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评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王安石是雄才大略。
古往今来,人们认识王安石大多数是从他的文学与改革两方面来说,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褒贬不一的。
自北宋当时到近代,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贬低为主流,宋朝几位皇帝为其追封的爵位及谥号,到了后来都被废除了。
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甚至是导致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兼涉政治、军事等的改革。
当时北宋国库空虚,官员冗杂,每年还要向外族缴纳一定数量的岁币,这一切都要从国库中出钱。
因此使得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宋朝立国之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国家如今出现的情况。
他的改革不能说失败,部分失败部分成功吧。
最主要的目的达到了,副作用也非常大。
变法的背景是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变法的结果是中央财政翻了几番。
变法开始时,王安石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结果是民加赋而国用足。
1。
王安石的诗词评价
王安石的诗词评价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
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
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
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
”(《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
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
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
苏轼称王安石是“山库僧”、“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批判他主张
变法,“而且好事者便妄以感欢为诗,注以讥讽之篇,似不作
者之意。
”苏轼的批评主要针对王安石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作品。
陆游则对王安石更为赞赏,称他是“诗者宰相,宰相诗人”,认为他的《赤壁赋》是“奇妙之品,唐人所未有”,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称颂王安石。
黄庭坚则在《鹿鼎记》中塑造了一个虚构的王安石形象,将其描绘成一个贤能的官员和诗人,“记其谏百官而不自高,作五
言百首以明志,举国取富而不求功”。
总的来说,王安石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表现都有争议,不同的诗人对他的评价也因此有所不同。
王安石 梅花诗 评论
王安石《梅花》诗评论
王安石的《梅花》诗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高洁。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论:
首先,王安石的《梅花》诗在描绘梅花方面非常出色。
诗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句,通过对梅花的生长环境和状态的描述,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质。
同时,“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句,则通过嗅觉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幽香和清新。
其次,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也非常成功。
王安石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和钦佩。
这种情感表达非常真挚,让人感受到王安石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方面也非常出色。
王安石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首诗的节奏感也非常强,读起来非常流畅。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梅花》诗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都非常出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积极方面: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派所制定的政策、制度都为手工业、商业、航海、税收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开拓了道路。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2.消极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通过更加严格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削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变法派官员的腐败和执行政策的失误,加上部分官吏的阻挠破坏,变法进行得十分艰难。
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长远来看,虽然其部分政策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化名臣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人民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对王安石教育思想的评价总结。
首先,王安石强调教育的普及与平等。
在当时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平等,只有少数富裕人家的子弟才能够接受到教育。
然而,王安石主张要解决这一不公平现象,提出人人皆可受教育的理念。
他推行了均田制和裁撤私学的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广大人民拥有了获取教育的机会。
这一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王安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培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反对只重视书本知识。
此外,他还提出了“逐言而寻”、“贵法而不哀乐之”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培养有创造力、有才能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王安石注重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
他主张学术与社会经验相结合,追求知行合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更贴近生活,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他提倡科学治学,注重实践探究,推崇经世致用。
这一思想表现在他提倡地方志编纂、修筑治河工程等实践中,尤其是他推行的经义学,将经典融入到实际的治理中去,使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王安石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
他主张教育要以准确的知识和明确的规则为基础,提倡严格的学科分类和学科教学安排。
他提出了“以正治学”、“制礼法”等教学原则,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来学习和行动。
这种重规范的教育观念,对于提升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普及与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动了社会公平与进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王安石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那么在经历这么多年以后,对这位诗人的评价有哪些呢?如果你想了解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人物评价1) 颜元: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②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
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2)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3)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4) 蔡东藩:①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
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
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
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
②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
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
”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
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
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
