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自由化

合集下载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第一,日元升值--不稳定的资本膨胀效用。

自实行浮动汇率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升值。

广场协议后升值最为严重,1985年9月日元对美元汇率为240:1,1987年12月则为120.9:1,即日元升值了近一倍。

日本政府为了摆脱日元升值的困境,采取了松财政松金融的政策以刺激经济。

升值使日本资本家在国内大量增添设备和厂房;同时,低利息率,自然促使日本资本外流,在国外则到处购买债券和工厂,目的是为了保住日元升值后的高购买力。

日元升值还引发了价格紧缩效果。

日元升值,使按美元计价的外贸商品,在国内市场出现降价,而输入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引起日本批发物价的降低,大大促进了日本内需的增长,致使消费者开支猛增。

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这些高利润都包含着日元升值的泡沫因素。

由于实际利润率显著上升,给债务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第二,大规模国内过剩资本的形成。

石油危机后,日本国内产业结构从重化学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了节省能源,对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业投资大为减少,新的投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企业设备特点,前者是重厚长大,后者是轻薄短小。

从整个社会看,企业的规模缩小了,也就是说,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了。

同时。

7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掀起高潮,其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对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也前大为减少了。

由于设备投资的需求大量减少,日本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其中有一部分在国内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致使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超过了实物资产的积累速度。

贸易黑字也在逐步积累。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使日本国内市场有了大量资本过剩,至1985年,日本已变成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如果金融领域积淀了大量的货币,而市场上又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倘此时金融政策又过松,则此时就容易导致泡沫经济的生成。

第三,金融自由化。

在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在银行存放款以外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那时日本政府为了对产业实行"保护、育成"政策,对金融界的业务活动采取了种种限制,其主要内容:有关利息率最高额的限制;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有关国内金融与海外金融交流的限制。

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影响研究——以日本为例

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影响研究——以日本为例

l 金 融 自 由化 使 得 日本 建 立 新 的 金 融 运 行 机 制
( ) 政府开始通过政 策手段提 高或降低 同业 拆放 市 场和公 银 行 面 临 的选 择 机 会 也 增 多 。 2: 银 行 面 临 风 险 增 加 。 ( ) 用 风 险 。利 率 自 由 化 并 未 1信 开市场利率进行操作 。( ) 改 变货 币供应 量指 标 。 日本银 3: 引 起 信 用 风 险 的增 大 , 为补 偿 存 款 成 本 的上 升 , 行 必 然 但 银 行 选 择 M2 C + D作 为 货 币供 应 量 指 标 。 追求高利率 的贷款 , 而对借 款者 的信用要 求有 所降低 , 加 再 2 金 融 自 由 化 对 银 行 影 响 之 有 担 保 原 则 的放 宽 , 果 信 用 风 险 增 大 。 同 时 , 行 业 务 结 银 金融资产流 向发 生变 化 。第 一 , 日本 金 融体 制 中 占 在 就 2 绝 对 优 势 的 民 间 存 款 银 行 比 重 下 降 。第 二 , 共 金 融 中 介 在 国 际 领 域 的 展 开 , 有 可 能 产 生 新 的信 用 风 险 问题 。 ( ) 公
N O 5。 .1 201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n ut d r ui s T aeId s y n s r
21 第 1 0 0年 5期
金 融 自由化 对 银 行影 响 研 究
以 日本 为 例
陈 佳 解静 静
(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 北 武 汉 40 7 ) 中 湖 3 0 4
得 趋势明显 , 而导致肩 负更大的流动性风 险。 从
参 考 文 献
[ ]铃 木 淑 夫著 , 斌 译 . 融 自 由化 与金 融 政 策 E . 京 : 国 金 1 夏 金 M] 北 中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

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一个放松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时代似乎已经开始。

本文将就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所实施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行评述。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措施比较;总体评述一、金融自由化及其表现: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

(2)业务自由化。

(3)市场自由化。

(4)资本流动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采取的措施及比较:(一)、美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基础一度遭到严重动摇。

为避免全面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美国着手对金融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1)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为稳定金融秩序,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增强了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从而减少破产风险。

(2)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第一,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第二,放松了银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

1989年以后,美联储通过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条作更宽松的解释,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新证券发行市场,银行业证券化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3)激活资本市场,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为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空间迅速增大,给各类风险喜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活力由此得到空前提高。

