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基础)
2024中考数学总复习提纲

2024中考数学总复习提纲一、整数的理解和运算(150字)1.整数的概念理解: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等;2.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3.整数的混合运算。
二、有理数的应用(150字)1.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有理数的大小比较;3.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代数式的基本性质(200字)1.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代数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3.代数式的因式分解。
四、图形的认识(200字)1.图形的基本概念:直线、曲线、多边形等;2.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有向图形等;3.图形的性质:对称性、平行性、相似性、等腰性等;4.图形的常见应用。
五、平面图形的计量(200字)1.长度的计量:毫米级别的测量、厘米和分米级别的测量、米和千米级别的测量;2.面积的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矩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3.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六、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150字)1.百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相互转化;3.百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运算;4.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一次函数的性质和简单应用(200字)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变化趋势、截距、斜率等;3.一次函数方程的求解;4.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表格的读取和应用(150字)1.读取表格的相关信息;2.用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3.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九、概率的初步计算(150字)1.概率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事件的概率;3.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4.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以上为2024中考数学总复习提纲,涵盖了中考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题型,可根据提纲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备考。
中考总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总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求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多以中、低档题出现;2.命题的热点为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构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A 所对的边BC 记为a ,叫做∠A 的对边,也叫做∠B 的邻边,∠B 所对的边AC 记为b ,叫做∠B 的对边,也是∠A 的邻边,直角C 所对的边AB 记为c ,叫做斜边.BCabc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sin A aA c ∠==的对边斜边;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os A bA c ∠==的邻边斜边;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tan A aA A b∠==∠的对边的邻边.同理sin B b B c ∠==的对边斜边;cos B aB c∠==的邻边斜边;tan B b B B a ∠==∠的对边的邻边.要点诠释:(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反映了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是两条线段的比值.角的度数确定时,其比值不变,角的度数变化时,比值也随之变化.(2)sinA,cosA,tanA分别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符号,是一个整体,不能写成,,,不能理解成sin与∠A,cos与∠A,tan与∠A的乘积.书写时习惯上省略∠A的角的记号“∠”,但对三个大写字母表示成的角(如∠AEF),其正切应写成“tan∠AEF”,不能写成“tanAEF”;另外,、、常写成、、.(3)任何一个锐角都有相应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不因这个角不在某个三角形中而不存在.(4)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化时,,,tanA>0.考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归纳如下:锐角30°45° 160°要点诠释:(1)通过该表可以方便地知道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它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如果知道了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以求出这个锐角的度数,例如:若,则锐角.(2)仔细研究表中数值的规律会发现:、、的值依次为、、,而、、的值的顺序正好相反,、、的值依次增大,其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化时,①正弦、正切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②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互余关系:,;(2)平方关系:;(3)倒数关系:或;(4)商数关系:.要点诠释: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由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推导得出,常应用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计算时巧用这些关系式可使运算简便.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5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②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④,h为斜边上的高.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元素为定值(直角为90°),是已知的值.(2)这里讲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指的是等式,没有包括其他关系(如不等关系).(3)对这些式子的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图形,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考点五、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已知条件解法步骤Rt△ABC 两边两直角边(a,b)由求∠A,∠B=90°-∠A,斜边,一直角边(如c,a) 由求∠A,∠B=90°-∠A,一边一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锐角、邻边(如∠A,b)∠B=90°-∠A,,锐角、对边(如∠A,a)∠B=90°-∠A,,斜边、锐角(如c,∠A)∠B=90°-∠A,,要点诠释:1.在遇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时,最好是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然后按先确定锐角、再确定它的对边和邻边的顺序进行计算.2.若题中无特殊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即要求出所有的未知元素,已知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为边.考点六、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解这类问题的一般过程是:(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拓展:在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以下概念:(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字母表示.坡度(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表示,则,如图,坡度通常写成=∶的形式.(2)仰角、俯角: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中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如图.(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①中,目标方向PA,PB,PC的方位角分别为是40°,135°,245°.(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②中的目标方向线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表示北偏东30°,南偏东45°,南偏西80°,北偏西60°.特别如:东南方向指的是南偏东45°,东北方向指的是北偏东45°,西南方向指的是南偏西45°,西北方向指的是北偏西45°.要点诠释:1.解直角三角形实际是用三角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或角的大小,最好画出它的示意图.2.非直接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要观察图形特点,恰当引辅助线,使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来解.例如:3.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首先弄清题意(关键弄清其中名词术语的意义),然后正确画出示意图,进而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典型例题】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tanα=( )(A)1 (B)2 (C) 12(D)52【思路点拨】把∠α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根据网格的长度计算出∠α的对边和邻边的长度.【答案】B;【解析】根据网格的特点:设每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可以确定∠α的对边为2,邻边为1,然后利用正切的定义tan∠αα=∠α的对边的邻边,故选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运用,可将其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解答,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举一反三:【变式】在Rt△ABC中,∠C=90°,若AC=2BC,则sinA的值是( )(A) 12(B)2 (C)55(D)52【答案】选C.因为∠C=90°,522AB=AC +BC =BC ,所以BC BC 5sin A AB 55BC===.类型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已知a =3,且21(4tan 45)302b bc -++-=°,以a 、b 、c 为边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 ). A .6 B .7 C .8 D .9【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知4tan 450,130,2b bc -=⎧⎪⎨+-=⎪⎩°求出b 、c 的值,再求三角形面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知4tan 450,130,2b bc -=⎧⎪⎨+-=⎪⎩° 解得 4,5.b c =⎧⎨=⎩ 所以a =3,b =4,c =5,即222a b c +=,其构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C =90°, 所以162S ab ==. 【总结升华】利用非负数之和等于0的性质,求出b 、c 的值,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注意tan45°的值不要记错. 举一反三: 【变式】 计算:.【答案】原式.3.如图所示,在△ABC 中,∠BAC =120°,AB =10,AC =5,求sinB ·sinC 的值.【思路点拨】为求sin B ,sin C ,需将∠B ,∠C 分别置于直角三角形之中,另外已知∠A 的邻补角是60°,若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将其置于直角三角形中,所以应分别过点B 、C 向CA 、BA 的延长线作垂线,即可顺利求解. 【答案与解析】解:过点B 作BD ⊥CA 的延长线于点D ,过点C 作CE ⊥BA 的延长线于点E .∵∠BAC =120°,∴∠BAD =60°.∴AD =AB ·cos60°=10×12=5; BD =AB ·sin60°=10×32=53. 又∵CD =CA+AD =10, ∴2257BC BD CD =+=,∴21sin 7BD BCD BC ∠==. 同理,可求得21sin 14ABC ∠=. ∴21213sin sin 71414ABC BCD ∠∠=⨯=. 【总结升华】由于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因此若要求某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一般可以通过作垂线等方法将其置于直角三角形中.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机器人从A 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个单位,到达B 点后观察到原点O 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则原来A 的坐标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答案】类型三、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4.在△ABC中,∠A=30°,BC=3,AB=33,求∠BCA的度数和AC的长.【思路点拨】由于∠A是一个特殊角,且已知AB,故可以作AC边上的高BD(如图所示),可求得332BD=.由于此题的条件是“两边一对角”,且已知角的对边小于邻边,因此需要判断此题的解是否唯一,要考虑对边BC与AC边上的高BD的大小,而33332BC<<,所以此题有两解.【答案与解析】解:作BD⊥AC于D.(1)C1点在AD的延长线上.在△ABC1中,13BC=,332 BD=,∴13sin2C=.∴∠C1=60°.由勾股定理,可分别求得13 2DC=,92 AD=.∴AC1=AD+DC1=936 22+=.(2)C2点在AD上.由对称性可得,∠BC2D=∠C1=60°,213 2C D C D==.∴∠BC2A=120°,2933 22AC=-=.综上所述,当∠BCA=60°时,AC=6;当∠BCA=120°时,AC=3.【总结升华】由条件“两边一对角”确定的三角形可能不是唯一的,需要考虑第三边上的高的大小判断解是否唯一.5.(2015•茂名)如图,一条输电线路从A地到B地需要经过C地,图中AC=20千米,∠CAB=30°,∠CBA=45°,因线路整改需要,将从A地到B地之间铺设一条笔直的输电线路.(1)求新铺设的输电线路AB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2)问整改后从A地到B地的输电线路比原来缩短了多少千米?