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合集下载

卵巢囊肿的类型

卵巢囊肿的类型

卵巢囊肿的类型引言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内形成的一种液体或固体包块,通常是良性的。

在妇女的生殖年龄内,卵巢囊肿非常常见。

虽然大多数卵巢囊肿无症状,但有些囊肿可能会引起疼痛、异常出血或其他妇科问题。

了解卵巢囊肿的类型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卵巢囊肿类型及其特点。

功能性囊肿功能性囊肿又称为排卵囊肿,是最常见的卵巢囊肿类型。

这种囊肿形成于卵巢在排卵过程中的正常变化中。

功能性囊肿通常是双侧性的,多为单个囊肿,直径通常不超过5厘米。

这种囊肿大多数会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疗。

滤泡囊肿滤泡囊肿是另一种常见的卵巢囊肿类型。

它们形成于排卵过程中,当卵泡无法正常破裂释放卵子时,囊肿就会形成。

滤泡囊肿通常是单侧的,大小通常不超过5厘米。

大多数滤泡囊肿会自行消退,但有时可能需要监测和治疗。

黄体囊肿黄体囊肿是在排卵后形成的,当排卵后的卵巢的黄体组织在没有怀孕的情况下无法正常退化时,囊肿就会形成。

黄体囊肿通常是单侧的,大小通常在5-10厘米之间。

大多数黄体囊肿会在1-3个月内自行吸收,但有时可能需要监测和治疗。

内胚层囊肿内胚层囊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卵巢囊肿类型。

它们源于胚胎发育时形成的组织。

内胚层囊肿通常是单侧的,大小可变。

这种囊肿可能包含不同类型的组织,如毛发、牙齿、骨骼等。

大多数内胚层囊肿是良性的,但也可能是恶性的。

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

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卵巢囊肿类型,也称为黏液囊腺瘤。

这种囊肿内含有黏液,通常是单侧的。

粘液性囊腺瘤可能会引起不适、疼痛和其他妇科问题。

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卵巢囊肿类型,也被称为皮样囊肿。

这种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肤腺体和其他皮肤组织。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单侧的,大小可变。

虽然大多数表皮样囊肿良性,但也可能是恶性的。

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其他类型的卵巢囊肿除了上述提到的类型,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卵巢囊肿,例如血管瘤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医学知识之皮肤囊肿

医学知识之皮肤囊肿

皮肤囊肿【病因】青年时期多发。

常由于皮肤外伤所致,有时发病与外伤间隔多年或者伤情稍微而难以回忆。

【症状】(1)表皮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囊肿。

系因外伤将表皮植入皮下而成。

其囊肿壁为上皮结构,但基底细胞层为囊壁外层。

角质层为囊壁内层并充满角质物于腔内。

本病好发于头皮、颈部及臀、背部。

单发或多发,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缓慢增大,质软硬而具囊性感,基底可移动,与皮肤常有粘连。

皮肤表面没有似皮脂腺囊肿的开口小孔,无疼痛,如发生于受压部位时才有压迫性疼痛。

可并继发感染,据记载有恶变的可能。

(2)皮样囊肿:常为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期上皮残留而发生,属错构瘤,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所构成。

除囊壁表皮细胞外,尚含汗腺、毛囊及皮脂腺等。

腔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等粥样物及有毛发。

多为局限性囊样肿物,幼儿及青年期发现,缓慢生长、体积不大,为柔软圆形或较硬的囊性肿块。

位于皮下,与皮肤无粘连,而与基底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推动,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及口底,其次为四肢,胸背也见发病,长期生长的可发生癌变。

(3)粉瘤由皮脂腺囊管口闭塞或狭窄所引起皮脂瘀积形成。

腔壁为上皮细胞构成,无角化象,囊外为纤维结缔组织。

其内充满皮脂物逐渐分解为半流质状物质,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饮食保健】【护理】应特别注意对皮肤的护理,要讲究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更衣、勤剪指甲。

