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肝脾相关理论与肝病实脾法辨治慢性肝炎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肝脾相关理论与肝病实脾法辨治慢性肝炎【肝脾相关论治】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可由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物、乙醇等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常为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因,亦即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乏力、纳呆、两胁不适、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失眠、肝区疼痛、肝肿大,部分病例出现发热、黄疸。
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郁证”、“黄疸”等范畴。
病位不单在于肝,更重要的是在于脾。
慢性病毒性肝炎,外因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因则与禀赋薄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有关,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湿热邪气外袭内蕴于脾胃与肝胆,则发为急性肝炎。
若患者脾气本虚,或邪郁日久伤脾气,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或于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寒凉清利太过伤及中阳,均可导致脾气虚亏,而转变为慢性肝炎。
此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实(湿与热)转化为虚(脾虚)。
故此慢性肝炎病机之本为脾虚。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可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阳损及阴,而致肝阴不足;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
临床上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夹证候,但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始终作为共性在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现出来。
因此,依据五脏相关学说辨证,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1.健脾益气,扶土抑木慢性肝炎之病位在脾肝两脏,尤以脾为主;病机以脾虚为本;治疗以健脾补气为主,并根据辨证所得,或佐以疏肝,或佐以去湿,或佐以祛痰,或佐以养阴,或佐以补肾;拟“慢肝六味饮”加减治疗——党参或太子参15~30g,茯苓15g,白术12~15g,甘草5g,川萆薢10g,黄皮树叶(或珍珠草)15-30g。
《金匮要略》谓:“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慢肝六味饮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用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降浊,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或用珍珠草代用之。
肝与脾,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脾,肝与肾的关系-01-肝与脾的关系之前我们讲过,肝主疏泄,肝主藏⾎;脾主运化,脾主⽣⾎统⾎;肝属⽊,脾属⼟。
所以,肝与脾的关系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藏⾎与统⾎的相互协调及五⾏⽊⼟之间的关系。
⾸先,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发挥,第⼀能协调脾胃升降⽓机,第⼆能促进胆汁分泌。
这两条,可以使脾胃更加有利地进⾏运化。
脾⽓健旺,运化正常,则⽓⾎⽣化有源;⽓有源,肝才有源疏泄,⾎有源,肝才有⾎可藏。
如果肝失疏泄,就会⽓机郁滞,导致脾失健运,出现精神抑郁、腹胀、泄泻等肝脾不和之症。
如果脾失健运,就容易导致⽔湿内停,最后湿郁久化热,形成湿热郁蒸肝胆,导致胆汁外溢,因⽽形成黄疸。
很多⼈看到黄疸,都知道是肝功、胆功不好,却不知其实根源在脾上!!当然,⼀些胆道⾃⾝病变,⽐如⼀些梗阻性的黄疸除外。
这是肝脾第⼀对关系,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上的关系。
肝脾的第⼆对关系,体现在肝主藏⾎与脾主统⾎之间的关系。
⾎的运⾏,离不开君主之官—⼼的调控,但要正常运⾏,还离不开肝与脾。
肝主藏⾎,可以调节⾎量。
⽐如内经⾥讲,⼈起则⾎运于全⾝,⼈卧,也就是⼈睡觉的时候,则⾎归于肝。
⽽脾⼜能统摄⾎液,使⾎不会乱跑。
脾⽓健运,才能⽓⾎⽣化有源,使肝有⾎可藏;肝⾎充⾜,疏泄有度,才能正常地调节⾎量,脾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统⾎作⽤。
这是⼆者在⽣理上的联系。
肝脾在病理上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如,脾⽓虚弱,就会导致肝⾎不⾜。
脾⽓虚弱,吃不进、拉不出,不⽌肝,⼈⾝上任何⼀个脏腑都不会舒服,因为脾胃是⽓⾎⽣化之源。
⽓⾎⽣化之源出问题了,各个脏腑都得不到正常的濡养,不独独是肝。
⽊可以克⼟,如果肝疏泄过度,脾⼟是管不住肝⽊的。
这时候脾的统⾎功能敌不过肝疏泄太过的功能,就会导致⾎液外溢,⽐如⼥性⽉经过多、崩漏等等。
其实很多时候,肝不藏⾎与脾不统⾎是同时并见的,⼀些虚弱病⼈晚期就会出现便⾎、吐⾎等等危险的症状,这在中医上叫'藏统失司'。
第三对关系,是五⾏的⽊⼟关系。
沈金鳌,肝病源流,肝于五脏为独使,为将军之官,合少阳胆为游部,居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

沈金鳌,肝病源流,肝于五脏为独使,为将军之官,合少阳胆为游部,居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杂病源流犀烛•作者:沈金鳌(清)•出版年:公元1773年肝病源流(肥气胠胁肋痛腋臭、漏腋)(足厥阴肝经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到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次仍还注手太阴肺经。
每日丑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肝。
足厥阴肝经,少气而多血。
)肝于五脏为独使,为将军之官,合少阳胆为游部(部位游动不定,散在于身体上、中、下三部。
《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居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
其位在少腹。
其地在血海。
其部在两胁两胠。
其经起于足指,通于巅顶。
其脏为太少二阴之交尽处。
其表为少阳胆,故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
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故又与胆同为少阳。