(二)、英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为大幅度提高英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英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引言:泡沫经济是指指数狂飙突进,投资热潮迅猛,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极度繁荣的一段时间,通常在经济周期高峰时期出现,而随后出现全面崩溃的经济现象。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是指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迎来了一段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繁荣时期,而在1991年,泡沫破裂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本文将探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原因、影响和经验教训。

一、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原因1. 金融自由化与财政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如准入门槛的降低、银行利率的自由化等,导致了大量资金注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投入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增长。

2. 土地和股票市场的热潮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土地和股票市场热潮达到了巅峰。

由于资源和土地有限,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投机行为。

投资者争相涌入股票市场,导致股票价格虚高,出现了大量炒作和操纵行为。

3. 大规模的企业投资和借贷行为日本的企业在泡沫经济时代追逐着高利润和低成本的目标,大规模进行投资和借贷行为。

这导致了资金供给过剩,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这样的投资行为过于冒进,忽视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1. 财富重分配不均泡沫经济时代,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繁荣带来了大量财富,但这样的财富并没有公平地分配。

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贫困问题愈加凸显的现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 经济衰退和失业激增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GDP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

整体经济形势严峻,社会动荡加剧。

3. 金融体系危机和债务危机在泡沫破灭后,许多企业和个人因无法偿还债务而陷入危机。

此外,许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过度投资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溃,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拯救金融市场。

三、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经验教训1. 谨慎投资和规范金融市场泡沫经济时代的教训之一是,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应该保持谨慎,规范市场行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日本泡沫经济有其形成、发展及破裂的过程。

总结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可以提出以下应对金融风险、防范泡沫经济的措施:必须稳妥积极地处理好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投资者合理预期的形成;加强金融监管,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引导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启示。

从1983 年开始形成并于 1990 年破裂的日本泡沫经济,对日本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以史为鉴,以他国为鉴,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重大挫折,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必要重新审视日本的泡沫经济生成、膨胀及破裂的全过程,供我国当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予以参考。

一、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1.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 1983 年秋到 1987年底,第二个过程是从 1988 年初到 1989 年底。

第一个过程可以说是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开端,持续到美国股票市场的股价创下最大暴跌纪录的黑色星期一( 1987 年 10 月 19 日)为止。

第一,日本的金融自由化。

日本于 1984 年 5 月发布《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使得日本对外证券投资急剧增加,拥有巨额资金的日本公共投资者的投资动向影响到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第二,《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

1985 年 9 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19讲 金融自由化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19讲  金融自由化