5)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
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汉族江右民系。
封荆国公,因此后人称王荆公。
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宰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从当前的现实汲取实用的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经籍学习基本的知识。
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
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
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一、生平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
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
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
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神宗久慕其。
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
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
【文档】后人评价王安石(语文人教必修2)
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1、司马光: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2、黄庭坚:
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3、朱熹: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
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4、梁启超:
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如何评价王安石:他到底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一相?答案让人诧异
如何评价王安⽯:他到底是千古罪⼈,还是千古⼀相?答案让⼈诧异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这⾸脍炙⼈⼝的古诗《梅花》,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所写。
对于多数⼈来说,可能王安⽯的⽂学家⾝份,⽐他的政治家⾝份更著名⼀点,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诗词和散⽂。
其实,历史上的两宋在三百年来,发⽣了两件⼤事:⼀件事是国家屡遭游牧民族的⼊侵直⾄靖康之耻;⽽另⼀件事就是“王安⽯变法”。
在名相济济的王安⽯时代,其实,也有很多伟⼤的政治家,例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但是,最终只留下了⽂章传世,⽽他们的政治家⾝份也渐渐被⼈遗忘了。
⼀向⽀持“王安⽯变法”的宋神宗,也曾说过这样的⼀句话:“民⽆能名⽈神”,意思就是说:⽆法去评价,对这些⼈,对这些事,对这个时代,他不知道如何评价,这或许就是他们作为⽂学家流传于世的原因吧。
纵然他们曾经的职位、权⼒、影响⼒都要远远⼤过他们的⽂章。
从⽂学⾓度总观王安⽯的作品,⽆论诗、⽂、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新运动,在他⼿中得到了有⼒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的⽂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对艺术形式的作⽤往往估计不⾜。
他的不少诗⽂,⼜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缺少形象性和韵味,但不失⼤家风范。
不过,我们要是⽤⼼回顾⼀下北宋的历史,就会发现,王安⽯是⼀位不可忽视的⼈物。
他这⼀⽣,做过最惊天动地的事,就是熙宁变法,因为,这是他经营了⼤半辈⼦的事业,也与变法紧紧的连在⼀起,世⼈也称之为“王安⽯变法”。
然⽽,就是因为这⼀场变法,上千年以来,有⼈捧他,同样,也有⼈踩他,⾔辞⾮常极端,褒贬不⼀。
捧他的,⽐如:北宋的黄庭坚,对王安⽯评价是这样的:“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世之伟⼈也... ...”就连后世⽼蒋也表⽰对王安⽯的欣赏:“⾄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 ...”⽽踩他的,⽐如:南宋的朱熹,他评价得很难听:“安⽯汲汲以财利兵⾰为先务,引⽤奸邪… …流毒四海… …⽽祸乱极矣。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品质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品质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期著名诗人。
那诗人王安石的品质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王安石的品质,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文献记载中记载了多个王安石的典故,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这些都是被收录在宋朝的奇闻异事中,从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真写作的态度,他注重语言与字句的锤炼,特别是艺术展现手法上独具创造力,也是有着这一份执着与态度,让他在文学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辞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论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则,而且严谨,一丝不苟,他从不夸大自我也不贬低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但是王安石在性格上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过于固执,这种性格也造就其在历史上骂名一片,但是孰能无过,其对整个北宋的政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成就。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在政坛更是在文坛上功绩显赫,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其优良的品质及宝贵的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均输法: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
免役法:政府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
王安石的评价200字,
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宋朝比较有成就、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不仅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曾经主导与推行的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及影响,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其对历史的贡献及影响。
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注重和强调发挥古文的实际功用,具有很强逻辑性及说服力。
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词写物咏怀吊古为主,意境古远苍茫,常常营造出一种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变法和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达到富国强兵,对外强防御,对内防弹压,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在这期间,每一项新法的推行和实施都能收到了一定效果,“富国强兵”更是得到日益彰显。
特别是免役法的推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曾经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他曾经创“荆公新学”,推动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
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
评价王安石作文
评价王安石作文说起王安石,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在我看来,王安石就像是一场激烈风暴,席卷了北宋的政坛,带来了变革,也引发了无数的波澜。
咱先来说说他那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
王安石所处的北宋,那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国家财政吃紧,军队战斗力不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时候,王安石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决。
他力推的那些新法,像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等,每一项可都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
就拿青苗法来说吧,这想法其实挺不错的。
农民种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最缺钱买种子、农具啥的。
王安石就想着,国家把钱借给农民,等秋收了农民再连本带利还回来。
这样一来,农民能度过难关,国家还能赚点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可实际操作起来,那真是状况百出。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行让农民贷款,不管人家需不需要,结果搞得农民负担更重了。