而厥阴兼乎少阳之肝,与少阳根乎厥阴之胆,相为表里,是以其脏主春,其德属木,惟其地为血海,故其脏为血脏,其部为血部,而其职主藏血而摄血,其主又在筋,能任筋骨劳役之事,为罢极之本,其精上荣于目,而兼通于耳。
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
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逆则头痛耳聋,颊肿目瞑,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善瘈,四肢满闷;虚则目无见,耳不聪,善恐,如人将捕之。
经病则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㿉,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色脱,遗溺癃闭。
其郁与胜,必侵及乎脾,脾受木邪,则胸满,呕逆,飧泄。
总而计之,其为寒热虚实,邪气侵克,本经自病,与经气相加,种种诸证,其由肝之不足者,固可勿论,即属有余,亦由肝之阴不足,故有郁胜所生病也。
夫肝气之逆,因肝志之郁,然虽郁,不可用攻伐,故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也。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肝脾之论,《难经》《金匮要略》已有论述,后世于此多有发挥。
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临证医案·卷二》曰:“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知医必辨·论肝气》有:“肝一病即延及他脏”等。
可见,肝脾同治论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中医《金匮要略》及后世之说,提出多数脾胃病需健脾和胃与调肝同治,方能提高疗效。
临证多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汤加减,在辨证基础上随证多加用橘叶、砂仁、佛手、香橼、八月札、铁树叶等肝脾同理之品。
对于肝病及胃证,中医遵叶天士“苦辛泄降,少佐酸味”的治法,喜用黄连、干姜、枳壳、白芍。
对于肝胃热盛者,喜加黄连、连翘,戴原礼谓“诸寒药皆凝涩,唯有黄连不凝涩”。
同时,治胃则宜以通降为主,药用枳壳、厚朴。
然治肝则分柔肝、凉肝、清肝、疏肝。
柔肝用当归、白芍、枣仁、蛤粉炒阿胶珠、枸杞子;凉肝用蒲公英;清肝用浙贝、炒栀子、丹皮;疏肝用柴胡、川芎、白蒺藜、橘叶、炒川楝子、香附。
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同属肝脾同理之剂,观其方药多以当归、白芍养肝疏肝合柴胡疏肝、升肝气为主,参以柴胡疏肝散方义。
柴胡疏肝气、升肝气之论,中医认为如:升肝之用,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
浅谈肝脾乃生脂浊之源

浅谈肝脾乃生脂浊之源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它们是供应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构成细胞的基础原料,还参与体内的激素代谢等重要生命物质合成。
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成份之一。
它主要来自食物,少部分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正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的吸收、产生与消耗转化维持动态平衡。
所以当它们中的一项或多项超过正常生理代谢需求时,便形成高血脂症了。
在中医文献中尚无高血脂症一词,但它属于祖国医学“污血”范畴,与古人所描述的“膏人”、“脂人”“肥胖人”极为相似。
结合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产生主要在于脾与肝的共同作用。
因为肝、脾同居中焦,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
《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
又“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通畅”。
因此当人体摄入水谷,在肝气的疏泄条畅气机的作用下,使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水谷通过脾的运化形成水谷之精微物质,再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输布全身,注之于脉而形成营、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能量起到营养,润滑作用,而糟粕则随着脾的降浊功能排除体外,因而脂浊无从而产生。
肝与脾既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必然互相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或缺乏运动,容易造成营养的过剩;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精神压力同时加大。
古人有“郁伤肝、思伤脾”之说,也即上述因素容易造成肝气的郁结,脾气的呆滞。
“设肝不能疏泄水谷则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清代医家唐容川这段精辟论述,表明脾因肝气的郁结不能疏泄脾土,则脾的正常运化功升清功能受到影响。
可以认为唐公所指的渗泄中满之症既指脾之运化升清失常,使水谷之精微不能得以升清形成营、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却与糟粕同时失之体外而形成渗泄之症;又对糟粕不能降浊而与精微物质混淆积滞于体内,注之于血脉而成中满脂浊之症。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脾虚可引起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脾虚血液流变学改变可使全血粘度增加,血沉加快,血小板聚集增高。
《肝与脾的关系》课件

主要功能
脾主要参与人体的免疫防御 和造血调节,能清除体内代 谢产生的老化细胞和血小板 等多种血液成分。
脾与其他器官的联系
脾与肝、胃、胰、肾等器官 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人体免 疫、血液、代谢等方面发挥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肝和脾的关系
1
关系
肝和脾是人体多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
生理机制
2
相互作用的重要部分,参与着多种生理 活动和代谢过程。
肝与脾的关系
肝和脾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课件将介绍 肝和脾的解剖结构、主要功能、相互作用的生理机制以及肝和脾的疾病关联。
概述
1 肝和脾的基本功能
肝主要负责排毒、合成蛋白质和胆汁,脾主要参与人体的免疫防御和造血调节。
2 肝和脾之间的关系
肝和脾之间既有密切的血液循环联系,又有重要的代谢关系,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
解剖结构
肝由肝左、右叶和膨大的左、右半叶组成,是人体 最大的实质器官。
主要功能
肝主要负责中毒物质、药物和代谢物的代谢、合成 和分解蛋白质和胆汁。
肝与其他器官的联系
肝与胆、胃、肠、脾等器官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在 人体代谢和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脾
