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阻抗概要

合集下载

理解人际关系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

理解人际关系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

理解人际关系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人际关系障碍是一种由负面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人在与他人交往和建立健康关系时遇到困难。

人际关系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际关系障碍的治疗策略。

CBT通过帮助个人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1. 理解人际关系障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特点和症状。

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敏感和过度害怕,导致人们避免社交场合或经历焦虑和恐惧。

这种症状可能阻碍个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2. CBT的认知策略CBT的认知策略主要集中在帮助个人改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

一个常见的认知策略是认知重构,即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的想法来改变个人的思维。

在人际关系障碍的情况下,个人可能有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意图的过度解读。

CBT通过引导个人重新思考这些想法,找到更积极和合理的解释。

3. CBT的行为策略在CBT中,行为策略被用来改变个人的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障碍往往导致个人避免社交场合或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的行为。

CBT的行为策略通过帮助个人逐步面对恐惧的情境和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此外,CBT还可以教授技能,如积极沟通、解决冲突和自我主张,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

4. CBT的应用举例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了解CBT在治疗人际关系障碍中的应用。

李明是一个年轻的职场新人,他在与同事和上司的交流中遇到了困难,并且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负面的看法。

他往往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会出糗或被他人批评。

在CBT治疗中,李明学会了通过挑战负面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同时通过参加公司社交活动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他的负面想法是不合理和夸大的,并且逐渐建立了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结人际关系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并提升生活质量。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介绍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介绍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介绍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有时候幼儿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症,给他们的成长和家庭生活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幼儿克服这一困境,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工作原理。

I.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疗法,旨在通过帮助个体转变错误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处理幼儿分离焦虑症时,认知行为疗法采用了以下基本原理:1. 认知重塑:CBT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他们负面的思想和信念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的。

幼儿通常会对分离感到害怕,担心失去父母或被遗弃。

认知重塑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并能够提供积极的思考方式。

2. 情绪调节:CBT教授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提供一系列应对技巧,如深呼吸、放松练习和积极想象。

这些技巧有助于幼儿在面临分离时控制焦虑情绪。

3. 心理暗示:CBT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并改变他们对分离的看法。

通过反复强调幼儿的优点和能力,幼儿能逐渐建立自信心。

II. 认知行为疗法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应用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将介绍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具体应用:1. 游戏疗法: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有趣和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认知重塑和情绪调节的技巧。

心理治疗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绘画和玩具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分离焦虑。

2. 认知训练:CBT通过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和问题解答,帮助幼儿辨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

例如,心理治疗师可能会问幼儿:你认为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安全?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3. 家庭参与:CBT强调家庭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指导家长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并与治疗师合作,在家庭环境中营造支持性的氛围,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分离焦虑。

III. CBT的效果及注意事项CBT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原理与应用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原理与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
• 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 • 被认为是实证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方法之一 • 有大量的研究证据支持其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范围
• 可以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多种心理问题 • 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我认识、改变消极思维、培养积极应对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认知行为疗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01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研究证据的局限性 • 治疗师素质的差异 • 治疗过程的复杂性
02
应对挑战与问题的方法
• 加强实证研究和治疗技术的研究 • 提高治疗师培训和监管的力度 • 简化治疗过程和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创新与发展趋势的意义
• 提高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和适应性 • 拓展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范围
创新与发展趋势
•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 • 技术辅助: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远程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认知行为疗法的未来前景与展望
未来前景与展望
• 认知行为疗法将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 重要方法之一 • 认知行为疗法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和推广
02
干预技巧与方法的重要性
• 有助于个体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 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01
案例分析与讨论
• 分析个体的问题和需求 • 讨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02
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要性
• 提高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 有助于研究和推广认知行为疗法
05
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的有效应对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的有效应对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的有效应对策略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中的有效策略。

CBT通过识别和改变患者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重塑积极的认知,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本文将介绍CBT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对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症。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CBT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消极、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

患者通常会对自身、他人和未来持有一些不符合事实的看法,这些负面认知会加深抑郁情绪。

认知重构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 识别负面思维模式:患者首先需要学会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例如“我无用”、“没人爱我”等。

这些思维模式往往是自动的,但对情绪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质疑不合理思维:患者需要学会质疑这些负面思维,寻找证据是否支持这样的看法。