对囊肿不可用力挤压,以免人为刺激引起发炎。

囊肿较大者可争取手术摘除。

如有继发感染,可作局部湿热敷,及时服用抗菌药物,待炎症消除或控制后再作囊肿摘除术。

如发现囊肿已经化脓,则应去医院作切开引流。

待创口愈合后方可再作囊肿摘除手术。

【治疗】【检查】病理活检可确诊。

【鉴别】皮肤囊肿应与发生于体表皮肤的各类肿瘤相鉴别,有的手术中才能发现。

尤其是皮肤下囊肿,因张力过大,有的不移动,而易考虑到纤维瘤。

应与多发性脂囊瘤、脂肪瘤及神经纤维瘤鉴别,依据病理可确诊。

【并发症】长期生长的可发生癌变,并继发感染,据记载有恶变的可能。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两种囊肿。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玩意儿通常是由于皮肤表面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想象一下,就好像是一群调皮的细胞,不听指挥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体”。

表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等等。

它的外观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摸起来有点像个小珠子,质地比较柔软。

表皮样囊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皮肤受到了损伤,比如刺伤、划伤,导致表皮细胞趁机钻到了皮肤下面,然后开始“生根发芽”。

还有的时候,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表皮细胞跑错了地方,结果就形成了囊肿。

从症状上来看,如果表皮样囊肿比较小,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只是在皮肤上能摸到一个小小的凸起。

但如果它长大了,或者发生了感染,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还可能会有脓液流出。

这时候,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得赶紧去看医生。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虽然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太一样的。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胚胎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皮肤组织没有正常分化,而是被困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形成了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通常出现在身体中线的部位,比如眼眶周围、鼻部、枕部、胸骨前等等。

它的质地一般比表皮样囊肿要硬一些,形状也不太规则。

而且,皮样囊肿里面的内容物也更加复杂,除了有表皮细胞,还可能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

在症状方面,如果皮样囊肿比较小,同样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它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比如,如果长在眼眶周围,可能会影响视力;如果长在鼻部,可能会导致鼻塞等问题。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观察囊肿的外观、位置等进行初步判断。

皮样囊肿的分类及特点

皮样囊肿的分类及特点

皮样囊肿的分类及特点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通常以形成囊状病变为主要特点。

本文将介绍皮样囊肿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表皮囊肿表皮囊肿是一种由于皮肤上皮组织过度增长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头部、颈部、躯干、腹股沟等部位。

表皮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壁内含有各种角化物质,例如角化碎屑、毛发和脂腺分泌物等。

表皮囊肿通常是浅表性的,易于触及,有时也会出现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

二、脂肪囊肿脂肪囊肿是一种由于皮下脂肪组织积聚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

脂肪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内充满了黄色的、半液体的脂肪物质。

脂肪囊肿通常是软而可压的,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在触摸时,患者可能感到囊肿内有移动感。

三、毛囊囊肿毛囊囊肿是一种由于毛囊上皮细胞增殖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头部、颈部、背部等毛囊较为密集的区域。

毛囊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内含有角化毛囊上皮细胞和毛发。

毛囊囊肿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的,大小不一,可以将其视为皮肤表面稍微凸起的小颗粒。

四、汗腺囊肿汗腺囊肿是一种由于汗腺导管阻塞引起的囊肿形成。

它常见于腋窝、会阴等多汗腺分布的部位。

汗腺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壁内储存有黏稠的汗液。

汗腺囊肿通常是软而有弹性的,质地较为坚韧。

综上所述,皮样囊肿根据其成因和形态特点可以分为表皮囊肿、脂肪囊肿、毛囊囊肿和汗腺囊肿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囊肿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任何皮肤上的可疑囊肿都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作者:刘洪涛卢漫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33期[摘要] 目的探讨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皮样囊肿与7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

结果 12例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内部呈低弱或混合回声,壁厚11例,可见光点11例。

