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

合集下载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分析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分析
谢 晓 刚
( 南省郑 州市第五 人 民 医院放射 科 , 州 4 0 0 ) 河 郑 503
【 摘要 】 目的 探 讨颅 内表皮样 囊肿 常见及特 殊影像表现 , 高影像诊 断准确性 。方法 提 回顾性 分析 3 经手术和病 2例
病 变位 于小脑桥脑
理证 实的颅 内表皮样 囊肿 的影像 学表现 , 本组均行 MR 扫描 ,3例 c I 2 T平扫且 4例 增强检查。结果
m) s 。脂肪抑制反转恢复序列 ( I 。经肘静 脉注射 G T S R) D—D . T
P 0 1m o k ) 强 扫 描 , 影 剂 为钆 喷酸 葡 胺 l r 。 A(. m l g 增 / 造 5n l
号差异的原 因: ①病变各 种成份的 比例 的不同 。② 由于角蛋 白
分 子频 率很低 , 表面极性 不均 匀 , 高度 极化 的水分 子 吸附到 将
密度 。结论
颅 内表皮样 囊肿在 c T和 MR 检 查中均有特征性的表现 , I 通过 c T和 MR 检查 , I 术前可准确诊 断此病 , 为手
术方式和入路选 囊肿 ; 体层摄影 术; 共振 成像 磁
上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 , 是由胚胎发育 过程 中中外胚层 残余组织演化而成 , 占所 有颅 内肿瘤 的 0 2 ~18 , 约 .% . % 它可 以位于板障 内, 障外或脑 室内 , 板 但好发 于硬膜 下 , 常见 于小 最
维普资讯
医刊 2 0 0 8年 2月第 3 5卷第 3期
C nr l lisMe i l o r a Fb 20 ,V 13 , o 3 eta an dc u n l e .0 8 o.5 N . —P —J a

81 ・
颅 内表 皮 样 囊肿 的 C 、 1 析 T MR 分

什么是表皮样囊肿?

什么是表皮样囊肿?

什么是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又因其洁白如白色珍珠样而称为珍珠瘤。

系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逐渐生长所导致肿瘤形成。

即残留了皮肤表皮细胞层,上皮组织不断更新脱落角化的细胞,使得囊肿内容物逐渐增多,形成肿瘤。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可以发生在脊柱或颅内的良性病变。

病变可以发生在硬膜内(通常在中线外)或硬膜外(通常在颅顶板障空间内形成)颅内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
0.2-1.8%。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脑膜炎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肿瘤科肿瘤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9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王义彪;赵建农;陈来照;王鹏程;黄垂学【摘要】目的总结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困难但术后病理提示为表皮样囊肿的16例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术中所见、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6例表皮样囊肿均表现为处于颅内不典型位置、术前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囊内含有较多蛋白及胆固醇结晶等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特征,以致术前误诊率较高.所有病例均予以手术切除,术后回访1例因病变术中残余而肿瘤复发.结论术前对于颅内非典型部位及影像学特征不明显的病变应该考虑该诊断.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及囊壁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术后应进行回访.【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7【总页数】4页(P2874-2877)【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核磁共振成像;病理诊断;外科手术【作者】王义彪;赵建农;陈来照;王鹏程;黄垂学【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占颅内肿瘤的0.1%~1.5%。

绝大多数发生于桥小脑角区,占颅内胆脂瘤的60%。

胆脂瘤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CT扫描病变区呈不规则的均匀低密度灶,MRI检查病变区一般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临床上将发病特殊部位,影像学检查又不符合一般胆脂瘤表现者称之为非典型表皮样囊肿,其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复杂,极易误诊[1]。

通过对比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术中所见和治疗效果,以期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现总结如下:1.1 一般资料16例非典型表皮样囊肿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1~54岁,平均37.5岁;病变位于硬膜外4例,颅骨板障内2例,松骨体区2例,脑叶实质内6例,第四脑室1例,鞍旁1例。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表皮样囊肿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或鞍旁,1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中颅窝颞底部。

CT平扫11例呈均匀低密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

MRI扫描T1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仅1例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能作出正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1]。

4.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08~2015-06颅内表皮样囊肿16例。

男10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扫描技术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

2 結果16例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最大者约52mm×43mm×38mm,最小者约15mm×10mm×9mm。

