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1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X,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赞美》那么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某某,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中国现代诗四首最新2篇
中国现代诗四首最新2篇中国现代诗四首篇一教案示例《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课外阅读】《死水》赏析2
【课外阅读】《死水》赏析2《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
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
“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
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
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美丽的神韵和活泼的灵性: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又被偷洒的花蚊咬破。
在这里,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逼得我们眼花嘹乱,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于这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这也许是在清华接受九年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闻一多在应用西方浪漫主义推崇想象的诗歌美学原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过:“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
”)(《诗辩》)进行创作实践。
闻一多靠着他丰富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诸如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皱缬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等“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叠在一起敷陈出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
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在努力探寻自我快乐的美妙方式——“小珠一笑变成大珠”;早已垂涎于此的花蚊似乎也不甘寂寞,美美地和得意忘形的白沫做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也分享着数不尽的欢乐。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新诗格律》这篇新诗论文中,闻一多开创性地把新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建筑美并列提出,表现了他独特的诗歌美学价值。
细品上面这两节诗,《死水》的绘画美也纤毫毕现。
闻一多曾把诗歌的“绘画美”简略归结为“词藻美”,显然是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我认为闻一多诗歌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意境美上。
闻一多曾鼓励诗人大胆地“跨在幻想的狂姿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引嗓高歌”,(《冬夜评论》),其实,这就是在引导诗人努力塑造意象,创造意境。
《再别康桥》三美及特色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 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浙 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
湖、诗哲。1916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8-1922年 先后在美、英留学,旅 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 被林语堂称为“情才” 和“奇才”。他一生留 下四部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写作200字 左右的鉴赏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注:沙扬娜拉,日语音译,译为汉语即 是“再见”的意思。
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 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 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 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康桥的灵性 全在一条河 上;康河, 我敢说是全 世界最秀丽 的一条水。
—徐志摩
整体感知: 本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 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 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 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 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 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 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 “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 “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 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 的体验等。“爱、自由、美”是他人生
新月派最著名的三首诗
新月派最著名的三首诗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
以下是新月派著名的三首诗:1.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深情感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不舍之情,也表现了对时间、对爱情、对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再别康桥》进行赏析。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
诗中的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繁琐的词语,而是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红雨初收,柳暗花明”,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雨”和“柳暗花明”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的景象。
又如:“轻轻挥别,漫漫长夜”,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份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和不舍。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满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中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你走之后,雨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了寂寞”,这句话通过描写雨水拍打在脸上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开的悲伤和不舍。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话通过描写花瓣飘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意境的构建《再别康桥》的意境构建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深情、伤感的氛围。
例如:“康桥,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静静地躺在河水的怀抱中”,这句话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
又如:“斜阳照墟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流水人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细腻,意境构建出色,这些都是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语言审美特点。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二:《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歌之一。
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死水》 《再别康桥》
《死水》
1.诗人一开始就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那么诗人选取 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作者这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人选用“ 翡翠”“桃花”“罗绮 ”“云霞”“珍 珠”等事物,这些事物表面上是华美的,但本质上却是死寂腐臭的。 诗人这是以美写丑,鲜明地表现出死水令人绝望厌恶,具有强烈的 嘲讽意味。
[理脉络]
一、第1节总写死水的特点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死水 二、第2~4节具体描写死水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 沉寂的死水4节 三、第5节总结、照应开头,表达愤激之情
再 别 康 桥
现实1→飘然而去→依恋 金柳 抒发出对康 青荇 寻梦2~5 康桥景色→秀美 桥依依惜别 清潭 的深情 星辉 现实6、7→飘然而去→依恋
4.诗的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样 写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极度失望之 情。确认其已无可救药,唯有其彻底坏掉,才能创造出新世界。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漪沦: 水的波纹。 (2)残羹:指吃剩下的菜汤。 (3)罗绮: 罗和绮;借指丝绸衣裳。 (4)青荇: 绿色的水草。 (5)漫溯: 悠闲地逆水而行。
(二)易混辨析 沉淀 vs 沉积
(1)北京旧城区的历史风貌、文化精髓,那不仅仅是几 座有标志性的建筑就能诉说得清的,它里面的故事,情节 填 曲折动人,经过几十上百年的生活,经历风风雨雨,一点 一 一滴 沉淀下来。 填 (2)乌龙茶还能够预防身体虚冷,减少酒精和胆固醇在体内 的 沉积 。 沉淀:指溶液中难溶解的团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比 辨 喻凝聚,积累。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一 沉积:指泥土沙石等沉淀堆积起来,指物质在溶液中沉 辨 淀积聚起来,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开拓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诗 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之前身清华学校,曾任 学生会书记。从清华学校毕业后,1922年赴美留学,先研究外国文学, 随后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艺术上,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 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理论建 设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作品:诗集《红烛》《死水》,诗论《诗的格律》等。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再别康桥》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有三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新诗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为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气息。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欧游归途中的作品,这也成为了他的代表著作,是中国20世纪中最出色的诗篇之一。
