队的第59、第93师也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地区。鉴于此,中革军委决定,乘追敌尚在川南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拦阻,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城,以争取主动。
25日晨,红5、红9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敌,红3军团对娄山关发起猛攻,经激战,一举攻占娄山关,歼敌一部。敌为夺回阵地,调集了约6个团兵力疯狂反扑,但都被我英勇的红军将士击退。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列部,攻占板桥,残敌仓惶向遵义逃跑。为了不给敌以喘息之机,27日,红1、3军团不顾疲劳,乘胜追击,于当晚在遵义以北展开追歼战,击溃黔敌3个团的阻击,黔军弃城南逃,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在遵义战役中身先士卒,中弹牺牲。
《彭德怀自述》回忆:“第二天早上,蒋部吴奇伟军向遵义反攻,蒋到贵阳亲自指挥。三军团沿城南门外至西门外高地抗击吴军;我一军团隐蔽集结于城东南,待吴奇伟军全面展开向三军团攻击时,从敌侧后突击。从上午九时战斗到午后四时,一、三军团合歼敌一个师,余敌逃脱。这是退出中央苏区第一次连打了两次胜仗。打乱了敌人的追击部署,争取了某些主动。改换新的领导后,打这样一个胜仗意义更大。”
遵义战役(1935年2月24日~28日),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前所未有的、歼敌最多、取得胜利最大的一仗,是四渡赤水之战中的首次大捷。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一举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即中央军吴奇伟部93师大部,59师一部,击溃黔军8个团),毙伤敌2400多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枝弹药,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遵义战役是长征红军以弱胜强、从战争被动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此战的胜利是遵义会议改变错误军事领导所取得的成果。遵义之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机动灵活的作战思想:“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遵义之战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