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共五篇)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共五篇)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共五篇)第一篇: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象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普法教育法律,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关键不只在于完善社会制度,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

“立法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过是其外表,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及价值才是筋骨和精髓”。

真正的法律乃是以理念为灵魂和统帅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统一体。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素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法律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社会人民对法律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

因此,必须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中注入法律的理念,使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更坚实可靠的支撑。

除此之外,还需要民主的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一系列条件有力配合。

其中法律思想文化基础是公民中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以适当的法律思想文化背景为基础。

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基础的核心,对公民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它同时也内在地驱动着主体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且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样法律秩序才得以完整创立。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内容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所以,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3)(一)、学界关于法律意识的概念 (4)(二)、法律意识之意义 (5)二、法律意识的结构 (5)(一)、法律情感 (5)(二)、法律认知 (6)(三)、法律理念 (6)三、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6)(一)、创造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6)(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6)(三)、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 (7)(四)、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7)(五)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7)(六)、强化或树立具体的法律观念 (7)结论 (9)参考文献 (11)论公民的法律意识孙娜[摘要]《法律意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律意识,特别是关于法律意识重要性的理论为指导,总结中外历史上法律意识嬗变的经验,以及借鉴国内外的学术成果,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思考而完成的。

第一,法律意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如同前已言及的,以往法学家们对法律意识的阐发,通常都是把它夹杂在各种法律理论里附带进行的,极少作为一个法理专题来展开.正式启动法律意识专门研究大门的,是前苏联法理学家们的功劳。

第二,对法律意识基本理论的创造性发挥。

国内外有关法律意识的概念、结构、功能和社会基础的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而本书的作者把法律意识当作社会法律文化现象,认为它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并说明了法律意识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第三,将法律意识视为法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实现这个治国方略的过程不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

第四,探讨当前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方法。

对此,作者提出: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增强现代法律意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健全法律体系,改革法制,对人们的法律意识施以制度方面的影响。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等。

范文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

范文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

范文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与公民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集合,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意识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内在品质。

本文将从范文中的法律内容和反映的公民意识问题两个方面探讨范文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

范文中常见的法律内容包括合同、诉讼程序、知识产权等。

而处理这些法律问题的手段和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表现。

首先,合同是范文中常见的法律文书。

合同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范文中,合同条款通常详细规定了各方的权益,规范了双方的行为。

这样的范例合同提醒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签订合同时应该注意条款的明确性和合法性,充分保障自身的权益。

这种重视合同规范的态度体现了公民意识中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范文中涉及的诉讼程序也是法律与公民意识关系的一种表现。

范文中描述的诉讼程序一般包括立案、调查、庭审和判决等环节。

范文中对诉讼程序的详细叙述,有助于读者了解司法机构的工作流程,从而树立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对法律程序的尊重。

对于个人来说,了解诉讼程序也有助于掌握自己的合法维权途径,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最后,范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与公民意识有密切关系。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维护创新和知识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知识创造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范文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的叙述,提醒读者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这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体现了公民意识中的法治观念和自我审查意识。

范文中的法律内容既提供了法律知识和实际范例,也深刻影响着读者的公民意识。

通过范文中对法律规范的体现和对公民意识的引导,读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以此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总之,范文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范文中的法律内容引导读者了解法律知识和规范,倡导公民意识的塑造,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作者姓名:班级:2010级法学班工作单位:内容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写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第三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法律意识案例分析的论文(3篇)

法律意识案例分析的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法律意识是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分析了法律意识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法律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对策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还对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法律意识作为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分析法律意识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并探讨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背景某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家庭矛盾与同学发生争执,导致对方受伤。

在家长和学校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

然而,李某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一个月后,李某在放学途中将同学小王杀害。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李某作为未成年人,本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引导。

然而,在此次案件中,李某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其无法正确处理矛盾,最终走向犯罪。

2.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

这使得李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 学校教育不足李某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面对矛盾时,无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4. 社会环境影响李某所在的社会环境复杂,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使得李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法律意识进一步淡薄。