通过思考证据图表和对比来验证这些思维的真实性。

3. 重构积极认知:一旦不合理的思维被质疑,患者需要逐步建立积极的替代性认知。

例如,“我无用”可以转变成“我有自己的价值”,“没人爱我”可以转变成“我身边有关心我的人”。

二、行为活动调节除了认知重构外,行为活动调节也是CBT的重要部分。

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患者常常会感到缺乏兴趣、无精打采,不愿意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

然而,这些消极行为会进一步加深抑郁情绪。

因此,CBT强调通过积极参与有益活动来改善心境。

1. 制定日常计划:患者可以制定每天的日常计划,包括固定的起床时间、饮食安排、工作和社交活动等。

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和放松紧张情绪。

2. 增加积极行为:针对患者感兴趣的事物,建议逐渐增加积极行为。

比如,出去散步、听音乐、阅读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分散注意力,改善心情。

3. 避免回避行为:患者常常会因为症状的不适而回避一些活动,比如社交聚会、工作等。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第二届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连续培训第一期培训2012年2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

第一期外方主讲老师是前国际认知治疗协会会长Keith S.Dobson博士和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李献云。

主要讲授了抑郁症的系统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在临床上被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

CBT 技术聚焦于此时此刻,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是一种快速、短程、有效的治疗技术。

CBT涵盖的范畴包括认知治疗、REBT、问题解决治疗、接受与承诺疗法、DBT、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治疗6大方法。

大量实证研究显示,CBT技术对于治疗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创作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和睡眠障碍都非常有效。

CBT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般6次解决问题,即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来访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但系统的治疗是15—20个疗程,临床上心理治疗师在与来访者沟通系统治疗的益处后,根据来访者的要求设置咨询疗程,最常见的是20个疗程结束治疗。

由于短程、快速、高效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愿意接受CBT治疗。

消极情绪和思维一、CBT治疗焦虑障碍的证据:注:空白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阳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

二、CBT治疗其他疾病的证据注:空白处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阴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

CBT治疗通常用于此表中疾病的辅助治疗。

三、家庭作业的运用:家庭作业是CBT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发挥着多种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是使CBT技术应用于处理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家庭作用还可以成为每次治疗会谈的连接,承上启下。

神经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有效的心理疗法

神经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有效的心理疗法

神经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有效的心理疗法神经症,是一类由焦虑、强迫、恐慌等不适应情绪及行为障碍所构成的心理疾病。

为了帮助患者克服神经症的困扰,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疗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CBT是如何有效地治疗神经症的,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

一、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原理的心理疗法。

其基本假设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其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通过调整和改变这些思维模式来实现治疗的目标。

CBT通过控制和认知重构,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和消除神经症的症状。

二、CBT的治疗技术1. 认知重构:CBT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认知重构。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分析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然后引导患者发展出更加积极和合理的思考方式。

通过多次重复的训练和实践,患者逐渐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式,从而达到减轻神经症症状的效果。

2.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CBT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暴露患者于引发其焦虑或恐惧的情境,让患者逐渐适应和消除对这些情境的恐惧。

这种逐渐的遭遇和适应过程有助于患者的神经症症状逐渐减轻并得到治愈。

3. 行为技术训练:CBT还包括了一系列的行为技术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模式。

这些训练包括情绪调节、应对技能和问题解决等,通过培养和强化患者的积极行为,以提升其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三、CBT的优势1. 效果显著:CBT被广泛认为是治疗神经症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之一。

丰富的研究证据表明,CBT对于焦虑、抑郁、强迫和恐慌症等神经症及情绪障碍有着显著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2. 长期效果稳定:相较于药物治疗,CBT的治疗效果更为持久。

患者通过CBT学习到的认知和行为技巧可以在治疗结束后继续应用,有效地预防症状的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社交恐惧症的秘诀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社交恐惧症的秘诀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社交恐惧症的秘诀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安。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社交恐惧症的秘诀,介绍其原理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重点在于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其心理症状。

在社交恐惧症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基于以下原理:1. 自我评价扭曲: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负面的评价和预期,常常高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调整这种过分自我评价的认知方式。

2. 避免行为:患者出于对不适和尴尬的恐惧,往往会避免社交场合。

然而,这种避免行为只会增强恐惧感,进一步限制患者的社交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鼓励患者逐渐面对恐惧,并以积极、适当的行为来改善社交功能。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和预期。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对话,逐渐揭示其认知上的偏差,并引导患者以更客观、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 暴露治疗:暴露治疗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恐惧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逐渐暴露患者于社交场合中,促使患者逐渐适应和克服社交恐惧。

