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常用6种抗血小板药物一文梳理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1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m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常用剂量为100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50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m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0mg ,每日两次,饭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0m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0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 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心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抗凝血药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液凝结,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降低心脏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及其使用说明。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可用于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变得更稀薄,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使用剂量通常为每天75-150毫克,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确保剂量不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可以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是一种处方药。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为每天75毫克,维持剂量为每天75-150毫克。

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该密切注意出血的迹象,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3. 華法林:華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血药物,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减慢血液凝结的速度。

使用華法林的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剂量,并经常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所需抗凝程度,剂量通常在每天1-10毫克之间。

因为華法林与其他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使用时需要密切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也逐渐出现在临床实践中。

其中,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是最常使用的两种。

与華法林相比,这些药物具有快速起效、作用稳定和无需频繁监测的优势。

但是,因为它们的用法和剂量略有不同,患者在使用之前应该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总结起来,心脏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使用这些药物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一文盘点: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

一文盘点: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

一文盘点: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大类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多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使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现就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总结如下。

冠心病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1)如无禁忌予阿司匹林75〜100mg/d,不耐受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1]。

(2 )择期行冠脉支架术(PCI)者:阿司匹林100〜300 mg ,100 mg/d (长期)+氯吡格雷300〜600 mg (术前>6 h )/600 mg (术前2〜6h ),氯吡格雷75 mg/d 。

金属裸支架(BMS )至少4 周,药物洗脱支架(DES )至少6 个月[2,3]。

2.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 :(1)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替格瑞洛(无禁忌证、缺血中-高危者首选)180 mg 或氯吡格雷300 mg (保守治疗者)或600 mg (行PCI者)。

(2 /阿司匹林75〜100 mg/d (长期)+替格瑞洛90 mg , 2次/d 或氯吡格雷75 mg/d 或(至少12个月),如阿司匹林禁忌,予氯吡格雷75 mg/d (长期/。

(3 /需用GPn b/川a 受体拮抗剂情况:①紧急情况或冠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②拟行PCI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者;③未知冠脉病变者,不推荐予此类药物预处理。

3.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3] :(1)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 75〜100 mg/d (长期)。

(2)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①溶栓者:氯吡格雷150 mg (<75岁)或75 mg(>75岁);②行PCI者:替格瑞洛(无禁忌证首选)180 mg , 90 mg ,2 次/d 或氯吡格雷300 〜600 mg , 75 mg/d 或至少12个月;③未溶栓或未行PCI者:氯吡格雷75 mg/d 至少12个月。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医学界发展了许多方法和药物。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在防止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特定细胞表面受体或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一个酶——环氧化酶,从而干扰血小板合成一种化学物质,阻碍血小板的凝聚。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和其他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上一种叫做ADP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凝集信号传导,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

3.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从而阻碍ADP的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的血栓风险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剂量。

2. 合理用药时间: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但应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3. 注意副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规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2. 血栓阻塞的急救: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的血栓性疾病的急救处理,以快速恢复血流和防止血栓扩大。

3. 术后抗凝:在一些大型手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科普抗凝血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结问题。

血液凝结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可防止过多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容易过度凝结,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疾病。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凝血酶药物两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抗凝血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要点。

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等。

2.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树皮提取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比伐卢定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

3.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ADP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

二、抗凝血酶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通过活化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由于其方便使用和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房颤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不足又可能使血栓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以调整剂量和监测疗效。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引言:冠心病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症,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预防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原理、常用药物以及药物选择的相关因素。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原理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等。

这些药物作用于不同的血小板功能靶点,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二、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产生TXA2为主要作用机制。

它通过不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酶,阻断TXA2生成的关键酶,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与其受体P2Y12的结合,阻断ADP信号转导通路,减少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效果。

3. 波立维:波立维是一种磷酸二酯酶-3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的cAMP水解酶,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功能。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因素1. 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是首选;而对于非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常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或波立维。

2. 防止再发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患者伴随有高度或中度冠状动脉狭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常会更加积极,如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血压和血糖的综合管理。

3. 个体化治疗:选择抗血小板药物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胃肠道道病变史、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例如,老年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和波立维,因为他们更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积聚。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 出血风险: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特别是伴有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科常用药,是预防动脉血栓事件及其复发的基石。