15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规则呈圆形,邻近组织无受压或轻微受压。

11例CT扫描为均匀低密度,CT值-10~15HU,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影,灶周均无水肿(图1)。

16例在MRI T1WI 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 弥散均受限。

MRI增强后仅1例肿块边缘轻微强化(图2~4)。

图1 图2 图3 图43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含角蛋白、胆固醇、脂类物质和钙化。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生长缓慢,常在中青年被发现。

常发生于桥小脑角池,其次是鞍上池或鞍旁、四叠体池、颅中窝以及脑室内。

颅内高密度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颅内高密度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2 结 果
蛋白, 它们在 C T上表现 为低密度 。由此可 见高密 度表皮 样
囊 肿 的病 理 成 分 复 杂 多样 , 而 有 关 高 密度 和 低 密 度 表 皮 样 然
囊肿 的化学成 分有 待进 一步研究 。 高密度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 见的缓慢 生长的 良性肿瘤 , 可位 于脑外 、 内或脑室 内, 脑 依肿瘤 发生 的解剖 部位不 同, 需 要进行相应 的鉴别诊 断。本组 3例 中 2例 C T考虑脑膜瘤 的 诊断 , 说明高密度表皮样囊肿 的发生部位及 影像表现 与脑 膜 瘤非 常相象 。2例与颅骨 内板相贴 的肿瘤 , 均未 见颅骨异 常
化 影 。 肿瘤 边 界 清 楚 , 见 瘤 周 水 肿 及 室 旁 水 肿 , 未 1例 压 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四脑 室显示轻度脑积水 。与颅骨 内板相贴 的 2例肿 瘤 中,
未见颅骨有破坏及增生改变。全部病例 C T增 强 扫 描 均 无 肿 瘤 强化表现 。
3 讨 论
脑 中线 的肿瘤应 与脉 络丛乳 头状 瘤和脑 内血 肿相鉴 别。发 生在 鞍区的还 应与颅咽管瘤 、 垂体瘤 、 脊索瘤等鉴别 。 高密度表 皮样 囊肿术 前正 确诊 断对一 临床 手术选择 有 较大 的指导 意义 , 因为此肿瘤与其他类 型肿瘤术 中所 见及处
内高密度 病变的鉴别诊断中 , 应考虑到高密度表皮样囊肿 。
1 1例 牙 源 性 钙 化 上 皮 瘤 临 床 和 病 理 分 析
符 攀峰 史德 莹
选择本院 20 0 0年 4月至 2 0 0 9年 ①临床表现 :1 1 例患者均有无
【 摘要 】 目的 探讨牙源性 钙化上皮瘤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 法
为 多 边 形且 嗜伊 红 , 有 胞浆 透 明 的 瘤 细 胞 , 两 种 细 胞 排 列 为 条 索 状 。 以一 种 为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 本 还 这 在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颗粒 样 钙化更 为常 见 ,有研 究认 为 ,颗粒 样钙 化 是 甲状 腺 癌 的特 基 础与 临床 ,2010,23(2):168—170.
征性 变化 之一 ,在 本组 资 料 中 ,约 44%的患者 病 灶平 扫 可见 钙 化 【2】张娟 ,江 明强 .甲状腺 癌颈部 淋 巴结转 移 的螺旋 CT表 现L乃.实用
具 有特 征性 的影 像学 特点 ,在 本组 资 料 中 ,94%的患 者 在强 化 CT [J].放 射 学实践 ,2005,20(2):165—167.
扫 描 中甲状腺 癌病灶 获得 强化 ,其 中动 脉期 多为 中等 程度 的 均匀 f4]蔡 爱群,陈俊 伟 ,李 仰康 .甲状 腺癌 颈 部 淋 巴结 转移 56例 CT增
3 讨 论
侵 犯 甲状 腺被 膜 ,在强 化 CT扫描 上可 以见到 甲状 腺 被膜 中断 等
甲状腺 癌是 临床 常见 的头 颈部 恶性 肿瘤 ,其 中乳 头状 甲状 腺 典 型 的征象 。而在静 脉期 ,肿 瘤 的典型 征象 较前 消退 ,说 明肿瘤 组
癌 最为常 见 ,颈 部 的结 构 复杂 ,甲状 腺 与颈部 重要 结构 密切 毗 邻 , 织 的血 供丰 富 ,而 且 回流较 快 。淋 巴结 转 移也是 甲状 腺癌 的影 像
依 靠细胞 学 检查 ,细胞 学检 查 属 有创 检 查 ,而且 存 在 引起 肿瘤 转 明显 ,能够反 应转 移 淋 巴结 的 血供 特点 。而且 淋 巴结沿血 管排 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移 的潜在 风 险 ,因 此影像 学 的定性 检查 是 甲状腺 癌 最为 理想 的定 的特征 更 为明显 。
性 诊断方 式之 一 。
强 化 CT是 甲状腺 癌 患者 术前 的 常规 检 查方 法 之~ ,对于 手术 方 学征象 之 一 ,在 平 扫 CT上 ,肿 大 淋 巴结多 表 现为 低密 度灶 ,在 增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MR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MR诊断
例 呈低 信 号 , T I 及D WI 均 呈 高 信 号 。蛛 网膜 囊肿 形 态较 规
则, 6例 位 于枕 大池 , 3例 位 于 环 池 附 近 , 3例 位 于 大 脑 凸 面 ,
临床少r 见的先天性胚胎性肿瘤 , 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 O . 2 %
1 . 8 %m, 为胚胎早期神 经沟闭合时 , 来源 于神经 嵴的外胚层细
常规 MR I 扫描 中具有 相同的信号变化 , 鉴别诊 断有时较 困难 。
本文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 实表皮样囊肿 9例和蛛 网膜囊 肿 1 2
例 的 MR I 常规扫描及 D WI 表现。
1 材 料 和 方 法
池等 , 多呈 圆形或椭 圆形 , 形态规则脚 , 其 为脑脊 液信 号 , 表现为
1 . 5 T型磁共振扫描仪 , F O V为 2 3 0 mm x 2 3 0 mm, 扫描层数 2 O 层, 层厚 3 m m, 层间距 2 O %, b值为 1 0 0 0 s / m m 。
2 结 果
间存在 明显差别 , 可能 与其囊腔 内容物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不同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MR . I 对颅 内表 皮样 囊肿和蛛 网膜 囊