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渐进式的暴露计划,帮助患者逐步面对和处理社交场合中的不适和焦虑。

3. 社交技巧训练:认知行为疗法还包括社交技巧的训练,旨在提高患者在社交场合中的技能和自信心。

治疗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反馈等方式,帮助患者练习并掌握有效的社交技巧,如积极倾听、自信表达等。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与应用前景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社交恐惧症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短期有效性:相较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具有较短的治疗周期和较高的有效率。

cbt认知行为疗法原理

cbt认知行为疗法原理

cbt认知行为疗法原理CBT认知行为疗法原理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CBT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件的认知解释所决定的,通过改变这种认知解释,可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CBT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认知重构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理是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指的是通过识别、评估和改变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变负面情绪和行为。

在CBT中,人们被教导如何识别并挑战负面的自动思维,比如过度概括、心理过滤、以偏概全等。

通过认知重构,人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缓解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二、行为实验除了认知重构,CBT还重视行为实验。

行为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改变不合理思维的方法。

在CBT中,人们被鼓励主动参与实际行动,以验证其负面思维的准确性。

通过实际行动,人们能够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三、情绪调节技巧CBT认知行为疗法还包括教授人们一些情绪调节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例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正念练习等技巧被广泛应用于CBT中,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

四、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CBT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设定具体的目标和制定实际的行动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人们被要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人们能够更有动力、更有条理地应对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五、家庭参与和支持CBT认知行为疗法通常鼓励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

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可以提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家庭成员也可以通过学习CBT的原理和技巧,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六、巩固和预防复发CBT认知行为疗法还注重巩固和预防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帮助解决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帮助解决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帮助解决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在解决许多心理障碍中表现出色,其中包括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持续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帮助解决强迫症,以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原则和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简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认为个体思维方式与行为相互关联,而且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会影响其情感和行为反应。

CBT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或不适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强迫症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强迫症中的应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实有效。

以下是CBT如何帮助解决强迫症的几个关键方面: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CBT中的一个核心技术,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其负面或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变他们对于特定触发事件的认知和解释。

在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他们常常持有待确认思维(Need-for-certainly),即认为只有通过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CBT通过引导患者客观评估行为的必要性和后果,从而打破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2. 暴露与反应阻止暴露与反应阻止是CBT治疗强迫症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此过程中,患者被要求逐渐暴露在引发他们强迫症状的情境中,并且阻止他们执行强迫行为。

通过反复的暴露练习,患者逐渐形成对于强迫思维的适应,从而减少与行为相关的焦虑和不适感。

3.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CBT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让患者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验,验证其负面或不合理的思维是否符合事实。

对于强迫症患者,行为实验可以帮助他们评估特定行为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鼓励他们逐步尝试放弃强迫行为。

4. 训练技能与应对策略CBT还通过训练患者学习一系列的技能和应对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强迫症状。

克服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全面指南

克服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全面指南

克服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全面指南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但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问题。

而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

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克服心理障碍的全面指南,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帮助您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一、认知行为疗法简介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和行为科学原理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将精力集中在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上,帮助他们明晰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原则1.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疗法鼓励个体通过观察和理解负面思维模式,然后与之进行对话,并进行思维重建。

这是通过挑战和替换消极思维模式来实现的,从而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2.行为改变:认知行为疗法还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影响其思维和情绪。

采用行为实验、行为活动计划等方法,帮助个体逐步改变消极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1.自我观察:仔细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并与治疗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2.挑战负面思维: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是挑战和改变负面的思维。

个体可以通过问自己问题、寻找证据和替代性解释来打破消极循环。

3.行为实验:通过行动来测试和验证自己的负面思维。

这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情况的真实性,并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4.行为活动计划:通过设立并跟踪日常行为活动,个体可以逐渐扩展积极的行为,增强自主感和满足感。

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1.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2.反思技巧:通过书写日记、自问自答等方法,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3.问题解决技巧:引导个体分析问题的根源,并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4.认知重构技巧:鼓励个体用更有建设性的想法替换负面的思维,并找到正向的证据来支持新的思考方式。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心理疾病中的攻击行为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心理疾病中的攻击行为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心理疾病中的攻击行为在处理心理疾病中的攻击行为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攻击行为,并最终改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处理攻击行为时的应用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其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影响。

攻击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负面认知评价,例如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或行为,产生误解和误判。

因此,改变个体的认知才能改变其行为和情绪的反应。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和认知偏见。