一、战后金融“护送船队”模式 战后金融“护送船队”
1、公私金融机构并存 、
政府系金融机构: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先后将大臧省存款部改为资金运用部, 设立产业投资特别会计,成立进出口银行和开发银行两大政府银行,整顿或建立 了数家政府金库和公库,从而建立了所谓“2银行10公库”。 政府系银行的使命: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援助中小企业,支持和改善民间生活福 利设施。 民间金融机构:形成了银行和非银行两大系统,前者包括普通银行(都市银行、 地方银行及相互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汇专门银行,各种信用组合等,后者 包括各种证券、信托保险公司等。
4、有效的政府金融监控体系 、
在这一体系下,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手段控制货币流量,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官定利率; 窗口指导; 协调融资; 发行国债; 编制财政投融资计划。
战后型金融体制,是一种以保证金融安全稳定性为首要目标的内具限制性、外具 封闭性的金融体系,因而又被称为“护送船队方式”。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高度成 长 直至实施金融自由化之前的时期里,确实没有发生过一家金融机构破产的现象。换句 话说,这种体制曾创造战后“银行不倒”的神话。
1、为控制日元汇价上升,实施超低利率、超宽松的金融政策。 、为控制日元汇价上升,实施超低利率、超宽松的金融政策。
从1986年1月起,日本政府不断下调利率,至1987年2月利率由5%降至2.5%,此 后两年多时间保持不变。 这个利率水平不仅创造了战后日本最低记录,而且与当时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也是 最低的。
2、国内金融自由化 、
存款利率的自由化。1981年后逐次引进自由利率大额定期存款(CD)和市场利率 连动型大额定期存款(MMC)制度,规定前者的最低存款限额为10亿日元,期限3 个月至2年,后又放宽到1000万日元和1个月至3年,后者的最低存款限额为5000万 日元,1987年则又取消这一制度。小额自由利率定期存款和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 存款制度始于1989年,至1993年完全实现自由化。从1992年起,又引进流动性存 款制度,到1994年,除活期存款外,流动性存款项目及其利率实现自由化。 金融业务自由化。1983年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窗口出售中长期国债及贴现国 债。1985年金融制度调查会成立后,对金融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审议修改,自由化 速度加快。1992年颁布《关于整顿金融制度及证券交易制度关系法》,1993年颁 布《关于金融制度改革法的政、省令》,由此在法律上彻底取消了战后以来一直实 行的对金融机构的严格分业限制,允许银行和证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相互参 入对方业务领域乃至相互收买,允许信用组合及劳动金库等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买卖、 国债窗口出售以及债券股票的买卖业务,从而打破了分业限制的壁垒。 取消“窗口指导”。 1991年,这一战后以来颇为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被废除。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股市 发生 大 崩盘 从
具有长期稳定 的特 点 , 以将之投 资到 电力 、 可 石油 、 讯 、 通 铁路 、
高速公路 、 口、 港 盐业 、 烟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 建设项 目, 这 些项 目具有资 金需 求量大 、 资回收期 长 , 投 资回报 率高 、 投 但 风 险小 的特 点,恰好符合社会保 障基金可以长期使用但必 须低 风
要 原 因 , 12 对 99年 股 灾 起 了 推 波 助 澜 的作 用 , 而 认 为 , 从 商 业银 行 不 应该 参 与 证 券交 易 。
大萧 条期 间 , 美 银 行 的 13 即 100家 银 行 倒 闭 , 全 / , 10 信
用 体 系遭 到 毁 灭 性 的 破坏 。13 年 , 成 立 专 门委 虽会 调 9 1 美困 查 和研 究 大 危机 的 成 .调 查 认 为商 业 银行 、 券 、 险 ( . 证 保 尤 其 是 前 两 者 ) 机 构 、 金操 作 t 混 合 是 引 发 大 萧 条 的 主 在 资 的

美 国 金融 自 由化历 程
1 大 崩盘 引起 大管 制 ( ( 纪 3 - 0年代 ) 、 2世 ) 06
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来看 , 早期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 内 , 直反 对 对 金 融业 采取 集 中 化 控 制 , 融 体 系实 行 自 一 金
律 原 则 , 而 金 融 业 的 稳健 性 、 动 性 及 服 务规 范 都 缺 乏 严 因 流

现问题及时处理 , 确保 社会保障基金 的安全有效运营 。
2 社会保 障资金 的部分非货 币化 。国家按地区核定 可维持 、 基本生 活条件的标准 , 个人及用人单位缴 费后 , 国家直接 发放社 会保 障券 , 其实质是国家对个人发行的长期债 券 , 作为 泼成 员拥 有 日后从 国家获得物质 帮助 的索取权 凭据 。当该社会成 员发生 法定情节需获得国家保护时 ,可 以直 接在法定机构 兑换 为食品 券、 住房券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实物 券 , 剩余部分国家可 以按 照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日本的近代金融制度始建于明治时期,从初期效仿英国到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金融制度的政府管制色彩较为浓厚。

经过不断发展,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随着金融革新的深入,泡沫经济的破裂,金融大爆炸式推进资本市场变革,才能适应近来金融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872-20世纪40年代)明治维新后1872年日本公布《国立银行条例》,受英国商人银行主义的影响,日本的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资金需要的不同性质进行设置,由普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特殊银行构成,分别履行作为商业银行、大众储蓄机构以及长期金融银行的职能。

银行业之初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银行家通常由企业家兼任,成为“机构银行”。

银行业早期监管较少,银行数量发展较快,一战后的1927年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称为“昭和金融恐慌”。

此后,首个银行法开始实施,对银行业有了最低资本金制度等监管要求,行业整合使得银行数目大幅度减少,至1945年战败时,普通银行数目由战前1283家缩减为61家。

二战结束后,金融制度重建受到美国金融主导,但基本沿袭战前以及战时的框架,形成了分业经营、政府管制、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金融制度框架。

经济增长期的金融制度(50年代-7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后,金融业也成为日本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分业经营是金融制度最显著的特点。