2 . 4 其他表 现
本 组病例 均有 不同程度 的 占位 征象 , 主
肿 的诊 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 9 例表 皮 样 囊肿和 1 2例蛛 网膜 囊肿 MRI 平扫及 DWI 表现 。结果
维普资讯
■ 囤盟国嘧扇
颅 内表 皮样 囊 肿 和 蛛 网膜 囊肿 的 MR诊 断
李 志 红 张 辉 苏晋 生 吴 伟
( 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 2 太原市 中心医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区表皮样囊肿癌变,12信号混杂 , TT 增强后
呈不 规则 环形 强化 , 围血 管及 脑组 织受 压 周 推移 , 明显 , 前误 诊 听神经 瘤 。 水肿 术
边缘 : 病灶边 界 清楚 , 于鞍旁 7例 位 类圆形病灶 , 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 周 改 ; 于 C A者听神经显示正 常 ; 围轻 位 P 周 度水肿 3例 ; 轻度 脑积水 4例 。沿 脑池 、 裂隙延 伸生长 的不规则 形态肿 瘤 占位 征 象不明显 , 圆形 病 灶 则有 明 显 占位效 类 应 , 近 结 构 可见 受压 改 变 , 瘤 位 于 邻 肿 C A者听神经均显示正常 , P 3例可见 听神 经受压 推移征象 。 影像 学 表 现 : T上 病 灶 呈 低 密 度 C ( T值 1 C O一2 H , 杂斑 片状 稍 高密 1 U) 夹
动。D 正是 以探 测组 织 中水 分子 的随 WI 意运动为基础进 行成 像的。组织 中水 分 子的随意运 动有助于 D 上信号对 比的 WI 形 成 。一 般 而 言 , 织 内 水分 的 随意 运 动 组 越多, 平均路径 越长 , 该组 织在 D 上 的 WI 信号衰减越 明显 。 本组 中, WI D 均呈 高信号 , 有别 于低
肿瘤部位 : 组 3 本 6例 中 , 生 在 桥 小 发
s m i hlrn S r E O ,0 15 ( ) t nc i e .ugN U L 20 ,6 2 : e d
9 —1 5 7 0.
脑角区( P 1 , C A)8例 沿桥前池 、 环池等 延 伸钻空生长 ; 区 7例 , 中 2例 沿侧 裂 鞍 其
2 郭平珍 , 张悦 , 颅 内表 皮样 囊肿 的 MA 等. I 表现. 河北 医科大学学报 ,04,. 20 9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样囊肿颅内表⽪样囊肿⼜称上⽪样囊肿或胆脂瘤,是⼀种少见的起源于⽪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肿瘤,⽣长缓慢,发病率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2%~1%。