(结果保留根号)【思路点拨】(1)过C作CD⊥AB,交AB于点D,在直角三角形ACD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CD与AD的长,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BD的长,由AD+DB求出AB的长即可;(2)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由AC+CB﹣AB即可求出输电线路比原来缩短的千米数.【答案与解析】解:(1)过C作CD⊥AB,交AB于点D,在Rt△ACD中,CD=AC•sin∠CAD=20×=10(千米),AD=AC•cos∠CAD=20×=10(千米),在Rt△BCD中,BD===10(千米),∴AB=AD+DB=10+10=10(+1)(千米),则新铺设的输电线路AB的长度10(+1)(千米);(2)在Rt△B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C==10(千米),∴AC+CB﹣AB=20+10﹣(10+10)=10(1+﹣)(千米),则整改后从A地到B地的输电线路比原来缩短了10(1+﹣)千米.【总结升华】解一般三角形,求三角形的边或高的问题一般可以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作高线.已知斜三角形中的SSS,SAS,ASA,AAS以及SSA条件,求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是常见问题,注意划归为常见的两个基本图形(高在三角形内或高在三角形外)(如图所示):举一反三:【变式】坐落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北宋(公元1112年),为砖砌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建筑.数学活动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他们去测量太子灵踪塔的高度,携带的测量工具有:测角仪、皮尺、小镜子.(1)小华利用测角仪和皮尺测量塔高.下图为小华测量塔高的示意图.她先在塔前的平地上选择一点A,用测角仪测出看塔顶(M)的仰角α=35°,在点A和塔之间选择一点B,测出看塔顶(M)的仰角β=45°,然后用皮尺量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8.6m ,量出自身的高度为1.6m .请你利用上述数据帮助小华计算出塔的高度(tan35°≈0.7,结果保留整数).(2)如果你是活动小组的一员,正准备测量塔高,而此时塔影NP 的长为am(如图所示),你能否利用这一数据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如果能,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在你设计的测量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要计算出塔的高,你还需要测量哪些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1)设CD 的延长线交MN 于E 点,MN 长为x m ,则ME =(x-1.6)m . ∵β=45°,∴DE =ME =x-1.6.∴CE =x-1.6+18.6=x+17.∵tan tan 35MECE α==°, ∴ 1.60.717x x -=+,解得x =45.∴太子灵踪塔MN 的高度为45m .(2)①测角仪、皮尺;②站在P 点看塔顶的仰角、自身的高度(注:答案不唯一).6.如图,三沙市一艘海监船某天在黄岩岛P附近海域由南向北巡航,某一时刻航行到A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海监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继续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75°方向,求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的距离BP的长.(参考数据:≈1.414,结果精确到0.1)【思路点拨】过B作BD⊥AP于D,由已知条件得:AB=20×2=40,∠P=75°﹣30°=45°,在Rt△ABD中求出BD=AB=20,在R t△BDP中求出PB即可.【答案与解析】解:过B作BD⊥AP于D,由已知条件得:AB=20×2=40,∠P=75°﹣30°=45°,在Rt△ABD中,∵AB=40,∠A=30,∴BD=AB=20,在R t△BDP中,∵∠P=45°,∴PB=BD=20≈28.3(海里).答: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的距离BP的长约为28.3海里.【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考总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综合复习—巩固练习(基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CB =90°,BC =1,AB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sin A =32 B .tan A =12C .cosB =32D .tan B =3第1题 第2题2.如图,在Rt△ABC 中,∠ACB=90°,CD⊥AB,垂足为D .若AC=5,BC=2,则sin∠ACD 的值为( )A .53B .255 C .52D .233.在△ABC 中,若三边BC 、CA 、AB 满足 BC ∶CA ∶AB=5∶12∶13,则cosB=( )A .125B .512 C .135 D .13124.如图所示,在△ABC 中,∠C=90°,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4,AD=25,则tan ∠CAD 的值是( )A.2B.2C.3D.5第4题 第6题5.一个物体从A 点出发,沿坡度为1:7的斜坡向上直线运动到B ,AB=30米时,物体升高( )米. A .B .3C .D . 以上的答案都不对6.如图,已知:45°<A <90°,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sinA=cosAB.sinA >cosAC.sinA >tanAD.sinA <cosA二、填空题7.若∠α的余角是30°,则cosα的值是 .8.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则sinA=_______.第8题第12题9.计算2sin30°﹣sin245°+t an30°的结果是 .10.已知α是锐角,且sin(α+15°)=32.计算1184cos( 3.14)tan3απα-⎛⎫---++ ⎪⎝⎭的值为 .11.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与灯塔P的距离为海里.(结果保留根号)12.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3,点M,N分别在CD,HE上,CM=12DM,HN=2NE,HC与NM的延长线交于点P,则tan∠NPH的值为.三、解答题13.如图所示,我市某广场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m,现要在C 点上方2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EB的高为多少米?(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4. 已知:如图所示,八年级(1)班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河两岸建筑物AB和建筑物CD的水平距离AC,他们首先在A点处测得建筑物CD的顶部D点的仰角为25°,然后爬到建筑物AB的顶部B处测得建筑物CD的顶部D点的俯角为15°30′.已知建筑物AB的高度为30米,求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AC(精确到0.1米)(可用计算器查角的三角函数值)15.如图,登山缆车从点A出发,途经点B后到达终点C,其中AB段与BC段的运行路程均为200m,且AB段的运行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BC段的运行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2°,求缆车从点A运行到点C的垂直上升的距离.(参考数据:sin42°≈0.67,cos42°≈0.74,tan42°≈0.90)16. 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 m,背水坡的坡度是1:1,迎水坡的坡度是1:1.5,求坝底宽BC.【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 ; 【解析】sinA =BC AB =12,tan A =BC AC =33,cosB =BC AB =12.故选D.2.【答案】A ;【解析】在直角△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2AC BC +2=2(5)2+2=3.∵∠B+∠BCD=90°,∠ACD+∠BCD=90°, ∴∠B=∠ACD. ∴ sin∠ACD=sin∠B=ACAB =53,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三角函数性质 cosB==,故选C .4.【答案】A ;【解析】∵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4,∴CD=BD=4,在Rt △ACD 中,AC= 22AD -CD =-=222(25)4,∴tan ∠CAD===2.故选A .5.【答案】B ;【解析】∵坡度为1:7,∴设坡角是α,则sinα===,∴上升的高度是:30×=3米.故选B .6.【答案】B ;【解析】∵45°<A <90°,∴根据sin45°=cos45°,sinA 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cosA 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当∠A >45°时,sinA >cosA ,故选B .二、填空题 7.【答案】21; 【解析】∠α=90°﹣30°=60°,cosα=cos60°=21.8.【答案】;【解析】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设小方格的长度为1,在Rt △ACD 中,AC=22CD AD +=25,∴sinA=CD 5=AC 5.9.【答案】21+33; 【解析】2sin30°﹣sin 245°+ t an30°=2×21-(22)2+()2+33=1﹣21+33=21+33.10.【答案】3; 【解析】∵sin60°=32,∴α+15°=60°,∴α=45°,∴原式=22﹣4×22﹣1+1+3=3. 11.【答案】40 ;【解析】解:作PC ⊥AB 于C ,在Rt △PAC 中,∵PA=80,∠PAC=30°,∴PC=40海里,在Rt △PBC 中,PC=40,∠PBC=∠BPC=45°, ∴PB=40海里,故答案为:40.12.【答案】13; 【解析】∵正方体的棱长为3,点M ,N 分别在CD ,HE 上,CM=12DM ,HN=2NE , ∴MC=1,HN=2, ∵DC ∥EH , ∴12PC MC PH NH ==, ∵HC=3, ∴PC=3, ∴PH=6, ∴tan ∠NPH=2163NH PH ==,故答案为:13.三、解答题13.【答案与解析】解:在Rt△BCD中,∠BDC=40°,DB=5 m,∵tanBC BDCDB ∠=.∴BC=DB·tan∠BDC=5×tan40°≈4.195(米).∴EB=BC+CE=4.195+2≈6.20(米).14.【答案与解析】解:如图所示,过D作DH⊥AB,垂足为H.设AC=x.在Rt△ACD中,∠ACD=90°,∠DAC=25°,所以CD=AC·tan∠DAC=x tan 25°.在Rt△BDH中,∠BHD=90°,∠BDH=15°30′,所以BH=DH·tan 15°30′=AC·tan 15°30′=x·tan 15°30′.又CD=AH,AH+HB=AB,所以x(tan 25°+tan 15°30′)=30.所以3040.3tan25tan1530x='+≈°°(米).答: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AC约为40.3米.15.【答案与解析】解:在Rt△ADB中,∵∠ADB=90°,∠BAD=30°,AB=200m,∴BD=AB=100m,在Rt△CEB中,∵∠CEB=90°,∠CBE=42°,CB=200m,∴CE=BC•sin42°≈200×0.67=134m,∴BD+CE≈100+134=234m.答:缆车从点A运行到点C的垂直上升的距离约为234m.16.【答案与解析】解:背水坡是指AB,而迎水坡是指CD.过A作AE⊥BC于E,过D作DF⊥BC于F,由题意可知tanB=1,tan C=1 1.5,在Rt△ABE中,AE=4,tanB=AEBE=1,∴BE=AE=4,在Rt△DFC中,DF=AE=4,tanC=11.5 DFCF,∴CF=1.5DF=1.5×4=6.又∵EF=AD=2.5,∴BC=BE+EF+FC=4+2.5+6=12.5.答:坝底宽BC为12.5 m.。
中考数学总复习:图形的变换--知识讲解(基础)【含解析】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中考总复习:图形的变换--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平移、旋转,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3.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及其相关性质.4.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5.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平移变换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要点诠释】(1)平移是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本讲的平移是指平面图形在同一平面内的变换;(2)图形的平移有两个要素:一是图形平移的方向,二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两个要素是图形平移的依据;(3)图形的平移是指图形整体的平移,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只改变了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这个特征是得出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的依据.2.平移的基本性质:由平移的概念知,经过平移,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平移具有下列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要点诠释】(1)要注意正确找出“对应线段,对应角”,从而正确表达基本性质的特征;(2)“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个基本性质既可作为平移图形之间的性质,又可作为平移作图的依据.考点二、轴对称变换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叫做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变换的性质①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3.轴对称作图步骤①找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过关键点作对称轴的垂线,并延长至2倍,得到各点的对称点.②按原图形的连结方式顺次连结对称点即得所作图形.考点三、旋转变换1.旋转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2.旋转变换的性质图形通过旋转,图形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沿相同的方向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旋转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3.旋转作图步骤①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旋转中心,确定旋转角.②分析所作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键点.③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角度、旋转各顶点和旋转中心所连线段,从而作出图形中各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按原图形连结方式顺次连结各对应点.4.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对称的对称点.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中心对称图形.5.中心对称作图步骤①连结决定已知图形的形状、大小的各关键点与对称中心,并且延长至2倍,得到各点的对称点.②按原图形的连结方式顺次连结对称点即得所作图形.