7例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壁薄,内部为无回声3例、低回声4例,可见光点5例。

结论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特征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 R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82-02Ultrasound Diagnosi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LIU Hongtao1 LU Man21.Functio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101,China;2.Ultrasou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and their diagnosis. Methods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sed in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 and 7 patients with epidermoid cyst,a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ResultsIn the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weak or mixed with low internal echoes,and wall thickness and visible points in 11 patients. In the 7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 and thin wall and the visible point in 5 cases,with internal echo-free in 3 cases and low-echo in 4 cases.Conclusion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in ultrasonograph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Key words]Dermoid cyst; Epidermoid cyst; Ultrasonic diagnosis皮样囊肿(dermoid cyst)和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在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上均有不同,但二者超声却不易鉴别。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宣传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宣传课件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 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2. 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囊肿?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 样囊肿?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定义
口腔颌面部皮样囊肿是由皮肤附属结构如汗腺、 毛囊等异常发育形成的囊肿,而表皮样囊肿则是 由表皮细胞组成的囊肿。
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囊肿?
心理影响
面部的肿块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影 响自信心。
社交焦虑和自我形象问题在这类患者中较为 常见。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加重
若囊肿出现增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尽快 就医。
医生会通过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囊肿的情况 。
何时需要就医?
美观影响
当囊肿影响面部美观或功能时,建议寻求专业医 疗帮助。
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心理支持
对有心理压力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 。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提高认识
增强公众对口腔颌面部囊肿的认知,减少误解和 恐惧。
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结与展望
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何时需要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已知囊肿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必要的 。
定期随访能够及时发现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 。
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04 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与性别
要点一
发病年龄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成年人,而皮样囊肿则多见于儿童和青 少年。
要点二
性别分布
表皮样囊肿男女发病比例相近,而皮样囊肿男性发病率略 高于女性。
病变部位与数量
病变部位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颅内和脊柱,而皮样 囊肿则多见于颅内和后腹膜。
VS
病变数量
表皮样囊肿多为单发,而皮样囊肿则多为 多发。
03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X线影像
01
02
03
软组织密度影
X线平片可见病变部位呈 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界清晰。
骨膜反应
部分皮样囊肿可引起骨膜 反应,表现为线状或层状 骨膜增厚。
钙化
部分皮样囊肿内部可能出 现钙化,表现为散在或斑 片状的钙质沉积。
CT影像
1 2
囊性低密度影
CT扫描可见病变部位为囊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概述 • 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 • 病例展示
01 概述
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 性占位病变,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有时可见脂肪或毛发等成分,与周 围组织分界相对模糊。
病变形态与边缘
病变形态
边缘特征
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皮样囊 肿则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表皮样囊肿边缘光滑锐利,而皮样囊肿边缘 则相对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 皮内痣/复合痣:毛痣/雀斑样色素痣/极少恶 变
• 口腔黏膜黑色痣:交界痣/复合痣
• 手术切除
二、牙龈瘤(epulis)
1、病因
• 牙周膜及牙槽嵴周围的结缔组织的增生物 • 受到机械性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所致 • 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2、病理分类
• 肉芽肿型:肉芽组织为主
含较多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
消灭死腔的方法
• 碟形手术—下颌骨 • 血块充填法—小囊肿 • 囊腔植骨术—上颌、大囊肿 • 生物材料植入 • 成形性囊肿切开加囊肿切除
——袋形缝合术
(二)非牙源性囊肿
• 球上颌囊肿 • 鼻腭囊肿 • 正中囊肿 • 鼻唇囊肿 • 青少年多见
球上颌囊肿(globulomaxillary cyst)
口腔颌面部肿瘤(各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软组织囊肿
• 皮脂腺囊肿 •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 甲状舌管囊肿 • 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
• “粉瘤”—潴留性囊肿
• 临床表现:常见面部皮内,突出表面,囊壁 与皮肤粘连,中央有黑点。
• 治疗:手术切除。 锐分离囊壁,全部切除 感染时切排、烧灼囊腔
X线检查
• 颌骨膨大/黑色透光区 • 蜂窝状或多房性阴影 • 边缘不整呈半月形切迹 • 透光区可有牙齿或钙化点 • 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 • 最后诊断靠病理
3、治疗
• 手术治疗
---肿瘤较小可行下颌骨方块切除; 肿瘤较大可行部分或一侧下颌骨切除+植骨术
• 原则
---在距肿瘤边缘0.5cm以上正常组织中切除肿瘤 ---术中应做冰冻切片检查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 好发颈部锁骨上区、下颌下区、上颈部 • 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扪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皮样囊肿,也称为囊性畸胎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

这种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它主要起源于外胚层的细胞,属于先天性疾患。

皮样囊肿的特点是其囊壁较厚,由皮肤和皮肤附件所构成。

囊腔内部则包含表皮的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等。

这些附属器有时会向腔外突出而形成结节,或向腔内呈乳头状突起。

治疗皮样囊肿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

由于皮样囊肿的囊壁较厚,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所以手术时需要彻底切除,以避免复发。

