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王安石是雄才大略。

古往今来,人们认识王安石大多数是从他的文学与改革两方面来说,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褒贬不一的。

自北宋当时到近代,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贬低为主流,宋朝几位皇帝为其追封的爵位及谥号,到了后来都被废除了。

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甚至是导致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兼涉政治、军事等的改革。

当时北宋国库空虚,官员冗杂,每年还要向外族缴纳一定数量的岁币,这一切都要从国库中出钱。

因此使得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宋朝立国之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国家如今出现的情况。

他的改革不能说失败,部分失败部分成功吧。

最主要的目的达到了,副作用也非常大。

变法的背景是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变法的结果是中央财政翻了几番。

变法开始时,王安石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结果是民加赋而国用足。

1。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熙宁七年,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

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

再后来相继为相的蔡确、蔡京等人,原先也是阿谀依附王安石的人,而王倒台后,他们都反戈一击,以取得皇上的信任,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卖介甫以自售”。

三、个人性格、文章、人品俱佳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王安石“修身行己,人所不及” 。

欧阳修称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且誉为“沉默端正,守节难进之臣。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王安石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那么在经历这么多年以后,对这位诗人的评价有哪些呢?如果你想了解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人物评价1) 颜元: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②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

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2)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3)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4) 蔡东藩:①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

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

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

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

②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

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

”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

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

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

5)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

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汉族江右民系。

封荆国公,因此后人称王荆公。

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宰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从当前的现实汲取实用的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经籍学习基本的知识。

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

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

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一、生平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

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

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

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神宗久慕其。

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

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1. 朱熹看王安石呀,就像猫看刺猬,觉得满是扎手之处,王安石那些变法之举在朱熹眼里,就如同怪诞的魔术表演。

2. 朱熹瞧王安石,好似老学究看调皮捣蛋的顽童,觉得王安石的想法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在不该去的地方。

3. 在朱熹心中,王安石仿佛是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变法横冲直撞,把朱熹所珍视的传统格局搅得七零八落。

4. 朱熹看待王安石,就像守旧的老地主看疯狂的冒险家,王安石的革新如同在平静湖面上扔炸弹,让朱熹的“宁静世界”动荡不安。

5. 朱熹眼中的王安石像个鲁莽的厨师,变法就像乱炖一气,把好好的“政治食材”弄得乱七八糟。

6. 对于朱熹来说,王安石宛如拿着奇异画笔的画家,在大宋的画卷上乱涂乱画,那变法便是那怪异的色彩组合。

7. 朱熹感觉王安石像个手持魔杖乱挥的巫师,变法就是那不知后果的魔法,把大宋原本的秩序变得魔幻起来。

8. 朱熹瞧着王安石,仿佛是严谨的建筑师看乱搭乱建的工匠,王安石的变法好似胡乱堆砌的积木城堡。

9. 在朱熹的视角里,王安石就像是不懂音律却乱弹琴的乐师,变法如同那嘈杂刺耳的乱音,破坏了原有的和谐。

10. 朱熹觉得王安石像是拿着剪刀乱剪的裁缝,变法把大宋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块“布料”剪得参差不齐。

11. 朱熹眼里的王安石像个瞎指挥的将军,变法就是那错误百出的作战计划,把大宋的“军队”带得晕头转向。

12. 对于朱熹而言,王安石仿佛是一个任性的厨师长,变法的菜肴做得奇形怪状,让“食客”们都不知所措。

13. 朱熹看王安石就像正统的书法家看涂鸦者,王安石的变法就像是在文化的宣纸上胡写乱画。

14. 朱熹心中的王安石像个冒失的探险家,变法如同闯进未知丛林,到处乱闯乱撞,全然不顾潜在的危险。

15. 朱熹觉得王安石像是没有导航就出海的水手,变法如同在茫茫大海上乱驶的船,随时可能触礁。

16.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好似拿着错药方就开药的郎中,变法这剂药在他看来只会让大宋的“身体”越来越糟。

17. 朱熹眼中的王安石像个胡乱摆弄钟表的小孩,变法把大宋时间的“钟表”弄得走时不准。

如何评价王安石:他到底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一相?答案让人诧异

如何评价王安石:他到底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一相?答案让人诧异

如何评价王安⽯:他到底是千古罪⼈,还是千古⼀相?答案让⼈诧异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这⾸脍炙⼈⼝的古诗《梅花》,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所写。