【要点诠释】图形变换与图案设计的基本步骤①确定图案的设计主题及要求;②分析设计图案所给定的基本图案;③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对基本图案进行变换,实现由基本图案到各部分图案的有机组合;④对图案进行修饰,完成图案.【典型例题】类型一、平移变换1.如图1,两个等边△ABD,△CBD的边长均为1,将△ABD沿AC方向向右平移到△A′B′D′的位置,得到图2,则阴影部分的周长为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根据两个等边△ABD,△CBD的边长均为1,将△ABD沿AC方向向右平移到△A′B′D′的位置,得出线段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得出OM+MN+NR+GR+EG+OE=A′D′+CD=1+1=2,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两个等边△ABD,△CBD的边长均为1,将△ABD沿AC方向向右平移到△A′B′D′的位置,∴A′M=A′N=MN,MO=DM=DO,OD′=D′E=OE,EG=EC=GC,B′G=RG=RB′,∴OM+MN+NR+GR+EG+OE=A′D′+CD=1+1=2;【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平移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A′M=A′N=MN,MO=DM=DO,OD′=D′E=OE,EG=EC=GC,B′G=RG=RB′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5•顺义区一模)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AD边上一点,且CE⊥BD于点F,将△DEC沿从D到A的方向平移,使点D与点A重合,点E平移后的点记为G.(1)画出△DEC平移后的三角形;(2)若BC=,BD=6,CE=3,求AG的长.【答案】解:(1)△AGB为△DEC平移后的三角形,如下图所示;(2)∵△AGB为△DEC平移后的三角形,∴BG=CE=3,BG∥CE,∵CE⊥BD,∴BG⊥BD.在Rt△BDG中,∵∠GBD=90°,BG=3,BD=6,∴DG==3,∵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2,∴AG=D G﹣AD=3﹣2=.2.如图(1),已知ABC ∆的面积为3,且,AC AB =现将ABC ∆沿CA 方向平移CA 长度得到EFA ∆. (1)求ABC ∆所扫过的图形面积;(2)试判断,AF 与B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15︒=∠BEC 求AC 的长.【思路点拨】(1)根据平移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到S △EFA =S △BAF =S △ABC ,从而便可得到四边形CEFB 的面积;(2)由已知可证得平行四边形EFBA 为菱形,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得到AF 与BE 的位置关系为垂直;(3)作BD ⊥AC 于D ,结合三角形的面积求解. 【答案与解析】(1)由平移的性质得 AF ∥BC ,且AF=BC ,△EFA ≌△ABC ∴四边形AFBC 为平行四边形 S △EFA =S △BAF =S △ABC =3∴四边形EFBC 的面积为9;(2)BE ⊥AF证明:由(1)知四边形AFBC 为平行四边形 ∴BF ∥AC ,且BF=AC 又∵AE=CA∴BF ∥AE 且BF=AE∴四边形EFBA 为平行四边形又已知AB=AC ∴AB=AE∴平行四边形EFBA 为菱形 ∴BE ⊥AF ;(3)如上图,作BD ⊥AC 于D ∵∠BEC=15°,AE=AB ∴∠EBA=∠BEC=15° ∴∠BAC=2∠BEC=30°BCA ('C )E∴在Rt△BAD中,AB=2BD 设BD=x,则AC=AB=2x∵S△ABC=3,且S△ABC=12AC•BD=12•2x•x=x2∴x2=3∵x为正数∴x=3∴AC=23.【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平移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及推理计算能力.类型二、轴对称变换3(2016•贵阳模拟)(1)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如图①,Rt△ABC中,∠C=90°,,求证:∠B=30°,请你完成证明过程.(2)如图②,四边形ABCD是一张边长为2的正方形纸片,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沿过点D的抓痕将纸片翻折,使点A落在EF上的点A′处,折痕交AE于点G,请运用(1)中的结论求∠ADG的度数和AG的长.(3)若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③所示的方式折叠,B、D两点恰好重合于一点O(如图④),当AB=6,求EF的长.【思路点拨】(1)Rt△ABC中,根据sinB═=,即可证明∠B=30°;(2)求出∠FA′D的度数,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可求出∠ADG的度数,在Rt△A'FD中求出A'F,得出A'E,在Rt△A'EG中可求出A'G,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出AG的长度.(3)先判断出AD=AC,得出∠ACD=30°,∠DAC=60°,从而求出AD的长度,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出∠DAF=∠FAO=30°,在Rt△ADF中求出DF,继而得出FO,同理可求出EO,再由EF=EO+FO,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1)证明:Rt△ABC中,∠C=90°,,∵sinB==,∴∠B=30°;(2)解:∵正方形边长为2,E、F为AB、CD的中点,∴EA=FD=×边长=1,∵沿过点D的抓痕将纸片翻折,使点A落在EF上的点A′处,∴A′D=AD=2,∴=,∴∠FA′D=30°,可得∠FDA′=90°﹣30°=60°,∵A沿GD折叠落在A′处,∴∠ADG=∠A′DG,AG=A′G,∴∠ADG===15°,∵A′D=2,FD=1,∴A′F==,∴EA′=EF﹣A′F=2﹣,∵∠EA′G+∠DA′F=180°﹣∠GA′D=90°,∴∠EA′G=90°﹣∠DA′F=90°﹣30°=60°,∴∠EGA′=90°﹣∠EA′G=90°﹣60°=30°,则A′G=AG=2EA′=2(2﹣);(3)解:∵折叠后B、D两点恰好重合于一点O,∴AO=AD=CB=CO,∴DA=,∵∠D=90°,∴∠DCA=30°,∵AB=CD=6,在Rt△ACD中,=tan30°,则AD=DC•tan30°=6×=2,∵∠DAF=∠FAO=∠DAO==30°,∴=tan30°=,∴DF=AD=2,∴DF=FO=2,同理EO=2,∴EF=EO+FO=4.【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知识,涉及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察的知识点较多,注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变式】(2016·松北区模拟)如图(1)是四边形纸片ABCD,其中∠B=120°,∠D=50°.若将其右下角向内这出△PCR,恰使CP∥AB,RC∥AD,如图(2)所示,则∠C=度.【答案】∵∠CPR=12∠B=12×120°=60°,∠CRP=12∠D=12×50°=25°,∴∠C=180°-60°-25°=95°.4. 如图1,矩形纸片ABCD的边长分别为a,b(a<b).将纸片任意翻折(如图2),折痕为PQ.(P 在BC上),使顶点C落在四边形APCD内一点C′,PC′的延长线交直线AD于M,再将纸片的另一部分翻折,使A落在直线PM上一点A′,且A′M所在直线与PM•所在直线重合(如图3),折痕为MN.(1)猜想两折痕PQ,MN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QPC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则每次翻折后,两折痕PQ,•MN间的距离有何变化?请说明理由.(3)若∠QPC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都为45°(如图4),每次翻折后,非重叠部分的四边形MC′QD,及四边形BPA′N的周长与a,b有何关系,为什么?(1)(2)(3)(4)【思路点拨】(1)猜想两直线平行,由矩形的对边平行,得到一组内错角相等,翻折前后对应角相等,那么可得到PQ与MN被MP所截得的内错角相等,得到平行.(2)作出两直线间的距离.∵PM长相等,∠NPM是不变的,所以利用相应的三角函数可得到两直线间的距离不变.(3)由特殊角得到所求四边形的形状,把与周长相关的边转移到同一线段求解.【答案与解析】(1)PQ∥MN.∵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且M在AD直线上,则有AM∥BC.∴∠AMP=∠MPC.由翻折可得:∠MPQ=∠CPQ=12∠MPC,∠NMP=∠AMN=12∠AMP,∴∠MPQ=∠NMP,故PQ∥MN.(2)两折痕PQ,MN间的距离不变.过P作PH⊥MN,则PH=PM•sin∠PMH,∵∠QPC的角度不变,∴∠C′PC的角度也不变,则所有的PM都是平行的.又∵AD∥BC,∴所有的PM都是相等的.又∵∠PMH=∠QPC,故PH的长不变.(3)当∠QPC=45°时,四边形PCQC′是正方形,四边形C′QDM是矩形.∵C′Q=CQ,C′Q+QD=a,∴矩形C′QDM的周长为2a.同理可得矩形BPA′N的周长为2a,∴两个四边形的周长都为2a,与b无关.【总结升华】翻折前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应注意使用相应的三角函数,平行线的判断,特殊四边形的判定.类型三、旋转变换【高清课堂图形的变换例4】5.已知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AOB=110°,∠BOC=135°,试问:(1)以OA,OB,OC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求出该三角形各角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如果∠AOB的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当∠BOC等于多少度时,以OA,OB,OC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思路点拨】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以运用旋转将△BCO转至△ACD.【答案与解析】(1)以OC为边作等边△OCD,连AD.∵△ABC是等边三角形∴∠BCO=∠ACD (∠BCO+∠ACO=60°,∠ACD+∠ACO=60°)∵ BC=AC,OC=CD∴△BCO≌△ACD (SAS)∴ OB=AD,∠ADC=∠BOC又∵OC=OD∴△OAD是以线段OA,OB,O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AOB=110°, ∠BOC=135°∴∠AOC=115°∴∠AOD=115°-60°=55°∵∠ADC=135°∴∠ADO=135°-60°=75°∴∠OAD=180°-55°-75°=50°∴以线段OA,OB,O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的各角是50°、55°、75°.(2)∠AOB+∠AOC+∠BOC=∠AOB+∠AOC+∠ADC=∠AOB+(∠AOD+∠DOC)+(∠ADO+∠CDO)=∠110°+(∠AOD+60°)+(∠ADO+60°) =360°∴∠AOD+∠ADO=130°∴∠OAD=50°当∠AOD是直角时,∠AOD=90°,∠AOC=90°+60°=150°,∠BOC=100°;当∠ADO是直角时,∠ADC=90°+60°=150°,∠BOC=150°.【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运用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知识,渗透分类讨论思想.6 . 如图1,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分别延长OA、OD到点F、E,使OF=2OA,OE=2OD,连接EF.将△EOF绕点O逆时针旋转α角得到△E1OF1(如图2).(1)探究AE1与BF1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2)当α=30°时,求证:△AOE1为直角三角形.【思路点拨】(1)要证AE1=BF1,就要首先考虑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2)要证△AOE1为直角三角形,就要考虑证∠E1AO=90°.【答案与解析】(1)AE1=BF1,证明如下:∵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OA=OB=OD.∴OE=OF .∵△E1OF1是△EOF绕点O逆时针旋转α角得到,∴OE1=OF1.∵ ∠AOB=∠EOF=900,∴ ∠E1OA=900-∠F1OA=∠F1OB.在△E1OA和△F1OB中,1111OE OFE OA FOBO A OB⎧⎪∠∠⎨⎪⎩===,∴△E1OA≌△F1OB(SAS).∴AE1=BF1.(2)取OE1中点G,连接AG.∵∠AOD=900,α=30°,∴ ∠E1OA=900-α=60°.∵OE1=2OA,∴OA=OG,∴ ∠E1OA=∠AGO=∠OAG=60°.∴ AG=GE1,∴∠GAE1=∠GE1A=30°.∴∠E1AO=90°.∴△AOE1为直角三角形.【总结升华】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若PA=a,PB=2a,PC=3a(a>0).(1)求∠APB的度数;(2)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答案】(1)将△ABP 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CBQ.则△ABP≌△CBQ且PB⊥QB.于是PB=QB=2a,.在△PQC中,∵,.∴.∴.∵△PB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PQ=∠BQP=45°.故∠APB=∠CQB=90°+45°=135°.(2)∵∠APQ=∠APB+∠BPQ=135°+45°=180°,∴三点A、P、Q在同一直线上.在Rt△AQC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中考数学知识点代数式一、重要概念分类:1.代数式与有理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完整版)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代数部分第一章:实数基础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p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1)实数a(a ≠0)的倒数是a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0,0,00, a a a a a a(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 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 叫实数a 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圆的基本性质和位置关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圆中复杂证明及两圆位置关系中证明定会有下降趋势,不会有太复杂的大题出现;2.今后的中考试题中将更侧重于具体问题中考查圆的定义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应用、创新、开放探究型题目,会根据当前的政治形势、新闻背景和实际生活去命题,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圆的有关概念1. 圆的定义如图所示,有两种定义方式: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线段OA叫做半径;②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要点诠释: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2.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上图所示线段AB ,BC ,AC 都是弦.②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AC 是⊙O 的直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③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如曲线BC 、BAC 都是⊙O 中的弧,分别记作BC ,BAC .