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ppt课件
点?
问题3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对“ 阴”和“晴”的描绘有何深意

问题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 《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有
何感受?
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
《画里阴晴》这篇文章的主题 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
分析。
思考题2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如何 通过描绘“阴”和“晴”来表 达他对人生的理解?
思考题3
《画里阴晴》涉及的艺术领域和历史 背景,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了 解多元文化。
培养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人文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对中职语文基础的影响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 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
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 特点和功能,有助于理解 《画里阴晴》的艺术价值。
《中西艺术比较》
比较了中西艺术的异同, 有助于理解《画里阴晴》 在中西艺术交流中的地位。
拓展阅读
《中国画论研究》
深入探讨了中国画论的精髓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画里阴晴》 所体现的中国画论思想。
《艺术鉴赏学》
介绍了艺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对《画里阴晴》的 鉴赏能力。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对《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 有何感受。
思考题4
如果你是《画里阴晴》的作者,你 会如何继续描绘“阴”和“晴”的
意境?请尝试写一篇短文。
06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01
02
03
《中国美术史》
详细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 展历程,为理解《画里阴 晴》提供了背景知识。
《艺术概论》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阴晴》教案15.画⾥阴晴【教学⽬标】知识和能⼒:学⽣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章的语⾔魅⼒。

过程和⽅法:通过⾃主学习、师⽣互动和合作探究的⽅式,进⼀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章论述的中⼼,艺术贵在创新。

难点: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感悟⽂章的语⾔魅⼒。

【教学⽅法】1.语⾔品读法:诵读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把握⽂章主旨。

【教学过程】1.导⼊课⽂:同学们,这⼀幅幅的江南⽔乡的画⾯,是否让你感受到了些许宁静呢?那么在有着特别敏锐的画家眼中,这丝丝细⾬⼜该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下⾯,就让我们⼀同⾛进画家吴冠中的散⽂《画⾥阴晴》。

2.简介作者作者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他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师,⼏⼗年来,他⼀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起。

曾留学法国多年,学习西洋⽔彩与油画技巧。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种,⽂集近⼗种。

2010年6⽉25⽇23时57分,吴冠中先⽣因病医治⽆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主要代表作品有《周庄》《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鸟天堂》、《黄⼭松》、《鲁迅的故乡》等。

个⼈⽂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选》《美丑缘》等⼗余种。

提问: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3.题解:课⽂题⽬中“阴”和“晴”分别指什么?明确: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相对于画的⾊彩⽽⾔。

“阴”指以“⿊⽩”为主的⾊彩,在朦胧中突显某些事物形象,讲究韵味;“晴”是指“亮、艳、丽、华、鲜”的强烈鲜明的⾊彩。

4.诵读课⽂⼩组讨论第⼀段问题设计:1.第⼀段写了什么?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作者为什么要引⽤这句题画诗呢?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个词?4.作者对“湿”有怎么样的态度?请在⽂章中找出相关的句⼦。

画里阴晴阅读答案

画里阴晴阅读答案

画里阴晴(yīn qínɡ)阅读答案画里阴晴阅读(yuèdú)答案画里阴晴阅读(yuèdú)答案【篇一:职中高二期末(qī mò)语文】class=txt>曲沃中职高二语文期末(qī mò)试题7、下列(xiàliè)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考试(kǎoshì)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a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b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__________c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 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8、下列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1、下列选项中读音有错误的一项()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b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排比)a 佳肴惆怅凛冽相形见拙c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设问)b 逶迤訇然饿殍熙熙嚷嚷(rāng rang) d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拟人)c 啰嗦嘟哝暴燥芒刺在背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吝啬隔膜(gémó) 慰藉再接再厉a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不能朗照;____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c 贾谊,东汉人,政论家、文学家,著有《贾长沙集》。

a 即使(jíshǐ) 也只是不过 b虽然也却不过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

《画里阴晴》第一课时

《画里阴晴》第一课时

吴冠中
整体感知
《画里阴晴》——说“画”的散文 品读
课文
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听录音概括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
路过故乡看到的雨景
问题解决
1.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写景又用到了 哪些修辞?桃红 Nhomakorabea绿,春雨霏霏
比 茶场——浓酣的水彩画 喻 古树老干——黑的像铁 拟人 柳丝——妖柔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默看 细雨湿桃花”这句题画诗? 这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诗和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小结
第壹 章节
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引出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概括段落大意 第2自然段:
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解决问题我最棒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 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的有 韵味”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易画油 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 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 式的对象。”
2.“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样的修辞,怎么理解
比喻 借代
第肆
小结
章节
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 以并行不悖。

课文小结
画里 阴晴
反面衬托
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 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 外有韵味?
因为“湿” “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小结
第贰 章节
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听录音概括段落大意 第3自然段:
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的原因以及对阴晴的不同感受和表现。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职画里阴晴阅读答案