分业经营包括:1、长短期融资业务分离,2、银行业与信托业分离,3、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4、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分离。

从二战时期延续至70年代中期,日本一直维持着以低存款利率为中心的管制利率体系。

其中国债利率成为决定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基础,而存款利率则存在着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决定的最高限度。

通过设立外汇专业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制,日本通过外汇管理隔断和防范外部经济变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

以上利率管理需要分业经营,有可巩固分业经营,而内外分离的制度又对此起了一定保障作用,因此三种特征相辅相成。

金融自由化浪潮下日本保险业的发展与监管

金融自由化浪潮下日本保险业的发展与监管
维普资讯
全 国中文核心期 刊
金融自由化浪潮下
。 t
| ≮ 。
l t 氡 2 0 0 1 2 0 0 2
其 前 身 为金 融 监 督厅 , 成立 于 1 9 9 8 年 2 0 0 1 年寿险保 费收, , x , 4 5 6 8 4 0 亿 日元 , 年 构 , 增 长率 为 一 1 . 8 %。 表1 、 表2 为 日本 财 产 险 、 6 月2 2日。金 融 厅 是 总 理 府 的 一 个 外 部 局, 为 确 保 金 融 厅 在 金 融 检 查 和监 督 方 寿险保 费收入状 况。
2 . 保险市 场主体深入整合 是 保险 公 司在 金融 自由化 过程 中 , 为 应对 国 内外 的竞 争 以及 经 营 环 境 的恶 化, 行 业 内合 作 与 重 组 加 速 。 大 的财 产 保 险公 司 和 寿 险公 司也 出 现重 组 , 如东 京 海 上、 日动火 灾 、 朝 日生命 和 共 荣 火 灾 保 险 公 司( 1 / 3 参加 ) 经过重组 , 2 0 0 2 年4 月 成 立 了Mi l e a Ho l d i n g s 控股的东京海 上保险公 司和 日动火灾保 险公 司 ( 同年8 月共荣火 灾保险公司脱离 ) ,这 2 家 公 司在 2 0 0 4 年 重 组 为 Mi l e a H o l d i n g s 控股 的东 京 海 上 日 动保险公司 。 寿险公 司中, 明治生命 和安 田生命 保险公 司2 0 0 1 年开始重组 , 2 0 0 4 年 4 月 成 立 了 明治 安 田生 命 保 险 公 司 。 二 是 保 险销 售 网 从 扩 大转 向整 合 。 保 险 销 售 网 络 的数 量 从 扩 张转 向结 构 调 整, 保 险代理公 司数量逐步减少 , 营销人 员数 量稳步增 长。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经验借鉴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经验借鉴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经验借鉴孙智【摘要】Japanes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tarted in the 1970s and accelerated in the 1980s .Until the late 1990s ,the whole proces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was finished and the market‐oriented financi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mai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re as follows :in the 1970s , the method of bonds issued was reformed and the national debt market and short term finance market were developed;in the 1980s ,the liberalization of both domestic finance m arket and the overseas yen was a‐chieved;in the late 1990s ,an explosive financial reform was carried on ,such as establishing free financemarket ,perfecting market rules and reforming financial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 on ,different kinds of financial measures taken by the Central Bank helped achieve the goal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push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自由化进程加速,90年代后期基本完成了金融自由化的全过程,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金融市场也日趋成熟和多元化。

本文将探讨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以期为读者提供对日本金融市场的整体认识和未来的预测。

一、金融市场发展的背景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市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改革等。

二、金融创新与科技革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融业也不断迎来创新与变革。

在日本,金融科技也逐渐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比如,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普及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金融服务方式。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

三、日本金融市场的重要特点日本的金融市场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日本的金融业机构众多,各类金融业务齐全,能够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其次,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和金融监管制度使得日本金融市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信任基础。

再次,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和保险业务也呈现出较大的潜力。

四、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支撑力量。

在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五、日本金融市场的未来前景展望未来,日本金融市场的前景仍然充满了希望。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福利的提升,保险业务和养老金的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积极发展。

六、风险与挑战当然,日本金融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比如,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日本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来自境外竞争对手的挑战。

此外,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一)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思潮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增长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型企业“脱媒”“的倾向加剧,对国内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

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自由化转变了其经营环境,日本金融机构面临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新风险。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日本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趋激烈,这也迫使金融机构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房地产领域。