还有那免役法,本来是想让百姓交钱免役,让官府用钱去雇人干活。
可到了下面,又走了样。
钱收了,该服役的还得服役,老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这个人啊,性格那叫一个执拗。
他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只要他觉得对国家好,就一定要推行下去,哪怕是面对满朝的反对声。
这种执拗,一方面让他能够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让他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和完善。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记载,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吵架还激烈。
司马光说新法这不好那不好,王安石就梗着脖子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两个人都是为了国家好,只是理念不同,争得面红耳赤。
从这就能看出王安石那股子倔强劲儿。
不过,咱也不能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功绩。
他的改革初衷绝对是好的,是想让北宋强大起来,解决那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比如说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
再说说王安石的文学成就,那也是杠杠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这一句诗,那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真让人拍案叫绝。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发表时间:2018-07-16T16:21:32.7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作者:戴逸帆[导读] 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0)一、高瞻远瞩的先进思想,出色卓越的政治才能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熙宁七年,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
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褒奖不一,有人骂亦有人夸,但是后世的教育体系中都是王安石的赞美词。
你知道都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对王安石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对王安石的评价对王安石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北宋到近代这段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近代到后世这个时期。
第一阶段均是贬损为主,第二阶段均是赞扬声。
特别是1949年后,对于王安石的评论转变之大,都以褒扬为主。
王安石骂名开始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王安石推动了一些列的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改善北宋的国家经济,从理财和整军两个方面下手。
颁行了青苗法,均输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法。
但是最终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国家富了,百姓穷了,这是一场与民争利的变法,能不遭受骂名吗?历史上的所有变革是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做到了,但是他却忽略了人民这一因素,但是并不能否认王安石的功。
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他的初衷是好的,改变整个社会的积贫积弱,改变整个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改变整个社会的三冗问题。
王安石最大的失败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符,最终导致了整个变法的失败,百姓生活困苦,能不骂吗?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对抗地主的一个有力措施,所以人们对于王安石逐渐改观,王安石从一个乱国者变成了一个改革家。
1949年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
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
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
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
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汉族,河南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经学家和变法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政策,并试图通过变法来改革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
王安石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他的政治理论和变法实践,以及他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对王安石的评价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王安石被普遍认为是宋代经学的一位巨擘,他在经学领域提出了“新学”理论,标志着经世致用的转变。
他主张“童蒙未有所学,吾必为之先”,强调通过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问题,追求实用的经验知识。
他整理了《宋会要辑稿》,对当时的经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对经书进行了文字的注释和校勘,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其次,王安石在政治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倾向,他试图通过变法来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他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行农田制度改革,保护佃农权益,减轻租税负担,提倡合作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王安石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建立了新的考试制度,提倡以实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他提出了“文学为课,子弟为师”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实践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导致了一些执政手段不当和政策上的偏颇。
他的一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他的政敌质疑他的改革是否符合传统道德伦理,争议较大。
综上所述,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经济政策和教育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变法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评价也存在分歧。
无论如何,王安石的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家之一。
他所倡导的“新法”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下面就来看一看历代对他的评价。
1. 宋代在宋代时期,王安石曾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他被一些人视为忠诚的臣子和能干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和不满,例如,有人认为他的政策过于严苛和不人道,而且对民间经济和商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使得社会上下都不太满意他的改革措施。
此外,在史书中,有一些政治人物对他的批评也较为尖锐,例如,米芾在《米芾年谱》中就称他为“暴君”、“专横”,并指责他推行的新法是“背天命”的。
总的来说,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
2. 元代到了元代,王安石的形象又有了不少变化。
在此期间,他所推行的新法改革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亲元的改革派和士人中间。
《元史·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王忠臣以新法,使国家风俗之制,得以变通,基本之理,自成体系,是以世间批评,盛赞称誉。
”这表明,在元代王安石所创立的“新法”思想逐渐得到广泛发扬,并被人们尊重和钦佩。
3. 明代在明朝,王安石的形象得到了较为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明代的文人对他的改革运动作出了积极评价,如鲁迅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说:“王安石改革,以激烈之力成之,废旧义,创新规……举措涉及官制制度、军事、教育、财赋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改革成为了许多史学家和文人的研究对象,如《欧阳文忠公世家谱》载有对他的赞扬:“(王安石)以新法改旧典,盛神灵之乐,风流倡导,万世所宜。
其风范如此,道德如此,名教如此,惜乎时运不达而已。