中职画里阴晴阅读答案

中职画里阴晴阅读答案导读: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

有些同学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画里阴晴》的阅读答案,欢迎同学们来参考!画里阴晴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

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

我已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

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里阴晴》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向学生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并描述画里的情感。

第二章:绘画基础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组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画一幅简单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情感与绘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一幅自己心情的画作。

第四章: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1. 学生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 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 目标教学法2.体验感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朗读课文,欣赏油画1.集体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美2.欣赏东西方的油画四、分析第一二段1. 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中职语文《画里阴晴 》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画里阴晴 》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十五画里阴晴
练习与思考
一、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

”作者的心情是
参考答案:喜欢、兴味盎然等均可。

二、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参考答案:
作者的独特感悟: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三、根据文义,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 ) ( )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

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参考答案:B、F
四、第4自然段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比喻什么?请说出“鱼和熊掌”的典故。

参考答案:比喻“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它们可以并行不悖。

“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五、文章未尾作者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请联系全文,试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句话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末尾句的言外之意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技法、新的风格。

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画里阴晴》简析

《画里阴晴》简析

《画里阴晴》吹奏着一支创新得短笛吴冠中,《画里阴晴》就是她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得一种记述。

《文心独白》就是讲她对艺术得感觉、感悟。

这样得记述在她得著作中并不多见,认真品读之后,您会感觉令人受益非浅。

短文吹奏得就是一支创新得短笛著名画家吴冠中得散文《画里阴晴》,短小精悍,通俗幽默。

文章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得审美瞧法:湿得景色格外得有韵味。

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与微雨天得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得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得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得瞧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得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作者得创新体现在:她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得绘画风格、文章第4自然段中得几句话:“浓而滞得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得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与熊掌就是可以兼得得”,这里说明作者得绘画就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与技巧得糅合、短文吹奏得就是一支创新得短笛。

全文以“画里阴晴”为题,既就是对全文内容得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得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得意境。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从全文瞧,作者就是以自嘲语气表达了一个明确得观点:她会终身致力于油画得民族化与中国画得现代化得探索,兼取二者之长,融合两者之长,就是对绘画艺术得一种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就是本文得主旨。

任何得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就是没有出路得。

文章论述得中心:艺术贵在创新;文章中运用得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与独特行文结构都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得重要内容。

当然,当然文章涉及较多得美学理论,对于非美术专业得人来说,对“阴”与“晴”得审美体验与画家敏锐得视觉大有距离,对“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印象派”、“意境”缺少概念性领悟,很难理解画家把中国得水墨画与西洋得油画艺术融为一体得创作风格、如何消化接受这些“高蛋白”,需要一些厨艺得。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

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春荀》422万元人民币《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

三、分析课文(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

比喻,引用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

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明确:湿。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画里阴晴》。

本篇文章是一篇描绘四季变化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静谧,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美好。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讲解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如“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四季变化大自然的美妙春天生机盎然夏天热情洋溢秋天丰收冬天静谧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答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一片翠绿;花儿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它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画里阴晴》课件

《画里阴晴》课件

读最后一段 艺术贵在创新(合)(中心论点)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 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 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 ~1953年9月26日)
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 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 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 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 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 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 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 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 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 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 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 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 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 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 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 展览和个人画展。
5、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 自己立场的动摇? •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 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 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 还拿不定主意。
•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பைடு நூலகம்的名族化和中 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 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 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 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 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 的绘画风格。
蒙 娜 丽 莎 的 微 笑
•你能举出10个著名 画家的名字吗?
• 绘画有哪些种类?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5.《画里阴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5.《画里阴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十五画里阴晴课文分析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中心。

本文共4个自然段,结构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江南春雨,主人感到遗憾,画家却兴味盎然,因为“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尤其是桃花点点,映在万绿丛中,使人联想起“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

末句“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引出了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段首句紧承上段,说“湿,和绿竹都渗进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2句接着阐释,雨后,本来并不很协调的红土和绿竹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反倒显得协调了。

再拿穿湿衣服不舒服作反衬,说“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

但并非没有同好,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因为雨,画里的景物、形象、意境不同于晴日,成为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美。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谋雨亦奇。

”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坦言“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之后,说明自己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

水彩画是西洋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二者风格不同。

作者留学法国多年,学的主要是西洋油画和水彩画。

但作者的水彩画“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自有一香道理:西方风景画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而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这几句话虽然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但褒贬寓于叙述之中,作者显然不赞成西方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这一段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画里阴晴》教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画里阴晴》教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嫩(nèn)绿渗(shèn)进朦(méng)胧妖(yāo)柔意境事故变态投靠派生鱼和熊掌采用抢答法,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一)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
一、教学要求: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范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

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3、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文中说得委婉而已。

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

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

——“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4)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

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教学后记:本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教学中突出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就须深入字里行间把握作者思维跳跃的脉搏,引导学生顺着行文前进,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起、承、转、合,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在对文章的探讨上学生总显得力不从心,似懂非懂。

自己的看法更无从谈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