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

合集下载

颅内囊肿的表现 ppt课件

颅内囊肿的表现 ppt课件
• Monro 孔附近的第三脑室内 • CT:高密度,边界清晰,椭圆形肿块 • MRI :T1WI 上多为高信号,T2WI 上主要
为等或低信号,FLAIR序列上信号不被抑制。 • 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周边环状强化 • 长T1、长T2表示囊肿含水多(危险囊肿)
六 松果体囊肿
病理: • 松果体囊肿和囊性松果体 • 囊肿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颅内囊肿的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 CT:
• 与脑脊液相比为稍高密度 • 钙化常见 • 可明显强化也可无强化
影像表现
MRI:
• 与脑脊液信号相似 • 边缘强化或结节样强化 • FLAIR序列一般比脑脊液稍高 • DWI 2/3显示高信号
二 蛛网膜囊肿
病理:
• 先天性(真性):囊肿与蛛网膜下腔完全隔开。
• 邻近脑质移位,常见颅骨受压变薄。 • 无强化。 • 各序列信号与脑脊液一致。 • 偶因出血、感染或含有高蛋白成分而信
号复杂。 • 可突然增大或自行消失。
三 脉络膜裂囊肿
病理:
• 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积液间 隙,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 丛所残留的裂隙
• 脉络膜裂囊肿是原始脉络丛形成过程发生障 碍而形成的神经上皮囊肿
固醇结晶、蛋白、脂质及少量水分。 • 囊壁由复层扁平上皮、纤维包膜构成,不含皮肤
附件。
影像表现
• 钻缝样生长,可包绕神经和血管。 • CT:脑脊液样密度囊肿,边界清晰。 • MRI:类似脑脊液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
FLAIR 序列不能完全抑制,“脏CSF”,
DWI 上扩散受限、呈不均匀高信号。
影像表现
CT:
• 圆形或椭圆形接近脑脊液样密度 • 占位轻,无水肿无强化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特征。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36例。

分析病变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CT、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信号特征。

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

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FLAIR 及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以此可以和颅内类似的囊性病变鉴别。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资料与方法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6例,均为单发和经手术病理证实。

男15例,女21例,年龄7~56岁,高峰年龄30~40岁,平均389岁。

病程1个月~20年。

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主要症状面部麻木、疼痛15例;间断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8例;言语不清、癫痫2例;听力下降5例,眼睑下垂、视力下降2例,其余4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研究方法: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行横、冠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阵460×512。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扩散加权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强扫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结果肿瘤部位:本组36例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CPA)18例,沿桥前池、环池等延伸钻空生长;鞍区7例,其中2例沿侧裂池、环池并跨颅窝延伸至对侧CPA;位于第四脑室2例,右侧脑室三角区者2例,均位于脑实质外;位于脑叶者,右颞底4例;左顶叶镰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

形态:位于CPA和桥前池内肿瘤呈略宽的扁平状、椭圆形生长22例;位于鞍旁、脑室内肿瘤多呈类圆形生长8例,不规则形6例;病灶呈钻孔样生长,常依脑池形状塑形。

边缘:病灶边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类圆形病灶,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改;位于CPA者听神经显示正常;周围轻度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4例。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 沿脑池腔隙性生长,常呈“菜花样”,可向中颅窝延伸。 • CT表现为脑脊液样密度,边缘偶有钙化。 • 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等或长T2信号,FLAIR及DWI序列
部分或完全呈高信号。 • 无强化,少数边缘轻度强化。谢谢 Nhomakorabea病理
• 病灶常呈菜花样匍匐式钻孔生长,多为囊性,囊壁为鱗状 上皮呈同心圆排列。
• 囊内容物为固态结晶胆固醇、蛋白及其他脂类成分,不含 毛发、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物。
临床表现
• 临床首发症状为头晕,其次为三叉神经痛、听 力丧失、面神经痛及头痛等。
影像表现
• 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FLAIR和DWI序列对明确诊断具 有重要价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概述
• 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或胆脂瘤,是颅内先天性外胚层来源 的囊性肿瘤样病变,占颅内肿瘤的 0.2%~1.8%。此类肿瘤 好发于脑桥小脑角、基底池、鞍上等部位,亦可见于脑室和 脑实质内,仅少数 (约 10%) 位于硬脑膜外 (以颅骨板障内 多见)。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神经管闭合时 外胚层残存包埋形成的。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

