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主讲教师:李润霞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
在这众多文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们的隽永的记忆。
《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复沓之美
《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复沓之美作者:钱卓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2期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当代新诗,复沓手法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发挥着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暗示思路脉络、加强韵律节奏等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录的《雨巷》和《再别康桥》体现了现当代新诗对复沓手法的完美秉承,代表了中国现代新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弘古创新和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国新诗“和而不同”、秉承民族文化温婉典雅的特色。
以下拟从《雨巷》和《再别康桥》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复沓艺术手法方面,谈谈作品在复沓回环中深化诗人复杂深沉而又强烈鲜明的情感。
一、《雨巷》:复沓,让怅惘更深《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当时的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怅惘与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怀融于其间。
1.首尾“起结复见”的段式复沓《雨巷》的首尾两节仅仅更换了一处动词,即由首节的“逢着”变为末节“飘过”。
动荡的社会现实给诗人带来了“孤独”“彷徨”“迷茫”和“愁怨”,但是诗人的内心还“希望”“逢着”一位与自己同病相怜“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雨巷中经历了短暂的、带有浪漫情调的、梦幻般的“奇遇”之后,隐隐的希望变成了深深的失望:“逢着”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只能如梦幻中“飘过”。
从“逢着”到“飘过”,两个动词的变换不仅形象地再现出诗人的心绪变化,而且使诗中渲染的那种因理想破灭而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与无奈、怅惘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
2.贯串“我”与“丁香姑娘”雨巷相遇过程中的词句复沓《雨巷》的每一节都有词句复沓。
在2~6节中,诗人用一组镜头,通过大量的词句复沓描绘了“我”与丁香姑娘的“雨巷奇遇”:2~3节写丁香姑娘现身雨巷(出现),三个“丁香一样的”和两个“哀怨”写其容颜,两个“像我一样”写其神态;第4节写丁香姑娘走近(相遇),两个“走近”和两个“像梦一般的”构成对眼神“凄婉迷茫”的特写;第5节写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相离(分离),两个“飘过”突出相遇相会之短促,两个“远了”突出“我”目送之依依不舍;第6节写丁香姑娘远去(消失),“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形成意义复沓,突出了雨巷中“逢着”丁香姑娘就是一场短暂的“梦”,更大的失落、更深的悲哀占据了诗人的内心。
《雨巷》《再别康桥》
中心思想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 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 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 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诗中的意象: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柔婉清幽的 康桥夕阳图。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 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 然属性。 在这里,云彩是飘忽不定的,是作者即将离 别的隐喻;金柳与柔波都灌注了作者对康桥 的依恋;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 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 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 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3.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 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 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 愁怨。 4.姑娘:一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 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又 可把她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 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 未来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诗歌意境
作者通过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营造出一个晦暗深幽、哀婉忧愁 的意境与氛围,表达了自己失意 惆怅、哀伤颓废的情绪。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 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 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 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 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雨巷再别康桥
2.写汉字 词语 彷 huá ng huá 恐 ng 辉 huá ng 船 gāo 艾 hāo sōng 山 易错字 徨 惶 煌 篙 蒿 嵩 词语 颓 pǐ 枸 qǐ 祭 sì 凄 wǎn wǎn 惜 手 wà n 易错字 圮 杞 祀 婉 惋 腕
3.解词义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哀怨:悲伤而含怨恨。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破败。
4.辨用法 (1)凄婉 凄凉 ①《麦积悲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麦积山的凄婉壮美的故事。 ②凄风冷雨的天气,给国家队撤离多哈增添了几分凄凉。 两者都含有“凄楚”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凄婉”,指哀伤; 悲伤而婉转。多用来形容心境或声音。“凄凉”,指寂寞冷落;凄惨。 多用来形容环境、气氛或境遇。
(2)轻轻地 悄悄地 ①在眉毛下面的凹陷处用大拇指轻轻地按压,能缓解眼睛疲劳。 ②他悄悄地从医院跑出来后就不知去向了。 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极为相近,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也有 所差别。 “轻轻地”,表示动作轻柔;“悄悄地”,表示不希望被别人知道。
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点评:诗歌中的重复往往是诗人别具匠心之处。 这是诗的最后一 节,它与第一节句式相似,但作用有所不同。这里是为了强化“再别” 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最后一节 诗只是稍作改动,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而是传达 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 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是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 象、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加了几分飘逸 与潇洒,并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 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雨巷和再别康桥赏析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雨巷》和《再别康桥》音乐美的异同:
异:《雨巷》诗的头两节,徨,长,长。
巷,望,香,娘等,这些ang韵的音,每隔一些字交错地出现。
全诗都是这样一韵到底的,既有音乐感,又有鲜明的节奏,抑扬起伏,简直就像唱歌。
这诗中还有芬芳(fenfang)、一样(yiyang)、凄清(qiqing)、惆怅(chouchang)、
迷茫(mimang)、彳亍(chichu)等有共同声母的词,叫双声词,计有15处。
同时,
诗中还有彷徨(panghuang)、消了(xiaoliao)等有共同韵母的词,叫叠韵词。
双声叠
韵词又叫连绵字。
汉语之中的联绵词像辉煌、踌躇(双声),荡漾、清明(叠韵),特
别多,难以计数。
沈约的诗句“偏眠船旋边”,皆同韵母;温庭筠的诗句“檐楹溢艳阳”,皆同声母。
苏东坡还写过全篇叠韵双声的诗。
古人在饮酒时还把双声叠韵作为行酒令,小说《镜花缘》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并先后列出双声叠韵的词一百余个。
双
