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一、教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教学理论可以被分为一般教学理论和特殊教学理论两类。

一般教学理论是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描述和阐释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特殊教学理论则侧重于某一学科、专业或领域的特殊性和教学实践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生的行为是外界环境和激励所导致的,强调直接观察和测量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激励和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反馈和矫正学生的行为。

三、认知理论与教学实践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反思、比较和整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启发性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意义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倡导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社会文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强调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实现学习目标。

六、总结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实践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第6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6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单元 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 • 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 对事物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来建构的。 •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 动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 ②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 ③知识的外在形式与学生的理解和表 征可能有差异。
2. 学生观 •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 贵的学习资源。
3.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 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者情感 方面的素质的。
•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 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二、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1.理解的生成过程 (1)提取长时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进入 短时记忆。 (2)选择性注意:根据提取的知识经验,选 择性注意并知觉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 持续兴趣的信息。 •
(3)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 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 (4) 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有关 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 探性理解是否合适。
第六章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L/O/G/O
寓言
• 池塘中生活着两个小动物: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它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青蛙告别了鱼,到 陆地上去旅行。在游历了一番之后,青蛙回到了 这个池塘。鱼一见到青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 问道:“青蛙大哥,你都看到什么了?”青蛙说: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看见了很多很新奇的东 西。比如我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条腿,一对 翅膀,身上、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漂亮的羽毛, 可在高空中飞翔。” 鱼饶有趣味地听着青蛙的讲 述,头脑中形成了这种动物的形象。青蛙还对外 面世界的牛和人都做了描述,而鱼心目中出现的 都是“鱼化”了的牛和人。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2
(四)批判几种错误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固然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传授知识,但绝非是唯一任务,同时教学是包括教 和学的双边活动,而传授知识只反映了教的方面活 动,却未能反映学的活动。 2.教学就是上课:这种观点是从教学的组织形 式来给教学下定义的,但这也不完整。因为,教学 除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外,还有其他的组 织形式。所以,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上课。

2.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不是科学。主要原因是教学涉及人、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 观念,而这些方面是科学鞭长莫及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 学应当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可以将教学的诸种因 素、变量分析出来,揭示变量间的关系和规律,以有效控制 教学过程。 其实,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的根本 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 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 律。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 础。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充满了教师与 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 突。总之,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仅靠科学还不能 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还需要艺术的基础。在教学中, 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 就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在这些不同的认识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第一,都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 的主体地位; 第三,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功能。义中应该明确地或隐含 地从两个方面给以说明:教学应该怎样;教学应该如 何。因此,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 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 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 冶个体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 水平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共 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人之间的 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狭义的教学, 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 的活动。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 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 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层面
•生理层面的发展是指个体生理构造(形式)的完善和机能的增强。 •心理层面的发展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 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和谐发展。遗传,外部环境,人本身等。个体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 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 分科教学为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 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 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 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 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医治。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 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 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 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 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 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第六章_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第六章_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 社会长期存在而没有崩溃在于人尊重并且保护 了传统。
▪ 个人应该服从社会。责任与权力不可分,责任 先于权力。
▪ 由最聪明、最有才能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才 能不断发展。
四、知识观
▪ 主张真理“符合说”,知识就是思想与 观察的事实相符合。
▪ 真理是公开的,客观的。
➢教师必须传授真理,至于儿童对所学的东 西是否感兴趣是次要的。
➢ 不屈服于希特勒的独裁
▪ 造就有文化的选民
教育原因:
▪ 巴格莱历数美国教育的弊端:
➢ 美国学生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达到的基础教育的学业标准 ➢ 美国中等学校学生的学术水准落后于其他国家18岁学生达到
的标准, ➢ 高等学校学生缺乏基本语言方面的知识的人越来越多 ➢ 数学和语法的水平降低 ➢ 美国的教育经费增加了,但是犯罪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 又被称为“新保守教育”
第六章 要素主义
▪ 第一节 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要 ▪ 第二节 思想基础 ▪ 第三节 要素主义的基本主张 ▪ 第四节 评论
第一节 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要
▪ 一、要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二、要素主义的复兴 ▪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
一、要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是 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实在。认识 论方面,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发 现的,所观察到的实事与理念相一致就是真理, 坚持“真理符合论”,在价值论方面,主要服 从自然的法则就是善。
二、人性观
▪ 人性是恶的。世界的罪恶之源不是社会或人 的无知,而是人类本身的邪恶。
▪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缺陷
➢ 降低了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学业标准 ➢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理论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理论
总结词
重视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学生应 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培养其实践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应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实 践项目,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和实用性。
03 教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 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 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 。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 指导,帮助教师理解教学过程、 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
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紧密相 关,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培养未来教师
通过学习教学理论,师范生和在职 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本质、掌 握教学技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 者。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就是通过强化和 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它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个被动 的过程。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应该系统地提供刺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并及时给予强 化或纠正。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发展过程,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情感 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三、发展历史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设计;教学专业化。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一)涵义(二)取向价值取向;形式取向(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二、课程内容(一)涵义(二)取向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一、课程实施(一)涵义(二)取向(三)途径——教学(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二、课程评价(一)含义(二)课程评价的功能(三)课程评价的类型(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五)课程评价的对象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涵义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第六章教学基本理论一、教学的涵义二、教学的类型三、教学形式的发展历史四、教学追求的发展历史第七章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对照)(一)涵义(二)教学目标的功能(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四)教学目标的编写二、教学功能个人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第八章教学模式一、涵义二、结构与特点三、常用的教学模式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九章教学方法一、涵义二、分类三、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优缺点四、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十章教学手段一、涵义二、教学手段的功能三、常用的教学手段四、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一、涵义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优缺点及各自补救措施。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第六章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ຫໍສະໝຸດ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
• 1、建构主义概述 • 2、构主义理论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些基本
认识 • 数学知识是什么 • 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 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
四、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 足
“双基”——“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 技能”
• 一个统一 • 两个基础 • 三大能力 • 四个结合 • 五个环节
学法 •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复习课
“双基”数学教学理论的独特认识
• 运算速度 • 知识的记忆 • 适度形式化的逻辑要求 • 重复训练
“双基”数学教学理论的形成
• “双基数学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 承
• 中国千余年“考试文化”下的教育评价体 系, 是形成“双基”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 动因
“双基”数学教学过程
• “启发式”教学 • “精讲多练” • “变式练习” • “小步走,小转弯, 小坡度”的三小教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四、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一、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数学现实”原则 • “数学化”原则 • “再创造”原则
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波利亚对数学教育的基本看法 • 波利亚关于解题的研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会生活实际的忽视,导致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与,其宗旨或任务是()、()和()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提炼出来的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和()。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和()。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布鲁纳的()、布卢姆的()、罗杰斯的()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巴班斯基的()、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1918年出版()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和(),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填空1.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文中。