④半圆:圆中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如AC 是半圆. ⑤劣弧:像BC 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⑥优弧:像BAC 这样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⑦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⑧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⑨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⑩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⑪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如上图中∠AOB ,∠BOC 是圆心角.⑫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如上图中∠BAC 、∠ACB 都是圆周角.考点二、圆的有关性质1.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又是旋转对称图形,即旋转任意角度和自身重合.2.垂径定理①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图所示:要点诠释:在图中(1)直径CD ,(2)CD ⊥AB ,(3)AM =MB ,(4)C C A B =,(5)AD BD =.若上述5个条件有2个成立,则另外3个也成立.因此,垂径定理也称“五二三定理”.即知二推三.注意:(1)(3)作条件时,应限制AB 不能为直径.3.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①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要点诠释:圆周角性质的前提是在同圆或等圆中.考点三、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r为圆的半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与r的大小关系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要点诠释:(1)圆的确定:①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②过两点A、B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③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图所示.(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如图所示.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②圆的切线.切线的定义: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友情提示:直线l是⊙O的切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直线l经过⊙O上的一点A;②OA⊥l.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切线长定义:我们把圆的切线上某一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③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要点诠释:找三角形内心时,只需要画出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外心、内心有关知识比较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圆作相对运动,可以得到下面5种位置关系,其中R、r为两圆半径(R≥r).d为圆心距.要点诠释:①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相离包括外离和内舍.其中相切和相交是重点.②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圆的相对运动来理解.④“r 1-r 2”时,要特别注意,r 1>r 2.考点四、正多边形和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这个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个中心角都等于360n°. 要点诠释:通过中心角的度数将圆等分,进而画出内接正多边形,正六边形边长等于半径.2.正多边形的性质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圆是同心圆.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同边数的两个正多边形相似,其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之比.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定理: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n 边形的边长a 、边心距r 、周长P 和面积S 的计算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360n a n =°,1802sin n a R n =°,180cos n r R n=°, 2222n n a R r ⎛⎫=+ ⎪⎝⎭,n n P n a =,1122n n n n n S a r n P r ==.考点五、圆中的计算问题1.弧长公式:180n R l π=,其中l 为n °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R 为圆的半径. 2.扇形面积公式:2360n R S π=扇,其中12S lR =扇.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另外12S lR =扇. 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圆锥的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要点诠释:在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时要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错把圆锥底面圆半径当成扇形半径.考点六、求阴影面积的几种常用方法(1)公式法;(2)割补法;(3)拼凑法;(4)等积变形法;(5)构造方程法.【典型例题】类型一、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 (2015•石景山区一模)如图,A ,B ,E 为⊙0上的点,⊙O 的半径OC ⊥AB 于点D ,若∠CEB=30°,OD=1,则AB 的长为( )A .B .4C .2D .6【思路点拨】 连接OB ,由垂径定理可知,AB=2BD ,由圆周角定理可得,∠COB=60°,在Rt △DOB 中,OD=1,则BD=1×tan60°=,故AB=2.【答案】C ;【解析】连接OB ,∵AB 是⊙O 的一条弦,OC ⊥AB ,∴AD=BD ,即AB=2BD ,∵∠CEB=30°,∴∠COB=60°,∵OD=1, ∴BD=1×tan60°=,∴AB=2,故选C .【总结升华】弦、弦心距,则应连接半径,构造基本的直角三角形是垂径定理应用的主要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O 的直径CD=5cm ,AB 是⊙O 的弦,AB ⊥CD ,垂足为M ,OM :OD=3:5.则AB 的长是( )A 、2cmB 、3cmC 、4cmD 、221cm【答案】 解:连接OA ,∵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AB ⊥CD ,∴AB=2AM ,∵CD=5cm ,∴OD=OA=12CD=12×5=52cm , ∵OM :OD=3:5,∴OM=35OD=×=, ∴在Rt △AOM 中,AM =22OA OM -=2253()()22-=2,∴AB=2AM=2×2=4cm.故选C .类型二、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如图所示,已知AB 为⊙O 的直径,直线BC 与⊙O 相切于点B ,过A 作AD ∥OC 交⊙O 于点D ,连接CD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AD =2,直径AB =6,求线段BC 的长.【思路点拨】要证明DC 是⊙O 的切线,因为点D 在⊙O 上,所以连接交点与圆心证垂直即可.【答案与解析】(1)证明:如图(2),连接OD .∵ AD ∥OC ,∴ ∠1=∠3,∠2=∠A ,∴ OA =OD ,∴ ∠3=∠A ,∴ ∠1=∠2.∵ OD =OB ,OC =OC .∴ △COD ≌△COB ,∴ ∠CDO =∠CBO =90°,∴ CD 是⊙O 的切线.(2)解:连接BD ,∵ AB 是⊙O 的直径,∴ ∠ADB =90°.在△DAB 和△BOC 中,∵ ∠ADB =∠OBC ,∠A =∠2,∴ △DAB ∽△BOC ,∴AD BD OB BC =, ∴ OB BD BC AD =. 在Rt △DAB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6242BD AB AD =-=-=.∴ 342622BC ⨯==.【总结升华】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那么连半径,证垂直;如果已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在条件中并没有给出,那么作垂直,证半径.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CD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以CD 为直径的⊙O 分别交CA 、CB 于点E 、F ,点G 是AD 的中点.求证:GE 是⊙O 的切线.【答案与解析】证法1:连接OE 、DE(如图(1)).∵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 G 是AD 的中点,∴ EG =12AD =DG . ∴ ∠1=∠2.∵ OE =OD ,∴ ∠3=∠4.∴ ∠1+∠3=∠2+∠4,即∠OEG =∠ODG =90°.∴ GE 是⊙O 的切线.证法2:连接OE 、ED(如图(2)).在△ADC 中,∠ADC =90°,∴ ∠A+∠ACD =90°.又∵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在△AED 中,∠AED =90°,G 是AD 中点,∴ AG =GE =DG ,∴ ∠A =∠AEG .又∵ OE =OC ,∴ ∠OEC =∠ACD .又∵ ∠A+∠ACD =90°,∴ ∠AEG+∠OEC =90°.∴ ∠OEG =90°,∴ OE ⊥EG .∴ GE 是⊙O 的切线.类型三、与圆有关的计算3.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三个边长都为5cm 的正方形硬纸板,他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将三个正方形纸板不重叠地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圆形硬纸板将其盖住,这样的圆形硬纸板的最小直径应有多大?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本题实际上就是求将三个正方形硬纸板无重叠地适当放置,圆形硬纸板能盖住时的最小直径.老师将同学们讨论过程中探索出的三种不同摆放类型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1)通过计算(结果保留根号与π).(Ⅰ)图①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应为 cm;(Ⅱ)图②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Ⅲ)图③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2)其实上面三种放置方法所需的圆形硬纸板的直径都不是最小的,请你画出用圆形硬纸板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只要画出示意图,不要求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圆形硬纸板的直径.【思路点拨】(1)(Ⅰ)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BD,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即可;(Ⅱ)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小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即可;(Ⅲ)找出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答案与解析】解:(1)(Ⅰ)如图连接BD,∵ AD=3×5=15cm,AB=5cm,∴ BD==cm;(Ⅱ)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5,∴ A、B、C三点在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圆上,∴ 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10cm;(Ⅲ)如图所示,连接OA,OB,∵ CE⊥AB,AC=BC,∴ CE是过A、B、C三点的圆的直径,∵ OA=OB=OD,∴ O为圆心,∴⊙O的半径为OA,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5×2=10cm;(2)如图④为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则有:,解得:,则ON=,∴直径为.【总结升华】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以各边顶点为顶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图1、图2、图3、…、图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四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点M、N分别从点B、C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上逆时针运动.(1)求图1中∠APN的度数是;图2中,∠APN的度数是,图3中∠APN的度数是.(2)试探索∠APN的度数与正多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答案).【答案】 解:(1)图1:∵点M 、N 分别从点B 、C 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 上逆时针运动,∴∠BAM=∠CBN ,又∵∠APN=∠BPM ,∴∠APN=∠BPM=∠ABN+∠BAM=∠ABN+∠CBN=∠ABC=60°;同理可得:图2中,∠APN=90°;图3中∠APN=108°.(2)由(1)可知,∠APN=所在多边形的内角度数,故在图n 中,.4.如图所示,半圆的直径AB =10,P 为AB 上一点,点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以适当进行“割”与“补”,使阴影面积转化为扇形面积.【答案】256π; 【解析】连接OC 、OD 、CD .∵ 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 ∠AOC =∠COD =∠DOB =180603=°°. 又∵ OC =OD ,∴ ∠OCD =∠ODC =60°,∴ DC ∥AB ,∴ PCD OCD S S =△△,∴ 2605253606S S ππ===阴影扇形OCD. 答案:256π. 【总结升华】用等面积替换法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规则图形是解本类题的技巧.类型四、与圆有关的综合应用5.(2014•黄陂区模拟)如图,在△ABC中,以AC为直径的⊙O交BC于D,过C作⊙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P,∠PCB=∠BAC.(1)求证:AB=AC;(2)若sin∠BAC=35,求tan∠PCB的值.【思路点拨】(1)连接AD,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ADC=90°,根据弦切角定理求得∠PCB=∠CAD,进而求得∠CAD=∠BAD,然后根据ASA证得△ADC≌△ADB,即可证得结论.(2)作BE⊥AC于E,得出BE∥PC,求得∠PCB=∠CBE,根据已知条件得出=,从而求得=,根据AB=AC,得出tan∠CBE===,就可求得tan∠PCB=.【答案与解析】解:(1)连接AD,∵AC是⊙O的直径,∴∠ADC=90°,∴AD⊥BC,∵PC是⊙O的切线,∴∠PCB=∠CAD,∵∠PCB=∠BAC,∴∠CAD=∠BAD,在△ADC和△ADB中,,∴△ADC≌△ADB(ASA),∴AB=AC.