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汉语第六课《挑山工》教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 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写作和真实交际能力。
3.提高复述能力。
(二)德育渗透点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从挑山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含蓄的美。
1.尽可能的查找关于挑山工的资料,便于理解课文。
2.观察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2.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获得对挑山工的全面的认识。
难点:
1.怎样让学生揣摩挑山工的话语中含有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生活和胸襟。
3.怎样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学习什么。
三、教具准备
折尺、关于挑山工的投影片、画。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五、教学步骤
阅读理解课文(一)
(一)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要求:任务:①读懂每一句话,理解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和表述层次。
②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③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
1.小组阅读。可以是每个小组都读第一段,比赛看那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也可以是几个小组读第一段,其他的小组读第二段。要求读懂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段说明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
B.小组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
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C.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为什么总是跑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B.小组交流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腾云驾雾”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C.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课文阅读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什么是折尺形走路法,书上是怎样表述的?
问题2: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问题3: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阅读本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分别在什么地
方? 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3)注意作者对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思考为什么要突出其外貌特征?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谈一谈,最后全班交流。
3.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3)敞开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光穿鲜红的背心,显出健美黝黑的肌肉(形容走热了,赞颂其身体的健美)
矮个子、黑脸(职业特征)——白牙齿(反忖其黑)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
为什么要以作者的话引出问题来?(作者对这个问题一直解不开,存在心里,有这个机会接触挑山工,当然要问他了;从文字上来看,这是作者安排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出下面一段话)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 (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归纳一下,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谈谈对挑山工的话的体会:
(1)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2)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2.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3)这个从登山中得出来的道理,上升到普遍哲理上来看,指什么?
(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只要踏实坚持做,就能够达到自己定的目标)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上述哲理。
(七 )学习第七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