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众多,有什么区别?该怎么用?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药理机制:01、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 COX-1 从而阻止血栓素 A2 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 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

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

阿司匹林的肠溶制剂为临床常用制剂,根据肠溶制剂的设计原则,理想的服用时间是进餐前。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 1 次,预防用量一般一日50~150 mg,治疗用量一般一日300 mg。

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

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

(2)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可引起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

(3)考来烯胺类与阿司匹林合用会形成复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

02、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用于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脂或血糖代谢障碍等;也可用于体外循环手术时防止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每日剂量为200~400 mg,分 2 次口服。

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宜减半。

注意事项:(1)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秘、头痛、头晕、皮肤过敏反应、齿龈出血及鼻出血等。

如出现荨麻疹样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2)治疗期间必要时需进行出血时间测定。

03、氯吡格雷P2Y12 受体拮抗剂,为无活性前体药物,需经肝脏活化后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而阻断 P2Y12 依赖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 复合物,有效减少 ADP 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半衰期为 6 h,常规剂量起效时间为 2~8 h。

药学药理学重点药物速记

药学药理学重点药物速记

药学药理学重点药物速记1. 乙肝治疗药物- Nucleos(t)ide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干扰素类药物:乙肝免疫球蛋白、干扰素α-2b、干扰素α-2a2. 糖尿病治疗药物- 胰岛素类药物: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磺脲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3. 高血压治疗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培哚普利、赖诺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 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 利尿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4.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卡维地洛- 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毛花苷C、毛花苷K5. 高血脂治疗药物- 强效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罗伐他汀- 胆酸螯合剂:巴布洛酮、草酸酰胺、依折麦布6.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药物- 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氟替卡松、倍氯米松- 快速作用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 - 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扑尔敏、非那根7.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物-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克拉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 抗酸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抗腹泻药物:复方酮康唑软胶囊、骁力芬胶囊、洁尔阴洗剂8.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氨基丁酸- 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舍曲林、帕罗西汀- 镇静催眠药物:地西泮、劳拉西泮、罗拉西泮9. 免疫调节剂-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美罗华、他克莫司- 细胞因子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达芦珠单抗10. 抗生素药物- 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以上是药学药理学中一些重点药物的速记,涵盖了多个疾病领域。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4种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你知道几个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4种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你知道几个

脑梗死患者常用的4种抗血小板药物,优缺点一文讲清提起来抗板药物,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抗板药物,顾名思义,就是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和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过程,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都有哪些呢?有什么特点?该如何使用?今天一文说清。

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最初是作为一种解热镇痛消炎药在临床使用,后来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作用,阻止血栓素A2的形成,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上,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的推荐剂量为75-100mg/d。

安全性方面,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的损伤作用。

因此,胃肠道毒性反应是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出血、溃疡、甚至是穿孔。

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氯吡格雷为P2Y12受体拮抗剂,减少与ADP结合位点,进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进而发挥抗板作用。

用于血小板抑制作用时,常用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每天一次。

安全性方面,由于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需要经过肝脏CYP2C19的代谢后,方可成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因此,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如果不得不同时服用,可选用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

三、西洛他唑西洛他唑是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主要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的活性,进而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使用方法上,推荐剂量为一天服用两次,每次0.1g,使用剂量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调节。

安全性方面,应当注意出血的发生风险。

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大便潜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应当及时就医。

四、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相同的是,吲哚布芬也是一种可逆的选择性的COX-1的抑制剂。

因其对COX-1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因此,使用过程中,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出现风险发生率低。

临床上可作为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引言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主要起到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和聚集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案。

抗血小板药物概述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常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等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在血小板上的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等。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特异性P2Y12受体拮抗作用,阻断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常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血栓预防。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阿司匹林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325毫克。

2.心脏病及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100毫克。

3.心脏病及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中度剂量:每日口服160-325毫克。

4.长期服用:根据医生的指导,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检查。

氯吡格雷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毫克。

2.高风险人群剂量:首次口服300毫克,之后维持每日口服75毫克。

3.使用期限:对于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氯吡格雷的使用期限一般在1年至终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替格瑞洛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首次口服180毫克,之后每日口服90毫克。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前要先行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治疗。

3.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一般在病情稳定后,按照医生的指导长期口服。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抗凝药物是一类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凝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防止血管内膜受损后形成血栓。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2. 直接抗凝药物直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它们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或合成来达到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疾病。