在处理攻击行为时,个体可能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或挑衅,进而做出攻击性的反应。

认知重构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检验和修改这些认知偏误,促使个体产生更准确、客观的认知评价。

2.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际行动来测试和验证个体的认知假设的方法。

在处理攻击行为时,个体可以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来体验不同的行为模式,并观察不同行为对他人和自己情绪的影响。

通过行为实验,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逐渐调整和改善。

3. 制定行为计划制定行为计划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常用技术之一。

个体往往在攻击行为发生时情绪激动,难以冷静应对。

通过制定行为计划,个体可以提前预设好处理攻击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并在行为发生前进行预演和训练,以应对攻击性情绪的产生。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攻击行为中的应用方法1. 让个体认识到攻击行为的负面影响首先,治疗师需要向个体明确攻击行为对其本人和他人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攻击行为在工作、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过让个体意识到攻击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强其改变的动力。

2. 引导个体观察和记录攻击行为治疗师可以要求个体记录和分析攻击行为的具体情境、触发因素和后果。

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社交恐惧的有效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社交恐惧的有效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社交恐惧的有效方法社交恐惧,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疾病。

人们在遭遇社交恐惧时,往往会避免参与社交活动,导致严重的社交障碍。

然而,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认为是克服社交恐惧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它在克服社交恐惧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帮助个体重新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CBT可以帮助个体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进而将负面思维转变为积极的思维,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在克服社交恐惧中,CBT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CBT在克服社交恐惧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CBT强调个体对自身社交焦虑的评估和理解。

通过提醒自己,大多数人并不关注他人的缺点或失误,个体可以逐渐减少对社交场合的过度关注,从而减轻焦虑感。

CBT还注重认识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通过改变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个体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的自信心。

其次,CBT强调暴露与反应防护。

在CBT中,个体会逐渐面对他们最害怕的社交场合。

通过反复暴露自己于社交环境中,个体逐渐学会自我应对,减少对恐惧的过度反应。

同时,CBT还教导个体改变负面自我评价和预期,培养出合理的预期和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此外,CBT注重于个体学会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个体通过學習技巧,如改变负面思考方式、进行冷靜思考、应对可能出现的挫折等方式,来减轻焦虑感并应对挑战。

例如,个体可以尝试逐渐参与小型社交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最后,CBT还强调个体对自己过度担忧的认知进行修正。

个体往往会过度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CBT 通过训练个体进行冷静的思考、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看法,同时培养出对他人评价的积极态度。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治疗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治疗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治疗知识点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将认知和行为两个关键要素相结合,帮助人们改变问题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CBT的基本理念、核心技术以及应用领域。

一、基本理念CBT的核心理念是:思维和情感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的行为是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

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可以达到改善心理状况的效果。

二、核心技术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CBT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性、扭曲的思维方式。

通过自我观察和质疑,个体可以逐步修改不合理的自我评价、过度概括和思维偏差,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2.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CBT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挑战个体对现实的不合理解释或偏见。

通过让个体通过实践改变行为,逐步修正自己的认识,达到改变负性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3.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CBT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着重于帮助个体应对问题和挑战。

通过教授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三、应用领域CBT广泛应用于心理卫生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抑郁症治疗:CBT被广泛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评价,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2. 焦虑症治疗:CBT也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情绪和负性思维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来缓解焦虑症状。

3. 适应障碍处理:对于经历创伤或其他应激事件后出现适应障碍的个体,CBT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功能和应对能力,通过认知重构和问题解决技巧,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生活。

4.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CBT也广泛用于处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学校适应问题等。

通过与家长和教育者的合作,CBT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原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来帮助其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CBT的应用与原理,并分步骤详细阐述。

一、CBT的应用范围1. 抑郁症CBT可以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重建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来缓解抑郁症状。

2. 焦虑症CBT可以教导个体面对恐惧和焦虑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例如深呼吸和逐步曝露,以获得情绪的控制和解脱。

3. 食物和饮食障碍CBT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与饮食相关的不健康行为和思维模式,恢复对饮食的正常理性认知。

4. 睡眠障碍CBT可以通过调整睡前行为和思维模式,提高个体的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

5.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CBT可以帮助个体处理并减轻心理创伤的影响,重建积极的思维和恢复正常的日常功能。

二、CBT的原理1. 认知重建CBT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源于错误或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通过认知重建,个体可以识别并改变这些负面思维模式,以促进心理健康。