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在房地产开发商存在迫切资金需求下,银行不断发放抵押贷款,为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供巨量的融资服务。

(二)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产泡沫就显现端倪。

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

为减轻日元升值对本国经济与出口贸易的影响,日本央行迅速加大了货币供应量。

在之后的几年里,日本货币供应量都维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长率,大规模的货币供给也直接推高了股价与房价。

与此同时,日本央行还大幅降低银行贴现率,以减缓日元升值。

自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央行连续5次降低银行贴现率,将贴现率从5%降至2.5%,降后贴现率为全球主要国家最低水平,并维持低贴现率长达27个月。

宽松货币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市场上出现大量土地投机行为,也造成银行土地抵押贷款急剧膨胀。

(三)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在日本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银行信贷向房地产业高度集聚,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信贷总额明显偏高。

当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时,银行所持有的房地产资产与房地产抵押品将推高银行的资本规模,改善资本充足率,提升银行资金实力。

在此环境下,银行有更大动力扩大房地产贷款,进一步推高房价。

同时,当时的低利率政策也加速了银行信贷的扩张。

而过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无法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时,大量资金将流入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加大了泡沫经济破灭的风险。

(四)金融制度与监管的缺陷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房地产泡沫破灭期间,日本一直以金融稳定为最高目标,对金融机构实行保护政策。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48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刘 红内容提要:日本护送船队式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它对维持战后日本金融秩序的稳定、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护送船队式监管体制赖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开始崩溃。

在国内外重压下,监管当局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

改革尽管标榜自由化,但是其金融监管仍与缺乏透明性及回避金融机构破产的政策紧密相连。

直至1995年东京共同银行的成立才标志着传统监管体制的彻底失败。

日本开始向新型监管体制过渡。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监管体制从旧制度到新制度变迁历程的考察,试图从总体上把握新型监管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护送船队式监管体制 大藏省 金融厅 日本银行一 日本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日本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被日本社会形象地比喻为“护送船队方式”,它源自二战时期负责运送武器或粮食的护卫舰队。

当时一般由20—30艘船组成船队,由巡洋舰进行护送,整个船队的行进速度由航速最慢的船只来决定,以保证所有船只都能顺利抵达彼岸。

护送船队式的金融监管就像是行进中的船队,在大藏省的护卫下,以航速最慢的船只即效率最差的金融机构为标准,制定各种管制措施(市场准入管制、分业管制、利率管制、资金流动管制等),维持“银行不破产神话”,进而达到从金融层面支持日本经济复兴、增长以及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

护送船队式监管体制在保障战后日本宏观经济稳定、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其成功是在下述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首先,日本的金融监管是在大藏省独揽金融监管大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大藏省是日本最高金融当局,它不但主管金融行政事务,而且还掌握金融监管检查事务。

在日本的权力结构中,大藏省的权限占压倒优势,君临日本政治权力的中枢。

正因为这种权力十分稳固,才使得大藏省能够依靠行政裁决的方式一次次克服金融危机。

其次,资金不足。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199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各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可以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上市销售。

经过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为了完成这一艰难而必要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日本大概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放开利率管制的第一步: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日本经济在低利率水平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政策的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

但是,1974年之后,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经济结构和资金供需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战后初期形成的以"四叠半"(意为狭窄)利率为主要特征的管制体系已不适应这种经济现状了。

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日渐增选增加,政府成为当时社会资金最主要的需求者。

培育和深化非间接金融中介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1975年,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再度发行赤字国债(第一次是1965年)。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国债发行规模愈来愈大。

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允许国债的自由上市流通。

第二年开始了以招标方式来发行中期国债。

这样,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便首先从中期国债开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放开利率管制第二步: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交易品种在1978年4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在此以前,同业拆借适用于全体交易利率是基于拆出方和拆入方达成一致的统一利率,适用于全体交易参加者,并于交易的前一天予以明确确定),6月又允许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1个月以后)利率自由化。

这样,银行间市场利率的自由化首先实现了。

3、放开利率管理的第三步:交易品种小额化,将自由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是要最终放开对普通存货利率的管制,实现自由化,如何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与普通存款市场之间实现对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是通过逐渐降低已实现自由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范围,最后全部取消利率管制。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货币当局逐级降低了CD(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单位和减少了大额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额,逐步实现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过渡。