3.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剂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它们通过与凝血酶原激活剂结合,抑制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疾病。

4.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氨甲环酸、替布普罗林等,它们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强血栓形成的能力。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抗凝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2. 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液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3. 抗凝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如出血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4. 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外伤等行为,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总之,抗凝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严格遵守医嘱进行用药。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血
栓形成。

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
血小板中的Cyclooxygenase(COX)酶,从而减少血小板生成的血小板聚集因子,防止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
抑制ADP受体,阻断ADP的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

3. 依达拉奉(prasugrel):依达拉奉是一种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与氯吡
格雷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但相比之下,依达拉奉具有更快、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4. 替格瑞洛(ticagrelor):替格瑞洛也是一种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

与氯吡
格雷和依达拉奉不同的是,替格瑞洛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因此作用更加可靠并且具有预测性。

5. 普拉格雷(prasugrel):普拉格雷是一种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新一代抗血小板
药物,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肌梗死、中风和死亡风险。

这些抗血小板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然而,每种药物都有自身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导。

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

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

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
血小板对于身体作用是比较大的,所以当血小板出现了问题以后,那么很多的患者都特别担心,因此就想全面了解一下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下面的内容就给很多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详细介绍了一些药物,所以想尽快康复的一些患者,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下。

1 啊司匹林
本品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G2和H2合成受阻,从而间接地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功能而发挥抗血栓作用,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

2 双嘧达莫
对血小板有较强抑制作用。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 的降解,使cAMP增高,也能抑制腺苷摄入,使cAMP浓度增高。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与阿司匹林合成防治血栓性疾病,与华法林合用防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3. 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等P2Y12受体抑制剂可在阿司匹林之外产生进一步的抗血小板作用。

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均为前体药物,需要在体内生物转化后才能起效。

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可在2小时内产生抗血小板作用,而60mg负荷剂量的普拉格雷在30分钟内就可起效。

二者停药后的消除时间需要7-10天。

目前为止,尚无临床研究显示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氯吡格雷剂量是有效的,也无临床研究发现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持续恶化转归。

由于会增加出血风险,普拉格雷禁止用于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的患者,也不建议用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

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在全面进行了解以后,很多的患者已经全面了解了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为了保障自己的血小板能特别的健康,一定要通过以上介绍的药物,通过全面的进行治疗,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引言: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及抗凝治疗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明智、科学、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3.氯吡格雷(clopidogrel)4.替格瑞洛(prasugrel)5.依他伐利新(ticagrelor)二、抗凝治疗策略1.华法林(warfarin)口服长期抗凝2.非维生素K依赖性口服抑制剂3.低分子肝素(LMWH)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三、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该明智地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副作用。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NSAID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止痛和消炎的非处方药物。

然而,具有显著的阻止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副作用。

在慢性使用 NSAIDs 的患者中,如: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等需考虑是否暂停长期使用。

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ASA 是一种常见且易获取到的草本制品及非处方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栓塞、心肌梗死、卒中等。

注意联合伴有高胃酸异态产生等胃肠道溃疡风险因素可能需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患者应低剂量长期使用止病。

3.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广泛使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可通过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诱导的血栓栓塞。

适用于非 STEMI 危险 ( 无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灶) 和 NW 粘附在位 stent 投放 PY2Y12 复查恶化或 PCI 血管内再狭窄等情况。

4.替格瑞洛(prasugrel):替格瑞洛是一种 ADP P2Y12 受体拮抗剂 , 又被称为胺替比洛专业市场。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其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凝血过程。

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帮助读者合理使用这类药物。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1. 无症状的血小板聚集异常:某些人体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尽管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此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已经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些药物可以预防或减轻再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

3. 控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动脉疾病: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保持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及使用说明1.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适应症包括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常见的剂量为75-10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氯吡格雷:适应症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剂量为75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替格瑞洛:适应症主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的剂量为9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布洛芬:适应症主要是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剂量为300-60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依克格列酮:适应症为口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常见的剂量为75-15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注意事项1. 服药时间和剂量:根据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药,切勿擅自调整。