解剖结构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分为白脾和红脾两大部分, 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参与免疫防御和造血调节。
治疗
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如针对性用药、支持疗法等, 保护肝脏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治 疗至关重要。
脾功能异常
病因
脾功能异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染、肿瘤、贫 血、过敏反应等多种原因。
症状
脾功能异常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免疫功能下降 等,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导致出血、感染、休克等 状况。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脾同调”是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理念。
它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要理解肝脾同调,首先得分别认识肝和脾在中医里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负责指挥气血的运行,让全身的气机通畅。
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等问题。
同时,肝还藏血,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
脾呢,则是后天之本,主运化。
它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后勤部长,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那为什么要肝脾同调呢?这是因为肝和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能够促进脾的运化。
只有肝气条达,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也能滋养肝脏,使肝有所藏。
在病理上,肝脾也常常相互影响。
比如说,当一个人情绪不好,长期肝气郁结,就会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这在中医里叫做“木郁乘土”。
反过来,如果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病症都与肝脾失调有关。
比如,很多女性容易出现的月经不调,往往就和肝脾有关。
如果长期情绪不佳,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等问题。
同时,脾的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也无法为月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再比如,消化不良也是常见的肝脾失调的表现。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肝气郁结。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就会出现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肝脾同调的呢?这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
比如逍遥丸,就是一个经典的肝脾同调的方剂。
它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胃和中。
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探讨

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探讨作者:孙世宁孙丰雷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15-01【摘要】消渴之病因病机,历代多以阴虚燥热的证候多见,然探求燥热之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有关,但这些因素均与肝脾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文从肝脾相关的理论来讨论消渴,在治疗消渴中重视疏肝健脾法。
【关键词】糖尿病肝脾疏肝健脾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从唐代以后至明清对消渴病的认识渐趋一致,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方法多从朱丹溪的“三消”论治,即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
近代也有从阴阳、气血津液方面论治的。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对消渴不断认识的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提出了以往不同的观点,“气虚消渴”、“脾虚消渴”、“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学说。
[1]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消渴的发病机理,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由于现代人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就诊的较少,多以乏力,四肢倦怠,烦躁等症状,故对消渴的辩证已成为近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
目前关于消渴病的研究有很多,然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肝脾相关理论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助脾运,男子排精,女子月事也要依赖肝之疏泄。
肝主藏血,人动血则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与肝脏。
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
故肝是气血的调节枢纽。
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至肾与膀胱。
然肝脾同居腹中,肝属木,脾属土,肝脾关系密切,从生理上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主要表现为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之间相互促进,肝藏血和脾统血之间的相互配合。
2 肝脾相关在消渴病机中的作用机制2.1 脾虚在消渴中的作用机制: 脾虚失其散精的作用,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使津液干涸,化燥生热,从而产生口干口渴,诚如李杲所言“脾气不足,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浅谈中医“肝脾相关”