2. 行为调整CBT认为个体的行为与其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通过行为调整,个体可以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心理症状。

3. 排除干扰CBT强调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解读方式与心理状态相关。

通过排除干扰,个体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自身的需求和情感,并更好地处理问题。

4. 长期效应CBT强调个体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培养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个体可以长期受益于CBT治疗。

三、CBT的具体步骤1. 评估和目标设定治疗师与个体合作,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与个体共同设定治疗目标。

2. 信息获取和教育治疗师向个体提供关于CBT的相关知识和原理,让个体了解治疗过程和预期效果。

3. 认知干预治疗师与个体一同识别并挑战个体的负面思维模式,通过给予积极替代思维和证据来改变负面思维。

4. 行为干预治疗师与个体一同分析和排除个体的不健康行为习惯,通过设定可行的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来改善不健康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强迫症和强迫行为中的实用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强迫症和强迫行为中的实用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强迫症和强迫行为中的实用技巧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受控制的强迫思想和行为。

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被广泛认为是治疗强迫症和强迫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强迫症和强迫行为中的实用技巧。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减少强迫思想的发生和强迫行为的持续。

个体在面对强迫症状时常常存在过度解释、过度推理和过度关注。

通过认知重构,个体可以学会对这些思维进行合理且客观的重新评估。

以一个强迫洗手的案例为例,个体可能存在“如果我不洗手,我会中传染病”的强迫思想,这是一种过度担忧和过度解读的思维模式。

在认知重构过程中,治疗师可以引导个体进行反思和理性思考,如“是否真的每次不洗手都会传染病?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疾病的传播?”通过这样的思维转变,个体可以逐渐缓解强迫思想和行为。

二、暴露与反应防御暴露与反应防御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技巧。

它通过暴露个体于强迫物或情境中,并积极避免进行强迫行为,以逐渐降低对这些物或情境的恐惧和焦虑反应。

这种暴露可以分为直接暴露和间接暴露两种形式。

直接暴露即个体直接面对引发强迫症状的物或情境,如将一个强迫洗手的个体要求接触一件看似脏乱的物品。

通过确定一个适当的暴露等级,个体可以逐渐习惯于这些触发物,减少对其的恐惧和焦虑。

而间接暴露则是通过想象或记录与强迫症状相关的事物,例如个体写下一个恐惧列表,详细描述引起强迫行为的情境或事物。

这种间接暴露可以协助个体自我暴露并持续监测自身反应。

三、行为替代技巧行为替代技巧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以帮助个体抑制或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这些技巧主要通过替代性行为的引入,以满足替代性需求和减轻强迫症状的压力。

例如,一个强迫整理的个体可以试着将注意力从强迫行为上转移到其他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中,如阅读、运动或社交。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应对人格障碍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应对人格障碍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应对人格障碍问题人格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固定、刚性以及不适应的差异。

针对人格障碍问题,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针对人格障碍问题,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应用及其对患者的益处。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重点,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心理问题的缓解和治疗的心理疗法。

它的基本原理如下:1.认知三要素: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件的认知评估所决定的,而认知评估又包括认知三要素,即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均存在相互关系。

通过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可以调节和改善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2.核心信念: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一些消极的核心信念,如自卑、无用、不被接受等,这些负面的核心信念会影响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和反应。

CBT通过帮助患者辨识和挑战这些负面核心信念,从而改变其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以实现情感和行为的正向改变。

3.寻找证据:CBT鼓励患者主动寻找证据来评估和验证其负面想法的真实性,以了解自己的认知是否合理和准确。

通过积极寻找证据,患者可以辨别事实与感觉之间的差异,进而改变扭曲的思维模式。

二、CBT在人格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人格障碍问题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重构:对于人格障碍患者的负面核心信念,CBT通过认知重构来帮助患者辨识和挑战这些信念的合理性。

针对患者常见的消极核心信念,如“我无用”、“我不被接受”等,CBT会引导患者寻找证据来评估其真实性,并通过理性思考和积极冲突来改变这些负面信念,从而提高患者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

2.行为改变:除了改变认知,CBT还注重个体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调整。

CBT通过制定合理的行为目标,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逐步引导患者进行行为实验和意念反转等技术,CBT能够帮助人格障碍患者逐渐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方式,提高其应对人际关系和社交环境的能力。

克服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的解决方案

克服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的解决方案

克服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的解决方案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不必要的思绪和行为所困扰。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认知行为疗法(CBT)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克服强迫症所采用的CBT方法,旨在帮助患者重塑他们对思维和行为的认知,以实现有效的康复。