可发⽣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性。

但由于其⽣长缓慢,起病隐匿,⼀般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以20-50岁发病多见。

颅内表⽪样囊肿⼿术切除,为珍珠样。

颅内的表⽪样囊肿根据其发病部位可以分为硬膜内型和硬膜外型,硬膜内型占绝⼤多数,硬膜内型还可以分成脑内型和脑外型,实际上肿瘤可见于颅内任何部位,多在颅内中线部位呈伸展性地向脑池内或蛛⽹膜下腔蔓延,也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和脑室内。

以脑桥⼩脑⾓最多见,其次是鞍区。

脑⼲内极为少见。

因肿瘤⽣长缓慢、病程极长,从症状开始到确诊常须数年到数⼗年,⽽且临床症状轻微,除了它刺激神经根引起明显的神经痛外,其他症状都不明显,颅内表⽪样囊肿常是影像检查意外发现,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没有临床症状⽽不会⾸先进⾏⼿术处理,往往临床建议定期复查,⽽病灶⽐较⼤、临床症状⽐较明显时则需要⼿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CT表现:①平扫可见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多为⽋均匀的低密度,CT值类似或低于脑着液,⼀般在0HU以下;②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肿;③偶可见钙化或脂肪液平⾯;④增强后⽆增强效应;⑤部分⾮典型病灶呈⾼密度或混合密度;⑥肿瘤可溃破,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移动的脂肪滴,CT表现为极低的脂肪密度,容易与⽓颅相混淆。

右侧桥⼩脑⾓区⼤⽚状不规则肿块,呈明显低密度表现,其CT值为脂肪密度,病灶⽐同层⽪下脂肪密度略⾼,明显低于脑实质密度。

同⼀患者,T2WI像上呈⾼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DWI像上呈明显⾼信号表现。

T1WI像显⽰脑池、脑沟、脑室内点状、条状⾼信号影,FLAIR像(脂肪抑制)上呈低信号表现,上述病例为颅内表⽪样囊肿破⼊脑室、脑池。

【鉴別诊断】:①⽓颅:颅内表⽪样囊肿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随体位的改变⽽移动的脂肪滴,其形态与所在部位空间形状相适应。

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2例

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2例
发。
例 2 患者男 .9岁 ,主因左 侧 移瘤 ( 3 , 3 图 ) 随访 6个 月患者死 亡。 肿、 颅咽 管瘤 手 术史 , 床症 状 临 讨 论 颅 内 原 发 鳞 状 细 胞 癌 大 C T或 MR在 原 手 术部 位 检 出 肢体无力 1 . 年 并逐渐 出现 恶心 、 呕吐 2个月就诊 。患 者于 2 0 0 0年 8月 曾因 多 由 颅 内 良性 肿 瘤 性 病 变 手 术 后 恶 化肿瘤 样病变 时 .应 想到 颅 内』 左侧 肢 体无 力 在 我 院住 院 ,头颅 C 变 ( 隔 时间 3个 月 一3 T 间 3年 不 等 ) 癌 的可 能 。 。 平扫显 示 大脑 大 静脉 池 低 密度 病变 , 通 常来 源 于表 皮 样 囊 肿 或皮 样 囊 肿
形成 表皮样囊 肿 , 床诊断 容 为 颅 内原 发 鳞 癌 临 床 少 见 ,术 i 临 月再 次 住 院 , 院查 体 : 顶 见 6 c 经 管 内, 入 右 m a lt x8c m皮肤切 口瘢痕 ,左 侧 面部痛温 易 。H m a 等 曾经探讨 表皮样 囊肿 恶 做 到准确诊 断 ,因而及 时有 效j
颅 内 鳞状 细 胞 癌 治 疗 方 ; 验 教 训 : 不 同 的 研 究 机 构 , 在 E 增强扫描未 见强 化 .诊 断为表 皮样囊 恶 变 。 表皮 样囊 肿 概 述及 恶 变原 因 : 表 颅 内鳞癌 进行 适 当的化 疗 , 但j 肿 , 我 院行手 术 治疗 , 中显 示 : 在 术 囊
45 22
实用 医学 杂志 2 1 0 0年第 2 6卷第 2 2
颅 内表 皮 样 囊 肿 恶 变 鳞 癌 2例
刘 彭华
例 1 患 者女 .7岁 ,主因双 颞 3 部胀痛 2 重伴 恶 心 、呕吐 19 97