浅谈中医“肝脾相关”提要:从肝论治脾胃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肝脾二者生理及病理关系的分析探讨,进一步明晰二者关系,从而指导我们临床中准确抓住疾病病机,随证化裁,准确施治,缓解患者病痛,取得更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脾相关脾土营木肝木疏土木不疏土肝脾相关论经历代先贤的不断丰富发展,已经成为中医脏腑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肝脾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笔者通过跟随导师诊病的过程中,发现脾胃疾病大部分都有情志因素的影响。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三消门”中云:“肝病治胃,人之所病,为七情、饮食所伤者最多,七情不节伤于肝,饮食失调伤于脾胃,故临证中肝与脾胃之病独多。
”[1]由此可见,“肝脾相关”理论在脾胃病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现笔者不揣浅陋,将其试论如下:1.生理关系1.1经络关系《灵枢?经脉》对足厥阴肝经的经络走向的描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由此可见,腹部、胁肋、胸部均属肝经络属。
肝胆脾胃经脉及脏腑皆有联系。
经络上的相互联络,是肝脾生理病理相关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1.2生理功能关系肝属木,主疏泄,其气应于春,主动主升,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生理功能。
元代医家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主藏血:《灵枢?本神》提出:“肝藏血,血舍魂。
”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胆可助肝疏泄,肝与胆的疏泄功能,难以截然分开:孙思邈《千金方?胆腑脉论》也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
”储藏与排泄胆汁:胆为奇恒之府,内藏胆汁之精华,按时排出,以助胃之消化。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脾脏帮助胃肠消磨饮食,分解为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脏腑,灌溉周身;主生血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
肝脾理论在中医肝病中的应用思考

家攻关课题 , 作为第一 负责人主持 了国家中医药管理 脾 在气 机调 摄 上 的联 系 。
局、 科技 部 支撑 计 划 、 北 京 市 中 医药科技 项 目等 多项 课
脾 为后 天 之本 , 气 血生 化之 源 , 脾 气健 运 则 生化 有
题, 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 奖、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 源 、 气血充足。肝为阴脏 , 多血而少气 , 体阴而用 阳, 得 奖3项 , 在 国内杂志共发表论 文 3 0余篇 , 参编专著 1 5 脾生化之气血方 可肝血充 足, 肝 阴得养 , 才能制 约肝 部, 主编 5 部, 培养研究生 1 0 余名。
因子 , 造成肝脏免疫损伤及炎症反应 。酒精性 或非酒
散精于肝 , 淫气于筋 ” 。就整体来说 , 肝主藏血 , 脾 主统 精性脂肪肝 、 肝 硬 化等 肝脏 疾病 , 其 发 生、 发展 都 与 血, 藏血和统血 的相互协 调 , 共 同维持血 的生成 与运 肠一 肝轴有着密切关系 ] 。现代脾本 质的研究发现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 0 1 6年第 2 6卷第 6期
・
专
ds s n . 1 0 0 5 4 3 2 6 4 . 2 0 1 6 . 0 6 . 0 0 1
肝脾理论在 中医肝病 中的应用思考
徐 春 军
首都 医科 大学 附属北京 中医 医院 ( 北 京 ,1 0 0 0 1 0 )
会 长、 全 国卫 生产 业 管理协 会 治 未病 分会 副 会 长 、 中国
中医肝病是指各种外感 、 内伤等致病 因素 引发 的
肝脏 功能失 调 导致 的疾 病 。 目前 常 见 的肝 病 有病 毒 性 肝炎、 药物性 肝 损 伤 、 脂肪肝 、 自身 免 疫 性 肝 病 及 各 种
肝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肝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作者:李满意娄玉钤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年第04期【摘要】肝痹为五脏痹之一,是按五脏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
《黄帝内经》之后,众多中医文献中对肝痹系统论治较少,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肝痹认识不清。
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肝痹的论述进行整理和研究,包括肝痹的病名、肝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肝痹的论述及肝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肝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肝痹;五脏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4.017肝痹多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肝而致;筋痹若见胸胁满闷或疼痛,夜卧则惊,多饮,小便多,小腹胀满,筋挛节痛或阴缩者为肝痹[1]。
在中医学中,肝为五脏之一,五体合五脏,五体痹[2]进一步发展可深入五脏,而为“五脏痹”[3]。
肝痹为五脏痹之一,是按五脏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4-5]。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肝痹的系统论述,但之后众多中医文献对肝痹系统论述较少,且认识模糊,即使现代编写出版的中医教材及各种中医论著也很少涉及。
随着对风湿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肝痹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复习历代有关肝痹的文献,对肝痹的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1 肝痹的病名最早对肝痹的论述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论之较详。
隋唐时期巢元方、孙思邈等提及肝痹,并论有筋痹入肝。
其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六极”门下论有五脏痹,其所述“筋极”与肝痹关系密切,强调了由“痹”到“极”,由实到虚的演变发展过程。
宋代《圣济总录》则首次将肝痹单独列出,系统论述其理法方药。
宋元之后,论述肝痹的文献渐较丰富,特别是明清时期对肝痹的认识有所发展,论述较多,但多不出《内经》之说。
这一时期,肝痹出现了一病多名。
1.1 肝痹肝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脾胃病治肝法述要(20111218省中继教班讲稿last)