2. 注意副作用: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引起胃溃疡、出血等副作用,特别是在使用其他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抗血小板药适应症与使用说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抗血小板药适应症与使用说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抗血小板药适应症与使用说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风险概述: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以减少心脑血管风险。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1. 脑血管疾病:对于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的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再发风险。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2. 心肌梗死: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药物选择。

3. 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常用的药物。

4. 血栓性疾病:一些特定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说明1. 药物种类: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用药方案。

2. 用药方式:口服是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方式,但有时也可以通过静脉给药。

用药剂量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3. 注意事项:a. 过敏史: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告知医生是否有过药物过敏史,以免出现过敏反应。

b. 并发症: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出血等并发症,特别是在手术前后或受伤后。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风险和利益。

c.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与抗血小板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

d. 持续时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时间可能较短;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

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心脑血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常用6种抗血小板药物一文梳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急性期、二级预防的主要治疗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本文对于临床常用的6 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机制、药代动力学、出血等并发症处理、低反应性人群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以便于临床医生能够合理选择用药。

1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过程首先,我们来聊聊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过程。

如下文中的图片所示,在细胞外基质(ECM),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VI,受体GPVI)及GPIb-IX-V 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MF)等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附着在胶原蛋白(collagen)上形成活化后的血小板。

随后,在整合素αIIbβ3 的介导下,纤维蛋白原通过「桥联」的方式,两端与不同的αIIbβ3 结合,最终导致血小板的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还会释放内源性二磷酸腺苷(ADP)和血栓素A2(TXA2),最终导致更多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

而上述机制中提到的相关分子,也就成了抗板药物的治疗靶点。

图 1.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过程2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靶点及机制。

图 2.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靶点及机制3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01. 阿司匹林1)机制: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导致TXA2 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约为0.3~2 小时,清除半衰期与剂量相关;肠溶片较普通片吸收时间可延长 3~6 小时。

因此,快速起效时可选择嚼服。

3)功能恢复时间: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 7~10 天。

4)代谢途径:阿司匹林经由肾脏代谢,因此,使用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

禁用于合并氨甲蝶呤时,可能会减少其肾清除。

5)合并用药:同样作用于水杨酸的NSAID,如布洛芬等,合并时也需要谨慎。

此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磺唑酮等,也可能需要谨慎。

6)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哮喘。

7)服用时间: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退热止痛,肠溶型的阿司匹林不会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下溶解,而会进入碱性的环境,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多建议餐前服用。

同时由于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氯吡格雷。

02. 氯吡格雷1)机制:氯吡格雷经过 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 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 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 7~10 天。

4)代谢途径: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 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

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及弱代谢(*2/*2,*2/*3)。

因此,对于携带 *17 等位基因的患者,应该注意其出血风险;对于中等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剂量或者换用其他药物;对于弱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换用其他药物。

5)合并用药:由于氯吡格雷经由CYP2C19 代谢,因此,应该避免与 CYP2C19 抑制剂合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抗真菌药(氟康唑、伏立康唑)、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抗抑郁药(氟西汀、氟伏沙明、吗氯贝胺)、抗血栓药(氯苄吡啶)、抗组胺药(西咪替丁)以及抗生素(环丙沙星、氯霉素)。

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使用泮托拉唑、兰索拉唑,也可使用除西咪替丁以外其他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03. 替格瑞洛1)机制:作为非噻吩吡啶活性药物,替格瑞洛可以可逆结合P2Y12 抑制剂,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起效时间更短,仅需0.5~4 小时。

3)作用消失时间:作用消失时间也更短,仅需3~5 天。

4)代谢途径:不同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经由 CYP3A4 代谢,不受 CYP2C19 基因型的影响,因此,根据最新的 CHANCE-2 研究,可以作为对于 CYP2C19 等位基因缺失患者的替代治疗手段。

患者中重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类似,但总出血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

5)合并用药:与CYP3A4 强抑制剂连用时应谨慎,包括抗真菌药物(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抗生素(克拉霉素)、抗抑郁药(奈法唑酮)、抗病毒药(各种那韦)连用;同时,也尽量避免与 CYP3A 诱导,如利福平、地塞米松、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苯巴比妥连用;对于降脂药辛伐他汀及洛伐他汀,使用剂量不超过40 mg;使用地高辛时应该注意监测;此外,尽量避免与SSRI 连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6)不良反应:替格瑞洛具有呼吸困难的副作用,多发生于安静状态下;此外,替格瑞洛还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等;替格瑞洛可能会升高尿酸,因此,慎用于痛风患者。

