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

合集下载

非遗进课堂教研活动方案(3篇)

非遗进课堂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我们特举办“非遗进课堂”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课堂实践,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探索非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教学能力。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2023年1月四、活动对象1. 全体教师2. 高年级学生五、活动内容1. 非遗文化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技艺特点等,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识。

2. 非遗文化体验课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如剪纸、泥塑、陶艺、刺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3. 非遗文化课程开发鼓励教师结合非遗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非遗文化教学研讨开展非遗文化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非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5. 非遗文化成果展示举办非遗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非遗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和成果。

六、活动安排1. 预备阶段(2022年9月)(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2)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

(3)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讲座。

(4)组织教师进行非遗文化培训。

2. 实施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2月)(1)开展非遗文化讲座,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2)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体验课,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3)鼓励教师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4)开展非遗文化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融入策略。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掌握至少一种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重要性和一种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非遗技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非遗文化相关视频、非遗技艺操作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一种非遗文化,准备好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非遗文化的种类、特点和历史渊源。

2. 学生观看非遗文化相关视频,了解非遗技艺的操作过程。

3. 教师讲解一种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非遗技艺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互相交流操作心得,分享经验。

(四)总结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非遗文化的调查报告。

2. 收集一种非遗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教学经验。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今后学习提供借鉴。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非遗传承)《东坞山豆腐皮:幸福的味道》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非遗传承)《东坞山豆腐皮:幸福的味道》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非遗传承)《东坞山豆腐皮:幸福的味道》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1. 课程来源:本课程来源于我国地方特色美食——东坞山豆腐皮,它源自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坞山镇,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美食文化,我们将其纳入校本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教学。

2. 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坞山豆腐皮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和地域特色。

(2)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传承意识。

(3)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坞山豆腐皮的历史渊源2. 东坞山豆腐皮的制作技艺3. 东坞山豆腐皮的地域特色4. 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5. 动手实践:制作东坞山豆腐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东坞山豆腐皮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和地域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坞山豆腐皮的传承与发展。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制作东坞山豆腐皮。

1. 教材:东坞山豆腐皮相关资料、制作教程。

2. 教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白板、粉笔。

3. 食材:黄豆、清水、石膏等制作东坞山豆腐皮的原料。

4. 场地:教室、厨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东坞山豆腐皮的制作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东坞山豆腐皮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2. 讲解:(1)详细讲解东坞山豆腐皮的制作技艺。

(2)分析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讨论:(1)分组讨论东坞山豆腐皮的传承与发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出建议。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动手实践,制作东坞山豆腐皮。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2)学生分享制作东坞山豆腐皮的心得体会。

6. 作业布置: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提交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第1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2024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中学工作。

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

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四、主要内容(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

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三)组织全区各戏曲院团配合教育部门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

同时采取请上来的方法,组织全区各学校戏曲爱好者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观看效果和艺术质量。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掌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非遗文化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工具。

2. 学生准备:分组名单、考察记录表、总结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非遗文化知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三、小组合作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传承现状。

2. 小组讨论,总结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建议。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

2. 各小组展示活动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3. 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新课讲授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作品,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2.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践操作。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4.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审美情趣等。

3. 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六、教学资源1. 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价值、传承与创新等。

2. 实践操作材料:剪纸、泥塑、刺绣等。

3. 作品展示:展示优秀学生的实践操作作品。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项目旨在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二、项目内容和方法1. 课程设置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结合非遗文化教育的要求,制定非遗文化校本课程。

该课程包括对非遗文化的专题讲解、体验活动和实践操作。

2. 专题讲解通过专题讲解,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和传承特点。

同时,还介绍与该非遗项目相关的技艺和技术。

3. 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可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览、实地考察非遗项目的传承者等。

4.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生可选择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如制作传统舞蹈服饰、绘制传统染色丝巾等。

三、项目实施步骤1. 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学校年度教学计划,制定非遗文化校本课程计划。

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实施时间和学时安排。

2.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对非遗文化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授能力。

3. 课堂教学实施按照课程计划,开展非遗文化的专题讲解、体验活动和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并进行相关讨论和总结。

4. 评估与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了解他们对非遗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安排。

四、项目实施保障1. 配置专业教材和工具为实施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学校需配置相关的教材和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 宣传与推广对外宣传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学校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课程推广。

3. 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合作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可与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促进跨学科合作。

学校非遗特色课程设计

学校非遗特色课程设计

学校非遗特色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及其重要性。

4.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我国权威机构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大班非遗文化教案20篇

大班非遗文化教案20篇

大班非遗文化教案20篇《大班非遗文化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大班美术教案《奇妙的剪纸》含反思活动设计背景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喜欢手工课的,因此上课时个个都充满兴趣,情绪饱满,并积极参与其中。