14.疏肝通络
络病
源于《内经》
治法出于 张仲景
临床广泛应 用实彰于叶 天士
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是治疗 络病的共同原则
《金匮要略》治肝着病的 旋复花汤为基本处方
肝络瘀着的用药较其他络病则具有自身的特色
如用旋复花(梗)、泽兰等,还可用路路通、橘络等理气通络之品
肝
脾
古文献治肝方法
《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
清代
著名医家王旭高在《西溪 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 肝三十法 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 肝火证治和肝寒肝虚等证 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
之……肝欲散,急食辛以 散之,用辛补之,酸泻
之。”
脾胃病治肝方法体会
1.肝为起病之源,从肝论治脾胃
2.土病以致木乘,从脾胃论治肝木
《西溪书屋夜话录》云“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 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法也”
12.温肝散寒法
验案:《临证指南医案》:
吴,食仓痛发,呕水涎沫,六年久病入络,述大便忽闭忽溏, 患处漉漉有声。议通胃阳,兼制木侮。
• 淡吴萸 良姜 半夏 延胡 炮川乌 茯苓 蒲黄
脾胃病治肝法述要
沈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1-12-18
肝与脾的生理关系
土赖木疏
属木
属土
肝
脾
疏泄条达 木赖土荣
运化升清
在五脏中,肝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两者相辅相成,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与脾的病理关系
木土 相克 1.肝木的疏泄功能失调,极易横逆 克犯脾土,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 2.脾土的壅滞和气机的升降失调, 也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 3.治未病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 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顾博丁;陶春燕;梁尚华【摘要】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先秦到明清,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医家均有独特的脾胃病学术观点.故从文献角度对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整理,简述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元、明清4个历史时期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和贡献,以期更加清晰地探究中医脾胃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4页(P1436-1439)【关键词】脾胃;源流【作者】顾博丁;陶春燕;梁尚华【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33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 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脾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降浊为水谷之海。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输布而滋养全身。
脾胃病是以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失常为病理表现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于胃脘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嘈杂、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1],包括现代医学的食管、胃、脾、胰、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类疾病,致病因素包括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六淫等。
病机包括升降失调、气机郁滞、湿浊困阻、病邪犯胃等[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病也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因此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从先秦两汉到金元明清,脾胃学说经历了奠基、补充、鼎盛、完善的发展阶段。
脾胃学说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未有专篇论述,但关于脾胃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均有详细论述。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
《素问·太阳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均是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早期论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丁站新1,宋雅芳2,刘友章3(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广东佛山52831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
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44-03Theory of Classic on Correlation Theory of TCM Liver and SpleenDING Zhanxin 1,SONG Yafang 2,LIU Youzhang 3(1.Lecong Hospital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528315,Guangdong ,China ;2.Spleen -Stomach Institut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viscera's correction doctrin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and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thesis mainly traced to the source from the TCM classic of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rom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 to