对于多数⼈来说,可能王安⽯的⽂学家⾝份,⽐他的政治家⾝份更著名⼀点,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诗词和散⽂。

其实,历史上的两宋在三百年来,发⽣了两件⼤事:⼀件事是国家屡遭游牧民族的⼊侵直⾄靖康之耻;⽽另⼀件事就是“王安⽯变法”。

在名相济济的王安⽯时代,其实,也有很多伟⼤的政治家,例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但是,最终只留下了⽂章传世,⽽他们的政治家⾝份也渐渐被⼈遗忘了。

⼀向⽀持“王安⽯变法”的宋神宗,也曾说过这样的⼀句话:“民⽆能名⽈神”,意思就是说:⽆法去评价,对这些⼈,对这些事,对这个时代,他不知道如何评价,这或许就是他们作为⽂学家流传于世的原因吧。

纵然他们曾经的职位、权⼒、影响⼒都要远远⼤过他们的⽂章。

从⽂学⾓度总观王安⽯的作品,⽆论诗、⽂、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新运动,在他⼿中得到了有⼒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的⽂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对艺术形式的作⽤往往估计不⾜。

他的不少诗⽂,⼜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缺少形象性和韵味,但不失⼤家风范。

不过,我们要是⽤⼼回顾⼀下北宋的历史,就会发现,王安⽯是⼀位不可忽视的⼈物。

他这⼀⽣,做过最惊天动地的事,就是熙宁变法,因为,这是他经营了⼤半辈⼦的事业,也与变法紧紧的连在⼀起,世⼈也称之为“王安⽯变法”。

然⽽,就是因为这⼀场变法,上千年以来,有⼈捧他,同样,也有⼈踩他,⾔辞⾮常极端,褒贬不⼀。

捧他的,⽐如:北宋的黄庭坚,对王安⽯评价是这样的:“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世之伟⼈也... ...”就连后世⽼蒋也表⽰对王安⽯的欣赏:“⾄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 ...”⽽踩他的,⽐如:南宋的朱熹,他评价得很难听:“安⽯汲汲以财利兵⾰为先务,引⽤奸邪… …流毒四海… …⽽祸乱极矣。

王安石的评价200字,

王安石的评价200字,

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宋朝比较有成就、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不仅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曾经主导与推行的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及影响,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其对历史的贡献及影响。

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注重和强调发挥古文的实际功用,具有很强逻辑性及说服力。

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词写物咏怀吊古为主,意境古远苍茫,常常营造出一种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变法和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达到富国强兵,对外强防御,对内防弹压,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在这期间,每一项新法的推行和实施都能收到了一定效果,“富国强兵”更是得到日益彰显。

特别是免役法的推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曾经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他曾经创“荆公新学”,推动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

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评价《宋史》评价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南宋至晚清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王安石,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他的变法,后人的评价并不一致,既有赞扬也有批评。

以下是我对王安石变法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首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动机是值得肯定的。

北宋中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外患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而当时的官僚机构存在着腐败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富国强兵,加强国家治理。

在变法的内容上,王安石推行了许多新的政策,如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青苗法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高利贷行为,减轻了农民的债务负担。

而市易法的推行,加强了市场的统一管理,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

然而,王安石变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执行不当的情况。

由于官员们对新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了一些混乱和不良后果。

例如,在推行青苗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其次,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使得改革阻力重重。

从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

通过变法,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困难。

同时,新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王安石变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

这些问题在变法后依然存在,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全面的态度。

既要看到变法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王安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变法的思想和决心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

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王安⽯的历史评价
王安⽯的历史评价
王安⽯推⾏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法进⾏批评。

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法对其改⾰进⾏定性,指出王安⽯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

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于在宋元话本⾥有⽂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的家乡的⼀些⽂⼈出于同乡的原因进⾏了⼀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的呼声⽇益提⾼,所以对王安⽯变法开始进⾏正⾯的评价,主要的⼈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精神。

以后对王安⽯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对王安⽯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法,从具体的利益⾓度来看他的'变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的多项改⾰,涉??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年(1069),王安⽯开始推⾏新法,采取⼀系列改⾰措施。

第⼆年,司马光给王安⽯写了⼀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弃新法,恢复旧制。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今⽇当⼀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已,则⾮某之所敢知。