(2)作BE⊥AC于E,∵PC是⊙O的切线,∴AC⊥PC,∴BE ∥PC ,∴∠PCB=∠CBE ,∵sin ∠BAC==, ∴=, ∵AB=AC ,∴tan ∠CBE===,∴tan ∠PC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函数等,作出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2】【变式】已知:如图,⊙O 是Rt △ABC 的外接圆,AB 为直径,∠ABC=30°,CD 是⊙O 的切线,ED ⊥AB 于F .(1)判断△D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O 的半径为1,且213-=OF ,求证△DCE ≌△OCB .【答案】(1)解:∵∠ABC=30°,∴∠BAC=60°.又∵OA=OC,∴△AOC 是正三角形.又∵CD 是切线,∴∠OCD=90°,∴∠DCE=180°-60°-90°=30°.而ED ⊥AB 于F ,∴∠CED=90°-∠BAC=30°.故△CDE 为等腰三角形.(2)证明:在△ABC 中,∵AB=2,AC=AO=1,∴BC=2212-=3.OF=213-,∴AF=AO+OF=213+.又∵∠AEF=30°,∴AE=2AF=3+1.∴CE=AE-AC=3=BC .而∠OCB=∠ACB-∠ACO=90°-60°=30°=∠ABC,故△CDE ≌△COB.6.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2,直线m 与⊙ O 相切于点A ,P 为⊙ O 上一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PO 的延长线与⊙ O 相交于点C ,过点C 的切线与直线m 相交于点D .(1)求证:△APC ∽△COD .(2)设AP =x ,OD =y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3)试探索x 为何值时, △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思路点拨】(1)可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说明 △APC ∽△COD ;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找出x 与y 的关系;(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逆推求得x 的值.【答案与解析】解 (1)∵PC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切线, ∴∠PAC =∠OCD =90°.由△DOA ≌△DOC ,得到∠DOA =∠DOC , ∴∠APC =∠COD , ∴△APC∽△COD.(2)由△APC∽△COD,得AP OC PC OD = , ∴y x 12= 则 xy 2= (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则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本例是一道动态几何题.(1)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三角形相似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第一问的结论,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找出y 与x 间的关系.(3)动点问题探求条件.一般运用结论逆推的方法找出结论成立的条件.本题应从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出发,逆推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1】【变式】如图,MN 是⊙O 的直径,2MN =,点A 在⊙O 上,30AMN =∠,B 为弧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 PB +的最小值为( ) A.22 B.2 C.1 D.2【答案】选B ;解:过B 作BB ′⊥MN 交⊙O 于B ′,连接AB ′交MN 于P ,此时PA+PB =AB ′最小.连AO 并延长交⊙O 于C ,连接CB ′,在Rt △ACB ′中,AC =2,∠C =190452⨯=°°, ∴ 2sin 45222AB AC '==⨯=°.。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7篇)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7篇)中考数学复习资料(7篇)它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中国将这几科考试科目规定为国家课程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数学复习重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考数学复习重点1中考临近,考生在复习时数学如何才能抓住要点数学复习应该重点抓好数字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几何的基本概念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特直角三角形、圆及视图与投影等10大模块。
同时,于忠翠老师强调,考生应该以轻松自信的心态应对中考,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数字式以中、低档题居多“这一板块主要包括实数、整式、因式分解、分式及二次根式等内容,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的客观题形式出现,淡化了计算难度,主要以中、低档次的题居多。
”于忠翠说,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一板块的考察形式将会多样化,一些以实际生活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问题将会占据主流,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论证法、绝对值、因式分解、规律探究及阅读理解题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题型。
方程与不等式难度不大、函数突出开放性单纯求解方程的不等式问题多以填空、选择的题型出现,一般难度不大。
对于应用方程(组)与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方案设计、决策应用等问题应是中考重点,尤其是方程与函数知识、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及不等式的实际运用问题是热点问题。
“函数题越来越突出开放性,单纯求函数解析式的题型越来越少,函数中的一些动点问题,尤其是设计新颖、贴近生产生活的函数最值问题、一些开放性探索题及图表信息题将会成为中考热点问题。
”于忠翠说。
统计概率以图表信息题为主统计与概率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数一般在10分左右,这一板块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多以图表信息题为主,考察学生利用图表的信息及所求概率的大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几何与三角形,于忠翠表示,这一板块主要考察结合图形探索规律,特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淡化了传统的推理论证题。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数与式综合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https://img.taocdn.com/s3/m/67f57a04376baf1ffc4fad73.png)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中考总复习:数与式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倒数、相反数与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3)了解整式、分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实数的有关概念、性质1.实数及其分类实数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分类:实数还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分类:要点诠释: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要点诠释: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数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的重要基础.3.相反数实数a和-a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一般地,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并且离原点的距离相等.要点诠释: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运算特征是它们的和等于零,即如果a和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反过来,如果a+b=0,那么a和b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0.要点诠释:从绝对值的定义可以知道,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5.实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6.有理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略).(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 =a+(b+c); 乘法交换律 ab =ba ;乘法结合律 (ab)c =a(bc); 分 配 律 a(b+c)=ab+ac .(3)运算顺序: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开方是第三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首先进行第三级运算,然后进行第二级运算,最后进行第一级运算,也就是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7.平方根如果x 2=a ,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要点诠释: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8.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要点诠释: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以知道,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9.近似数及有效数字近似地表示某一个量准确值的数,叫做这个量准确值的近似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0.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a ×10n的形式(其中n 是整数,a 是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10的数),称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考点二、二次根式、分式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1.二次根式的概念≥0)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最简二次根式是指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要点诠释: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分式的值不变,叫做分母有理化.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若它们的积不含二次根式,则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常用的二次根式的有理化因式:(1(2)a a +-互为有理化因式;一般地a a +-(3. 3.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0(0)a a ≥≥; (2)()2(0)a a a =≥;(3)2(0)||(0)a a a a a a ≥⎧==⎨-<⎩;(4)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00)ab a b a b =⋅≥≥,;(5)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00)a aa b b b=≥>,. 4.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除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要点诠释: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明确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原来学过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3.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代数式的有关概念(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代数式的分类:(2)有理式:只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包含数字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3)整式:没有除法运算或者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里不含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4)分式: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分式的分母取值如果为零,分式没有意义. 6.整式的运算(1)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整式的乘法:①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m n m n a a a +=;()m n mn a a =;()m mm ab a b =;m n m n a a a -÷=(a ≠0,m >n).其中m 、n 都是正整数.②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用它们的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积里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乘法公式:22()()a b a b a b +-=-; 222()2a b a ab b ±=±+.④零和负整数指数:在mnm na a a-÷=(a ≠0,m ,n 都是正整数)中,当m =n 时,规定01a =;当m <n 时,如m-n =-p(p 是正整数),规定1pp a a-=. 7.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在因式分解时,应注意:①在指定数(有理数、实数)的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题目中没有指定数的范围,一般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②因式分解以后,如果有相同的因式,应写成幂的形式,并且要把各个因式化简. (2)因式分解的方法①提公因式法:ma+mb+mc =m(a+b+c).②运用公式法:22()()a b a b a b -=+-;2222()a ab b a b ±+=±;③十字相乘法:2()x a b x ab +++()()x a x b =++.(3)因式分解的步骤①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取公因式; ②考虑所给多项式是否能用公式法分解. 要点诠释:因式分解时应注意:①在指定数(有理数、实数)的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若题目中没有指定数的范围,一般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②因式分解后,如果有相同因式,应写成幂的形式,并且要把各个因式化简,同时每个因式的首项不含负号;③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 8.