颅骨表皮样囊肿一例

颅骨表皮样囊肿一例

质组 织 ,其腺 体组 织 产 生 和 分 泌 及 浓 缩 和 储 存 Cit 的 能 力 无 变
化 ,Cit 峰高度也 无 变化 ,但 由于 肿 瘤 中膜 转换 和 细 胞 增 殖 的增
加 Cho 峰值 明显 升 高 ,与前列 腺癌 的 M R S 形态不 同 ,Cho 峰 明
显 升高 ,C it
低 ,C T 值约 2 0 ~ 3 5 H U . 囊 内密 度 不 均 匀 , 可 见 高 密 度 钙 化 影 , 增强扫描 囊 肿 内部 不 强 化 . 囊 壁 或 囊 内 分 隔 有 时 可 见 强 化 。 M R I 表 现 为囊肿 多呈 长 T , 长 T 。 为主 的混 杂信号 ,增强 通 常 不 强 化 , 由于 囊 内容 物 成分不 同 . 如 混 有 陈 旧 性 出 血 可 见 短 T , 长 T z 的 不 均 质 信号 . 邻 近 硬 脑 膜及 脑 组 织 可 见 受压 推 移表 现 。 颅 骨 表皮样囊肿典型者诊断不 难 ,但是 不 典型 者有 时需 与颅骨 骨 巨细胞瘤 、转 移瘤 、骨髓瘤 、 颅骨海绵状 血 管瘤 以 及 蛛 网 膜 囊 肿 鉴别 。 本例患 者 追 溯 到 幼 年 . 无 外 伤史 。 属 先 天 性 发病 . C I 、 、
R
44
5 .
2

R
8
14 .
4
2
;RBiblioteka 739 .41
【文 献 标 识 码 】D
【文 章 编 号 】 1 0 0 0 — 0 3 1 3 ( 2 0 0 8 ) i 0 一 ¨ 6 9 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间断性头晕
10 年 , 加 重 7 天 就 诊 。 查 体 :心 肺 腹 征
未见 阳性 ,神志 清楚 ,颅 神经 系统 未 见