Pot 旋 C 机 , 规 层 厚 、 距 为 rn 螺 T 常 层 lm 病 变 层 面 加 5 O m, mm 薄 层 扫 描 ; t MR
检 查 应 用 美 国 G in xi D O e E SgaE et H pn e
02 . T磁 共 振 扫 描 仪 和 标 准 头 部 线 圈 , 实 行 多 序 列 MR 扫 描 。 所 有 病 例 均 行 MR 轴位 、 失状 位 、 状 位 平 扫 。层 厚 、 距 分 冠 层 别 为 80I1 2 m。均 选 用 T 一f i序 . I3和 r 1 1 a 1 lr a
颅 骨 表 皮 样 囊 肿 的 X 线 、 T MR 诊 断 C、 I
平 扫 ; 中 3例 同 时 拍 X 线 平 片 、 c 其 行 T 高连 荣 李 华 和 MR检 查 , 3例 MR平 扫 中 2例 加 增 强
扫描 。
D R采 用 P I IS D i tl ig ot H LP R D g a D a n s i
晰 , 或 无硬 化 边缘 。切 线位 病 变呈 膨 胀 有
性 改 变 . 突 破 外 板 可 见 “ 山 口 ” 及 如 火 征
软 组 织 肿 块 。7例 C T平 扫 表 现 为边 界 清
晰 的 类 圆形 骨 质 破 坏 , 无硬 化 边 缘 或 可 见
2 F E —T WI序 列 扫 描 参 数 : R: ;S 2 T
2 c ×1 . e , E 6m 9 5 r N X: ; 2一f i 序 列 a 4T l r a
30 msT 19 , 阵 2 6×12, O 0 0 ,E:0 ms 距 5 9 FV

轻 度 硬 化 边 缘 , 变 中心 呈混 杂 密度 。 病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T 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T 诊断
诊断原发性肝癌 的一个血清学指标 , 无论 是对疾病初期 的鉴别
诊断还是预后判断 , 均 能提供较 有价值 的实验 室依据 。若与铁
3 讨 论
1 9 6 8 年, 瑞典学者 B e r g g a r d等首次将 8 - MG从 肾小 管蛋
蛋白、 甲胎蛋 白、 癌 胚抗 原等其他 血清肿瘤检测 指标进行联合 检测 , 准确率更 高 , 值得在 临床实践 中推广应 用。
C T诊 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 于桥 小脑 角区及
桥前池 患者 3 8例 , 位于鞍上 、 鞍 旁患者 1 0例 , 位 于颞 区 4例 。 根 据 患者肿 瘤 密度 表 皮样 囊肿 可 分为 两型 :典 型 者 4 2例
( 8 0 . 8 %) , 非典型者 1 O 例( 1 _ 9 . 2 %) 。结 论 I I 盘 床应用螺旋 C T 可
表 3 肝癌患者术后 1 年血清 B r - MG含量比较( 4 - s )
高达 8 0 %以上 的癌症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 , 因此在患者术后如
何尽早地发现复发转移尤为重要。本研 究中 , 肝癌组术前血清
B 2 - MG含量 为 ( 3 . 2 1 ±0 . 3 7 ) g / mL ,术后 1 4 d降低至 ( 1 . 9 9±
报道 中 B 2 - MG正常参考值 , 其原因可能是采用 的方法不 同。 本 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B。 一 MG含量远远低于肝癌
【 摘要1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 T诊断
方 法。方法 对我 院 5 2例 中枢神 经 系统表 皮样 囊肿患者 的
组, 故可将血清 p 2 - M G检测作为作为初筛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的意义f J 】 -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 O l O , 5 ( 5 ) : 4 6 — 4 7 . [ 5 】 蒋显 勇, 罗云海. B 微球蛋 白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 中的临床价 值探讨[ J 】 _ 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 , 2 0 0 5 , 1 5 ( 1 O ) : 1 5 4 8 、 1 5 5 2 .

