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一)人类生态学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

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

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

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

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新正统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

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A.相互依赖原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二、填空题(15分)三、选择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5分)五、论述题(1题,20分)1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社会学”一词,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在我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严复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者。

3、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即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

6、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社会舆论、时尚等•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畏惧心之上的。

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理论,他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感觉文化(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和观念文化(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个人的自主性强;越轨行为增多。

12、什么是社会问题?请举一例并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题集

《城市社会学》题集

《城市社会学》题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1.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哪个领域的研究?( )A. 城市经济发展规律B. 城市居民的心理状态C. 城市中人类社会活动及其与社会结构、环境的相互关系D.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答案:C2.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型”,用以描述城市空间结构?( )A. 马克思B. 韦伯C. 伯吉斯D. 杜尔凯姆答案:C3.城市化进程中,哪种现象描述了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 )A. 逆城市化B. 再城市化C. 人口城市化D. 城乡一体化答案:C4.在城市社会分层中,哪个阶层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 )A. 上层阶级B. 中产阶级C. 下层阶级D. 工人阶级答案:A5.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A. 社会控制B. 社会服务C. 社会整合D. 经济生产(注:此选项指的是社区作为直接经济生产单位的功能,而非社区内经济活动)答案:D6.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运动”通常指的是什么?( )A. 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B. 城市居民为了特定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动C. 城市中的体育运动D. 城市中的文化交流活动答案:B7.下列哪项是描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A. 城市居民的年龄分布B. 城市居民的性别比例C.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D. 城市居民的民族构成答案:C8.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哪种理念强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协调?( )A. 经济发展优先B. 可持续发展C. 城市化速度最大化D. 城市规模扩张答案:B9.下列哪项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城市居民如何利用城市空间和设施进行日常活动?( )A. 城市经济学B. 城市地理学C. 城市时间地理学D. 城市生态学答案:C(注:此处“城市时间地理学”是借用时间地理学的概念,强调时间在城市居民活动中的重要性,虽非标准术语,但用于本题中以增加题目多样性)10.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社会问题的范畴?( )A. 城市贫困B. 城市犯罪C. 城市住房紧张D. 城市绿化率高 (注:此选项为反向选项,描述的是城市环境的积极面)答案:D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1.城市社会学起源于______世纪末至______世纪初的欧美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逐渐形成。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学: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 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 经济学: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学: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城市化:一个地域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他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向城市特征的转变。

2.集体消费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概念在城市社会学中的提出源于卡斯特。

它是指“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Castells, M.1976b,75)。

例如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和闲暇的满足、医疗、教育等。

卡斯特认为,都市系统分析不能分离于整个社会系统分析,都市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功能,这个功能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是经济。

而在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上,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生产和交换,而是消费。

所以消费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中的核心问题。

卡斯特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运动论来解释城市过程,认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在卡斯特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个明显作用不是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上。

集体消费是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

因为集体消费是适应于居住在某一个空间区域中的人的,因此它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所指对象。

而且,提供这种服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政治动员,因为它会引发旨在通过集体消费的现存模式进行抗议来改善都市条件的都市社会运动、抗议团体等。

卡斯特认为,因为这些抗议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它们与工人阶级运动联系起来,可能会具有革命性的潜在力量”。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城市社会学复习第13章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1.城市社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1)传统社区:以城市旧城区的老街坊为主,多具有较长历史,其中很多居民在城市居住了数十年,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

(2)公房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类型,居民多以单位住房分配的形式获得住房使用权。

(3)商品房社区: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题形成的社区,住房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可以个人直接购买也可以单位购买后分给个人。

(4)边缘社区:属于由农村向城市演替的社区,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混乱的社区。

2.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物质和文化生活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及增进社区成员互动,从而促进社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原则:a.可操作性和持续滚动原则b.以人为本原则c.地域性原则d.规模效益原则e.系统性原则第12章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1.社会人口分析(1)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未来社会人口规模可能出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用地和各类设施的供给规模。