discus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providing the classic theory basis to guide clinical therapy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rrelation TCM liver and spleen.Key words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收稿日期:2013-01-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05CB523502);中国博士后第39批科学基金资助(20060390197)作者简介:丁站新(1973-),女,吉林和龙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言,也是中医治疗肝病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无论是传染性肝炎还是非传染性肝炎,肝病必然要伤及脾,甚至会出现肝未损,脾先病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乙肝的病因为外受湿热病毒的感染,内是正气不足,湿热病毒蕴结于肝,引起肝气郁结,肝郁则横逆犯脾。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无论是哪种肝病,在临床上首先出现的脾胃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
现代医学用生化、影像、免疫检测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急慢性肝病患者脾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脾大、脾功能亢进等。
病毒性乙肝的病理过程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脾胃造成了双重的压
力和损害,一是肝逆犯胃,二是长期服用抗病毒的寒凉药必然损害脾胃。
李东桓在“脾胃论”中说:“肝病之虚在中焦,勿忘中虚而扶土。
”所以在治疗肝病时不论患者有无脾胃症状,都要有益气、健脾、开胃的药。
比如一个活动性慢性乙肝患者,困倦乏力、食少纳差、两肋胀痛、肝功能异常,B超见肝脾大,大三阳,HBVDNA阳性,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应益气健脾、和胃舒肝、利湿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强肝、通调二便。
当然还要根据肝功能的指标灵活组方。
这样组方首先能保证脾胃的功能和运化,只有增进饮食,摄入能量和热量,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才能很好的吸收服用药物。
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心脾相关理论源流探讨

心脾相关理论源流探讨杏林医典【杏林医典】在线学习中医-汇集中医学习资料(杏林医典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公众号心脾相关理论源流探讨袁圣龙颜红I 摘要: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
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
《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
《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渺胁,甚则心痛热络,头痛喉痹项强”。
太阴者,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也,胜则心痛热络。
《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说明心脾疾病可以互相影响。
《伤寒论》中论述心阳虚证治的条文颇多,但其疗法,却非单纯着眼于温补心阳一法,而是另辟蹊径,更多地运用了补脾之法。
《伤寒论》中有关心阳虚证治的论述主要有桂枝甘草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救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及炙甘草汤证。
从上述条文可以看出,仲景在运用温补心阳药物治疗心阳虚的同时,还更多地运用了补脾益气药物,如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中的甘草,苓桂枣甘汤、桂枝救逆汤中的大枣甘草,炙甘草汤中的人参、大枣、甘草。
对于茯苓甘草汤,伤寒明理论云: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汤”。
晋代名医皇甫谧《甲乙经·上下不宁论第九》:“脾胃者上下不宁,何谓也,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
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也。
阴不足则发热。
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谓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
从肝治心溯源

从肝治心溯源1.肝与心五行相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
”“筋生心”,乃“木生火也”,即肝生心。
张志聪注:“内之五藏合五行之气而自相资生也。
”其中的“在天为玄”的“玄”为“阴阳”变化的道理,而“在人为道”的“道”是指人的生命活动、阴阳五行变化;而“在地为化”,张介宾注“有生化而后有万物。
”又说:“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称曰化。
”总的意思是阴阳五行的变化,在地化为木,而木能化生万物。
”“道生智”和“玄生神”的“智”和“神”都为“木”之精气,和“魂”同类,正是它们赋予了“肝木”神奇的“生化”之能,如《素问·金匮真言篇》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张介宾注:“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
”心在五行之中属于“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在体为脉,在藏为心”,肝生心,而心生血、主血脉,故可知肝木能通过生心火而生血脉,其间还有相互资生、相互协同的含义。
倘若这种关系失去制约,则会出现“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的病理反应。
2.肝与心经络相连足厥阴肝(少阳胆)经与手少阴心(厥阴心包经)、及其络脉、经别、经筋在以下诸多部位有交互贯通,使得心与肝的关系愈加密切。
这些部位有:“膻中”“肺”,“心中”,“心系”,“乳”,“腋”,“胁”,“目系”,“舌本”,“耳中”,“耳前”,“耳后”,“咽”,“喉咙”,“颈”等等。
另外足厥阴经还通过奇经八脉(督脉和冲脉)之气通于心。
比较直接的描述如《灵枢·经别》云:“足少阳之正……,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
”赵献可在《医贯》中曰:“凡脾、肾、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医宗必读》:“肝者,将军之官,位居膈下,其系上络心肺。
《医学入门》论脾

《医学入门》论脾《医学入门》(公元1624 年)明.李梴著。
八卷。
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法、习医规格等。