表皮样囊肿误诊2例报道及影像学诊断

表皮样囊肿误诊2例报道及影像学诊断

1553表皮样囊肿误诊2例报道及影像学诊断张自发山西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030001)陈来照仝海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030001)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病案;影像学1病例病例一:患者男,21岁。

入院2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口服去痛片治疗无效,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颅神经征(-),颈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

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各腱反射(++),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行M RI检查示:右侧颞顶骨可见一类圆形短T1、等T2信号影突入颅内,其边界清楚,右侧颞顶骨板障信号消失,与病灶相邻处内板缘呈掀起状,增强扫描病灶周缘呈环状强化,相邻脑膜显着强化,右侧大脑半球受压明显。

入院后诊断为:右侧颞顶部脑膜瘤可能性大。

术中见: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周边有骨质增生,局部硬膜变薄,肿物有包膜,包膜内可见褐色囊液,同时混有褐色泥沙样沉积物,切除包膜,切开硬膜,探查硬膜下腔,可见脑组织局部塌陷,脑搏动不良。

术中镜下全切包膜。

病理诊断: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表皮样囊肿。

术后病人症状消失,10天后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一年,患者恢复好,无复发。

T1T2病例二:患者,女,26岁。

发现左枕部肿物20年,间断性头痛3年入院,查体:左枕部可触及一2㎝×3㎝肿物,质硬,有压痛,无红肿,粗测双眼视力下降,双手伸直见轻度震颤。

头颅CT示:左枕骨全层破坏,可见局部以等密度肿物取代。

头颅M R I示:左枕部等T1长T2信号影,位于脑外,增强后无强化。

术前诊断:左枕骨嗜酸性肉芽肿可能。

手术全切肿物,病理诊断:左枕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

讨论表皮样囊肿亦称为胆脂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

一般无性别差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高峰病例二图片C T平扫C T骨窗T1T2年龄可在40岁。

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

桥小脑角、鞍旁为其好发部位,也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后者极少。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 影像表现。

其中4例椎管内病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另16例颅内病灶均做了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肿块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及CT、MRI表现。

结果:表皮样囊肿16例位于颅内,其中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1例位于颅中窝颞底部,1例位于第四脑室内,1例位于松果体区。

另4例表皮样囊肿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胸段,3例位于腰段。

13例形态不规则,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CT平扫10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高密度钙化影。

MRI扫描T1WI上病变表现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弥散均受限。

增强扫描后仅1例病变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CT、MRI 图像分析,大部分能作出准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椎管内;影像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1],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2]。

现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06月至2015年07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20例。

男13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7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听力或视力减退、行走不稳、腰骶部胀痛等。

1.2 扫描技术采用64排螺旋CT(GE Lightspeed VCT)和GE公司Signa 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部、脊柱专用线圈进行扫描。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表皮样囊肿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或鞍旁,1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中颅窝颞底部。

CT平扫11例呈均匀低密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

MRI扫描T1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仅1例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能作出正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1]。

4.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08~2015-06颅内表皮样囊肿16例。

男10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扫描技术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

2 結果16例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最大者约52mm×43mm×38mm,最小者约15mm×10mm×9mm。

15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规则呈圆形,邻近组织无受压或轻微受压。

11例CT扫描为均匀低密度,CT值-10~15HU,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影,灶周均无水肿(图1)。

16例在MRI T1WI 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 弥散均受限。

MRI增强后仅1例肿块边缘轻微强化(图2~4)。

图1 图2 图3 图43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含角蛋白、胆固醇、脂类物质和钙化。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生长缓慢,常在中青年被发现。