同时,手术后也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

表皮样囊肿,也被称为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或表皮包涵囊肿,是一种可以压缩但没有波动性的囊肿型肿块,直径可以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部分表皮样囊肿为原发性,即病因不明。

部分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

皮损为界限清楚的结节,临床上可见一中央孔,代表了该囊肿所起源的毛囊。

微小表浅的表皮样囊肿称为粟丘疹。

通常无症状,挤压可挤出具有难闻气味的囊内容物。

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可导致剧烈的疼痛性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样囊肿:囊肿为单房,囊壁较厚,类似完整或不甚完整的皮肤结构,含有表皮附属器结构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

表皮样囊肿:囊壁较薄,主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内部为角质样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层细胞,而表皮样囊肿则可能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加以区分。

查找编码:表皮样囊肿查:囊肿皮肤:表皮,表皮样L72.0例如:躯干皮下囊肿:L72.000X002头颈部皮下囊肿:L72.000X003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皮样囊肿按照肿瘤编码规则,部位编码+形态学编码例如:手部的的皮样囊肿形态学编码:皮样(囊肿)(M9084/0)-另见肿瘤,良性部位编码:查肿瘤表肿瘤-皮肤--手D23.6编码:D23.6 上肢(包括肩)皮肤良性肿瘤M9084/0 皮样囊肿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

囊肿带答案 整理后(仅供借鉴)

囊肿带答案 整理后(仅供借鉴)