1.了解强迫症的症状特征强迫症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症状特征包括不必要的清洁、整理、反复检查、计数、反复祈祷、强迫性思维等。

了解这些特征是制定CBT计划的基础。

2.建立合理的认知CBT通过帮助患者意识到他们错误的认知来改善他们的行为。

克服强迫症的关键就是帮助患者让自己的想法更加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举例来说,一个常见的认知错误是“如果我不洗手,我就会生病”。

CBT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进而减少强迫观念和行为。

3.曝露和反应阻止曝露和反应阻止是CBT的核心方法之一。

曝露是指暴露患者于引发他们强迫观念的情境中,以便他们逐渐适应并减少对该情境的恐惧。

反应阻止是患者在面对强迫观念时,努力不去执行对应的强迫行为。

通过反复进行这两个步骤,患者会逐渐学会应对强迫症。

4.认知重构技术认知重构是CBT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

患者通常会过分关注危险、不确定性和不完美,并进行过度的预测和推测。

认知重构通过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观察来挑战这些思维模式,促使患者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

5.自我习得技能CBT还强调患者自我习得技能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和应对策略,患者能够更好地处理强迫症的困扰。

这些技能可能包括刻意放松、注意力转移、心理暗示、时间管理等,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状。

6.家庭参与和支持家庭的支持是CBT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中。

家庭成员的参与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持和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CBT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在克服强迫症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进一步促使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进行的咨询和治疗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唐纳德·梅肯鲍姆提出来访者的压力应对技能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概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合作的工作关系,通过为来访者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帮助来访者重新思考自身问题的实质。

同时要引导来访者系统地观察他们的内部对话,并且监察这一内部对话所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

(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给来访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压力情境。

包括一些直接行动,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境带来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

这一训练包括认知应对,他们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咨询师要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各种行为干预而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

(3)应用和完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把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以帮助来访者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更良好的适应。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强迫行为的有效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强迫行为的有效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强迫行为的有效策略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理解并解决心理问题。

在解决心理强迫行为方面,CBT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讨论CBT在处理心理强迫行为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具体的有效策略。

CBT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认知重构,它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和扭曲的思维模式。

对于心理强迫行为而言,患者通常会陷入反复强迫思维循环的困扰中。

通过认知重构,患者可以学会辨别这些负面思维,并挑战和替代他们。

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教导患者接受他们的强迫思维,而不是试图抵抗或压制它们。

通常,抵抗和压制只会增加思维的强度和频率。

相反,CBT鼓励患者接受这些思维作为一种现实,但并不代表他们是真实的或需要被从事。

通过接受这些强迫思维,患者可以减少对它们的过分关注,从而减轻对这些思维的情感回应。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逐渐暴露患者于触发强迫行为的刺激物,从而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和减少强迫行为。

这种暴露通常通过渐进式的方式进行,从最轻微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逐渐暴露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降低对触发物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CBT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技巧和策略,以帮助患者管理和控制强迫行为。

例如,CBT可以教授患者使用正面的自我对话来应对强迫思维,例如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思维,不代表实际情况”。

另外,CBT还可以引导患者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逐步参与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和减轻焦虑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CBT不仅仅是一种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种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合作过程。

在CBT中,治疗师扮演了教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患者学习和应用这些策略。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努力学习和实践这些策略。

综上所述,CBT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解决心理强迫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阻抗 (2015-11-18 22:35:54转载▼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搭档式的工作形式,共享工作立场使得认知行为治疗与其他疗法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并非是咨询师给出自己的解释,而是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做出解释。

例如当一位焦虑的来访者说“所有事情都糟糕透了,我总是一件也做不好”。

一般会倾向于说:“怎么可能呢,你太绝对化了,把自己看的太糟糕了”。

而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可以采取这样的回应方式:“你能不能找一些证据证明自己曾经顺利的完成一件事情呢?”“是不是你所有做过的事情都很糟糕,没有一件是自己的呢?”。

苏格拉底式提问由咨询师抛出一个会引发来访者症状相关的疑问,而来访者需要顺之思考,与旧有不合理想法“斗争”,质疑使之松动,新认知的重建因此有了土壤。

所以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问题中心的主动探索非常重要,这也是该疗法具有时限性特征的由来,主动探索利于问题的解决。

