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与教材观
建构主义教师观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师观的主要观点
一、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摹写,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因此,它必然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改写。
2.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生成的。
3.在建构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二、学习者
1.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
2.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
三、学习观
儿童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是在不断进化的视觉经验中活动的主体。
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从外部向内部输入,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生成新理解的过程。
四、教学观
1.注重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
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对建构主义的认识
对建构主义的认识建构主义是一种广泛传播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这种理念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我们对知识、学习和教育的理解。
以下是对建构主义的六个方面的认识。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个体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
这意味着知识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而是与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有关。
这种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观性,强调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建构和理解知识。
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建构性。
3.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白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丰富经验和潜力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建构知识的宝贵资源。
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4.教师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
这种教师观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和支持性。
5.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出发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问题和经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6.评价观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同时,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这种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实践策略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探讨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1. 学生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3. 教师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真实情境: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5.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 问题导向: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
3. 互动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拓展。
4.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建构主义教学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
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完整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知识。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识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几点认识
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几点认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一种从外部获取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思维,通过互动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将学习本质上视为创造性活动,认为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抽象概念,并学会如何将之用于实际。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推断过程,学习者应通过实践和发现的自主学习来获得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师生之间都是合作者,而教师的任务是成为指导者和激励者,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这个活跃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生激励,承认学生当中存在差异,目标是制定符合学生特征的活动和任务,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完成任务。
建构主义教学还注重学生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反思,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改进和发展学习策略,并由此获得新的发现和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要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便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激活学习策略,运用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思维,找出自身潜能并取得真正的成功。
它重视学习者在获取新知识时经历的有趣、充实的过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是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
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简述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中心。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2. 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开放、支持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4. 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探究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教学评价。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提高。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指导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外部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习者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和思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者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建构知识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认知冲突来建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新的情境和问题,这些情境和问题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索。
通过积极思考、实践和解决问题,学习者可以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得到来自其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建构过程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探索,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引导学习者通过思考、实践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同时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来主动参与学习。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包括: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学习是基于以往经验的重建、学习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他们不仅接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释和整合来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教育者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以往经验的重建。
学习者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背景和先前的经验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整合和重建,来构建新的理解和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经验,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者与实际情境互动的机会,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学习是基于以往经验的重建,学习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者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注重学习者的背景和经验对学习的影响,强调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受到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做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革命。
它在吸收认知主义关于认知加工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学习过程本质的不同看法。
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并将它直接与人的学习联系起来的要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三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构建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的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
即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又要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不论是获得知识技能还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都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建构。
对于学习的结果,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层次排列。
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知识。
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而网络的其他方面是非结构性知识。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将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问题,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可以分成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在初级学习中,学生主要获得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高级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
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一、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内部心理表征。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它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反思,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反思,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反思的教学方式。
它旨在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引入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在深入评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念。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外在于个体,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而成的。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更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认知结构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知识的相对性、学习的社会性、学生的中心性以及情境的重要性。
这些理念为我们理解和评价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联系新旧知识,并认真加以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3)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由以上所介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见,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是根本对立的;它所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四大要素则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在学校的"教" 与"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适宜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浅析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与教材观
作者:朱波涛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4期
【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心理学的重大发展,它所倡导的合理的观点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处理好角色互换;教师教育应按建构主义的理解和要求来确立培养目标。
而建构主义关于教材中知识的选择、编排、呈现和归纳概括等方面建构其基础教材观。
这些观点散落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之中。
本文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与教材观。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师观;教材观
一、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在教师。
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只是蜡烛。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是渡船”,“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蜡烛”、“人梯”、“渡船”,这些比喻,都强调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对的,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仅有了这种精神还不够,应该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又不毁灭自己,成为一盏长明灯。
因为教师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须在培养学生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成为一个对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奉献自己的人。
“一桶水”说的仅是从知识量的角度来说的,但教师仅有“一桶水”还不够,更应有将“一桶水”适时适量适当灌出去的能力,更应有不断吸满“一桶水”的能力,只有这样,“一桶水”才不会枯竭,不枯竭的活水才能发挥巨大的持久的育人作用。
至于“工程师”一说,它强调了教师对人类灵魂影响作用,但如果认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蓝图的设计者,是学生人生大厦的施工者,那就错了。
学生的人生蓝图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描绘;学生的人生大厦应该由学生自己建造,教师只能是他们设計中的指导者,建造中的督导者、帮助者。
2.教师应是教的主体。
教学中,教师只是占据教这一边,也因为占据了教这一边,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教的主体。
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应做思想者,实践者,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开拓者与创造者。
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理解方式;对知识,应有自己的独到的感悟与创造性的见树,而不应成为知识的奴仆,书本的搬运工,教参的传声简。
也就是说,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不再是教书匠,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形成自己风格,成长为专家式创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