二十一世纪日本金融体系的走向

二十一世纪日本金融体系的走向

二十一世纪日本金融体系的走向李爱文内容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日元升值后的萧条、“泡沫经济”的繁荣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

其间,由于低速经济增长出现的资本过剩和资本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再加上日本政府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实施,于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在政府主导下的间接金融体系逐步瓦解。

已经或正在被一种新的金融体系所取代。

那么,日本战后的金融体系是如何形成的?金融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以及新的金融体系的具体走向如何?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具体探讨。

关键词:间接金融、泡沫经济,银行坏帐、金融改革一、战后日本的金融体系及其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资本市场长期处于资金短缺而企业的投资需求又十分旺盛的情况下。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日本政府对资本市场实行了严格的监管,进而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体系。

其特点是:1、“护卫船队”方式所谓“护卫船队”方式,本来是指战时,为了防止敌方袭击,尽量避免船只单独行动,采取编队形式,并以速度最慢的船只为标准,集体航行的方式。

但在这里,主要是指日本政府为了保证对金融机构的有效控制,在金融领域严格限制竞争,并对金融机构实行保护的政策。

为此,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实行分隔国内、外金融市场,严格限制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以及统一银行利率等限制政策。

其具体的政策手段有:通过严格的外汇管制,限制与国外的金融交易,以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封闭运行;实行长期资本市场与短期金融市场的分离,即通过严格规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信托投资机构的业务范围,突出专业性质、强化行业管理。

另外,还通过统一银行的存款利率,来规范经营,防止用低利率吸纳存款,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新的金融商品的开发和新的金融网点的设立。

这些制度和措施虽然现在看来有不少弊病,如限制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造成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尤其是导致了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不讲究经营质量,成为大量呆、坏帐产生的主要原因等等。

日元升值的经验及其政策启示(精)

日元升值的经验及其政策启示(精)

日元增值的经验及其政策启迪内容概要目古人民币增值与当年日元增值的国内外经济局势存在诸多相像性,日元增值的经验教训可为应付人民币增值供应有利借鉴。

日本应付日元增值的主要经验教训有:钱币政策缺少独立性、金融自由化过快、看管放松、家产政策与钱币政策调整失误等。

从这些经验教训中可获取重要政策启迪:应付人民币增值应推行内部均衡优先的独立钱币政策,实行稳重的金融改革和有效的金融看管,采纳提高家产竞争力的家产政策以及推行渐进式的钱币调整政策。

重点词人民币增值日元增值钱币政策家产政策金融自由化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必定带来一个强势钱币,即成功的经济发展会惹起汇率增值,而本币的增值对该国或地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供应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

陪伴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添,现阶段人民币面对较长期间的增值压力,人民币增值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同时还引起了国际政治压力。

目古人民币增值与当年日元增值的国内外经济局势存在诸多相像性:都经历了长达二十几年的经济高增添,都有着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都拥有巨额的美元外汇贮备,都体现国内经济过热迹象等。

日本应付日元增值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有效应付人民币增值供应有利借鉴。

所以,怎样以日元增值经验教训为鉴,商讨应付人民币增值的有效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增值的压力,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怎样借鉴日元增值的经验教训应付人民币增值的研究,能够发现:这些研究多是从某一角度剖析日本当年应付日元增值的经济政策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增值的幅度、汇率制度安排以及汇率改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较少对日元增值有关经济政策及其政策成效进行经验总结,以及对人民币增值的政策启迪展开研究。

所以,有必需对日元增值的经验教训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我国有效应付人民币增值供应有利借鉴。

一、日本应付日元增值的经验教训审察“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增值的序幕,日本政府为应付日元增值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只管这些政策拥有好的出发点,可是成效其实不显然,最后致使日本经济堕入冷清。

浅议日本金融自由化

浅议日本金融自由化

作者: 阮圣林
作者机构: 中国银行大阪代表处
出版物刊名: 国际金融研究
页码: 26-27页
主题词: 金融自由化;日本金融;金融机构;国际化;新业务;近十年;小额存款;贸易收支;银行协会;海外投资
摘要: <正> 近十年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

资金实力雄厚的日本金融自由化尤为突出,新业务项目不断出现,竭力向全面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发展。