声叠韵很有音乐感,这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
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雨巷》与《再别康桥》赏析
《雨巷》与《再别康桥》赏析一、《雨巷》写作特点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描绘*南小镇“雨巷”的图景,诗中的“雨巷”、“独行者”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无不都是象征*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具有象征*的意境。
2、其另一写作特*就是富于音乐*,全诗旋律回荡,节奏流畅,一韵到底,韵律*,停顿分明。
3、诗中还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乐感宛转悦耳。
二、《再别康桥》写作特点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雨巷》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1921 年,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1922 年学 成回国。 他在 1922 年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 《康 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第二次是 1925 年 4 月,他重游康桥,归国后写下了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徐志摩第三次游 康桥,7 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 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 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音乐美:①押韵。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箫、桥;来、彩。②音乐和谐,节 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节奏 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①全诗选用“云彩、金柳、夕阳、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②通过动作性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包含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都 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似 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 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思路提示二: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 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 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 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彷徨心情。诗 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 灭的理想。
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 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 下了这首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是他一游康 桥回国前夕写的)
3.文学常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 “五四” 运动以来的诗歌, 主要指新体诗(新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 表现科学、 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 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的 《尝试集》 “五 是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 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 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雨巷》、《再别康桥》w.r
张 幼 仪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 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 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 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 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 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 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 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 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 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 理想,人生 和美好事物 的追求。
丁香先生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 是说姑娘, 实际上是 在说诗人 自己。他 因为理想 难以实现, 心情是冷 漠,凄清又 惆怅的。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苏小西陵踏月归, 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曾绾同心结, 此日春风为剪开.
丁香花
许邦才
忧伤
?
1、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 戴望舒第一 次的恋爱在 1927年,他 爱恋着同学 施蜇存的妹 妹,后来恋 爱失败了, 戴望舒十分 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 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 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 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 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 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中国现代唯美诗之双璧——《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
中国现代唯美诗之双璧——《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在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诗两首》中,把两首诗相提并论的放在一起,应该是注意到了这两首诗的独特的经典性意义;但是,从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研讨中,却发现完全缺乏对两首诗的比较研究,让人难免有一种“得其门、却不知入”的遗憾。
而在我看来,只有在对两首诗的比较研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两首现代唯美诗的诗情画意,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读诗之美。
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
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引导语:戴望舒的《》和的《》都是意境很美的现代诗,今天小编就分享一篇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文章。
中国现代唯美诗之双璧《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
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
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是两首诗在同样轻盈柔美节奏中呈现出来的相反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色彩对比强烈,然而却同样精美绝伦的画图。
现代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象征手法
• 油纸伞:冷漠凄清,神秘、迷蒙、复古、 怀旧的象征
• 雨巷:幽深寂静的雨巷,象征着:①阴暗 的社会环境②追求理想的道路
• 姑娘:空虚、幻灭,令人心生感慨,是美 好理想的象征
•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 我:迷失方向,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 • 篱墙:哀怨凄凉
雨巷—中心思想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 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 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 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 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 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丁香:未做具体描写,但是丁香在古典文学 作品中一直都是美丽、高洁、愁怨、 哀婉、冷艳的代名词,与诗歌低沉幽 怨的意境相契合。