分式(1)分式的概念 形如AB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和B 均为整式,B 中含有字母,注意B 的值不能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A A MB B M ⨯=⨯,A A MB B M÷=÷.(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3)分式的运算 ①加减法:a b a b c c c ±±=,a c ad bcb d bd ±±=. ②乘法:ac acb d bd=. ③除法:a c a d adb d bc bc÷==. ④乘方:nn n a a b b⎛⎫= ⎪⎝⎭(n 为正整数).要点诠释:解分式方程的注意事项:(1)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时不要与通分运算混淆;(2)解完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验根的方法是将所得的根带入到最简公分母中,看它是否为0,如果为0,即为增根,不为0,就是原方程的解.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2)设——合理设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出方程; (5)验——检验增根; (6)答——答题.【典型例题】类型一、实数的有关概念及运算1.实数2-,0.3,172,π-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思路点拨】常见的无理数有以下几种形式:(1)字母型:如π是无理数,24ππ、等都是无理数,而不是分数; (2)构造型:如2.10100100010000…(每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就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33256、、,…都是一些开方开不尽的数;(4)三角函数型:sin35°、tan27°、cos29°等.【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2,π-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故共有2个无理数.【总结升华】无理数通常有以下几类:①开方开不尽的数;②含π的数;③看似循环但实际不循环的小数;④三角函数型:sin35°、tan27°、cos29°等.抓住这几类无理数特征,则可以轻松解决有关无理数的相关试题. 举一反三:【课程名称:数与式综合复习 402392 :例1—2】【变式】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C ,则点C 所表示的数为( ).A .32--B .-31-C .32+-D .31+【答案】A.2.计算:(1)23220.2549403⎡⎤⎛⎫-⨯-÷-⨯-⎢⎥ ⎪⎝⎭⎢⎥⎣⎦; (2)85(2)25-⨯ .【思路点拨】注意在第(1)题中,32-与3(2)-的不同运算顺序和4499÷⨯的运算顺序. 【答案与解析】(1)23220.2549403⎡⎤⎛⎫-⨯-÷-⨯-⎢⎥ ⎪⎝⎭⎢⎥⎣⎦480.2549409⎛⎫=-⨯-÷⨯- ⎪⎝⎭9249402(8140)4⎛⎫=--⨯⨯-=--- ⎪⎝⎭24143=--=-.(2)85(2)25-⨯444442525(425)25100252500000000=⨯⨯=⨯⨯=⨯=.【总结升华】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要注意运算的顺序,要有灵活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和相反数、倒数、0、1的运算特性的意识,寻求简捷的运算途径.举一反三: 【变式】2517( 2.4)58612⎛⎫-+-+⨯- ⎪⎝⎭;【答案】2517( 2.4)58612⎛⎫-+-+⨯- ⎪⎝⎭21.50.4 1.4 1.5 1.42.95=--+-=--=- .3. 若x-3+x-y+1=0,计算322x y+xy +4y .【思路点拨】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必定同时为0,进而求出x 、y 的值. 【答案与解析】依题意得30,10,x x y -=⎧⎨-+=⎩解得3,4,x y =⎧⎨=⎩∴3222224x y+xy +y(x +xy+)y(x+)(x+)(3)410.44222y y y y y ====+⨯=【总结升华】2a ,(a 0)a a ≥,这三个非负数中任意几个相加得0,则每一个都得0.举一反三:【变式】已知|1|80a b ++-=,则a b -= .【答案】本题考查绝对值与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所以这两数都为0.因为|1|80a b ++-=,所以a=-1,b=8. a b -=﹣9.类型二、分式的有关运算4.对于分式211x x -+,当x 取何值时,(1)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等于零?【思路点拨】当分母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此外,分式都有意义;当分子等于零,并且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等于零. 【答案与解析】(1)由分母x+1=0,得x =-1.∴ 当x ≠-1时,分式211x x -+有意义.(2)由分子210x -=,得1x =或1x =-. 而当x =-1时,分母x+1=0; 当x =1时,分母10x +=.∴ 当x =l 时,分式211x x -+的值等于零.【总结升华】讨论分式有无意义时,一定要对原分式进行讨论,而不能讨论化简后的分式.类型三、二次根式的运算5.(2014春•平泉县校级期中)已知a=,求﹣的值.【思路点拨】先利用因式分解原式进行化简,再进行约分和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计算,由于a==4﹣2,则a ﹣4<0,所以原式可化简为a ﹣3+,然后把a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 【答案与解析】 解:原式=﹣=a ﹣3﹣, ∵a==4﹣2, ∴a ﹣4<0, ∴原式=a ﹣3+=a ﹣3+, =4﹣2﹣3+=2﹣.【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一定要先化简再代入求值.二次根式运算的最后,注意结果要化到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要与加减运算区分,避免互相干扰.也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举一反三:【变式】计算:2(1848)(212)(23)+---;【答案】2(1848)(212)(23)+---(3243)(223)(2263)=+---+646662452623=+---+=-.6.当x 为何值时,下列式子有意义? (1)32x -; (2)125xx -+. 【思路点拨】第(1)题中,根号外的负号与根号是否有意义无关;第(2)题中,因为与分式有关,因此要综合考虑x 的取值范围.【答案与解析】(1)320x -≥,即32x ≤. ∴ 当32x ≤时,32x --有意义. (2)120x -≥,且x+5≠0,∴ 当12x ≤,且x ≠-5时,125x x -+有意义.【总结升华】要使偶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举一反三:【课程名称:数与式综合复习 402392 :例1—2】 【变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3的平方根是3B .5的算术平方根是5C .-7的平方根是7-±D .a 的算术平方根是a【答案】B.类型四、数与式的综合运用7.(2014秋•崂山区校级期末)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的方式铺地面:(1)观察图形,填写下表:图形 (1) (2) (3)… 黑色瓷砖的块数 4 7… 黑白两种瓷砖的总块数 15 25… (2)依上推测,第n 个图形中黑色瓷砖的块数为 ;黑白两种瓷砖的总块数为 (都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白色瓷砖的块数可能比黑色瓷砖的块数多2015块吗?若能,求出是第几个图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找规律题至少要推算出三个式子的值,再去寻求规律,考察了认真观察、分析、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 【答案与解析】解:(1)填表如下:图形 (1) (2) (3)… 黑色瓷砖的块数 4 7 10… 黑白两种瓷砖的总块数 15 25 35 …(2)第n 个图形中黑色瓷砖的块数为3n+1;黑白两种瓷砖的总块数为10n+5; (3)能,理由如下:10n+5﹣(3n+1)﹣(3n+1)=2015,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解得:n=503答:第503个图形.【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数形结合、整理信息,将图形转化为数据,猜想规律、探求结论.抓住其中的黑色瓷砖数目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观察其变化规律.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的是一块长、宽、高分别为7cm ,5cm 和3cm 的长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顶点A 处,沿着长方体的表面爬到和顶点A 相对的顶点B 处吃食物,那么它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多少?22(57)3153++=(cm).【答案】路径①的长为路径②的长为22(37)5125++=22(35)7113++=(cm). 113。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6篇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6篇篇1一、数与代数1. 数的基本概念: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方程等。
2. 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分数运算,小数运算等。
3. 代数表达式:用字母表示数,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4. 方程与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理解函数的概念。
二、几何与图形1. 几何概念:点、线、面、体,角、度数,平行、垂直等基本几何概念。
2. 图形与变换:平移、旋转、对称等图形变换,相似图形,全等图形。
3. 面积与体积: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
4. 解析几何:理解直线的方程,理解圆及其方程。
三、函数与图像1. 函数的概念:理解变量间的关系,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
2. 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加减法,函数的乘法,复合函数。
3. 函数的图像:理解函数的图像及其变换,根据图像理解函数的性质。
4. 反函数与对称函数:理解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对称函数的概念。
四、数据与概率1. 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会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 数据的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3. 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会计算事件的概率。
4. 概率的应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决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五、综合与实践1. 图形的变换与对称: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图形的变换和对称。
2. 函数的实际应用: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润、成本等问题。
3. 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据的分析与决策。
4. 课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理解课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在中考数学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考试动态和命题趋势,结合历年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解题技巧和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篇2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复习要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及其关系,数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性质。
2023年初中数学毕业会考复习提纲(全套)

2023年初中数学毕业会考复习提纲(全套)
一、整数
1. 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整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4. 整数的乘法运算
5. 整数的除法运算
6. 整数的混合运算
7. 整数的分数运算
二、代数式与方程
1. 代数式的概念
2. 代数式的加减法运算
3. 代数式的乘法运算
4. 代数式的混合运算
5. 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6.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7.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三、分数
1. 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分数的化简
3.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分数的乘法运算
5. 分数的除法运算
6. 分数的混合运算
7. 分数和整数的转换
四、比例与相似
1. 比例和比例的性质
2. 比例的简化与扩大
3. 比例的四则运算
4. 等比例线段和相似比例线段的性质
5. 两位线段的比较
五、平面图形的认识
1.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
2. 角和角的种类
3. 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4. 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5. 五边形、六边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六、数轴与坐标
1. 数轴的认识和使用
2. 点、有序数对和坐标的概念
3. 坐标的运算
4. 图形的平移
七、统计与概率
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3.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八、函数与图像
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函数的表示和运算
3.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以上是2023年初中数学毕业会考复习的全套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湖南中考数学复习资料(湘教版)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代数部分第一章:实数基础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2、倒数:(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0,0,00,πφa a a a a a(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叫a的平方根,a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中考数学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复习函数及其图象反比例函数PPT

★考点2 ★考点2 ★知识点2 ★考点2 ★考点2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考点2 ★考点2 ★考点2 ★考点2