常用方法包括时间预测法、因果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等(2)人口结构:社会人口在年龄、性别、就业和家庭等方面构成的不同,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对城市公共资源需求的差异,因此需要在规划中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3)人口流动:随之我国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内部人口迁移现象的加速,既折射出城市资源和机会的空间分布差异对于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机制,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现象,并给当地的服务共享、子女就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4)人口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等行为模式的转变,也会影响到城市不同类型用地的配置比例,以及各类服务设施的供给2.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目标(1)保障社会公平,关注面向弱势群体的资源供给和能力提升(2)促进社会融洽,避免社会空间的过渡分异与隔离(3)提高生活质量,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3.城市社会结构分析根据人们社会属性的不同,城市社会结构分析的内容有以下方面(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男(女)性别构成=男(女)性人口数/总人口数*100%(2)年龄结构:包括老年人口比重、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抚养比这些常用指标,不仅可以作为预测未来人口自然增长规模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群体关于城市就业、住房以及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变化,指导规划进行调整(3)家庭结构:反映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构成情况(4)民族结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因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需要予以特别关注(5)职住结构:在城市中一个人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常常呈现出空间分离的状态,从而产生职住分离的特殊城市现象一般用“昼夜人口比”来测度某个特定地域内的职住结构。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2、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

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结节性: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商品、信息等具有吸引作用,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聚中心,这种现象称为城市中的结节现象。

6、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7、社会结构: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8、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9、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10、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涉及角色,特别是职业的改变,但在社会阶层上没有变化。

11、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12、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态与⽣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类⽣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法的三个层次:⼀是城市社会学⽅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法体系。

第⼆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主要承担军事、⾏政职能,⽽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盾,⽽西欧的城市内部⽭盾则是⼯商业者、⾃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格”及其成因⽅法,分析“乡村⼈格”及其成因。

答:第⼀个因素:⼈⼝规模。

农村⼈⼝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个因素:⼈⼝密度。

⼀⽅⾯,密度减少,⼈与⼈之间的压⼒变⼩,是⼈与⼈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

第三个要素:⼈⼝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活实名性和个⼈性程度提⾼。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4. 城市化研究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资本积累;集体消费。

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一、绪论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1)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孙明洁)(2)定义2: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唐忠新)2、城市社会学有哪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以及系统的方法。

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系统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组织其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从横的方向看是系统的,需要探讨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纵的方向看是动态的,需要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结构包括区位结构、生态结构、社会(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应研究城市起源与演变、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3、梳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1)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①人类生态学派,包括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重点是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社区学派,包括城市性理论、社区权力研究、城市社会网研究,研究重点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

③结构-功能学派,包括体系论、互动论、冲突论,研究重点重点是社会的要素、城市结构、子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

(2)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产生):①法国-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消费社会学);②美国-哈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③英国-帕尔-韦伯学派,包括住房阶级理论、城市经理人理论。

特点是猛烈抨击人文生态学,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展开一场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谁的利益的争论。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城市发展简史、发展动力1850年前,没什么发展。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扩张。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运输,通讯)带来重大的社会后果,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态(中产阶级产生、国际贸易发展、工业集中、行业协会)。

∙S曲线。

慢-快-慢-停。

∙19-20世纪快速城市化,城市人口比例快速增加。

农村->城市移民;同时,农村人口下降。

∙如今发达国家城市化走向停滞;城市通过一般的人口增长而增长。

–大量的农村->城市移民不再存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多非农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就业优势–社会网络–通讯与交通∙城市、农村人口的双重增长-> 城市化不等于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 给政府带来挑战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间极化–低密度发展,对传统“中心-腹地”模式的偏离–国际移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往往聚居于少数超大城市,亚洲和非洲城市具有非常高的成长率(绝对人口数),可能会造成“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最近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发生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就人口增量而言,亚洲长期占主导性地位•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将持续下降,欠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将保持稳定•越来越多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在人口过千万的大型城市中•大型城市群的增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大型城市群是增长的焦点•城市与都市概念辨析城市:明确边界(可变),连续,行政区域。

对都市抽象概念的简化。

都市:一系列联系要素,抽象(人口规模、密度、经济功能、劳动力供求、行政管理……)都市概念的三个方面:三要素:生态学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生态学:人口规模&密度经济:经济功能与经济活动(sometimes城乡难辨)社会:社会特征,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行为、价值观、行为方式方面的区别。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类聚居在城市社会⽣活中形成的⽣活⽅式和⼈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规模:众多⼈⼝密度:密集⼈⼝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产⼒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产⼒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本学者⼭⽥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般性质,⾮农业的⼟地利⽤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起的⽹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特征;密集性(⼈⼝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化密集)、⾼效性(⾼效率和⾼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规模⼤、密度⾼,⼈⼝异质性强,社会分⼯复杂、专业化程度⾼,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化世俗化,⽣活⽅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理的、⽂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为我们多⾯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建筑语⾔的特点(1)希腊(西⽅)建筑的语⾔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城市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城市社会学最基本的概念。