”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正是王安⽯的写照。

陆九渊评价王安石

陆九渊评价王安石

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

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

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

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陆九渊全传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

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

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

“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褒奖不一,有人骂亦有人夸,但是后世的教育体系中都是王安石的赞美词。

你知道都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对王安石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对王安石的评价对王安石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北宋到近代这段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近代到后世这个时期。

第一阶段均是贬损为主,第二阶段均是赞扬声。

特别是1949年后,对于王安石的评论转变之大,都以褒扬为主。

王安石骂名开始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王安石推动了一些列的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改善北宋的国家经济,从理财和整军两个方面下手。

颁行了青苗法,均输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法。

但是最终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国家富了,百姓穷了,这是一场与民争利的变法,能不遭受骂名吗?历史上的所有变革是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做到了,但是他却忽略了人民这一因素,但是并不能否认王安石的功。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他的初衷是好的,改变整个社会的积贫积弱,改变整个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改变整个社会的三冗问题。

王安石最大的失败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符,最终导致了整个变法的失败,百姓生活困苦,能不骂吗?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对抗地主的一个有力措施,所以人们对于王安石逐渐改观,王安石从一个乱国者变成了一个改革家。

1949年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

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

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

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是褒奖而又指出不足之处。

他在《四
库备要》中写道:“安石者,明治勋臣,先临乱而治,然多蹉跎,欠用
精深者多矣。

”由此可见,朱熹对王安石说的是褒奖,即他因勇敢从事
治乱而予以褒扬,但也批评称他的政策有瑕疵,未能全部运用智慧和
深刻的考虑。

此外,朱熹在其著作中还指出:“安石变大法,寻补继天,堪可言也。

众说尝令,学者多见其用义理深。

”这说明朱熹认为,王安
石的大变法当时已堪称完善,其中涉及到很多道理和原则。

但也让他
贴心地指出,变法缺乏及时地实施,故虽可称其有理,却不能得其效。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说到苏东坡,他可不是一般的文人,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个幽默风趣的家伙,简直是个文坛的“老顽童”。

而王安石嘛,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改革者,想搞变革,推动社会进步,挺有魄力的。

但是,这两位大咖之间的关系可不简单,既有欣赏,也有争议,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斗智斗勇”。

1.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初识1.1 先说说背景吧。

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他们的观点和风格大相径庭。

东坡是个潇洒自如的人,爱喝酒,爱写诗;而王安石则是个严谨的改革派,常常一副“我才是对的”表情。

想想看,东坡在喝酒时,王安石却在思考国策,真是有趣的对比。

1.2 苏东坡曾对王安石的《新法》表示过支持,但更多时候,他对王安石的改革是持保留态度的。

苏东坡觉得,王安石虽然有好意,但某些实施起来就像是“水中捞月”,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唉,这不就是常说的“说得好听,做得却不怎么样”吗?2. 二人观点的碰撞2.1 我们来聊聊两人的观点碰撞吧。

苏东坡那种“随性而为”的风格,让他对王安石的严格和严肃有些无奈。

他常常感叹,王安石简直是个“钉子户”,总是固执己见。

东坡开玩笑说,王安石做事就像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结果却是“刀磨得很好,柴却还没砍”。

这话,听着就觉得搞笑又有道理。

2.2 有趣的是,苏东坡还把王安石比作是“拿着火把的人”,想要照亮前路,但有时候却把人烧得焦头烂额。

他认为,变革固然重要,但方法得当才行。

就像做菜,火候掌握不好,最后只能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3. 苏东坡的心声3.1 不过,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也不是全是批评。

他也曾说,王安石是个有勇气的人,敢于面对困难,追求理想。

这种坚持,东坡其实是非常钦佩的。

毕竟,敢于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在为大宋的未来而努力。

3.2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吧。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既有赞赏也有调侃。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家之一。

他所倡导的“新法”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下面就来看一看历代对他的评价。

1. 宋代在宋代时期,王安石曾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他被一些人视为忠诚的臣子和能干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和不满,例如,有人认为他的政策过于严苛和不人道,而且对民间经济和商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使得社会上下都不太满意他的改革措施。