雨巷—丁香
• 为什么要用丁香形容姑娘?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 所以中国诗人往往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 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 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自古以来便是纯洁、美好、忧愁的象征 ,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 高洁、美丽、忧伤的代名词。
•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戴望舒
雨巷—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 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 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空中 坠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 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 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霞。《雨巷》一诗就是诗人的这种心 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 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的。
《雨霖铃》与《再别康桥》比较赏析
《雨霖铃》与《再别康桥》比较赏析《雨霖铃》和《再别康桥》都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写别情的名篇,深受高中生的喜爱。
我们既喜欢“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着一“伤”字而离别之痛凸现的笔法,更喜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
同是告别诗,离别情,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是两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柳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看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完上面的词和诗,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比较。
一、文本内容(一)同是告别诗,各自告别的对象不同。
《雨霖铃》中告别对象是人,是与之缠绵的情人,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此去经年”呢?因此离别的感情是一种“伤痛”,而《再别康桥》的告别对象则是物。
物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是有所区别的。
作者曾在剑桥留学,对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故地重游是一种喜悦、一种满足,所以与之离别也没有太大的遗憾。
离愁淡淡的,更多的则是愉悦与洒脱。
(二)同是傍晚告别,告别的环境不同。
柳词中写告别的环境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楚天阔”。
试想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冷落清秋节”的傍晚,在寒蝉颤鸣中,在告别离人的十里长亭里与情人分别,离别的人会有好情绪吗?而徐诗则不同,全诗的氛围是在夕阳下,西天的云彩笼罩着树木山川,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即使霞光褪去,还有星辉斑斓,一切都如梦幻般的美妙。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专业/年级/班: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学号:20092101102指导教师:龙瀛老师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目录摘要 (3)引言 (3)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1、音乐美 (10)2、建筑美 (11)3、绘画美 (11)4、语言美 (11)三、结语 (12)四、注释 (13)五、【参考文献】 (13)摘要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
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
“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引言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
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和戴望舒的《》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
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更多内容请关注网名著阅读栏目。
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比较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
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
康河情_丁香结_再别康桥_与_雨巷_的比较解读
2002年1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an .2002第20卷第1期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V o l.20N o .1[收稿日期] 2001-10-22[作者简介] 曹为(1957-),男,安徽无为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副编审。
康河情・丁香结——《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曹 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徐志摩和戴望舒凭借驾驭民族语言的卓越技巧,将古诗意境和西诗体式集于一身,将现代口语和古书面语融于一炉,凝聚为牵扯着诗人与几代读者、论者心弦的康桥情愫和雨巷心结。
[关键词]仿古意境;西方自由体诗歌;回环往复的旋律 [中图分类号]I 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1-0068-04 康桥文化赋予诗人徐志摩以不竭的灵感,吴越文化成为诗人戴望舒心头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
1928年,《再别康桥》和《雨巷》两首诗分别在《新月》和《小说月报》上刊出。
它们的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
几乎是在中国诗坛的同一时刻,他们分别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
康桥之下流康河,雨巷当中开丁香。
志摩的诗情,宛若康河的水,仍在静静的走;望舒的诗心,仿佛雨巷中丁香的幽馨,仍在悄悄的播撒。
我们吟咏《再别康桥》和《雨巷》两首诗,仿佛步入诗人震荡的灵魂深处。
从诗歌的古典意境、西诗体例、旋律回环几方面来探询,我们诧异地发现,徐志摩与戴望舒两位诗人的奠基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再别康桥》和《雨巷》都巧妙地潜伏着精彩的仿古意境。
志摩的诗,是在具体词句的使用上,着意于古典诗词意境的活用。
诗人将古典诗词中特定语言环境里动词与名词构成的生动意象,移植到自己的白话诗歌中,就产生了极为美妙的艺术效果。
比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从南朝梁武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和南宋词人张孝祥《甘州》的“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词句里,寻求新诗的意境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从张孝祥《菩萨蛮・阻风三峰下》的“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辉光”词句中觅得诗境;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一句,则要从《红楼梦》第66回尤三姐自杀的旁白“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难再扶”和郑板桥《小廊》的“寂寂柴门秋天间,乱鸦揉碎夕阳云”词句里搜取诗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号: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目录摘要 (3)引言 (3)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1、音乐美 (10)2、建筑美 (11)3、绘画美 (11)4、语言美 (11)三、结语 (12)四、注释 (13)五、【参考文献】 (13)摘要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
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
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
“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引言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
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
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