1.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区别是:A.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B.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C.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有皮肤附件结构D.皮样囊肿不含有角化物E.表皮样性囊肿不含有角化物【答案】B2.甲状舌管囊肿好发部位是颈中线的:A.舌根部B.舌骨下部C.舌骨上、下部D.舌骨上部E.胸骨切迹上【答案】C3.为防止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的术后复发,手术应:A.完整摘除囊肿B.追踪瘘管到舌骨表面结扎C.囊肿在舌骨表面剥离干净D.切除囊肿及舌骨中段,并妥善处理舌骨以上部分E.以上都不对【答案】D4.属于牙源性囊肿的是:A.球上颌囊肿B.始基囊肿C.鼻唇囊肿D.上颌正中囊肿E.鳃裂囊肿【答案】B5.始基囊肿属于:A.胚胎性软组织囊肿B.潴留囊肿C.牙源性囊肿D.面裂囊肿E.血外渗性囊肿【答案】C6.造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是:A.下颌前牙区B.上颌后牙区C.上颌前牙区D.下颌体及下颌角部E.下颌骨升支部【答案】D7.下述哪种囊肿发生学,易网收集整理呼吸道感染后囊腔可以迅速增大:A.皮样囊肿B.舌下腺囊肿C.鳃裂囊肿D.鼻腭囊肿E.甲状舌管囊肿【答案】C8.哪种脉管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A.毛细管型血管瘤B.海绵型血管瘤C.蔓状血管瘤D.淋巴血管瘤E.淋巴管瘤【答案】C9.下列肿瘤哪一个的体位移动试验是阳性:A.囊性淋巴管瘤B.海绵状血管瘤C.鳃裂囊肿D.毛细血管型血管瘤E.舌下腺囊肿【答案】B10.以下哪种肿瘤仅发生于颌骨A.成釉细胞瘤B.巨细胞瘤C.骨化性纤维瘤D.骨瘤E.以上均不是【答案】A/E11.以下关于牙龈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女性多见,与内分泌有关B.可以破坏牙槽骨壁C.病变涉及的牙齿需要拔除D.病变涉及的骨膜及邻近骨组织需要去除E.可自行消退【答案】E12.行单纯刮治术后易复发的颌骨囊肿是:A.根端囊肿B.角化囊肿C.始基囊肿D.含牙囊肿E.血管外渗性囊肿【答案】B13.口腔颌面部因炎症而引起的囊肿主要是:A.根端囊肿B.粘液腺囊肿C.舌下腺囊肿D.始基囊肿E.皮脂腺囊肿【答案】A14.口腔恶性肿瘤在全身恶性肿瘤中大约占:A.1%以下B.5-10%C.10-20%D.20-30%E.40%以上【答案】B56.化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象,当血小板下降到下列水平时应立即停药A.1×109/LB.3×109/LC.5×109/LD.8×109/LE.10×109/L【答案】D15.腮腺的腺泡由:A.粘液性腺泡为主构成B.浆液性腺泡为主构成C.单纯粘液性腺泡构成D.单纯浆液性腺泡构成E.混合性腺泡构成【答案】D16.涎石病的典型症状是:A.炎症症状B.阻塞症状C.神经症状D.全身症状E.口干症状【答案】B17.单纯涎学易,网收集整理石摘除术适用于:A.涎石发生在导管内B.涎石发生在导管与腺体交界处C.涎石发生在腺体内D.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尚未纤维化者E.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已纤维化者【答案】D18.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数是由哪种感染途径引起的:A.牙源性B.血源性C.逆行性D.外伤性E.医源性【答案】C19.腮腺区肿胀、压痛,导管口正常,抗炎治疗有效,分泌物清亮、通畅,应初步考虑A.流行性腮腺炎B.假性腮腺炎C.良性腮腺肥大D.急性化脓性腮腺炎E.腮腺良性肿瘤【答案】B20.含有淀粉酶的囊肿是:A.口底皮样囊肿B.腮裂囊肿C.舌下腺囊肿D.甲状舌管囊肿E.角化囊肿【答案】C21.多形性腺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A.腭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B.腮腺、腭腺、颌下腺、舌下腺C.腮腺、颌下腺、唇腺、腭腺D.颌下腺、腭腺、腮腺、唇腺E.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腭腺【答案】B22.腮腺手术中不慎切断面神经,其修复方法应为:A.舌下神经转移吻合术B.腓肠神经移植术C.神经端端吻合术D.耳大神经转移吻合E.颞肌瓣转移【答案】C23.早期腮腺粘液表皮学易,网收集整理样癌的治疗方法宜选用:A.包膜外摘除肿瘤 D.放疗 C.肿瘤及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D.化疗加放疗E.肿瘤及腮腺摘除,不保留面神经【答案】C24.一般恶性混合瘤的治疗手段以:A.化学治疗为主B.放射治疗为主C.手术治疗为主D.免疫治疗为主E.冷冻治疗为主【答案】C25.X线造影导管呈现腊肠状,主要是:A.急性腮腺炎的表现B.慢性腮腺炎的表现C.淋巴上皮病的表现D.腮腺肥大的表现E.腮腺肿瘤的表现【答案】B26.皮瓣的组成A.表皮+真皮乳头B.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C.表皮+真皮+皮下组织D.表皮+真皮全层E.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骨【答案】C27.在有感染的肉芽组织创面上植皮,宜选用A.表层皮片B.薄中厚皮片C.全厚皮片D.厚中厚皮片E.保存真皮下血管网全厚皮片【答案】A28.关于定向拉拢缝合,哪种说法不正确?A.为纠正眼角、口角、鼻翼移位进行的成形外科缝合B.清创缝合时由于组织缺损移位所采取的措施C.待感染控制和消肿后可进一步作缝合处理D.其目的是尽可学,易网收集整理能使组织恢复或接近正常位置E.常使用的方法是使用钮扣减张缝合【答案】A29.皮肤游离移植成活后,收缩程度最大的是A.表层皮片B.中层皮片C.全厚皮片D.皮瓣E.带真皮下血管网的全厚皮片【答案】A30.V-Y成形术可以A.皮肤长度、宽度均无变化B.增加皮肤宽度和长度C.减小皮肤宽度和长度D.增加皮肤长度,减小宽度E.增加皮肤宽度,缩小长度【答案】D31.患者女性,31岁,因左面部巨大毛痣,行毛痣切除植皮术,术后更换敷料的时间是A.术后3-5天B.术后6周C.术后8-10天D.术后3周E.术后2个月【答案】C32.患者男性,9岁。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是一种由于皮肤表皮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而形成的囊肿。

简单理解,就好像是表皮细胞在不该聚集的地方聚集成了一团。

它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甚至是阴囊等地方。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肿物,摸起来质地比较柔软,有的时候还能感觉到它在皮肤下面滑动。

从外观上看,它的皮肤表面一般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红肿或者疼痛。

但是,如果这个囊肿受到了感染或者挤压,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会有脓液流出。

那表皮样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皮肤受到了创伤,表皮细胞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到皮肤深层,然后慢慢形成囊肿。