三、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1. 家庭教育方面(1)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法律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2. 学校教育方面(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5篇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5篇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5篇第一篇: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一、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

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

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

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

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论文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论文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能够极大地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过程,也是完善我国法治社会的过程。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社会;生成社会运行的基本因素是公民,公民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是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基本规范。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公民作为社会主体,虽然其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也从中获得了保障自身权利的益处。

因此,任何国家,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要构建社会法制体系。

我国注重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这对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同步存在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一直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念。

我国的法律意识建设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也开始注重培养公民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认识和塑造,但现实情况却不同,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体系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我国一些公民对法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开始慢慢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方向发展和靠近,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很多公民对法律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都是不够科学的。

法制,作为一种外在制约力量,从外部环境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客观来讲,这种外在力量并非一定与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契合,所以传统法律意识和观念还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体系中占据一席之位。

(二)不同部门的法律意识发展存在差异我国公民在认识法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首先表现在公民没有充分认识和解读宪法和一些基本的法律。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中占据基础地位和关键地位。

但是公民认识宪法的程度却远远低于普通法,在认识法律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宪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其次表现在公民的刑法意识偏强。

谈到法律时,公民首先想到就是犯罪和判刑,从中可以看出公民并没有充分认识法律,没有全面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二年级公民与法治论文

二年级公民与法治论文

二年级公民与法治论文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与法治的关系愈发重要。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即将进入法律意识的启蒙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公民与法治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公民的定义公民是指拥有一定国家国籍的个人,他们享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有责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规定。

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法治的概念法治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在一个有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公正、透明、可信的,适用于所有公民,无论其身份或地位。

法治的存在对于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公民与法治的重要性公民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法治,公民的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将缺乏秩序和稳定。

没有积极参与的公民,法治也无法正常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了解和尊重法治,积极履行公民职责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公民与法治作为二年级学生,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实践公民与法治的理念。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1. 尊重他人的权利:坚守公平和友善的原则,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和自由,并与他人和平相处。

2. 遵守学校规则:遵循学校制定的规定和纪律,不违规行为,尊重老师和同学。

3. 公共场所的秩序: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和干净,不随意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

4.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结论公民与法治是我们作为二年级学生需要认识和践行的重要概念。

通过尊重他人的权利、遵守法律规定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公民,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在公民与法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繁荣。

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基石,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遵守和参与。

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的意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和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律的意义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准则,它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法律在这种情况下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

通过法律规定,人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法律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和限制,通过对违法者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最后,法律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法律是公正的代表,通过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遵守法律,公民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1.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可以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水平。

2. 社会参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增强。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法律事务,例如参与法庭旁听、参与公民讨论会等,增加对法律制度和实施过程的了解,提高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程度。

3. 网络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建立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公示制度等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法律咨询和信息,增强对法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

当个人受到侵害时,有法律意识的公民能够及时寻求法律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完整版)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毕业论文

(完整版)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毕业论文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可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对此必须予以重视。

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具体说来,法律意识应当包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个组成部分。

(一)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意识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法律意识当然也只能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的反映。

所以,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可能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

所以说,要树立一定的法律意识,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掌握起码的法律知识。

(二)法制观念是人们对法律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之中,对法律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各个人的观念中对法律的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各个人强弱不同的法制观念。

(三)法律观点是法律意识的灵魂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产生、发展规律、作用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

由于对法律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者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下,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法制观念。

要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的法律知识和参加法律的实践活动,增强法制观念。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的公民意识与法律常识

我的公民意识与法律常识

我的公民意识与法律常识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对于每个公民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公民,拥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合理的法律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民意识与法律常识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拥有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国家、社会、法律的认同和尊重。

它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一个具备公民意识的社会,公民们会主动关心社会问题,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并遵守法律法规。

只有每个公民都积极践行公民意识,才能够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法律常识的重要性法律常识是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常识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更是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育公民拥有必要的法律常识,是加强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关键。

三、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律常识1. 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律常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从小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同时,应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法律条款。

2. 大众宣传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开展有关公民意识和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认知水平。