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3、里坊制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4、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空间角度: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即室外的、位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承载城市公共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

(2)功能活动角度:从功能与内涵角度来划分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和内容的场所就是公共空间,它既可能是室外的(如公园),也可能是室内的(如茶馆)。

5、门禁社区弗兰纳根对美国郊区的“门禁社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它是居住联合体的一种类型,它在通往社区的道路上设置大门;限制进入口数量;社区四周建起围墙和篱笆;雇佣私有的保安,使用摄像头和红外线探测器等。

6、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7、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要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的业主、居住社区的开发商、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以及网站管理者等。

8、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公共交通是指城市范围内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渡轮、索道等交通方式。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考试说明: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考试形式:机考考试时间:6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1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BCDEA.贸易B.军事C.法律D.社交E.政治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1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BC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1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ABCDEA.封面信B.指导语C.问题D.答案E.编码1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ABDEA.观察法B.文献法C.访谈法D.问询法E.跟踪法2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519、人口迁移的界定角度主要包括:ABEA.时间属性B.空间属性C.经济属性D.文化属性E.目的属性520、解释社会流动的理论主要有:ABA.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B.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理论C.布迪尔的社会资本理论D.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E.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521、功能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ABCDEA.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社会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B.阶层反应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C.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全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配的D.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E.社会的阶层结构经由社会变迁而变122、关于迪尔凯姆城市社会的学说,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农业社会是一种机械的联合B.城市社会是有机的结合C.分工是城市的重要特征D.城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E.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2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ABCDEA.景观学派B.社会生态学派C.区位论学派D.行为学派E.结构主义学派124、基层自然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DEA.居住生活单元B.居住小区C.居住区D.里弄E.居民大院125、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BCDA.死亡B.人口C.气候D.道德价值E.民族性526、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4.城市社会学的含义是指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5、城市型状态的主要特征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

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⑴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⑵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⑶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⑷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⑸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⑹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6、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所替代。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

基本观点: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果。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

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 School)主要观点: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

城市是人造的,但城市又制约人的生活。

工业城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主要观点: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主要观点: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

主张应以社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

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主要观点: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

社会权力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一种力量。

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7.个性系统的组成个性特征包括固定的心理品质和流动性的个性特点①定势体系(态度系统):具有调节行为功能及选择影响的作用;②动机系统(需要系统):具有发动与维持行为的功能及行为方向的作用;③自我态度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8.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含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区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根据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9.社会角色的失调⑴角色冲突: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的冲突⑵角色不清⑶角色中断⑷角色失败10.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类型1、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学习⑷目标动机2、人类社会行为类型:按社会后果分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1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

(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4)并不仅仅只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

(6)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12.社会互动的情境:1、规模情境:⑴二人关系⑵三人关系⑶多人关系2、目的情境:⑴熟悉情境⑵工作情境⑶社交情境3、关系情境:⑴情感关系⑵工具关系⑶混合性关系4、空间情境:⑴自然空间⑵社会空间1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

如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1、合作2、竞争3、冲突4、强制5、顺从与顺应14、人的社会化理论1.“镜中我”(库利)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的自我的概念‘2.角色扮演(米德)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3.埃里克森8阶段4.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15、社会化的含义、内容、类型及主体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生活目标社会化4、角色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6、个性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成人时期)、4.逆向社会化(老年社会化)、5.再社会化社会化的主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同龄群体⑷工作单位⑸邻里与社区⑹大众传播媒介16、社会化的生命周期⑴儿童期特点:儿童主要靠感觉、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儿童期具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⑵青年期特点:青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易导致自我认同危机。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应及时化解,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如青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⑶成年期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个人继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主要任务:继承、传递、创造⑷老年期特点:生理——衰退状态心理——自我认同弱化,思想言行趋于保守角色转变——退出职业活动;祖父母;丧偶17、社会化的具体内容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民族社会化、4.法律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18.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⑴初级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无论是邻居、儿童游戏群体,还是朋友圈子都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形成的。

社会组织:如工厂、商店、机关、学校等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⑵初级群体成员对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初级群体活动:个人将自己的个性全面投入进去,可以表现出自己全面的个性、深厚的感情、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

其成员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

社会组织:很难考虑和照顾到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

⑶初级群体成员互动的自觉性;初级群体: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