此外,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相对高于氯吡格雷患者。

7)注意事项:替格瑞洛的使用为首剂 180 mg,此后90 mg,bid,可以鼻饲。

如患者漏服,下一次口服正常剂量即可。

替格瑞洛换用氯吡格雷时需要口服负荷量;反之,起始180 mg 后,正常90 mg,bid。

04. 替罗非班1)机制:作为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 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可逆性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

2)临床应用: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采用早期介入治疗策略且不准备在诊断后4~48 小时内进行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首先予0.4 μg/kg/min 静脉输注 30 分钟,继以0.1 μg/kg/min 的速率持续静脉滴注。

经皮冠脉介入术:对于计划在诊断后 4 小时内进行 PCI 的 NSTE-ACS 患者或计划进行直接 PCI 的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予25 μg/kg 快速静脉推注,在 3 分钟内完成,继以0.15 μg/kg/min 的速率维持静脉滴注 12~24 小时,最长可达 48 小时。

3)注意事项:目前替罗非班的适应证主要为用于心梗的治疗。

现仅有注射用药,禁忌证为出血。

05. 西洛他唑1)机制:西洛他唑可以通过磷酸二酯酶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 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 浓度上升,使血管扩张,增加末梢动脉血流量。

2)注意事项:目前西洛他唑主要用于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现国内无注射用药,禁忌症为出血及充血性心衰。

3)用法:100 mg,bid。

06. 双嘧达莫1)机制:双嘧达莫可以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 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 浓度上升,使血管扩张,增加末梢动脉血流量。

此外,其还可以抑制血小板摄取腺苷、抑制TXA2 以及增强内源性 PG1。

2)注意事项:禁忌症为出血;副作用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07.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目前还有多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仅有注射),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贝前列素(多用于慢性闭塞),5-HT 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用于慢性闭塞)。

近年来,糖蛋白VI 抑制剂Revacept、蛋白酶激活受体 1(PAR-1)沃拉帕沙、可逆性 COX-1 抑制剂吲哚布芬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表 1. 3 种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特点总结3抗板药物的并发症及处理在临床中经常可以遇到坚持抗板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用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或无法耐受,仍反复发生血栓事件的情况。

01. 出血风险及处理出血是使用抗板药物的患者最常出现的副作用。

年龄、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将增加上述事件发生的风险。

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屏障,同时,不利于胃粘膜修复。

而同阿司匹林相比,吲哚布芬可以减少胃肠反应及出血风险,因此,可能可以作为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用药。

西洛他唑也可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且联合用药没有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但由于其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只能用于非冠心病患者。

尽管不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P2Y12 抑制剂会阻碍溃疡愈合,因此,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严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对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具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可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者胃粘膜保护剂加H2 受体抑制剂,也可使用吲哚布芬/西洛他唑合并氯吡格雷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血,轻度出血无需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红蛋白下降大于30 g/L,但尚未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可先停用阿司匹林;一旦出血停止,应该尽快恢复抗血小板治疗,3~5 天后恢复氯吡格雷,5~7 天后恢复阿司匹林,或者换为西洛他唑及吲哚布芬。

02. 痛风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可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及痛风复发,因此,慎用相关药物治疗。

03. 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低反应性通常指由于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反应不同,某些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仍较高(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血小板活性抑制不足),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

常见原因:多有遗传因素(COX-1 基因、P2Y12 受体基因多态性)、药物使用不规范(依从性差、剂量不足)、药物相互作用(如NSAID 竞争性结合COX-1)、合并症(高龄、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小板更新加速(手术、感染及出血)等。

对于高危缺血风险预后较差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及血小板功能检测,进一步明确原因,选择适合的药物。

今日提问鉴于有些亚洲患者在遗传上不具备将氯吡格雷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的能力,因此替格瑞洛可能是亚洲患者的更优选择,您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区分享您的诊疗经验~首发 | 神经时间策划 | 时间胶囊投稿|****************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1] van der Meijden PEJ, Heemskerk JWM. Platelet biology and functions: new concept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Nat Rev Cardiol,2019, 16(3):166-179.[2]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03):183-194.[3] 韩雅玲,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