3. 个人自学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常识水平。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法规的书籍、参加法律知识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四、公民意识和法律常识的应用场景公民意识和法律常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尊重法律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守法律。

无论是在交通规则、合同签署还是商业活动中,都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学习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

学习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

学习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法律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法律和公民意识的学习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探讨学习中的法律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来提高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首先,学习法律可以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法律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学习法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违法行为,并增强我们的法律观念。

只有了解法律,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避免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其次,学习法律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公民意识,使我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公民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法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同时,公民意识还包括尊重他人权益、遵守社会规范和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具备的素养。

要提高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加强我们的法律意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律书籍、参加法律培训班或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法律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加强自身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我们应该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拒绝利用法律漏洞或者滥用法律来达到个人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提高公民责任感。

公益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参与环保活动、扶贫助学还是志愿服务,都能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公民教育,推动法律和公民意识的学习。

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组织法律宣传活动等方式,可以加强公众对法律和公民责任的认知,提高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浅论公民法律意识专业:法律(本科)学号:49姓名:王宝琦指导教师:兰华容摘要: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中国,法治道路并不是自发的选择,而是在世界文明大潮的冲击下对先进政治法律文明的吸收和采纳。

但是,法制不会简单地建立在法律规的条文之上,在规条框的背后,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观念在支配、影响着它。

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和文明力量。

可以说,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对于法治现代化的实现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法治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传统法律意识;法治;现代法律意识;全民守法;公安检查站;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

只有外在的法律条文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发挥作用。

因此,对我国公民进行普遍的、深入系统的法治观念的启蒙、培养和教育对法治社会的生成极为重要。

位于的北部,是首都的护城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有“九达天衢”之称,治安防控工作非常艰巨繁重。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检查站的公信力,公安部已将治安检查站名称统一更改为公安检查站,把它明确为公安机关的综合战斗实体,不但兼具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多个警种职责,也要行使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这些警种的职权。

公安检查站是由市公安局统一规划,在通过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道路设立,主要有隶属“环京护城河”、“环鲁防控圈”、“环德安保圈”及“环济安保圈”的15个检查站组成;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市公安检查站直接查获犯罪嫌疑人148名,其中上网逃犯22名,直接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72起,预防、制止社会面犯罪、外来人员犯罪案件47起。

法律意识论文

法律意识论文

法律意识论文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程度的主观状态。

它是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意识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法律教育、法律宣传、法律文化等,同时也与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经历等有关。

首先,法律意识的形成与法律教育密切相关。

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法律的知识和原则,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

而法律教育并不限于学校课堂,还可以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途径进行。

越是接受过系统法律教育的人,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程度往往较高。

其次,法律宣传在形成法律意识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引导公民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宣传的内容可以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则、常见法律纠纷案例以及当前热点法律问题等。

通过宣传,公众可以了解到法律的权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遵从度。

此外,法律意识的形成还与法律文化息息相关。

法律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与法律有关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法律文化包含了对法律的尊重、依赖和信任,以及对法治的支持和认同。

社会的法律文化越发达,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会相应增强。

同时,法律文化也是一种社会共识,是人们共同理解和接受的法律观念和规范。

最后,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也对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法律环境和法律问题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可。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曾经受到过法律的保护而对法律充满感激之情,从而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

而某些人可能由于个人利益冲突,对法律抱有怀疑态度,导致法律意识的不足。

总之,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教育、法律宣传、法律文化以及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等都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提升。

公民与法律意识

公民与法律意识

公民与法律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它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障着我们的权利。

然而,对于法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晓其条文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强烈的法律意识,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什么是法律意识呢?简单来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理解、态度和信仰。

它不仅仅是知道法律的存在,更是明白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自觉遵守法律,并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保障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纠纷或者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如果具备法律意识,就能够迅速判断自己的权利是否受到了侵犯,并采取恰当的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如果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懂法的消费者会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赔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法律意识有助于我们规范自身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

明白法律的界限和要求,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再者,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依法行事,尊重他人的权利,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