常发生于桥小脑角池,其次是鞍上池或鞍旁、四叠体池、颅中窝以及脑室内。

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l t npt ns i ipti hprrl t e a J .JCi E d- a i i ae twt i o a c yepoa i mi[ ] l n o cn i h d h cn n
c n l ea ,1 9 7 ( ):2 6—1 2 i roMt b 9 2。 5 5 1 2 29
・ 题砷夯 ・ 专
区别。巨催乳素血症 引起 的高催乳 素 血症在 内分 泌 、 l 体 临床 征 、T检 查 正 常 率 方 面 , 统 计 学 意 义 上 与 真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C 从 都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对 每 一 个 病 人 在 l 下 诊 断 时 , 能 从 总 但 临床 不 P L检 测 、 R 内分 泌 、 床 体 征 上 来 区 分 两 者 , 巨 催 乳 素 血 症 临 且 引 起 的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占所 有 高 催 乳 血 症 的 1. % , 15之 64 占 / 强, 可见 由 巨催 乳 素 分 子 引 起 的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并 不 是 一 个 个 别 或 偶 然 现 象 , 别 两 者 实 有 必 要 。 目前 只 有 应 用 聚 乙 二 醇 区 沉 淀样 品预 处 理 法 和 凝 胶 过 滤 色 谱 法 才 能 区 分 两 者 的 差 别 , 但 凝 胶 过 滤 色 谱 法 操 作 复 杂 , 复性 差 , 聚 乙 二 醇 沉 淀 样 品 重 而 预 处 理 法 方 法 简 便 , 果 重 复性 好 , 于 临 床 应 用 。 结 适
2 Hat r N,I h h r t i o s i a a T。I e ub k k o K。e a . Au o n i o y t u n p o t 1 t a t d o h ma r - b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04 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与性别
要点一
发病年龄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成年人,而皮样囊肿则多见于儿童和青 少年。
要点二
性别分布
表皮样囊肿男女发病比例相近,而皮样囊肿男性发病率略 高于女性。
病变部位与数量
病变部位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颅内和脊柱,而皮样 囊肿则多见于颅内和后腹膜。
VS
病变数量
表皮样囊肿多为单发,而皮样囊肿则多为 多发。
03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X线影像
01
02
03
软组织密度影
X线平片可见病变部位呈 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界清晰。
骨膜反应
部分皮样囊肿可引起骨膜 反应,表现为线状或层状 骨膜增厚。
钙化
部分皮样囊肿内部可能出 现钙化,表现为散在或斑 片状的钙质沉积。
CT影像
1 2
囊性低密度影
CT扫描可见病变部位为囊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概述 • 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 • 病例展示
01 概述
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 性占位病变,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有时可见脂肪或毛发等成分,与周 围组织分界相对模糊。
病变形态与边缘
病变形态
边缘特征
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皮样囊 肿则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表皮样囊肿边缘光滑锐利,而皮样囊肿边缘 则相对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

表皮囊肿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

表皮囊肿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

表皮囊肿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表皮囊肿的常见症状神经痛、头痛、共济失调、视力障碍、多尿、眼球不能随意动、偏瘫、偏盲表皮囊肿有什么症状一、症状:1.病程:多在数年到数十年。

本病因其生长缓慢,虽然肿瘤很大,甚至累及一个以上脑叶,其临床症状仍可以很轻微,故过去有人报告自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平均达16年之久。

近年有人报告平均时间为5年。

约70%病人病程在3年以上。

2.伴发畸形:本病可伴皮瘘、脊柱裂、脊髓空洞症、基底凹陷症等。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3.症状与体征:不同部位的表皮样囊肿临床症状及体征亦不相同。

国外根据颅内表皮样囊肿发源部位和它们与颅底血管及脉络丛的关系,将其分为3组:①鞍后或椎-基底动脉组;②鞍上、鞍旁或颈内动脉组;③脑室内或脉络丛组。

各部位表皮样囊肿的症状与体征分述如下:1)脑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约70%病人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少数以面肌痉挛、面部感觉减退、耳鸣、耳聋起病。

体征包括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共济失调、后组脑神经麻痹,后期可表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

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①单纯三叉神经痛型:约占全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42.9%。

此型肿瘤多发生在脑桥小脑中上部三叉神经根周围。

特点为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发作性电击样剧痛,常有扳机点,多不伴有神经系统其他异常体征,极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故对青年或中年人三叉神经痛应警惕表皮样囊肿的存在。

②脑桥小脑角肿瘤型:约占18.1%,肿瘤多位于脑桥小脑角下部,多以耳鸣、头晕、面肌痉挛及Ⅶ、Ⅷ脑神经受累等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个别病例可出现舌咽、迷走和副神经损害,并发小脑体征及脑干受累体征,因此,应与听神经瘤相鉴别。

此型对听神经、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影响程度很不一致,值得注意。

③颅内压增高型:此型肿瘤多沿脑池方向伸展生长,对周围脑组织压迫轻微。

当进一步发展时,梗阻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脑积水而出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

颅内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

颅内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表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内等。

大多位于硬脑膜内,以桥小脑角区最多见,其次为颅中窝、颅骨板障等,也可见于脑干和头皮。

其发病率是皮样囊肿的4—9倍,沿临近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生长,常发生于椎管、后颅窝、脑干和鞍上池等部位。

CT扫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均匀低密度区,CT值在-2~12之间,低于脑脊液值,形状不规则,多为孤立性病灶,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一般无明显增强。