•作者:李梴朝代:明年份:公元1575年李梴(chān )字建斋,江西南丰人,明代著名儒医。
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李梴少习儒,为邑庠生,负奇才。
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
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
”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遂立志于门经书之编纂,经四年之久,著成《医学入门》九卷,首1卷。
并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于世。
此书为初学中医者而撰,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外感内伤病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等。
书中且搜集名医姓氏二百余人,简明实用,为读者所推崇,流传较广,曾流传到越南。
内集·卷一 \ 脏腑脏腑条分:脾镇黄庭,磨水谷以养四脏;黄,脾色;庭,中也。
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
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
脾气壮,则能磨消水谷,以荣养四脏。
职兼谏议,却生硬以辅心君。
脾本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又名谏议大夫。
误食者,留而伤质,甚于伤气也。
中理五气,运布于体面;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运布水谷精微,以润肌体而面肉滑泽。
脾壮则臀肉肥满,脾绝则臀之大肉去矣。
上应两眉,荣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两眉间,明堂穴内一寸。
脾裹血,主藏荣,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华在唇。
黄色。
小理者,脾小,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丁站新1,宋雅芳2,刘友章3(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广东佛山52831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
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44-03Theory of Classic on Correlation Theory of TCM Liver and SpleenDING Zhanxin 1,SONG Yafang 2,LIU Youzhang 3(1.Lecong Hospital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528315,Guangdong ,China ;2.Spleen -Stomach Institut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viscera's correction doctrin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and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thesis mainly traced to the source from the TCM classic of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rom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 to discus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providing the classic theory basis to guide clinical therapy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rrelation TCM liver and spleen.Key words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收稿日期:2013-01-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05CB523502);中国博士后第39批科学基金资助(20060390197)作者简介:丁站新(1973-),女,吉林和龙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
经典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肝脾相关理论作为脏腑学说中五脏相关学说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实本身就起源于中医经典。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入手,分析阐述肝脾相关理论起源于经典的理论依据,找出肝脾相关理论经典理论源头,为肝脾相关理论铺垫理论基础。
1从《内经》《难经》中探寻肝脾相关理论的渊源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肝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方书之祖《伤寒论》也在诸多方中渗透与应用了肝脾相关理论。
本文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探求肝脾相关理论源流。
《内经》认为,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按照相克次序传变。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1]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五运行大论》[1]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己所不胜”。
而对于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等关系,《内经》《难经》有多处记载。
肝脾之间的生理:一是肝木畅达中州,协脾(胃)运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1]曰:“土得木而达”,土之宣达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1]中指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脾土之运化水谷,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而后才能运化畅达健运,故曰:“土得木而达”。
张志聪[1]注曰:“木得金则伐,火得水则灭,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也,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
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运化水谷、水湿功能正常;若肝气失和,脾主运化之功能得不到肝气之调达,则易见肠胃功能失常的症状。