日本金融自由化如此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日本国际贸易收支大量黑字,资力实力增强国内日元资金大量剩余。

(2)近年来,日本向海外投资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在国际上的资金移动量增加。

同时,海外对日本开放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高。

(3)日本个人收入增加,银行储蓄增长。

日本废除了以前实行多年的小额存款免征所得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

此后,日本金融自由化开始逐步展开,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日本金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危机四伏的金融体系。

一、90年代以前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展开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日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不断涌现,日本金融业逐步踏上了自由化之路。

主要原因:(一)大企业资金需求减少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率降低而发生的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证券回购交易迅速膨胀自70年中期开始,日本证券回购交易迅速发展,到1978年已经超过4万亿日元,成为当时日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由利率金融市场。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出现了“余裕”资金,为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自由利率的证券回购市场。

证券公司所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均衡关系,招致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的反击行为。

1979年5月由都市银行所推出的3~6个月可转让存单(CD)就是银行业回击证券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尽管当时发行的CD面额很大,时间期限短,还不是一种主流金融商品,但毕竟与证券回购交易一起打开了突破日本金融商品价格管制的缺口。

第二,银行同质化的进程加速,引发了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大企业采取了“减量经营”的方针,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不断减少。

并且随着融资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大企业对银行借款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这样就造成了各种银行在贷款对象选择方面向中小企业加速集中的趋势。

另外,都市银行、地方银行这类传统以短期周转资金借贷为核心业务的银行,也开始逐步扩大了设备投资贷款等长期借贷业务。

1970年都市银行的对外贷款总额当中,设备投资贷款所占的比例仅为12.0%,而1981年便上升到了21. 4%,1991年则达到了40.1%。

上述3个时期地方银行的设备投资贷款占其对外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7%、27.0%和37.1%。

这表明,80年代日本银行业日趋同质化,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下确定的银行业分业经营原则已被新的经济环境逐步打破。

(二)赤字国债大量发行对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的冲击自1975年财政发行2.3万亿日元的赤字国债为开端,日本走上了大量发行赤字国债之路。

国债的大量发行使传统的国债定价、发行和消化方式已无法维持。

于是日本大藏省开始实施国债的“流动化”和利率“弹性化”政策,即允许银行将持有的发行1年以上的国债在市场上出售,并且自1978年开始采用公募拍卖方式发行国债。

这样,国债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由利率金融商品开始出现于日本金融市场。

国债大量发行制度的改革,引发了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渗透以及银行业与证券业在开发以国债为基础的新型金融商品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由于自1975年度起发行的国债多为10年期国债,其偿还期在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这些国债是一种自由利率金融商品,因而其收益率一般都高于被政府所管制的银行存款利率。

证券公司大量出售“期近”国债回收资金,极大地影响银行业的吸收存款能力。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日本银行业强烈要求政府允许其从事国债交易业,198 1年通过的新“银行法”还是满足了银行业的要求,允许其从1983年4月开始从事国债交易业务。

在“新银行法”出台前后,日本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相互渗透日趋加深。

这最集中地反映在证券业以国债等公共债券为基础,陆续开发出了具有存款性质的中期国债基金、利息基金、零利债券、证券互换、长期国债基金等金融商品,银行业则相继开发出了指定日期存款、大额贷付信托、国债定期账户、国债信托账户等具有证券特点的金融商品。

(三)强大的国际压力对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作用第一,外汇管制的放松促进了日本放松了企业债券发行的管制。

70年代以前,日本对企业发行债券由于大藏省及由8家主要银行组成的企业债券发行协会管理,采取了种种抑制性的政策措施,使日本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由于日本的外汇法禁止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这又使得日本企业无法自由地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1980年日本对实施多年的外汇法进行了重大修改,确定了外汇交易“原则自由”的政策原则。

随着日本对国际间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日本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所获得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海外资本市场对日本国内资本市场构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放松了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措施:一方面逐步调整了长期实施的企业债券发行“有担保原则”这一行业惯例,降低了债券发行企业的资格标准;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所收取的担保物品管理手续费。

自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基本改变了担保物品管理手续费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其费率一般都由银行与企业协商来确定。