MRI检查呈长T1、长T2信号。

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呈“塑形”或“填充式”生长,不规则。

鞍旁者位于硬膜外,中颅凹为表皮样囊肿次常见部位,但仅占颅内表皮样囊肿7%。

瘤质不均匀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

不均质性更著,可能与囊内蛋白成分较高,并与不同量的角化物等混合有关。

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变薄,常见高密度、T1高信号及囊壁强化(推测鞍旁表皮样囊肿缺乏血脑屏障,但邻近硬脑膜,可能有细小的脑膜血管到达囊壁)。

颅内皮样囊肿是罕见的先天性肿瘤。

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如鞍旁,亦可见于颅缝及脑室内。

鞍旁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原因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被包埋于神经管内。

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中胚层组织,易被误以为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实际起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

常于30岁左右出现症状,癫痫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有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导致的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脑积水。

CT表现为鞍旁低密度影,有均匀较厚的囊壁,囊壁可发生钙化。

由于皮样囊肿囊壁较厚,因此周边较规整。

囊内容物在T1FLAIR上可以为完全低信号,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信号之问;也可以为混杂低高信号。

这主要是由于内容物的不同成分所致,低信号的组织主要为干酪样组织,略带油腻,由脱落细胞堆积而成,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高信号表示为高浓度的蛋白成分或含有较多游离脂肪成分。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样囊肿颅内表⽪样囊肿⼜称上⽪样囊肿或胆脂瘤,是⼀种少见的起源于⽪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肿瘤,⽣长缓慢,发病率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2%~1%。

可发⽣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性。

但由于其⽣长缓慢,起病隐匿,⼀般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以20-50岁发病多见。

颅内表⽪样囊肿⼿术切除,为珍珠样。

颅内的表⽪样囊肿根据其发病部位可以分为硬膜内型和硬膜外型,硬膜内型占绝⼤多数,硬膜内型还可以分成脑内型和脑外型,实际上肿瘤可见于颅内任何部位,多在颅内中线部位呈伸展性地向脑池内或蛛⽹膜下腔蔓延,也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和脑室内。

以脑桥⼩脑⾓最多见,其次是鞍区。

脑⼲内极为少见。

因肿瘤⽣长缓慢、病程极长,从症状开始到确诊常须数年到数⼗年,⽽且临床症状轻微,除了它刺激神经根引起明显的神经痛外,其他症状都不明显,颅内表⽪样囊肿常是影像检查意外发现,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没有临床症状⽽不会⾸先进⾏⼿术处理,往往临床建议定期复查,⽽病灶⽐较⼤、临床症状⽐较明显时则需要⼿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CT表现:①平扫可见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多为⽋均匀的低密度,CT值类似或低于脑着液,⼀般在0HU以下;②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肿;③偶可见钙化或脂肪液平⾯;④增强后⽆增强效应;⑤部分⾮典型病灶呈⾼密度或混合密度;⑥肿瘤可溃破,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移动的脂肪滴,CT表现为极低的脂肪密度,容易与⽓颅相混淆。

右侧桥⼩脑⾓区⼤⽚状不规则肿块,呈明显低密度表现,其CT值为脂肪密度,病灶⽐同层⽪下脂肪密度略⾼,明显低于脑实质密度。

同⼀患者,T2WI像上呈⾼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DWI像上呈明显⾼信号表现。

T1WI像显⽰脑池、脑沟、脑室内点状、条状⾼信号影,FLAIR像(脂肪抑制)上呈低信号表现,上述病例为颅内表⽪样囊肿破⼊脑室、脑池。

【鉴別诊断】:①⽓颅:颅内表⽪样囊肿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随体位的改变⽽移动的脂肪滴,其形态与所在部位空间形状相适应。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CT、MRI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CT、MRI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CT、MRI诊断荆彦平; 张俊; 高峥嵘; 骆宾; 南晓东; 徐新峰; 张焱; 程敬亮【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01【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皮样囊肿; 破裂; 磁共振成像【作者】荆彦平; 张俊; 高峥嵘; 骆宾; 南晓东; 徐新峰; 张焱; 程敬亮【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MRI科河南三门峡 47200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I科河南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颅内皮样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异位胚胎上皮组织的良性先天性病变,临床上不常见,仅占颅内肿瘤的0.04%~0.6%[1]。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更少见,文献报道不多。

本文收集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病例12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7~68岁,平均为49岁。