诗篇凭借对康河动人景致的描写和对泛舟在河上的想象,表达了徐志摩对剑桥大学和康河依恋不舍的情怀。
作品所显现出的艺术之美,可以说是文坛中的精品之作。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创历人,在诗篇的创作标准上一直遵循着“三美”理论。
他的作品通常以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特色为主张。
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本诗的整体节奏和谐动人,在全诗共七节,诗人反复运用了叠字的手法:“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和“悄”不但给人以柔和温婉的感觉,再加之多次重叠使后更显得轻柔缠绵。
在诗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声母、韵母相同的词语,例如“艳影、榆荫、荡漾、班斓”这类的连绵词,使人读诵起来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也充分表现出了诗篇中和谐、柔美的温润之感。
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文赏析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课文赏析一、欣赏要点1.《死水》《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
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
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沟泛着绿光的“酒”。
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
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
闻一多似乎还觉得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
”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
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诗人对祖国作如此描写,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导读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生: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师:因此,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
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2-4节。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
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
“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
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
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美丽的神韵和活泼的灵性: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又被偷洒的花蚊咬破。
在这里,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逼得我们眼花嘹乱,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于这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这也许是在清华接受九年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闻一多在应用西方浪漫主义推崇想象的诗歌美学原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过:“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
”)(《诗辩》)进行创作实践。
闻一多靠着他丰富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诸如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皱缬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等“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叠在一起敷陈出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
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在努力探寻自我快乐的美妙方式——“小珠一笑变成大珠”;早已垂涎于此的花蚊似乎也不甘寂寞,美美地和得意忘形的白沫做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也分享着数不尽的欢乐。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新诗格律》这篇新诗论文中,闻一多开创性地把新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建筑美并列提出,表现了他独特的诗歌美学价值。
细品上面这两节诗,《死水》的绘画美也纤毫毕现。
闻一多曾把诗歌的“绘画美”简略归结为“词藻美”,显然是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我认为闻一多诗歌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意境美上。
闻一多曾鼓励诗人大胆地“跨在幻想的狂姿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引嗓高歌”,(《冬夜评论》),其实,这就是在引导诗人努力塑造意象,创造意境。
《死水》《再别康桥》在实践“三美论”和而不同的表现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徐志一生在诗艺的探索上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
他与闻一多相为伯仲,成为影响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是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的理想,而徐志在部分实践的超越中,其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成功而巧妙的将诗歌音乐美的轻盈、建筑美的灵活多样、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象美的新颖美妙融为一体,使它们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并让诗在这种极美的意境中诉说自己的美学情愫。
虽然,全诗以“轻轻的”、“ 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嵌入接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自我的爱恋,融合于往昔生活的憬和眼前无奈的离愁,而构成真挚、浓郁、隽永的美妙意境。
从艺术的技巧中分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合在一起,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内外和谐,组合成一个个鲜明生动的绘画之美,成为对立平衡最具有价值的审美反应,比单一清晰明白的情感经验更有审美价值,更能培养人的人格;从结构形式来看,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而显得段落严谨整齐,错落有致,不仅富有民族化,而且还有现代化的建筑之美,可以独立于内容而存在的审美视角;从音调韵律中品位,诗的语言清新秀丽,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的节奏而轻柔委婉,和谐自然,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萦盈婉转,仿佛是天外籁音而一遍遍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流动情绪,堪称“音乐之美” 的绝唱;与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三美”意识,试图举起了一面开创新视野的鲜艳红旗,也为中国提倡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庸和文学观,隐隐约约提供了欢乐与忧郁,悲伤与滑稽,理想与绝望的“二重组合”思想,促使一切艺术的想象把纷乱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冲动组成一个单一的和有条理的情绪反应,得到形式与内容的中和境界的统一。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1、注音:荇篙溯斓笙漪羹绮酵佝偻嚣圮踟蹰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
箫、萧、潇踟蹰和踌躇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
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五、提问: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再别康桥》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
《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
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
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真情告白的典范,也是爱恋至深的杰作。
那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已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情愫全然捧出。
那浓烈至纯的情,深切至真的爱,有如芳醇醉人的美酒,又似六月滋润的清泉,让人全身心熨帖。
“常含泪水”的意象浓缩了诗人内心那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不仅是主旨的深化,也是情感的升华。
结合四个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感悟,更可以理解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祖国深深的爱。
《赞美》《赞美》一诗有如洪钟敲响在幽深的古寺,震荡在现代的黎明一般,洪大、沉缓、雄浑,不乏勃然奋进的力度。
随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回环往复的呼告,唱响了历史与未来,融浸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深情礼赞。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再别康桥艺术分析《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艺术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的中心思想本文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与依恋之情。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再别康桥意象《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
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
在结构方面,《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
《再别康桥》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但字数没有严格统一,别具风格。
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死水》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
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寓意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使文字更具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两人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新格律诗的发展。
但从以上对两人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两人不同的诗风,闻一多是热烈、凝练、秾丽、严谨的,他的《死水》体现了他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痛恨,多祖国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注,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别康桥》则是写徐志摩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