另外,在企业债券市场管制不断放松之际,日本企业正在争取实现CP(商业票据)发行合法化。

然而,由于银行业及其后盾大藏省的阻挠,这一行动迟迟未果,最后双方的交涉过程演变成了具有政治色彩的斗争,企业界于1987年终于获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此后,日本企业的CP发行规模迅速膨胀,到1990年末其余额达到了15.7万亿日元。

第二,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压与日本的金融管制放松。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高利率政策造成美元大幅度升值。

预支了美国的出口和就业,美国政府逐渐矫正了美元升值是“强大美国”的象征这一肤浅认识,要求有关国家采取措施抑制美元升值。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出台的“索罗门报告”认为,造成日元贬值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实行“人为低利率”的金融管制政策,致使投资家不愿投资日元以及日元金融商品。

所以,要求日本加速实行金融自由化。

1984年5月末,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题为“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

此二报告一般被合称为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宣言”。

在“宣言”发表以后,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在都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地方银行、相互银行(1989年2月大部分转化为普通银行,被称为“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等6类银行型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中,自由利率存款比率由1986年3月的11.8%上升到1988年3月的26.8%。

其中都市银行的存款利率自由化程度最高,从15.9%上升到了34.7%。

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90年代前半期谨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阶段;二是90年代后半期金融自由化的最终完成阶段。

(一)90年代前半期日本自由化的进展90年代前半期,尽管日本金融业已经陷入到不良贷款严重、金融交易大幅度萎缩的困境之中,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打算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金融管制体制,并以此实现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秩序重建,而仅仅是按照80年代中期所规划的金融自由化目标实施了如下两项措施:第一,存款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90年代以前,日本在不足1000万日元的小额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方面所取得的唯一进展,就是于1989年6月引入了限额为300万日元的MMC(浮动利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仍然没有任何松动。

90年代上半期,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获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逐步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降低了最低约标准。

1990年4月把MMC的最低限额从300万日元调低到了100万日元,1991年4月进一步降低到了50万日元,,1992年6月废除了关于MMC最低限额的规定,1993年6月为期1个月至3年的小额定期存款利率实现了完全自由化,1993年10月,开始引入最长期限为3年的浮动利率存款和最长期限为4年的固定利率存款(中长期存款),1994年10月实现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并引入了最长期限为5年的固定利率存款。

其次,短期内迅速实现了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2年6月引入了新型储蓄存款(金额为40万或20万日元,与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进行联动),1993年10月出台了新型储蓄存款的进一步自由化措施,1994年10月除了结算帐户存款以外的所有活期存款利率都实现了自由化。

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历程,日本对银行业所进行的价格竞争管制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第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的初步发展。

80年代,尽管银行业已经开始涉足国债等公共债券的交易活动,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大量的渗透到对方经营领域的金融商品,但真正的金融业务兼营化却始于90年代初期。

1992年日本通过了《金融制度改革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3种业态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实现业务的兼营化。

另外,生命保险公司与财产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进入到对方的经营领域。

(二)90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自由化90年代中后期,受不良债权等严重问题困扰的日本金融业发生了空前的危机,许多巨型金融机构陷于经营危机状态,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事件频繁发生。

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民众信任危机。

在这种大背景下上台执政的桥本内阁于1996年发表了题为《金融体系改革———面向2001年东京市场的新生》的报告,确定了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构想。

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

其中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化。

自1998年3月开始实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法》规定,在日本可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就是指以某一金融业态的金融机构为母体,通过50%以上控股的形式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子公司化的金融组织形态。

战后日本的禁止垄断法一直禁止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此番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来实现金融业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是为金融机构的顺利重组提供条件。

第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的进一步发展。

1997年2月,日本银行业被允许设立专供信托投资公司出售信托产品的柜台。

这一举措表明,信托交易开始进入银行。

自1998年12月起,日本银行业被允许在窗口出售信托投资产品。

另外,在此期间日本开始允许银行系证券公司从事股票交易。

在放宽对银行及银行系证券公司业务限制的同时,日本也扩大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自1997年开始日本的证券公司被允许开设“证券综合帐户”。

所谓“证券综合帐户”,即指在证券公司给客户开设的交易帐户之上附加上支付与结算功能。

这表明证券公司开始涉足长期以来一直被银行业所垄断的管理结算帐户业务领域。

第三,对金融机构开业及价格与非价格竞争管制的进一步放松。

首先,证券公司与信托投资公司的开业管制由以前的许可制改为注册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