无明显脑部症状者5例,视力下降2例,癫痫发作2例,突发头痛、恶心3例。

12例均行MRI SE序列T1WI、T2Wl、T2flair及DWI序列扫描,其中3例行T1WI压脂增强扫描,4例行脑CT平扫。

1.2 检查方法 MRI扫描使用GE1.5T Signa HDxt超导型扫描仪,采用快速自旋回波SE序列进行横轴位T1WI、T2WI、T2flair、矢状位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T1WI(TR/TE 500ms/12ms)及T2WI(TR/ TE 2200ms/90ms),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2mm。

DWI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技术SE-EPI,TR/TE:6000ms/92ms,矩阵192×192,层厚5mm,扩散敏感因子b取1000s/mm2。

T1WI增强扫描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按0.1mmol/kg,剂量3ml/s速度经肘静脉注射。

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 Slice 128层CT进行脑部平扫。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非典型CT和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非典型CT和MRI表现

d i f u s s i o n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 s c a n,5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we n t CT s c a n,4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we n t MR e n h a n c e d s c a n . Re s u l t s A— mo n g 8 c a s e s ,2 c a s e s we r e l o c a t e d a t t h e c e r e b e l l o p o n t i n e a n g l e,2 c a s e s a t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f i s s u r e o f c e r e b r u m ,2 c a s e s a t b r a i n p a r e n c h y ma ,2 c a s e s a t s k u l 1 .On CT i ma g i n g ,2 c a s e s s h o we d u n i f o r mi t y h y p e r i n t e n s e d e n s i t y,1 c a s e s h o we d c o n — f o u n d i n g d e n s i t y ,2 c a s e s s h o we d c y s t i c wa l l a s we l 1 a s i n s i d e o f c y s t i c 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 . On n o n —c o n t r a s t — e n h a n c e d M R i ma — g i n g,2 c a s e s we r e u n i f o r mi t y h y p e r i n t e n s e s i g n a l o n Tl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s l i g h t l y h y p e r i n t e n s e a s we l l a s h y p e r i n t e n s e s i g n a l o n Tz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 ,3 c a s e s we r e c o n f o u n d i n g s i g n a l o n T1 a n d T2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Amo n g t h o s e ,1 c a s e wa s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颅骨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囊性病变,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影像学检查:颅骨表皮样囊肿通常可通过头部CT或MRI
扫描来进行诊断。

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性病变,囊内含有毛发和角质物质,囊壁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2. 临床表现:颅骨表皮样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多为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3. 病理检查: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病理学特征是囊壁为角质化表皮,并含有毛发和皮脂腺等附属结构。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最可靠方法,但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才可获取病理标本。

需要注意的是,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颅内囊性病变,如脑膨出、脑脓肿、蛛网膜囊肿等。

因此,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是确定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的关键。

最终诊断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全面的临床资料来做出。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临床医学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临床影像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一)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15HU,边缘清楚。

(二)两种形态为扁平型和团块型。

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

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度。

(三)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也可在囊内。

(四)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肿瘤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五)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形增强。

二、MR影像表现
(一)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二)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

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DWI可见高信号。

(三)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影。

(四)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平扫肿瘤呈球形低密度,边缘锐利,CT值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密度,看不到囊壁,无强化效应。

二、MRI影像表现
(一)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 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

(二)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样囊肿表⽪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名表⽪样瘤、上⽪样瘤、胆脂瘤或珍珠瘤。

该病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5%-1.8%,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桥⼩脑⾓及鞍旁,可以多发,⽣长缓慢,所以常在40岁左右才发现,另外约有25%发⽣在颅⾻板障和脊柱。

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带⼊的结果,也有⼈提出外伤起因的学说。

此类肿瘤特征的外貌,为⾊泽洁⽩的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表⾯不规则,⼩结节状;瘤壁薄⽽透明,内容物为⾖渣样略带油腻的脱屑细胞堆积⽽成。

肿瘤⽣长缓慢,但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临床上⽆特征性症状,常因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但不论肿瘤部位,常有精神症状,另有50%常有癫痫发作的症状(⼀)桥⼩脑⾓表⽪样囊肿主要代表症状为三叉神经痛,部分有患侧⽿鸣、⽿聋、晚期出现桥⼩脑⾓综合征。

神经系统检査发现第Ⅴ、Ⅵ、Ⅶ脑神经功能障碍,但⼩脑体征不明显。

【男性,28岁。

发作性左侧⾯部针刺样疼痛17天。

】颅脑MRI⽰:图A-C,左侧桥⼩脑⾓区囊性占位,边界清楚,见占位效应,脑⼲、⼩脑及四脑室明显受压,占位周围⽔肿不明显:横断⾯T2WI(图A)呈脑脊液样均匀⾼信号,T1WI(图B)呈低信号,DWI(图C)呈明显⾼信号:图D-F,横、冠、⽮状位增强扫描⽰囊性占位及囊壁均⽆明显强化。