另外,有些先天性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表皮样囊肿的出现。

再讲讲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表皮样囊肿不太一样。

它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某些组织没有正常分化和融合而形成的。

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像眼眶周围、鼻梁、枕部等地方。

皮样囊肿的质地一般比较坚韧,和表皮样囊肿相比,它的活动度可能没那么好。

从外观上看,皮样囊肿的表面皮肤也大多是正常的。

在诊断这两种囊肿的时候,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再结合一些检查手段,比如 B 超、CT 等来进行判断。

B 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CT 则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治疗,如果囊肿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比较大,或者已经引起了疼痛、感染等症状,那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手术的目的就是把囊肿完整地切除掉,以防止它再次复发。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囊肿破裂。

因为一旦囊肿破裂,里面的内容物就可能会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口腔学笔记 总结7: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学笔记 总结7: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一)口腔颌面部囊肿Cyst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Benign Tumor)、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脉管病变(Vascular Tumor)、囊肿(Cyst)。

其中良性多见。

一、口腔颌面部囊肿Cysts of oral and maxilla|facial regions:分为颌骨囊肿、软组织囊肿1、颌骨囊肿( cyst of jaws):牙源性颌骨囊肿多见(考)。

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无痛性肿胀,生长缓慢·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向面颊部突出则造成面部畸形,随着囊肿的增大,骨质逐渐变薄,触及乒乓球样感·严重时引起病理性骨折·邻近牙受压后牙根周围骨质吸收,造成牙的松动、移位·发生在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可使鼻唇沟消失,眶下缘上推,鼻塞,甚至产生复视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彻底清除囊壁组织以免复发,死腔自体骨移植/骨代用品移植(恢复颌骨结构,以后还可以种植牙)·牙源性囊肿:囊肿波及牙的范围小:保留患牙。

囊肿波及牙的范围大:拔牙2、软组织囊肿(soft tissue cyst):(1)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好发于面颊部和额部,俗称“粉瘤”。

·临床表现:感染时可有疼痛和化脓,囊肿的皮肤中心有一黑点,为扩张的毛囊开口,囊内容物为豆渣样。

·治疗:手术切除囊肿和部分皮肤(含有黑点),防止复发(2)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囊肿内容物为白色豆渣样物质。

皮样囊肿内容物还含有毛发等皮肤附属器治疗:手术切除(设计口内或口外切口)(3)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胚胎发育时期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儿童多见,多位于颈正中部位。

·边界清楚,因与舌骨粘连而随吞咽、伸舌而活动。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如 鞍区。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第19页
• 组织成份:
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构,所 以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有胚胎 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所以其内含有毛发、 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结构。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第20页
影像学表现
• 密度或信号:表皮样囊肿靠近于水样密度 或信号;皮样囊肿内脂肪含 量高于表皮样囊肿,所以CT 值低于表皮样囊肿,MRI上表 现为脂肪信号。 表皮样囊肿信号或密度较均 匀,而皮样囊肿因其内含有毛 发等,多不均匀。
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 鞍内或/ 和鞍上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第18页
三、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判别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性别:表皮样囊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皮样囊肿
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 • 年纪: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第17页
颅内囊肿部位特征
脉络丛囊肿
• 扩充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 颅颊裂(Rathke 裂)囊肿
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基底节下部、中脑
侧脑室 松果体区 中颅凹颞极前方 第三脑室顶壁前端 桥小脑角池-四室-蝶鞍周围
• 中线鞍区、鞍旁区 及鼻额区
•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 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 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 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 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 平面。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第16页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医学领域,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病变,而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其中的两种类型。

虽然它们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却存在着差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囊肿。

首先,我们来看看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角质囊肿,多是由于皮肤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许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等。

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外伤,比如刺伤、划伤等,导致表皮细胞植入到深层组织;还有的可能是先天性的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表皮细胞残留并发展成囊肿。

表皮样囊肿通常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质地柔软或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

肿物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则可能达到数厘米。

在触摸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但如果囊肿发生感染或破裂,就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从外观上看,表皮样囊肿的囊壁比较薄,里面充满了角质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看起来就像白色的豆腐渣。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没有皮肤附属器,比如毛囊、皮脂腺等。

诊断表皮样囊肿,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然后,可能会借助一些检查手段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比如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的治疗,一般来说,如果囊肿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较大,或者出现了感染、疼痛等症状,就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