《奇妙的剪纸》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视觉上的观察,同桌之间的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剪纸。

而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剪纸的制作方法,且剪出了连续折剪纸纹样,并在活动中体会了剪纸的乐趣,还用剪纸装饰了教室墙壁。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活动目标1、掌握连续折剪纸的制作方法。

2、能通过折、画、剪的方法,制作出连续折剪纸的图样。

3、体验剪纸活动带来的快乐,并会用剪纸装饰墙。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连续折剪纸的制作方法。

2、能通过折、画、剪的方法,制作出连续折剪纸的图样。

活动准备1、剪纸作品。

2、白纸、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树的剪纸,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呀?(树)好,等一下老师会一下变出四个来,想不想看?2、师展示四课树的制作方法,问:这四棵树是怎么样的呢?(连在一起的)二、自由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四个连续灯笼的制作方法——折、剪、画。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种连续图样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下面就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找找。

看谁的小眼睛最亮!(师展示幻灯片) 师:孩子们眼睛可真亮,老师还找了一些连续纹样的剪纸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孩子们,这些剪纸好不好看呀,喜欢吗?2、你们说的我也很喜欢,可是怎么才能把它们剪出来呢?老师请小朋友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就请几个小朋友到台上来试着剪一剪这种四个连着的图样。

3、展示幼儿作品三、总结方法师:孩子们都好棒,但为什么有些不是四个连着,有些又是呢?师一边总结,一边做示范将纸向一个方向连续折叠两次后,在纸的中间画出图形轮廓(注意:画的时候,把要连接的部分分成两份来画,画第一份的线条,要画到边缘,另一份的线条也要画到边缘,并且两部分线条一定要隔开),再用剪刀按画的轮廓剪。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及传承情况;3. 学生了解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热爱和传承意识;2. 学生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

2. 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如剪纸、泥塑等);- 传统技艺(如刺绣、陶瓷等)。

3. 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等。

4. 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民间习俗、仪式活动等。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二课时: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课时: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课时: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学内容与进度:1. 第一、二课时: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重点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 第三课时: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欣赏和评价;3. 第四课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4.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头传统和实践为主的、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俗、知识与实践等方面的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本篇文章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定义、目标、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2. 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是指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开展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特色课程。

它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区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和传承能力。

3. 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内容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4.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指通过口头语言、歌谣、谚语等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校本课程中,可以设置口头传统故事讲解、民间歌曲演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

### 4.2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指各种形式的舞蹈、戏剧、音乐等艺术表演形式。

在校本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舞蹈、戏曲表演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

### 4.3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校本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村、传统工艺展览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 4.4 仪式礼俗仪式礼俗是指各种形式的庆典、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

在校本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举办文化讲座等活动,加深他们对仪式礼俗的了解和体验。

初中非遗文化教案

初中非遗文化教案

初中非遗文化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竹编技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竹编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竹编技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2. 竹编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3. 竹编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竹编技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展示一些竹编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竹编技艺的魅力。

二、基本技巧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竹编的基本技巧,如选竹、刮竹、编织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基本技巧,进行简单的竹编练习。

三、制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供竹编制作的素材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竹编作品。

四、作品欣赏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竹编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竹编技艺的重要性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竹编技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资源:1. 竹编素材和工具。

2. 竹编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竹编技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便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2.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锋利的工具。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竹编技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原创版)
目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概述
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效果
5.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展望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持有的,以传统为依据的知识、技能、实践、表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为这些社区提供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是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发
的一种教育课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
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民俗文化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和教师。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

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将会越来越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摘要:1.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2.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传承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这些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创新等方面。

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实践操作、考察调研、展示展览等形式。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理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发等。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所属的文化领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它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京剧、昆曲、皮影戏、剪纸、刺绣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找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传承现状等。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所选择的项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教师继续介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书法、国画、瓷器、剪纸、民间故事等。

2. 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本组所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海报。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非遗小学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会欣赏、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二、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非遗技艺的基本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非遗文化资料,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准备好学习非遗技艺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刺绣等,为学习非遗技艺做好铺垫。

2. 讲解非遗技艺(1)教师讲解所选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传承价值。

(2)展示非遗技艺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魅力。

3. 实践体验(1)教师示范非遗技艺的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交流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技艺。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非遗技艺,如皮影戏、泥塑、剪纸等。

(2)组织学生观看非遗技艺表演,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3. 总结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非遗技艺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课后作业(1)学生收集家乡的非遗文化资料,了解家乡的非遗传承情况。

(2)鼓励学生参加非遗技艺培训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非遗文化教案模板

初中非遗文化教案模板

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掌握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3)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2)引导学生运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区别?2. 讲授新课(1)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介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3)以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由来、习俗、意义等。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2)要求小组成员查阅资料、讨论,了解该项目的起源、发展、现状及传承情况;(3)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4. 课堂展示(1)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2)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2)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6. 课后作业(1)以“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写一篇作文;(2)课后查阅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了解其他项目的相关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博大精深。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云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云山》