其次,肝脾两脏在气机调节方面关系更为密切。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关乎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1]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谓振聋发聩。
肝对气的运动主要表现在疏通、发散方面。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散,可使气散而不郁。
脾则是全身气机的枢纽,其斡旋于五脏六腑之间,平衡升与降、出与入两对截然相反的气机运行方式。
肝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
再次,肝脾之间的生理联系还表现在功能的互用:首先,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旺,生血充足,肝才能有所藏,藏血充足遂其调达之性,《素问·经脉别论》[1]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脾胃运化五谷,将精微物质输送至肝,滋养筋络。
如果脾胃不能发挥运化及散精功能,则会造成肝失所养而不能发挥疏泄功能,从而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的功能。
我们常说的“养血柔肝”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
同时肝发挥其疏泄功能,助脾之运化,真正起到“气血生化之源”的作用。
肝脾之间的病理:肝脾之间的病理是论述最为广泛的,也是后世医家应用最多的。
如《难经·第七十七难》[1]中言:“肝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是从防止病情传变的角度来说明肝脾之间的病理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1]亦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馈馈欲呕,胃鬲如寒……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这里虽言运气之理,其中却蕴含肝木乘胃土之意。
张景岳在《类经》[1]中注曰:“厥阴之胜,风邪盛也。
耳鸣头眩,肝脉会于顶巅而风主动也。
愦愦欲吐,胃膈如寒,以木邪伤胃,胃虚生于寒也。
倮虫不滋,土气衰也。
胠胁气并,肝邪聚也。
化热而小便黄赤,邪侵小肠也。
其在上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为呕吐,为膈咽不通,在下则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肝经脉气所及,而木邪乘于肠胃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亦曰:“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说明肝木犯胃出现的病理变化。
姚绍虞在《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1]注曰:“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
厥阴之脉,挟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也。
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
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上会于巅,故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等证。
风木坚强,最伤胃气,故令人善僵暴仆”。
《素问·气交变大论》[1]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飱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
陆懋修著的《内经运气病释九卷》[1]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此言六壬阳年太角运,木胜土,土受克,土之子金来复也。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此木郁土中,脾土受病而水谷不化也”。
除风气过盛可以影响脾土外,盛怒气逆同样也可以影响脾土,因暴怒伤肝或是内脏病变引起情绪变化,致使肝气横逆乘脾胃。
《素问·举痛论》[1]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上矣”。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1]中释曰:“肝木主春升之令,怒伤之,如雷奋九天,故气逆也。
血属阴,主静定而润下,肝逆而上。
且为血海,则阴血不得安其静定之常,故呕逆也。
木旺侮脾,脾伤则不化谷而飱泄,是以气逆而上也”。
对于肝脾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内经》《难经》已有了较细致的观察。
可见《内经》《难经》已为肝脾相关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研《伤寒论》,肝脾相关理论透于经方内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秉承《内经》的思想,其对肝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继承和更灵活地应用,从而为后世医家应用肝脾相关理论做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略于理论而详于治疗,故其肝脾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
武建设[2]认为,调理肝脾法为仲景常用的和解法之一。
肝为刚脏,属木应春,内寄相火,中见少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怫郁则易伐他脏,沦为五脏之贼。
脾胃中土,腐熟运化,乃气机升降之枢,有赖肝胆之疏泄。
五脏之中,肝(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
所谓上工治未病,仲景继承了《难经》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1]开篇即提出关于以肝脾为代表的防治疾病传变的治疗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关于调理肝脾这一具有高度创见性且能充分体现仲景医学思想核心的治法在《伤寒论》中亦有广泛运用。
因《伤寒论》中的肝脾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方证中,故以下皆从方证入手探讨肝脾相关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2.1四逆散四逆散为调和肝脾之基本方或称疏肝理气之祖方。
是各医家公认的调和肝脾方,也是后世应用较为广泛的经方之一。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证,为君;芍药养血敛阴,柔肝平肝,为臣;枳实理气消积,以利脾胃,为佐;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使。
柴胡、枳实相配,一升一降,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柴胡、芍药相伍,一散一敛,疏肝而不伤阴,且有相反相成之效;芍药、甘草相合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四药合用,既有调理肝脾之功,又具调和气血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