手术时,医生会尽量完整地切除囊肿及其囊壁,以防止复发。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囊肿,起源于胚胎时期遗留的外胚叶组织。

它多发生在眼眶周围、囟门、枕部等中线部位。

皮样囊肿的形成与表皮样囊肿有所不同。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外胚叶组织未能正常迁移和分化,而是遗留在了特定的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组织逐渐形成了囊肿。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讲座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科普讲座

如何预防这些囊肿的发生?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问 题。
医生可以在检查中识别出可能的囊肿。
如何预防这些囊肿的发生?
避免外部伤害
尽量避免口腔和颌面部的外部创伤,减少囊肿形 成的风险。
例如,避免不良的口腔习惯,如抓咬等。
谢谢观看
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 肿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2.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囊肿? 3. 如何识别这些囊肿? 4. 如何治疗这些囊肿? 5. 如何预防这些囊肿的发生?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 皮样囊肿?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定义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是两种常见的囊性病变, 通常出现在口腔和颌面部。
皮样囊肿包含皮肤附属物,而表皮样囊肿则由表 皮细胞构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类型
主要包括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以及其他相关囊 肿。
这些囊肿可能在颌面部、下颌或颊部等不同位置 出现。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病理机制
这些囊肿通常由皮肤细胞异常增生、阻塞或发育 不良引起。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囊肿的形成中发挥作 用。
这些检查能提供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重要 信息。
如何识别这些囊肿?
组织学检查
取样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囊肿的组织成分。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如何治疗这些囊肿?
如何治疗这些囊肿?
观察与随访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囊肿,通常采取观察和定期 随访的方式。
定期检查有助于监测囊肿的变化情况。
如何治疗这些囊肿?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本文选自《ken2dna的微博》在临床工作中,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以及钙化上皮瘤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几乎都是下粉瘤的临床诊断,对于病理医师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因为在肉眼上都是一个囊性肿物,切口内容物几乎都是豆腐渣样,所以对于病理医师来讲,镜下的鉴别要点非常重要。

第一,表皮样囊肿,肉眼上内容物几乎是豆腐渣样物,发生的部位以头面部比较多见,镜下看注意囊壁几乎是由表皮的结构所构成,没有真皮的成分及附属器。

内容物虽然肉眼上看是豆腐渣样物,但实际上为角化物。

第二。

皮样囊肿:内容物肉眼上看几乎也是豆腐渣样物,乳白色物等等,注意镜下的要点,构成囊壁的成分除了有表皮的成分之外,还有真皮的结构,比如说汗腺,毛囊,等等。

构成囊壁的成分既有表皮的成分也有真皮的成分。

第三:皮脂腺囊肿:发生在头面部比较多见,囊内容物多为皮脂,肉眼上看也是想豆腐渣样物,但是以皮脂的成分为主,镜下鉴别要点,构成囊壁的成分为为表皮及真皮内可见灶性分布的皮脂腺细胞成团分布。

数量偏多。

第四:钙化上皮瘤:在临床上临床医生也多诊断为粉瘤,内容物也被多为描述豆腐渣样,实际上钙化物较多。

此瘤经常位于深部的皮肤组织,臀部多见,形成一个囊肿样肿物,镜下可以看见囊肿在皮下真皮当中,囊内容物以钙化物角度,在囊壁周边分布着比较多的比较蓝染的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影细胞由嗜碱性细胞转化而来。

此为诊断要点。

建议临床医生在写报告单的时候把囊肿的部位及与周边关系最好描述清楚,有助于帮助病理医生要根据这些囊肿的部位及镜下特点可以鉴别诊断。

每日一题下述乳腺病变中,哪种虽然性质上为良性、但却缺乏肌上皮衬覆?A.导管内乳头状瘤;B.微腺型腺病;C.放射状瘢痕;D.硬化性腺病;E.管状腺瘤。

口腔实践技能考试辅导:皮样、表皮样囊肿病例分析要点

口腔实践技能考试辅导:皮样、表皮样囊肿病例分析要点

一、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等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等部位。