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来访者不配合的情况会时常出现,阻碍会谈的进展,本文讲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咨询中出现的来访者不配合的进行梳理,来访者不愿意完成任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咨询师,在来访者不配合的时候,内心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如果经验更丰富,不配合的情况就不会发生,诚然,这是新手咨询师的一个很大的担忧,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更多的原因在于来访者身上,一些原因阻碍了他的信心,艰难的重建过程四面楚歌。

破除障碍的第一步就是咨询师弄清阻碍的原因。

障碍1:来访者参与到治疗中的困难1、多次不来或迟到的来访这是自我设防策略的展现,屈服于此或避而不谈是对咨访双方的伤害。

咨询师可直接询问迟到或缺席的原因,在来访者交代破坏设置的客观事件或者主观原因时,咨询师要去询问是否在上一次会谈中有消极的经历,是否对会谈中发生的事感到紧张?是否担心咨询师对作业有不好的评价?还应询问其关于治疗的想法,存在对于积极改变能力的担忧?最后应问迟到缺席与其求助的问题相关。

例如一例社交焦虑患者可能不愿面对在会谈中的人际交往的暴露训练而缺席。

2、会谈中有阻抗的来访者情况:来访者每次按时来访,但拒绝做咨询师建议的事情。

来访者似乎对咨询师有神化般的期待,只要找到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就可以去除所有问题。

不确定和担心是经常出现的问题,但是有些情况下,拒绝完成任务可能是拖延治疗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例如可以逃避上学和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等等,一旦治疗结束,这些所谓的潜在获益就消失了。

解决:直接询问来访者担心的是什么,当这些担心是不合理的时候,咨询师可以通过简要的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技术得到改善。

例如进食障碍患者担心正常吃饭会导致体重无限上升。

如果心理教育仍不够,可以用直接经验去攻破错误信念。

例如让饮食回归正常,来访者发现体重并没有暴增。

同时还可以让来访者设想在任务完成后自己的内心体验。

“如果你能够完成跟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并且尴尬冷场的情况没有发生,那会是怎样的感觉?”“那将会太好了”。

对这一成就的感觉会极大激发出动力。

3、使用声东击西策略的来访者情况:有些来访者在会谈中表现的非常配合,但是每周会面都会有一些新的压力时间阻碍原计划的推进。

这会让治疗师很为难,多次破坏原有安排意味着治疗计划的破坏,但是如果置之不理,可能会造成缺乏共情的印象。

解决:分清压力事件与当前问题之间关系的本质非常重要。

帮助来访者发现其中的联系,有助于保障治疗的进展,当其中的关系不清晰时,区别压力事件是突发的重要事件,还是作为回避解决真正问题的伎俩非常重要。

对于突发的重要事件,来访者和咨询师要共同协商多少次会谈用来解决此危机,何时回到当前的问题。

对于后者的注意转移策略,则探讨为什么要将注意力从本应为治疗中心的问题转移开。

4、不做家庭作业的来访者解决:首先,作为咨询师要重视家庭作业,切莫忘记布置家庭作业,或者布置了作业,下次会谈忘记共同回顾作业,咨询过程中的会谈计划表非常重要,需要确保在每次会谈结束的末尾留下足够的时间布置家庭作业,并且让来访者在家庭作业本上当面记录,并且下次会谈花一定时间共同回顾,充分强化完成作业的行为,每次完成作业给予合适的鼓励。

其次,来访者往往会为完不成作业找理由,最常用的是时间不够。

这时咨询师可帮助来访者计划何时以及怎样完成他们的作业。

当作业需要额外花费较多时间和努力时,在双方权衡调整后,可鼓励来访者在完成作业后给自己特殊的奖励,例如周末旅行或者买件新衣服。

不完成作业也可能源于担心自己“没有正确的完成作业”,或因此被咨询师消极评价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最开始纠正这种想法。

障碍2:来访者治疗关系中的困难1、“不愿敞开自己”情况:一些来访者可能只用单字回答问题或给出基本信息,拒绝回答特定的问题。

或者可能说的很多,但是并没有真的在谈论自己的问题。

原因:一些来访者担心保密的问题,重复介绍为保密所做的努力会很有帮助。

有些来访者担心,他们会因为自己遇到困难而被咨询师负面地评价。

这些来访者可能在过去有过与重要他人分享过自己的困难而被负面评价的经历。

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重建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寻求治疗不是懦弱的表现,也可以是勇敢突破的体现。