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一、新诗的经典绝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
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
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
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
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康桥文化赋予了诗人徐志摩以不竭的灵感,吴越文化成为诗人戴望舒心头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2]徐志摩深受西方现代艺术陶冶,较多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单纯信仰,用他的好朋友胡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始终梦想这三个条件能够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观。
《再别康桥》中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信仰,那些优美的句子,那些动情的花语,那些传神的意象,那些化丝丝离愁为潇洒心声。
康桥和康河可以说是诗人能以成功飞跃的摇篮,他们在诗人心中已盛开了美艳的花雨,片片都是情,颗颗垂着诗意的露。
轻轻柔柔康桥水,流动着诗人寻梦的长篙。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深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寂寞、抑郁和消沉而忧伤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孤独的人,在蒙蒙细雨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廖的小巷中彷徨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的寄托。
滴滴花雨落到流动的油纸伞上,敲响了心扉释放淡淡幽怨。
郁郁悠悠雨巷情,流动着诗人寻梦的油纸伞。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再别康桥》抒发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格调轻快、活泼、舒畅、自由。
事实上,徐志摩写《再别康桥》,并不是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那些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
更进一步说,《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寻梦破灭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
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遇到林徽因,并疯狂的爱上了她。
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活泼、单纯,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
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同在异乡的他们成为了知己,并一起出入舞厅,他们跳舞的时候如痴如醉,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这一点是徽音的父亲林长民也认同的。
此时的徐志摩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一个下着阵雨的午后在康桥悄悄绽放了,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和林徽因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彼此被震撼了,他们恋爱了,一阵春风暖暖的吹得他陶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的娇羞。
他要表达他压抑已久的内心情绪,开始像山洪一样爆发,他开始写诗了。
《草上的露珠儿》可以看成是他的真正第一首诗。
多少次,他倚暖了康桥上的石苔,只为等到明星,照亮了他的世界。
“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任地狱开放/毁灭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这就是徐志摩在《康桥晚照即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恋的快乐。
康桥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康河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梦。
而康桥文化使他的梦更加丰满。
1928年春,他内心依然爱着的林徽因结婚了,虽然他和陆小曼之前就结婚了,但他内心深处一直都沉淀着对林徽因的深情。
他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现实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此时的他爱情理想破灭了,他一生的追求,单纯的信仰,再也找不到方向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他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他想找一片净土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康桥是最佳选择。
于是负气出走,重游康桥。
在返回到中国的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一经典绝唱。
在这里,“康桥”明显有象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爱情理想。
《再别康桥》表现了他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和理想破灭后淡淡的哀愁。
异国康河情使诗人内心的忧伤在离别时无处寄托,因此,只能用诗歌来抒发。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从整首诗来看格调不高,低沉而又哀婉,在这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这与《再别康桥》大不相同。
和徐志摩不一样,戴望舒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小巷中,他少年时期不幸感染上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因为这一生理缺陷,少年时期常被讥讽和嘲笑,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
在他心里造成了阴影,使他变得孤独和忧郁。
他的忧愁像小巷一样无尽头地延伸。
特别是江南多雨,满心忧郁行走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是多么的压抑。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1925年戴望舒疯狂爱上了大学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因他面部不佳有麻子,苦苦追求但一直没有得到施绛年的接受,但他此时的心中还是侥幸存有一丝希望。
所以,这首诗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等待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正因为他对理想和爱情追求受挫,因此,他写下了《雨巷》这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复杂思想感情的诗。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愁还是写爱情理想不能实现,这与徐志摩有点相似。
诗人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从他对施绛年表白遭到拒绝就要跳楼可以看出这点。
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又飘过了,这与施绛年在他生命里出现,他们的距离是那么近而又是那么遥远甚为相似。
在这一年,诗人对这个爱情理想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虽然姑娘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只是刻意保持的距离让诗人觉得既近又远,在失望中又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
诗中很多地方都闪着施绛年的身影。
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
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穆丽娟)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3]. 还有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在诗人《我的恋人》一诗中也有可考之处。
诗人对他羞涩的恋人的描述很像施绛年。
而“丁香姑娘”也有着“恋人”的踪影。
当然,社会背景应该可以看作诗人情绪的催化剂,他的情绪在压抑已久的社会氛围和诗人感情受挫时彻底爆发了,因此有了《雨巷》。
又用“丁香”作为意象,“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柔弱、哀怨,走近、飘过、消逝、带有梦幻色彩。
表现他美丽而浓浓的忧愁。
江南雨巷的丁香结,解不开,许多愁。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灭,他一生为求一灵魂之伴侣,与张幼仪离婚后,满怀希望追求林徽因。
林徽因在强大的舆论下,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在父亲的劝解下用理性来对待这份爱情,她在挣扎中放弃了,为求一心灵之安宁。
当徐志摩遇到陆小曼,他死寂的心灵再次复活了,不管他是真心爱上了陆小曼,还是将一部分对林徽因的爱转移到了小曼的身上。
但从后来的《爱眉小札》和一些书信中可以确定他是爱陆小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