”这样的评价,表明王安石不仅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深入民心,受到了广泛的敬仰和尊重。
4. 清代到了清朝时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政治成就受到了更为全面的评价。
评价王安石演讲稿三百字
评价王安石演讲稿三百字
王安石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演讲稿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在他的演讲中,他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政策和观点,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王安石在演讲中提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官员贪污腐败、民生
困苦等。
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整个演讲更加具有说服力。
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问题的根源,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让听众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王安石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观点,如变法、革新等。
他对这
些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他的观点新颖独特,引人深思,让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王安石在演讲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胆识。
他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
政治理念,为改革开放奋斗到底。
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人,让他们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演讲稿是一篇思想火花四射的文章,他的深刻分析、新颖
观点和政治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演讲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人的思想启迪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他的演讲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让人们对于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价王安石的发言稿简短
评价王安石的发言稿简短首先,王安石的发言稿具有思想深度和政策针对性。
他的发言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即公平与公正。
他在发言中强调,要通过改革措施来解决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使人民能够共享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建议,如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
这些政策针对的是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其次,王安石的发言稿显示了他出色的演讲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的发言既清晰明了又富有逻辑性,能够将复杂的政策问题简洁地表达出来。
他的语言流畅且有力,能够动情感人,让人深信他的政策是正确的。
他的领导才能也体现在他的发言中,他以严肃的态度和自信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方案充满信心。
此外,王安石的发言稿还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的改革方案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反对声音,但他毫不退缩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他在发言中不仅解释了他的改革目标和理念,还阐述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他坚定而不动摇地推动改革,不向任何压力低头,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王安石的发言稿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他的政策有些过于激进,改革速度过快,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抵制情绪的产生。
他的改革方案一时间无法得到普遍的支持和实施,也无法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其次,他在发言中对一些反对声音和批评意见并不十分开放和包容,对于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往往只是一味地争辩和反驳,缺乏沟通和妥协的态度。
总之,王安石的发言稿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能力和激情。
他的发言展示了他的政策思想和领导才能,虽然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但他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改革进程。
他的改革方案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无可忽视的。
他的发言稿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诉求,更是一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剖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
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
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陈说政事嘉佑三年(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恳辞入朝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
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
[24] 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
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众士大夫都引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
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继位后(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越次入对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
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熙宁变法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新旧党争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
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浦城、吕惠卿、章惇、蔡确等多人,参与变法的实施。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
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
随后,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
韩绛等规劝,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
御史刘述、刘琦、钱岂页、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
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
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 皆被罢出朝廷。
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王安石便对曾布委以重任,对他非常信任。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
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
罢相始末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
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
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
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
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
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病逝江宁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葬于江宁半山园,谥号“文”。
文学成就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散文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诗歌主词条:王荆公体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词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人物评价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