3.生长缓慢,呈圆形。

4.囊肿扪诊时有面团样感觉。

5.一般无自觉症状。

皮样囊肿常位于黏膜或皮下较深的部位或口底肌肉之间,下颌舌骨肌上的囊肿,可以使舌体抬高,影响语言、吞咽和呼吸。

二、鉴别诊断
1.甲状舌管囊肿
好发于舌骨上下,肿物呈圆形,质软,可随吞咽及伸舌动作而移动,穿刺可抽出透明或微混浊的黄色液体可鉴别。

2.舌下腺囊肿
多数舌下腺囊肿偏一侧,囊肿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黏稠蛋清样液体。

三、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 而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后,囊内脂肪外溢, 囊体塌陷萎缩,只显示病变周围的脂肪滴 而未见囊肿。
MRI表现
• 脂肪滴的位置取决于脑脊液动力学、重力 作用、局部有炎症反应及粘连的情况,而 一旦脂肪滴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移动困难, 可并发脑积水。
• 通过病理与MRI对照发现高信号均位于胆固 醇堆积区域用。
MRI表现
额和头顶等部。ຫໍສະໝຸດ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而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 或胆脂瘤,是脑内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
• 因为血供稀少,生长缓慢。颅内的表皮样 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区、大 脑纵裂、脑室内和颅骨板障等。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 颅内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的生长特 点。桥小脑角或鞍旁区者常沿蛛网膜下腔 蔓延生长,占位效应轻微,常没有周围水 肿。
• 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 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 ①来自由表皮分化的外胚叶残留组织;
• ②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 ③皮肤损伤或手术所致,由上皮植入引起,
故又称植入性囊肿。
表皮样囊肿
• 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恶变较少。 镜下病理见囊壁为薄层鳞状上皮,角化层 向腔面,表皮细胞受压变扁。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 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与病理
•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为胚胎发育时期 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
皮样囊肿
• 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 (如汗腺、毛囊等)组成。
• 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 和汗腺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也可由于后天各种原因(如损伤、 手术等)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 ①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 15HU,边缘清楚。 • ②有两种形态: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 瘤沿蛛网下腔蔓延,“见缝就钻”为其特 点。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 混杂密度。 • ③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 上,亦可在囊内。
CT
• ④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的肿瘤 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 ⑤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 弧形增强。
影像学表现
• CT表现:平扫肿瘤呈球形低密度,边缘锐 利,CT值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密度, 看不到囊壁,无强化效应。
影像学表现
•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 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 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 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 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 平面。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胚胎期 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逐渐生 长所导致肿瘤形成。其发病率甚低,占中 枢神经系统肿瘤1.39%,占颅内肿瘤的 2~3%。
临床特征
•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 • 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 •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 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 内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 室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 和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 其次为鞍旁、中颅窝等。硬膜外型少见。
三、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鉴别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性别:表皮样囊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皮样囊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如 鞍区。
• 组织成分: 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构,因 此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有胚胎 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含有毛发、 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的结构。
影像学表现
• 密度或信号:表皮样囊肿接近于水样密度 或信号;皮样囊肿内的脂肪含 量高于表皮样囊肿,因此CT 值低于表皮样囊肿,MRI上表 现为脂肪信号。 表皮样囊肿的信号或密度较均 匀,而皮样囊肿因其内含有毛 发等,多不均匀。
影像学表现
• 囊壁:皮样囊肿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两 者均可出现钙化。 • 强化:两者一般均无强化,当有感染出现 肉芽组织时可见囊壁的强化。 • 其他:表皮样囊肿常可向邻近网膜下腔蔓 延生长,有钻孔趋向。
谢谢
临床特征
•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临床特征
• 临床症状与颅凹肿瘤 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可 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
病理表现
• 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 织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 而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 • 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 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 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 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皮 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 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
MR表现
①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②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 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 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 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 高信号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 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 × 3.5 × 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
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 也出现了病变。
二、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疾患,是错构瘤的 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 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 粘膜下或体内器官,约占颅内肿瘤的1%。
CT:病变位于 中线左侧鞍上区, 呈低密度,囊壁 可见钙化。
MRI:病变内信 号不均匀,呈高 低混杂信号,因 肿瘤破裂大脑外 侧裂和环池内可 见脂肪进入。
颅内囊肿的部位特征
脉络丛囊肿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 颅颊裂(Rathke 裂)囊肿 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基底节下部、中脑 侧脑室 松果体区 中颅凹颞极前方 第三脑室顶壁前端 桥小脑角池-四室-蝶鞍周围 中线的鞍区、鞍旁区及鼻额区 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 鞍内或/ 和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