有的对法律一知半解,遇到问题时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有的则心存侥幸,试图钻法律的空子;还有的甚至公然违法,无视法律的存在。

比如,在交通领域,一些人闯红灯、超速行驶,不仅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也给他人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在经济活动中,也有一些商家欺诈消费者、侵犯知识产权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公民对法律的漠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那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呢?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学校应当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让他们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家庭也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并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法律观念。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规遵守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规遵守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作为公民,我们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遵守法律法规。

只有遵守法律,我们才能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首先,拥有法律意识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和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理解法律所保障的权益和义务,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法律的规范和要求。

其次,法律意识也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法律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保护了人们的权益。

作为公民,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遵守法律,还要关注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例如,我们不能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不得散布虚假信息诽谤他人,更不能进行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

只有我们都能够遵守法律,才能够共同营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法律意识还要求我们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是保护公民权益的有力工具,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申诉维权。

例如,如果我们在购物过程中遭到欺诈,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如果我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可以通过人权法律来维护。

拥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应该主动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勇于维护和争取。

最后,法律意识也要求我们传播和弘扬法治理念。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治理念,让更多的人具备法律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宣传册、网络平台等方式,向他人介绍法律的重要性,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并且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了法律意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

总之,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且遵守法律法规。

通过理解和尊重法律权威,具备社会责任感,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传播弘扬法治理念,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里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因此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就是指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个法治观念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进行,随着法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中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而且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推进依法行政,进行法治、德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家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哪?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领域和问题。

我认为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方面入手:一、加快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一、加快普及国民素质教育通过大面积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地获取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大大发掘人们的潜能,解放人们的头脑,这样就能更快,更有效,更深层次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普法工作水平二、提高普法工作水平公民法律意识的优劣程度与普法是否深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普法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使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一个普遍的提高。

普法工作应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以灌输给公民现代法的基本观念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对公民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普法工作的方式可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社会,既要有正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也要有反面的法制警示教育,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使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被广大公民所知晓、遵守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公民法律意识专业:法律(本科)学号:1337001257849XX:王宝琦指导教师:兰华容摘要: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中国,法治道路并不是自发的选择,而是在世界文明大潮的冲击下对先进政治法律文明的吸收和采纳。

但是,法制不会简单地建立在法律规的条文之上,在规条框的背后,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观念在支配、影响着它。

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和文明力量。

可以说,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对于法治现代化的实现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法治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传统法律意识;法治;现代法律意识;全民守法;公安检查站;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

只有外在的法律条文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发挥作用。

因此,对我国公民进行普遍的、深入系统的法治观念的启蒙、培养和教育对法治社会的生成极为重要。

位于的北部,是首都的护城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有“九达天衢”之称,治安防控工作非常艰巨繁重。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检查站的公信力,公安部已将治安检查站名称统一更改为公安检查站,把它明确为公安机关的综合战斗实体,不但兼具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多个警种职责,也要行使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这些警种的职权。

公安检查站是由市公安局统一规划,在通过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道路设立,主要有隶属“环京护城河”、“环鲁防控圈”、“环德安保圈”及“环济安保圈”的15个检查站组成;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市公安检查站直接查获犯罪嫌疑人148名,其中上网逃犯22名,直接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72起,预防、制止社会面犯罪、外来人员犯罪案件47起。

另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全市公安检查站共执行重大安保任务、开展集中查控行动232次,检查车辆15万余辆、人员50余万名,查缴非法枪支6支、管制刀具327把、其它违禁物品一大宗,实现了历次重大活动“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工作目标。

一、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

法律,在中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法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国人轻视法律和对法律的亵渎乃为常态,看看你身边的诸多小事你就知道法律被放在了何种边缘,什么闯红灯啦,随地吐痰啦等等,一旦贪官被抓,在法庭上抹眼泪、大言不惭的诉说自己法律意识淡薄时,让人觉得很是悲哀!这么高级别的公务员还法律意识淡薄的话,那普通老百姓在犯罪时是不是更加有理由说“我法律意识淡薄”?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顺利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工作就难以进行。