武冈丝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武冈丝弦《云山》【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曲目,增强学生对云山的认识。

2.了解武冈丝弦的乐曲结构,激发学生对武冈丝弦学习兴趣。

3.聆听音乐,感受云山的美,体会表演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乐器、PPT、歌词旋律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问好,准备上课教师:武冈是我们是我们从出生到长大,赖以生存的家乡。

那么说到武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武冈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接下来,老师就想考考同学们,老师说三条这个地方的信息,看看谁最先举手回答出来。

第一条,这是一座海拔1372.5米的高山。

第二条,它是国家森林公园景区。

第三条信息是老师准备的这个地方的图片。

(PPT展示几组云山图片)教师:同学们猜到了这是哪里吗?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对,就是我们风景优美、动植物繁多的云山。

二、初识武冈丝弦(一)介绍武冈丝弦1.介绍武冈丝弦教师:武冈丝弦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它产生于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时期,流传至今,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官方说法是明朝有一位分封在武冈的王爷,跟随他一同来的还有许多擅长江浙曲调的宫女。

这些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放出王府,同时就将武冈丝弦带到了民间,与武冈本地的方言、地方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武冈丝弦”,在民间流传甚广。

(PPT展示武冈丝弦起源的介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南丝竹与武冈的地方特色结合越加紧密,在许多文人学者的创作下,武冈丝弦的曲目越来越多,武冈丝弦也由原来的流传到底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日常玩乐都离不开武冈丝弦。

那么与我们的通生活紧密相连的武冈丝弦到底是什么了?其实,简单来说,武冈丝弦就是通过表演者的演唱和弹奏各种丝弦类乐器作为伴奏向大家呈现曲目的一种表演。

武冈丝弦表演大多是三五个武冈丝弦爱好者围坐在一起,有人弹奏,有人演唱,丝弦乐器与清脆的人声相互衬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丝弦曲目表演。

(PPT呈现老艺人表演丝弦的图片)2.了解丝弦乐器教师:武冈丝弦所用的乐器是通过拉、弹、拨等方式让琴弦发声的丝弦类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月琴等,除此之外,武冈丝弦的演奏还需要搭配笛箫、班鼓、云板等其它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博大精深。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非遗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木板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

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

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

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

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吉祥图案、戏曲小说、仕女娃娃、时事新闻、讽喻劝诫、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年画,把百姓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年画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各色人物、世间百态汇聚其中。

有明君贤臣,爱国名士;有天地诸神、人间圣贤;有仕农工商,三教九流;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有民俗风情、戏曲时事。

有宣传因果报应、贤母教子、孝子事亲的;有歌颂英雄救难、爱国爱家的。

无论岁时节令、红白喜事、祭神拜师、还是观灯摇扇、求吉纳祥、娱乐性情,时时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年画无所不在:院门、房门、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水缸、粮囤、炕围、碗柜、衣箱、灯屏、桌围,甚至牛棚马厩、车辕仓门,只要是人们生活的处所,都能够看到年画的存在。

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总的说来,有迎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年画。

这些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种类,而且使传统年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曾经被称为“民间社会百科全书”的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木版套印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被机器胶印生产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濒危局面,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年画成为了今天的文化遗产。

这次年画专题展览,我们选择了中国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版年画,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通过这个专题展,人们将了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概貌、年画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传统年画这一珍贵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剪纸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

我国的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

总的说来,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多细腻、娟秀。

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

这里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

其中著名的有:由广大妇女自发地创作和传承的黄河流域民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以及甘肃各地;还有以山西中阳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民间剪纸。

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黄土高原的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

其中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

其中著名的有:以文人风格著称的江苏扬州剪纸;以浙江乐清为代表的细纹刻纸和浦江戏曲剪纸;富丽鲜艳的广东佛山剪纸;既规整又灵动的泉州装饰性剪纸;以及地域风格浓郁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

灿烂的中国染织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染、织、绣、缂丝等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

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与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二十六项传统染织技艺,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艺术形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染织厅展出了传统手工印染、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织、染、绣以及民族服饰等艺术精品,展现出中国传统染织技艺的整体风貌。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名统而论之。

当然,精华和糟粕的辨析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亦不同。

然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穿下来的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可谓“有法可依”。

在此前提下,遗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

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

试想,一项包含着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庆典怎样能够与21世纪才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契合?跳火盆的目的是去掉女人所谓的“邪气”,即典型的歧视妇女,显然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矛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由国际法为价值判断自上而下开展的事务,而非由民间点燃火种的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

因此,依照法定概念和法定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途径。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

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

“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层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

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