颅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胶质瘤

颅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胶质瘤
护 好 周 围颅 神 经 ; 紧贴 神 经 及 脑 干 的肿 瘤 壁 , 勿 强 行 对 切
灶 。术后 病 理诊 断 : 内表皮 样 囊肿 。病人 痊 愈 出院 。 颅
2 讨 论
2 1 临床 特点 及分 型 .
颅 内表 皮 样 囊 肿 是 一 种先 天性 疾
病, 发生 率 约 占颅 内肿 瘤 的 0 2 一1 8 .% . % , 变 生 长 缓 病 慢 , 程 长 , 床 症 状 不 明显 ; 之 临床 表 现 隐 匿 、 样 化 病 临 加 多
胶 质 瘤 。在 全麻 下 行 开 颅 探 查 、 颞 后 占位 病 变 摘 除术 。 右
外 科 技 术 的发 展 其 全 切 率 有 பைடு நூலகம் 提 高 。 手 术 入 路 依 病 变 部
位不 同 而有 所 不 同。 桥 小 脑 角 型 多 采 用 枕 下 乙 状 窦 后 入
路 , 优点 是 创 伤小 , 其 缺点 是需 在 颅神 经 间操 作 ; 而岩 斜 区
及放 射学 检 查无 特 异性 表 现 , 易误 诊 。本 病 可发 生 于任 容
何年龄 , 由于其 生 长缓 慢 , 病 隐 匿 , 般 在 成 年后 方 出现 起 一
症状 。偶 有 因囊 内 出 血 肿 瘤 增 大 致 颅 压 升 高 丽 急 性 发 病
剥离 , 免损 伤神 经 及脑 干 。② 表 皮 样 囊 肿 术 后最 常 见 的 以
'l - 堕 z
! ! !篁 塑
!!! ! ! ! 翌
!y ,.。 : v '4 p 0 N 垒 1 .
颅 内表皮样 囊肿误诊为胶质瘤
王秋 生( 蚌埠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 院 , 安徽 宿 州 2 4 1 ) 3 0 1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颅内表皮样囊肿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囊性占位,起 源于外胚层,因其组织学上含有角质物及胆固醇结 晶,故又称之为胆脂瘤,属于一种良性病变。
影像表现
• 表皮样囊肿典型者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T2-FLAIR上囊肿信号不能被完全抑制,在低信号背 景下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高及等信号,DWI呈高信号, ADC值减低,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明显强化,病灶 囊壁轻度强化。此外,这种病变的MRI特征包括边缘 呈分叶状,信号不均匀,骨浸润不规则。
鉴别诊断-皮样囊肿
• 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颅内胚胎类肿瘤样病变。 • 颅内皮样囊肿常见于中线旁。 • 囊腔内容包 含有复层鱗状上皮、毛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 • C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为中线旁脂肪密度影,形态不规则,20%囊状钙化,肿块
无强化;典型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脂肪抑 制后脂肪组织高信号消失。皮样囊肿易破裂,破裂后脂肪滴沿蛛 网膜下隙和脑室内播散,可见多发短T1和等T2信号。
鉴别诊断-蛛网膜囊肿
• 好发于儿童;病灶常位于颅中窝、鞍上池、四叠体 池、大脑凸面等。 • CT上呈均匀低密度;在MRI各个序列上信号均类似 于脑脊液,边界清晰,D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病 变无强化。
谢谢
鉴别诊断-室管膜下瘤
• 属良性肿瘤,WHOⅠ级,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肿瘤生长缓 慢,肿瘤位于脑室内,多数位于延髓下部并突入第四脑室 底,其次为侧脑室前角近孟氏孔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CT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MRI表现 为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 DWI一般呈低信号;占位效应轻;一般不侵及室管膜下脑 实质;钙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

小儿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10例报告

小儿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10例报告
《 国神 经 肿 瘤 杂 志 》2 1 ,( ) 3 — 8 中 0 19 1 : 5 3