从守法与护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

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

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

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

案例:无驾照男子撞车后撒泼咬人为逃逸拖行被撞司机100米回家探亲的吴先生和妻子准备驾车返回,当他赶到乐陵市新西环一十字路口处被一辆江淮越野车碰撞;本来不大点事,可越野车驾驶员竟然逃逸,竟然还咬吴先生的手。

为将吴先生甩掉,驾驶员多次咬起了吴先生的手指,直到把吴先生拖行了100米左右,越野车撞到马路中间的护栏才不得不停了下来;在围观行人的帮助下,吴某制止了还想逃跑的肇事司机并报了警,乐陵市公安局的民警赶到后将肇事司机现场抓获。

原来这名肇事司机是无证驾驶,因为害怕被处理,所以一心想要逃窜,而他这种行为,就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害怕承担责任,目前,肇事司机已被行政拘留20天,并处罚款。

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

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民普法开展以来,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观念进一步加深,司法、执法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民大众法制观念也逐步增强。

面对这样的形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一个新的提高。

(一)、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总书记指出,“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可以说,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其实现与否,既反映着政府的法治形象,也体现着国家的法治文明程度。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只有坚持严格公正司法,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公安工作的核心价值来追求,才能真正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的最终目标。

良好的机制是保证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前提和基础。

公安机关必须坚持民意主导警务理念,建立开放、动态、科学、良性的执法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规和执法不作为、不勇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做到公正、规、文明、理性执法,确保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二)、切实抓好普法教育的工作质量普法教育应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为目标,大力推进公民现代化法律意识教育,要一切行动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普法教育要真抓实干普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普法教育的进程中,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实事,真抓实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走过场。

只有求真实务,真抓实干,一切行动起来才能取得工作的实效。

2,普法工作必须灵活多样普法工作不能单一性,必须灵活多样的进行。

我国是一个人口达13亿之多的人口大国,在普法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以投资少收益大的方式尽量减少投入费用,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即可以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3,普法教育要注意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的是群众。

要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地进行。

同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不同层次的人民有一定的针对性。

当前普法的工作领导干部为重点,因为领导干部手握全力,只有提高他们的法令意识,才能使之依法行政,避免贪污腐败,以权用法,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行业,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普法教育。

4,普法教育要重视教育与研究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法学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开展法学研究,倘若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

因为如果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差,它将直接影响具体案件的质量而影响法的权威和尊严,影响群众对法的认识、理解和态度。

因此,必须重视法学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案例:父亲陪儿子在公路上练车,被交警拦停检查时其父却拿国家新政讲起大道理。

平原交警大队民警查获了这样一起交通行为,父子俩分别受到了罚款1000元的处罚。

平原交警大队民警巡逻执勤时,发现一辆银灰色轿车在公路非机动车道时走时停,觉得该车“有问题”便将其拦停。

面对民警询问,开车的小伙不作回答。

这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中年男子急忙开门下车。

他告诉民警,他姓,和开车的小伙是父子。

因儿子刚刚通过了科目二考试,为了让他掌握道路驾驶技能,顺利通过科目三路考考试,当天下午便开车来此“自学”,他在一旁充当“教练”,给儿子讲解操作要领。

民警对父子二人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在公路上练习机动车驾驶技能是的,应该依法暂扣轿车和父亲的驾驶证。

面对民警的解释,这位父亲却称,国家前不久出台规定“允许驾驶人自行练车,自主预约考试”。

据了解,先生提及的规定是中央于上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

该意见提出了包括推行驾驶人自主预约考试、异地考试等制度在的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制度性安排。

民警对这一便民利民政策措施进行了解释,告知其这项政策国家刚刚提及,正在调研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

最终父子二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因认错态度诚恳,根据《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父子二人分别受到了罚款1000元的处罚。

(三)、完善立法制度、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5,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开展“六近活动”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那么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是句空话,为此,必须做到:一要通过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觉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从公民角度讲,要自觉运用法律规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执法者的角度讲,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是要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冤、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有力地促进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法定义务得到履行、行为得到惩罚,这样能够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