诊断:左侧桥⼩脑⾓区占位,考虑表⽪样囊肿。

诊断依据:①囊性均质占位;②边界清楚,脑实质及颅⾻⽆侵犯,考虑为良性占位;③DWI呈⾼信号;④增强后病灶及囊壁均⽆明显强化,说明病变⽆⾎供。

下图为患者病理证实的表⽪样囊肿:(⼆)鞍区表⽪样囊肿早期主要症状为视⼒减退,视野缺损,久之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少数病⼈可有内分泌障碍。

【男性,36岁。

主诉:反复短暂失神发作1年,加重1天】颅脑MRI CT平扫⽰:图A-D,右侧鞍旁见类椭圆形囊样占位,边界清楚,囊壁可见,周围见脑⽩质挤压征,瘤周⽆⽔肿:横断⾯T2WI(图A)及T1WI(图B)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图C)呈低信号:DWI(图D)呈低信号:图E-F,横、冠状位增强⽰病灶内⽆明显强化,囊壁呈环形强化,⽮状位⽰肿块向上⽣长呈哑铃状:图G,横断⾯CT平扫⽰,病灶呈极低密度,CT值约-67HU,边界清楚,囊壁可见钙化:图H,⽮状位CT增扫⽰病灶⽆明显强化。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摘要・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
TheCrmanifestationsofintracranialepidermoidcyst
李培岭1,赵建喜2,Ji,bm梅1,连玲芳3
(1.河南宏力医院影像科河南长垣453400;2.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MRI室河南辉县453600;3.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Cr室河南新乡453000)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M35;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9011(2009)09—1197—02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约占颅内肿瘤0.2%一1.8%【l】1。

其典型的cI'表现为均匀低密度[2-3J。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颅内表皮样囊肿除上述典型表现外,还可以出现混杂密度的不典型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颅骨骨质改变。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2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资料,并加以总结。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12例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3岁。

病史1月一5年,其临床表现与肿瘤出现部位有关,7例三叉神经痛,2例面部感觉异常,l例视力减退,1例剧烈头痛伴呕吐,1例精神障碍。

使用以色列EXEL1900型全身CT扫描仪、西门子PLUS螺旋cr扫描仪和Philps16排螺旋Cr扫描仪。

12例均采用常规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和6mm,其中8例加行病灶区薄层扫描,层距、层厚均为5mm。

图象重建距阵512×512,8例行增强扫描。

2结果
2.1肿瘤部位、大小、形状、边缘及轮廓
8例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及桥前池(图1),2例位于鞍上、鞍旁,l例位于颞区(图3),1例位于额叶(图4)。

位于桥小脑角区及桥前池的肿瘤呈不规则略宽的扁平状,常依脑池形状塑形;位于鞍上、鞍旁的肿瘤多呈分叶状;位于颞区的肿瘤呈卵圆形;位于额颞叶的肿瘤呈椭圆形。

肿瘤大小从1.5。

5.5em不等。

肿瘤边界清楚。

2.2肿瘤cr表现及强化特征
根据肿瘤的密度表皮样囊肿可分为两型:典型者为均匀低密度,且密度低于脑脊液,或其内有少量条索样等密度。

有10例,占83.3%(图1);非典型者肿瘤实质呈混杂密度,瘤内或瘤壁有点、线状或弧形钙化。

有2例,占16.7%(图3,4)。

在增强扫描中。

7例肿瘤无强化,l例肿瘤内部呈条索样分隔物增强(图2)。

图1左桥脑,fj池不规则形低密度病变,cT值略低于脑费液,Je内可见条索样等密度影图2与图l同一病例,增强扫描肿瘤内条索状等密度分隔影强化,肿瘤边界清晰图3右颞区卵圆形混杂密度病变,边界清晰。

右颞骨骨质破坏圈4左额颞叶椭圆形混杂密度病变。

囊壁可见弧形钙化
2.3继发性表现
12例肿瘤中,所有肿瘤周围脑组织均未见脑水肿征象;10例有明显的占位征象。

位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压迫脑于使其移位变形;位于鞍上、鞍旁的肿瘤推压大脑大血管或被
1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