★考点3 ★考点3 ★知识点3 ★考点3 ★考点3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考点3 ★考点3 ★考点3 ★考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考点3 ★考点3 ★考点3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3 ★考点3 ★考点3 ★考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知识点1 ★考点1
★知识点2 ★考点2
★知识点3 ★考点3
★知识点4
★知识要点导航 ★热点分类解析
中考数学总复习:整式与因式分解--知识讲解(基础)【含解析】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中考总复习:整式与因式分解—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整式部分主要考查幂的性质、整式的有关计算、乘法公式的运用,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2.因式分解是中考必考内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也常常渗透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的化简中进行考查.【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整式1.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是代数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对字母来说只含有乘法的运算,不含有加减运算.在含有除法运算时,除数(分母)只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可以看成分数因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要点诠释:(1)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2)单项式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代数和叫做多项式.也就是说,多项式是由单项式相加或相减组成的.要点诠释:(1)在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2)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的次数是n次,有m个单项式,我们就把这个多项式称为n次m项式.(4)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另外,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5.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其实是去括号法则与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运用.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6.整式的乘除①幂的运算性质:②单项式相乘:两个单项式相乘,把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达: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一般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达: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在运用乘法公式计算时,有时要在式子中添括号,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⑤单项式相除:两个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要点诠释:(1)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底数可以是任意的有理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 (2)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也具有这一性质,即m n p m n p a a a a ++⋅⋅=(,,m n p 都是正整数). (3)公式()=m nmna a的推广:(())=m n p mnpa a(0≠a ,,,m n p 均为正整数)(4)公式()=⋅n n nab a b 的推广:()=⋅⋅nnnnabc a b c (n 为正整数).考点二、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常用的方法(1)提取公因式法:)(c b a m mc mb ma ++=++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 (3)十字相乘法:))(()(2b x a x ab x b a x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及添、拆项法.要点诠释:(1)因式分解的对象是多项式; (2)最终把多项式化成乘积形式; (3)结果要彻底,即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4)十字相乘法分解思路为“看两端,凑中间”,二次项系数a 一般都化为正数,如果是负数,则提出负号,分解括号里面的二次三项式,最后结果不要忘记把提出的负号添上.【典型例题】类型一、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1.若3x m+5y 2与x 3y n的和是单项式,则n m= .【答案】14【解析】由3x m+5y 2与x 3y n的和是单项式得3x m+5y 2与x 3y n是同类项,∴532m n +=⎧⎨=⎩ 解得22m n =-⎧⎨=⎩ , n m =2-2=14【点评】本题考查同类项定义结合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 同类项的概念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 举一反三: 【变式】若单项式是同类项,则的值是( )A 、-3B 、-1C 、D 、3 【答案】由题意单项式是同类项,所以,解得 ,,应选C.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B.a 2·a 3=a 6C.(-3a 2)3=-9a 6D.a 5+a 3=a 8【答案】A ;【解析】选项B 为同底数幂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2·a 3=a 5,所以B 错;选项C 为积的乘方,应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3a 2)3=-27a 6,所以C 错;选项D 为两个单项式的和,此两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所以D 错;选项A 为负指数幂运算,一个数的负指数幂等于它的正指数幂的倒数,A 正确.答案选A.【点评】考查整数指数幂运算. 举一反三:【变式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2-3=18;42= ;C.235a a a = 正确 ;D.325a a a +=. 故选C. 【高清课程名称: 整式与因式分解 高清ID 号:399488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1-例2】【变式2】下列运算中,计算结果正确的个数是( ).(1)a 4·a 3=a 12; (2)a 6÷a 3=a 2; (3)a 5+a 5=a 10;(4)(a 3)2=a 9; (5)(-ab 2)2=ab 4; (6)⋅=-22212xxA.无 B.1个 C.2个 D.3个【答案】A.3.利用乘法公式计算:(1)(a+b+c)2 (2)(2a2-3b2+2)(2-2a2+3b2)【答案与解析】(1)(a+b+c)2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a+b看成一项,则(a+b+c)2=[(a+b)2+2(a+b)c+c2]=a2+2ab+b2+2ac+2bc+c2=a2+b2+c2+2ab+2ac+2bc.(2)(2a2-3b2+2)(2-2a2+3b2)两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只有符号的区别,所以,我们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将符号相同的看作公式中的a,将符号相反的项,看成公式中的b,原式=[2+(2a2-3b2)][2-(2a2-3b2)]=4-(2a2-3b2)2=4-4a4+12a2b2-9b4.【点评】利用乘法公式去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公式的形式及符号特点,灵活地进行各种变形.举一反三:【变式】如果a2+ma+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______.【答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a±3)2=a2±6a+9. m=±6.类型二、因式分解4.(2015春•兴化市校级期末)因式分解(1)9x2﹣81(2)(x2+y2)2﹣4x2y2(3)3x(a﹣b)﹣6y(b﹣a)(4)6mn2﹣9m2n﹣n3.【思路点拨】(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及添、拆项法.【答案与解析】解:(1)原式=9(x2﹣9)=9(x+3)(x﹣3);(2)原式=(x2+y2+2xy)(x2+y2﹣2xy)=(x+y)2(x﹣y)2;(3)原式=3(a﹣b)(x+2y);(4)原式=﹣n(9m2+n2﹣6mn)=﹣n(3m﹣n)2.【点评】把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首先要看多项式是否有公因式,有公因式就要先提取公因式,再看是否还可以继续进行分解,是否可以利用公式法进行分解,直到不能进行分解为止.举一反三:【高清课程名称: 整式与因式分解 高清ID 号:399488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3(1)-(2)】 【变式】(2015春•陕西校级期末)分解因式: (1)(2x+y )2﹣(x+2y )2 (2)﹣8a 2b+2a 3+8ab 2. 【答案】解:(1)原式=[(2x+y )+(x+2y )][(2x+y )﹣(x+2y )]=3(x+y )(x ﹣y ); (2)原式=2a (a 2﹣4ab+4b 2)=2a (a ﹣2b )2.5.若x y mx y 2256-++-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则m 的值为( )A. 1B. -1C. ±1D. 2【思路点拨】对二元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时,要先观察其二次项能否分解成两个一次式乘积,再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其系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答案】C. 【解析】解:()()x y mx y x y x y mx y 225656-++-=+-++--6可分解成()-⨯23或()-⨯32,因此,存在两种情况:(1)x+y -2 (2)x+y -3x-y 3 x-y 2 由(1)可得:m =1, 由(2)可得:m =-1. 故选择C.【总结升华】十字相乘法分解思路为“看两端,凑中间”,二次项系数a 一般都化为正数,如果是负数,则提出负号,分解括号里面的二次三项式,最后结果不要忘记把提出的负号添上.举一反三:【变式】因式分解:6752x x --=_______________.【答案】()()67521352x x x x --=+-类型三、因式分解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6.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的长,且满足: a 2+2b 2+c 2-2b(a+c)=0,试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思路点拨】式子a 2+2b 2+c 2-2b(a+c)=0体现了三角形三边长关系,从形式上看与完全平方式相仿,把2b 2写成b2+b2,故等式可变成2个完全平方式,从而得到结论.【答案与解析】解: a2+2b2+c2-2b(a+c)=0a2+b2+ b2+c2-2ba-2bc=0(a-b) 2+(b-c) 2=0即: a-b=0 , b-c=0,所以a=b=c.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通过对式子变化,化为平方和等于零的形式,从而求出三边长的关系.中考数学知识点代数式一、重要概念分类:1.代数式与有理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初三数学考试复习资料

初三数学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形对学习进行适当调剂,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三数学考试复习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三数学知识点分类复习题【复习要点】代数几何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面最广、综合性的题型,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综合题大多以代数几何综合题的情势显现,其解题关键点是借助几何直观解题,运用方程、函数的思想解题,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由形导数,以数促形,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解题.【实弹射击】1、(08广东省)将两块大小一样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得它们的斜边AB重合,直角边不重合,已知AB=8,BC=AD=4,AC与BD相交于点E,连结CD.(1)填空:如图a,AC= ,BD= ;四边形ABCD是梯形.(2)请写出图a中所有的类似三角形(不含全等三角形).图10(3)如图b,若以AB所在直线为轴,过点A垂直于AB的直线为轴建立如图10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保持ΔABD不动,将ΔABC向轴的正方向平移到ΔFGH的位置,FH与BD相交于点P,设AF=t,ΔFBP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值范畴.图a2、(09广东省) 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和MN垂直,(1)证明:Rt△ABM ∽Rt△MCN;(2)设BM=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的面积,并求出面积;(3)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 ∽Rt△AMN,求此时x的值.3、(10广东省)如图(1),(2)所示,矩形ABCD的边长AB=6,BC=4,点F在DC上,DF=2。
动点M、N分别从点D、B同时动身,沿射线DA、线段BA向点A 的方向运动(点M可运动到DA的延长线上),当动点N运动到点A时,M、N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初中数学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㈠数与代数⒈数与式⑴有理数:有限或不限循环性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数轴:“三要素” ⑶相反数⑷绝对值:│a │= a(a≥0) │a │=-a(a<0) ⑸倒数 ⑹指数① 零指数:0a =1(a ≠0) ②负整指数: (a ≠0,n 是正整数) ⑺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⑻平方差公式:(a+b )(a-b )=22b a - ⑼幂的运算性质: ①ma ·na =nm a+ ②m a ÷n a =nm a- ③n m a )(=mna④nab )(=n a nb ⑤n nn ba b a =)(⑽科学记数法:na 10⨯(1≤a <10,n 是整数) ⑾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⑿ban d b m c a n d b n m d c b a =++++++⇒≠+++===ΛΛΛΛ:)0(等比性质⒉方程与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方程①定义及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②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04(24222,1≥--±-=ac b aac b b x4.因式分解法.③根的判别式:ac b 42-=∆>0,有两个解。