让来访者知道你是在帮助他,而不是评价他。

解决:咨询师面对此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提问,但要以共情的方式问。

首先,像来访者诚恳的提出一个观察(例如:“你似乎不愿意与我谈论这些问题”),接着开放式提问(例如,“你担心什么”),避免用封闭式提问,这会促使他们使用单个字词回答。

2、“说的太多”情况:治疗建立在来访者的自我暴露上,但分享大量无关的信息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提取对治疗重要的关键信息就格外困难。

解决:直接询问并试图发现为什么他们不能做到简洁。

一些来访者是因为在治疗初期的茫然,不知道咨询师需要什么信息,这时咨询师应体谅,并且告知会有一个提问的框架,可以放心。

一些来访者因为焦虑紧张,在第一二次会谈中说话很多,随着更好的融入,对会谈到控制也会更好,咨询师不需特别指出。

有些来访者通过讲述与现在治疗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对原有问题的注意,咨询师可以在会谈结束时以不太结构化的方式交谈,而把治疗的主要时间集中于以更结构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咨询师也要考虑到,多话可能与特定的心理问题有关。

例如一些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可能总想说“对的事”,或提供非常完备的信息。

3“总是生气和易激惹”情况:治疗极度挑剔、易激惹生气的来访者对治疗师是很大的挑战,新手治疗师倾向于将来访者的这些行为个人化,他们假设来访者一定不喜欢自己或者对治疗不满意,实际情况这很可能是真实的再现了来访者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人的反映。

解决:不要“陷于”愤怒,相反,将其视为来访者生活的另一扇窗——帮助你概念化个案,愤怒的可能原因是来访者感到迫切需要帮助,对于治疗担忧在感到受挫事容易转化为愤怒,咨询师可以说“你今天似乎感到很受挫,你能帮助我理解这件事的原因么?”指出挫折会比指出愤怒的威胁性更小。

当来访者的愤怒阻碍到治疗时,治疗师可以直接表达:“我看到你不愿意做我在今天会谈中的建议。

我可以和你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但我不能接受的是你在治疗中喊叫。

我发现这十分影响治疗,我要求会谈不再出现喊叫。

”同时在会谈中也可以引入愤怒管理的改善方法。

4、过于配合”情况:咨询师需要考虑的是来访者来访者完成治疗任务的动机来源于想要取悦他人的愿望,而不是内心想要克服问题的愿望。

解决: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探讨咨询动力的问题,使其明白他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负责。

总之,新手治疗师遇到阻碍的困难并不要首先自我怀疑,找到阻碍来访者的原因,并且帮助他跨过这些障碍是我们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病人”也能成为心理咨询师吗?中国有句老话:“久病成医”。

我经常听说:某某来访者,经过咨询师的帮助,最后,他“痊愈”了,参加了劳动部咨询师考试,拿到了资格证书,……来访者,或“病人”为什么不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呢?其中可能的缘由是:首先,他们曾经苦苦地想要找到心理咨询师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帮助。

但是,他们最终发现,现有的心理咨询师太少,水平太低,难以给他们有效的帮助。

其次,他们做心理咨询的费用,远远大于他们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费用;再次,当他们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他们参加了很多的受训课程,有的还接受了“个人成长、个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其中,也包含着讳疾忌医的“否认”和“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长期接受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来访者或病人,在经过治疗与咨询之后,究竟能否成为心理咨询师?这不是没有可能!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克莱因,就曾经是“病人”,后来,她努力学习,经过培训和自我成长,变成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我们1997年参加中德班精神分析组培训的时候,德国老师告诉我们,心理治疗师,要接受800次的个人体验;病人要接受800次的长程精神分析治疗。

我们中国学员问德国老师:如果病人在接受了800次的精神分析治疗之后,病人能否就已经变成了“心理治疗师”(久病成医),并且能够给别人做心理治疗了呢?德国老师回答得既认真又幽默:病人在接受了800小时的治疗之后,他还要另外再接受800小时的个人分析,才能成为心理治疗师。

有的人问我:你看,我这辈子能否成为“心理治疗师”?我回答说:肯定可以!但是,需要接受培训,“玉不琢不成器”。

在你接受培训的时候,就看你自身的人格,距离“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要求有多大差距啦;如果差距小,稍微一打磨,你就成了;如果差距大,就需要长期的、耐心而缓慢地,打磨很多年,也许20年,也许50年,也许需要打磨100年,……。

治疗师,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治疗师,就需要共情病人,深切体会病人的内心感受,首先要“成为病人”,然后才能对病人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