此外,在史书中,有一些政治人物对他的批评也较为尖锐,例如,米芾在《米芾年谱》中就称他为“暴君”、“专横”,并指责他推行的新法是“背天命”的。

总的来说,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

2. 元代到了元代,王安石的形象又有了不少变化。

在此期间,他所推行的新法改革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亲元的改革派和士人中间。

《元史·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王忠臣以新法,使国家风俗之制,得以变通,基本之理,自成体系,是以世间批评,盛赞称誉。

”这表明,在元代王安石所创立的“新法”思想逐渐得到广泛发扬,并被人们尊重和钦佩。

3. 明代在明朝,王安石的形象得到了较为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明代的文人对他的改革运动作出了积极评价,如鲁迅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说:“王安石改革,以激烈之力成之,废旧义,创新规……举措涉及官制制度、军事、教育、财赋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改革成为了许多史学家和文人的研究对象,如《欧阳文忠公世家谱》载有对他的赞扬:“(王安石)以新法改旧典,盛神灵之乐,风流倡导,万世所宜。

其风范如此,道德如此,名教如此,惜乎时运不达而已。

”这样的评价,表明王安石不仅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深入民心,受到了广泛的敬仰和尊重。

4. 清代到了清朝时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政治成就受到了更为全面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
苏轼称王安石是“山库僧”、“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批判他主张
变法,“而且好事者便妄以感欢为诗,注以讥讽之篇,似不作
者之意。

”苏轼的批评主要针对王安石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作品。

陆游则对王安石更为赞赏,称他是“诗者宰相,宰相诗人”,认为他的《赤壁赋》是“奇妙之品,唐人所未有”,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称颂王安石。

黄庭坚则在《鹿鼎记》中塑造了一个虚构的王安石形象,将其描绘成一个贤能的官员和诗人,“记其谏百官而不自高,作五
言百首以明志,举国取富而不求功”。

总的来说,王安石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表现都有争议,不同的诗人对他的评价也因此有所不同。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对王安石的诗词评价如下:
1. 苏轼评价王安石的诗“野狐精”,意思是指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独特,不同于当时主流的婉约风格,而是以雄健、豪放见长。

2. 蔡絛在《西清诗话》中评价王安石的诗歌“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

’”这句话也表明了王安石的诗歌具有独特、不落俗套的特点。

3. 王安石的词被评价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说明他的词作清新脱俗,不同于当时的婉约词风,而是以豪放、清丽见长。

4. 宋人还评价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说明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古人对王安石的诗词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不落俗套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评价王安石作文

评价王安石作文

评价王安石作文说起王安石,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在我看来,王安石就像是一场激烈风暴,席卷了北宋的政坛,带来了变革,也引发了无数的波澜。

咱先来说说他那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

王安石所处的北宋,那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国家财政吃紧,军队战斗力不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时候,王安石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决。

他力推的那些新法,像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等,每一项可都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

就拿青苗法来说吧,这想法其实挺不错的。

农民种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最缺钱买种子、农具啥的。

王安石就想着,国家把钱借给农民,等秋收了农民再连本带利还回来。

这样一来,农民能度过难关,国家还能赚点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可实际操作起来,那真是状况百出。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行让农民贷款,不管人家需不需要,结果搞得农民负担更重了。

还有那免役法,本来是想让百姓交钱免役,让官府用钱去雇人干活。

可到了下面,又走了样。

钱收了,该服役的还得服役,老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这个人啊,性格那叫一个执拗。

他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只要他觉得对国家好,就一定要推行下去,哪怕是面对满朝的反对声。

这种执拗,一方面让他能够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让他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和完善。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记载,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吵架还激烈。

司马光说新法这不好那不好,王安石就梗着脖子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两个人都是为了国家好,只是理念不同,争得面红耳赤。

从这就能看出王安石那股子倔强劲儿。

不过,咱也不能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功绩。

他的改革初衷绝对是好的,是想让北宋强大起来,解决那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比如说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

再说说王安石的文学成就,那也是杠杠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这一句诗,那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真让人拍案叫绝。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

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七年调任县(今浙江宁波),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便利交通。

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又使官粮得以以陈换新。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

例如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一度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又更多的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
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

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

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

蔡京之用,由于温公。

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

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

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
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

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

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

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胡适也有类似的评价,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

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

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

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
史的前进。

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

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到批判和否定。

在1973—1976年10月间,相关文章共发表150多篇。

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制造舆论,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

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

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

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

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

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

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
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

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

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

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