3 5
论著.
小 儿颅 内表皮样囊肿 的诊 断与治疗 :0例报告 1
徐 鹏 , 王 翔 , 家刚, 晓 书 , 刘 董 毛 庆
( 川 大学华 西 医院神 经 外科, 四 四川 成 都 6 0 4 ) 10 1
P n u X agWag J —agLu Xi — uD n , igMa egX , in n , i gn i, a s o g Qn o a oh
D p r e tfN uoug r, s C iaHopt , s C iaMe ia S h o C e g u6 0 4 , e at n o e rs rey Wet hn si l Wet hn dcl c o l h n d 1 0 1 m a ,
P R.Ch na i
【 BS RA A T CT】B CKGR N & O J C I E: E iem i yti a rr bng ein se il A OU D B E TV pdr od cs s ae e i l o,ep c l n s ay ocrn hlrn (1 er , n de eydfcl t da ns. h bet fhsppri t ivsg t te cur gi ci e < 6yas a di edvr ii to i oe T eojc o t a e s o netae h i n d ) n fu g i i
【 摘要 】 背景与 目的 : 表皮样囊肿 (pdr odcs) eiem i yt是一种少见的 良性病变 , 发生于小儿 ( 1 < 6岁) 十分罕见 , 确
诊 十分 困难 。 文 探 讨 小 儿 颅 内表 皮 样 囊 肿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 法 : 本 方 回顾 性 地 对 我 院神 经 外 科 收 治 的颅 内表 皮 样 囊 肿 1 0例 患 者 的 临 床 特 点 、 断 、 疗 和 预 后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0例 患 者 中 , 性 4例 , 性 6例 , 诊 治 1 男 女 中位 年 龄 1 . 22 岁 主要 临 床 表 现 头 晕 痛 及 局 部 神 经 系 统 症 状 。 6例 位 于 左 侧 桥 小 脑 角 . 位 于鞍 区 . 例 位 于 三 脑 室前 份 , 例 2例 1 1 位 于 左 侧 脑 室 颞 角 。术 前 7例 被 误 诊 为 蛛 网膜 囊 肿 , 例 被 误 诊 为 颅 咽 管 瘤 , 2例 获 得 正 确 诊 断 。1 1 仅 0例 患 者 开 颅 手 术 切 除 术 . 后 围手 术 期 并 发 症 主 要 有 高 热 3例 . 解质 紊乱 3例 。 后 随访 1 1 术 电 术 ~ 0年 , 未 发 现 复 发 。 论 : 均 结 d J 颅 内表 皮 样 囊 肿 术 前 确 诊 十 分 困 难 . 疗 方 法 主 要 为 手 术 全 切 除 ,L 治 关 键 词 : 皮 样 囊 肿 ; 断 ; 疗 : 童 表 诊 治 儿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 而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后,囊内脂肪外溢, 囊体塌陷萎缩,只显示病变周围的脂肪滴 而未见囊肿。
MRI表现
• 脂肪滴的位置取决于脑脊液动力学、重力 作用、局部有炎症反应及粘连的情况,而 一旦脂肪滴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移动困难, 可并发脑积水。
• 通过病理与MRI对照发现高信号均位于胆固 醇堆积区域用。
MRI表现
额和头顶等部。ຫໍສະໝຸດ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而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 或胆脂瘤,是脑内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
• 因为血供稀少,生长缓慢。颅内的表皮样 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区、大 脑纵裂、脑室内和颅骨板障等。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 颅内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的生长特 点。桥小脑角或鞍旁区者常沿蛛网膜下腔 蔓延生长,占位效应轻微,常没有周围水 肿。
• 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 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 ①来自由表皮分化的外胚叶残留组织;
• ②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 ③皮肤损伤或手术所致,由上皮植入引起,
故又称植入性囊肿。
表皮样囊肿
• 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恶变较少。 镜下病理见囊壁为薄层鳞状上皮,角化层 向腔面,表皮细胞受压变扁。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 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与病理
•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为胚胎发育时期 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
皮样囊肿
• 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 (如汗腺、毛囊等)组成。
• 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 和汗腺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也可由于后天各种原因(如损伤、 手术等)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主要鉴别诊断

(1)蛛网膜囊肿: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FLAIR及DWI呈低信号。 (2)皮样囊肿:好发于后颅窝或鞍上中线部位,内含脂肪或毛发、 牙齿、骨骼等。


(3)囊性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囊壁常钙化,增强后囊壁强化。 (4)听神经瘤囊变:肿瘤呈囊实性,增强后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 化。常伴有听神经增粗,内听道扩大。
颅内表皮样囊肿
2014级规培 王佳文
一、流行病学

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先 天性者为胚胎时期皮肤外胚层异位所致;获 得行者多为外伤后表皮细胞种植于深部组织 内,并不断角化而形成。
常位于中线或中线旁,好发于桥小脑角池、 鞍旁、第四脑室等部位,10%位于硬膜外。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

四、影像Βιβλιοθήκη 现MRI:典型者T1WI多呈不均匀稍低信号,介于脑脊液与脑 实质之间,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多与脑脊液相近。

FLAIR序列及DWI上呈高信号,DWI对与类似脑脊液信号 的囊肿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25%可见轻度边缘强化。 当肿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应怀疑 恶性变。

二、病理表现
组织学特征: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 ,有包膜,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内容物主 由细胞碎屑、角蛋白、水、胆固醇结晶构 成,不含皮肤附件。可有出血、钙盐沉积 。 肿瘤质地柔软,常循邻近脑沟、裂、池“ 塑形性”生长,包绕血管和神经,无或仅 有轻度的占位效应。 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

三、临床表现

因发生部位及肿瘤大小不同而异,主要表 现为头痛、耳鸣、三叉神经痛、面瘫、偏 瘫、听力或视力下降、共济失调等,少数 有癫痫和脑积水,个别表现为无菌性脑膜 炎。
四、影像表现

肿瘤形态多种多样,边界清楚,主要与囊 内容物成分有关。 CT:多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影,CT 值介于-20Hu与水之间。不典型者呈低、高 混杂密度或高密度。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