ac b 42-=∆<0,无解。
ac b 42-=∆=0,有1个解。
④维达定理:acx x a b x x =⋅-=+2121,⑤常用等式:2122122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⑥应用题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⑵分式方程(注意检验) 由增根求参数的值: ①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数学中考基础知识

数学中考基础知识
《数学中考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门被认为是许多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学科之一,但实际上,数学基础知识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进阶的数学知识也会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数学中考的基础知识包括了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比如加减乘除、分数、百分数、整数、小数、比例、代数、几何等等。
这些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没有它们,学生将很难理解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和解法。
在数学中,基本的四则运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通过这些运算,学生可以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另外,分数、百分数和小数也是非常基础的数学知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代数和几何也是数学中考的基础知识。
代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代数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几何则涉及到了图形、空间、方向等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总的来说,数学中考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才能够在数学学
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中考。
中考数学必背知识点(完整版)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代数部分第一章:实数基础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2、倒数:(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0,0,00, a a a a a a(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 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 叫实数a 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1《数与式》考点1 有理数、实数的概念 【知识要点】1、实数的分类:有理数,无理数。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___________对应的,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________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点都表示一个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叫做无理数。
一般说来,凡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但要注意,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如4),也不是所有的无理数都可以写成根号的形式(如π)。
【典型考题】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51.0,25.0,,8,32,138,4,15,5.73π- 有理数集{ },无理数集{ }正实数集{ } 2、在实数271,27,64,12,0,23,43--中,共有_______个无理数 3、在4,45sin ,32,14.3,3︒--中,无理数的个数是_______4、写出一个无理数________,使它与2的积是有理数【复习指导】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有理数和无理数意义的理解。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用既约分数来表示。
考点2 数轴、倒数、相反数、绝对值 【知识要点】1、若0≠a ,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它的倒数是______。
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0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
⎩⎨⎧<≥=)0____()0____(||x x x3、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______的距离。
【典型考题】1、___________的倒数是211-;0.28的相反数是_________。
2、如图1,数轴上的点M 所表示的数的相反数为_________M3、0|2|)1(2=++-n m ,则n m +的值为________ 4、已知21||,4||==y x ,且0<xy ,则y x 的值等于________3图15、实数c b a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2所示,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有( )①0>+c b ②c a b a +>+ ③ac bc > ④ac ab >A.1个B.2个C.3个D.4个6、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②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如果|AB|=2,那么____________=x 【复习指导】1、若b a ,互为相反数,则0=+b a ;反之也成立。
若b a ,互为倒数,则1=ab ;反之也成立。
2、关于绝对值的化简①绝对值的化简,应先判断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或式的值是正、负或0,然后再根据定义把绝对值符号去掉。
②已知)0(||≥=a a x ,求x 时,要注意a x ±= 考点3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知识要点】1、若)0(2≥=a a x ,则x 叫a 做的_________,记作______;正数a 的__________叫做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
当0≥a 时,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__________。
2、非负数是指__________,常见的非负数有(1)绝对值0___||a ;(2)实数的平方0___2a ;(3)算术平方根)0(0___≥a a 。
3、如果c b a ,,是实数,且满足0||2=++c b a ,则有__________,_____,===c b a 【典型考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的平方根是3B.7的算术平方根是7C.15-的平方根是15-±D.2-的算术平方根是2- 2、9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 3、 38-等于_____ 4、 03|2|=-+-y x ,则______=xy 考点4 近似数和科学计数法 【知识要点】1、精确位: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从左起_______________到最后的所有数字。
3、科学计数法:正数:_________________ 负数:_________________ 【典型考题】1、据生物学统计,一个健康的成年女子体内每毫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约为420万个,用科学计算法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2、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5600的有效数字的个数是______,精确度是_______3、用小数表示:5107-⨯=_____________考点5 实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要点】1、正数>0>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大于左边的数;• 2a图2•• c2、作差法: .,0,00b a b a b a b a b a b a <<->>-==-则;若则;若,则若 【典型考题】1、比较大小:0_____21_____|3|--;π。
2、应用计算器比较5113与的大小是____________3、比较41,31,21---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2,,1,10x x xx x ,那么在<<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____考点6 实数的运算 【知识要点】1、是正整数);时,当n a a a n ______(_____00==≠-。
2、今年我市二月份某一天的最低温度为C ︒-5,最高气温为C ︒13,那么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___________3、如图1,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x 的值为-1时,则输出的数值为____________4、计算(1)|21|)32004(21)2(02---+- (2)︒⋅+++-30cos 2)21()21(10考点7 乘法公式与整式的运算 【知识要点】1、判别同类项的标准,一是______ 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幂的运算法则:(以下的n m ,是正整数)_____)1(=⋅n m a a ____))(2(=n m a _____))(3(=n ab )0______()4(≠=÷a a a n m ______))(5(=n ab3、乘法公式:________))()(1(=-+b a b a ____________))(2(2=+b a _____________))(3(2=-b a4、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 【典型考题】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532x x x =+B.632x x x =⋅C.623)(x x =-D.236x x x =÷2、下列不是同类项的是( )A.212与- B.n m 22与 C.b a b a 2241与- D 222221y x y x 与-3、计算:)12)(12()12(2-+-+a a a4、计算:)()2(42222y x y x -÷-考点8 因式分解 【知识要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2、公式法:________2;__________2222=++=-b ab a b a _______222=+-b ab a 【典型考题】1、分解因式______2=+mn mn ,______4422=++b ab a 2分解因式________12=-x 考点9:分式 【知识要点】 1、分式的判别:(1)分子分母都是整式,(2)分母含有字母;2、分式的基本性质:)0(≠÷÷=⋅⋅=m ma mb m a m b a b 3、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4、分式有意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简分式的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式的运算:通分,约分 【典型考题】1、当x _______时,分式52+-x x 有意义 2、当x _______时,分式242--x x 的值为零3下列分式是最简分式的是( )A.ab a a +22 B.axy36 C.112+-x x D 112++x x4、下列各式是分式的是( ) A.a 1 B.3a C.21 D π65、计算:xx ++-1111 6、计算:112---a a a考点10 二次根式 【知识要点】1、二次根式:如)0(≥a a2、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0_____()(2≥=a a (2)⎪⎩⎪⎨⎧<=>==)0__()0__()0__(||2a a a a a(3))0,0_______(≥≥=b a ab (4))0,0____(>≥=b a ab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0,0________(≥≥=⋅b a b a)0,0_______(>≥=b a ba4、分母有理化: 最简二次根式:5、同类二次根式:化简到最简二次根式后,根号内的数或式子相同的二次根式6、二次根式有意义,根号内的式子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典型考题】1、下列各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12 B.x 3 C.32x D.35 2、下列根式与8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2 B.3 C.5 D.6 3、二次根式43-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 4、若63=x ,则x =__________ 5、计算:3322323--+ 6、计算:)0(4522≥-a a a 7、计算:5120-4、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222)()1()1(b a b a ---++.(第8题)《数与式》答案考点1 有理数集{51.0,25.0,8,32,4,5.73 -}无理数集{π,138,15 } 2、2 3、 2 正实数集{51.0,25.0,,8,32,138,4,153π} 4答案不唯一。
如(2) 考点2 1、32-,28.0- 2、5.2- 3、1- 4、8- 5、C 6、3 ,4 ;|1|+x , 13或- 考点3 1、B 2、3 3、2- 4、 6考点4 1、个6102.4⨯ 3、 4,万分位 4、 0.00007 考点5 1、< , < 2、3115> 3、413121-<-<-4x1 考点6 1、C ︒18 2、1 3、(1)解:原式=4+2121-=4(2)解:原式=1+2+232⋅=3+3考点7 1、 C 2、B 4、解:原式=)(44244y x y x -÷=24x -3、解:原式=))12(12)(12(--++a a a =)1212)(12(+-++a a a =)12(2+a =24+a 考点8 1、2)2(),1(b a n mn ++ 2)1)(1(-+x x 考点9 1、5-≠x 2、2-=x 3、D4、A5、解:原式=)1)(1(1)1)(1(1x x x x x x -+-++-+=)1)(1(11x x xx +--++=)1)(1(2x x +-6解:原式=)1(12+--a a a =1)1)(1(12--+--a a a a a =1)1(22---a a a =11-a考点10 1、B 2、A 3、34≥x 4、2 5、解:原式=3332223-+-=322-6、解:原式=a a 25-=a 3 7、5120-=552514-=-8、解:a b b a >>-<,1,10,01,01<->-<+∴b a b a原式=)()1()1(b a b a -+-++-=b a b a -+-+--11=2-(第8题)方程与不等式一、方程与方程组 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知识结构及内容: 1几个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一)方程与方程组 3一元二次方程4方程组 5分式方程6应用1、 概念: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组、方程组的解2、 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一(未知项系数不能为零)例题:.解方程: (1) 3131=+-x x (2)x x x -=--+22132 解: 解:(3)【05湘潭】 关于x 的方程mx+4=3x+5的解是x=1,则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