2.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和()。

3. 最早的教育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和()的诸项内容。

4.在我国,古代课程一直延续到()。

5. 我国带有现代色彩的课程最早是在()里诞生的6.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包括()和()。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六章  课程理论

35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自我实现 课程内容:选择要有适切性 课程实施:学生要亲自体验各种经验, 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



36
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优点: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 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 的主动精神,要求课程适合学习者的需要, 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用。 缺点: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和可 能性的必然制约的一面,这种制约又影响到 人的整体的发展,使人的自我实现最终难以 实现。
17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脱离时代”是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19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学校课程的实用化现象十分严重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1959年9月由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会 等组织的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在科德 角的伍兹霍尔开会,集中讨论将科学知识和 科学方法传授给青少年的途径及方法.作为大 会主席的布鲁纳总结会议讨论写出教育名著 《教育过程》。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对进步 主义教育进行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 大,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欧洲国家, 之后逐渐衰落。其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 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赫钦斯、美国教育哲 学家艾德勒、法国古典主义教育家阿兰 和英国希腊学教育家利文斯通。
16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课程理论
1
第六章 课程理论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 后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日本
❖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 突出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 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 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 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的 要求)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美国小学的语言教材通常有这样一课《华盛顿和樱桃 树》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个 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 头。那小斧头崭新并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 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 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 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5、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公元前6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认为学习过程主要是学、思、习、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张学与思的结合、学与习的结合。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地位
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
1、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学校区别于社会其他各部门的一个本质特点。
4、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我国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可观规律。
3、夸美纽斯是近代资产阶级教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班级授课之,特别是教学原则的论述十分详尽。
夸美纽斯的教学观点给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用心理学来分析教学过程,认为教学应当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把兴趣理解为学生理智的自动精神。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论提出了13条原则。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掘教学材料的思想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基本要求: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对教学的作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及教师问题等问题都作了说明,如“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这是世界上对教学的最早论述。
《中庸》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概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书中总结了他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巴班斯基的理论使教学过程理论又向科学化迈进了一步,但由于其基本理论过于繁琐,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教学过程的实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坏往复无以复加。
(二)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教学目标适度超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达到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这样最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3、标准功能
是指为教学评价、检查提供标准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等。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以“文化适应性原则”为主提出了33条教学原则。
后来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等著名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
二、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
1、教学目的
教学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发展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他人的理性认识成果)与直接经验(个体轻身获得的知识)相结合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即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并以掌握教学规律为基础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规则的关系
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则的基础和必须遵循的依据;
教学原理:是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结果的一种逻辑语言表述;
(五)运用知识阶段(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它对于巩固知识、理解新知识,形成牢固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即是指为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而作的规定或设想。
它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有浓厚的时代性,也是处于最抽象的层次。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其核心是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它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一种总的规格要求。
【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学目的】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要求。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学设计的起点。所有教学步骤都是为这些目的设计的”。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掌握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教学的意义和地位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时专门组织起来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一般水平的最有效形式,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任务教学过程可分为六个基本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二)感知教材阶段(是掌握教材的起点,是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
(三)理解教材阶段(识阶段(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时能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来)
2、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却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总是起作用的,无论你认识到没有。
3、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原则是否正确,是否有效,都必须看它在教学实践中的检验。
4、哲学及相关科学理论
布鲁纳根据结构主义观点,引申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等;
(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
从低级到高级分为:
(1)接受 (2)反应 (3)价值评价 (4)价值组织 (5)品格形成
(三)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
布卢姆本人没有编写出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这个领域出现了好几种分类法,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的分类,这里介绍的是辛普森的分类:
(1)知觉 (2)定势 (3)指导下的反应 (4)机制 (5)复杂的外显反应 (6)适应 (7)创作
8、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提出了要以发展探索能力为主线的来组织教学过程。
布鲁纳注重发展的学生智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对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过程,提出教学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套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重知识的传授,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水平,但忽视了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作用,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不够,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7、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1957-1977年的20年间,开展小学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其指导思想是“教学要为学生的一般发展获得尽可能大的效果”。一般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他把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学必须承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双重任务。这对传统教学过程理论式一个突破。
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更注重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而对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考虑得不够。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具体化 2、系统化 3、层次化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确定目的
2、建立目标
3、起点确定
4、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应尽量将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懂得”等含义不易确切的把握的词语进行具体化。
中国广泛使用的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等人受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每一个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每一个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一)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从低级到高级分为:
(1)识记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三、教学的任务
(一)确定教学任务的依据: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确定我国教学任务的依据。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智力:个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核心)。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赫尔巴特将教学理论与心理学联系起来,说明教学理论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经验描述水平,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