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之间的区别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cf7ce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1.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治疗冠心病的常见药物包括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来减轻心肌缺血的症状。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之间的临床效果到底有何异同?本文将通过对两种药物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为读者呈现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的优缺点。
我们来看一下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它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心梗、中风和死亡。
替格瑞洛还可以有效减轻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的作用机制略有差异,但它们的临床效果却非常相似。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这两种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来决定是使用替格瑞洛还是氯吡格雷。
除了临床效果之外,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也是患者和医生关注的重点。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都可能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风险。
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更改用药剂量或擅自停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在总结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具体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来决定。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观察对比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实际价值
![观察对比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实际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13075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4.png)
观察对比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实际价值【摘要】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药物,两者在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应用、优势和不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实际效果,分析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实际价值,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意义和启示。
本文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冠心病、心肌缺血、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治疗方法、应用、优势、不足、耐受性、依从性、实际价值、未来研究、意义、启示。
1. 引言1.1 介绍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目前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药物。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老一代的P2Y12受体拮抗剂,也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在药理作用上更为选择性,对P2Y12受体的拮抗作用更强,而且不需要代谢酶的转化就能发挥作用,作用更为迅速。
替格瑞洛的清除时间更短,在停药后更快恢复血小板功能,减少出血的风险。
氯吡格雷作为老一代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并且价格更为经济实惠,更适合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选择。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各有优势和适应人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做出选择。
接下来将对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1.2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冠心病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方法多样化,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种方式。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它们通过不同的药理作用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还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54465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c.png)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是两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上有何不同?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份关于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比较的文章。
替格瑞洛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P2Y12受体来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可有效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与氢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具有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的抗血小板作用。
由于它的作用机制不同于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以提供更加持久和稳定的抗血小板效果,减少了药物间个体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氢氯吡格雷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的激活来阻止血小板聚集。
氢氯吡格雷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虽然氢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可靠,但它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达到稳定的抗血小板效果,以及对于CYP2C19酶代谢的个体患者可能存在反应不良的情况。
在比较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时,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项名为PIONEER AF-PCI的临床试验发现,替格瑞洛相较于氢氯吡格雷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尤其是在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
替格瑞洛治疗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PCI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比之下,氢氯吡格雷虽然在一些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与替格瑞洛类似的抗血小板效果,但在对于特定脆弱患者群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
而且由于氢氯吡格雷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发挥作用,并且受到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可能导致一些患者对药物反应不足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ACS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规范药物治疗
![ACS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规范药物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ec31e6f84254b35effd348e.png)
ACS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规范药物治疗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是指患者首次接触到医生、护理人员、或者其他急救人员(可以给患者提供ECG和初始的治疗措施)的时间,FMC可以发生在院内或者医院外。
China PEACE研究表明2001-2011年STEMI患者平均心肌总缺血时间至少10小时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入门时间无明显改善,严重影响救治成功率。
而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显示,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 h,三级医院长达8 h。
造成ACS患者救治延期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早期再灌注治疗不及时及药物治疗的不规范。
对于ACS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缩短FMC尽快明确诊断并尽早启动规范药物治疗,是ACS实现再灌注治疗的基石,而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探讨ACS患者FMC的规范化药物治疗。
(一)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转变2017 ESC及中国专家共识首次取消D to B时间,特别提出FMC 概念,强调FMC在10分钟内完成ECG,对于无条件开展PCI或转运超过120min应立即启动溶栓治疗;缩短FMC至开通梗死动脉时间是ACS再灌注的关键,FMC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则是ACS诊治的基础;(二)ACS患者FMC规范抗栓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分为阿司匹林及P2Y12受体拮抗剂,是ACS核心治疗药物。
2016中国ACS诊治指南及2017年ESC STEMI等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无论ACS患者采取何种治疗策略,如无禁忌,所有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首剂负荷量150~300mg(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并以75~100mg/d的剂量长期服用(I,A)。
同样,一旦诊断为ACS,均应尽快给予P2Y12受体抑制剂。
除非有极高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联合应用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并维持至少12个月(I,A)。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e4276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d.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
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组在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率和改善血糖控制方面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
讨论部分分析了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指出替格瑞洛可能成为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强调替格瑞洛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临床效果、比较、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临床意义、结论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在患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往往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糖尿病不仅会加重冠脉病变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还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性和炎症反应,导致冠脉疾病的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成为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时,两者的临床效果究竟如何,以及在不同患者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以评估两种药物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和疗效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在治疗这一人群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52b70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7.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缺血导致的胸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作为两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那么,这两种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有何区别呢?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替格瑞洛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它与阿司匹林一起组成双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中起到重要作用。
替格瑞洛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
而氯吡格雷同样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通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作为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一、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有显著优势。
研究数据显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的患者相较于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可以认为替格瑞洛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
二、出血风险的比较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出血风险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性指标。
研究发现,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高龄患者以及伴有其他出血风险因素的患者中,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在出血风险方面,替格瑞洛的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于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中,替格瑞洛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风险和耐药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d716c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4.png)
时间 术前
术后 6 个月
表 2 两组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渊 ± 冤
组别
LVEDd(mm) LVEF(%)
氯吡格雷组 替格瑞洛组
氯吡格雷组 替格瑞洛组
44 60.38± 5.68 44 61.42± 5.23
0.894
0.374 44 53.28± 5.34* 44 47.65± 4.17*
5.512 <0.001
经肝脏代谢,可快速且强有效的抑制二磷酸腺苷受
体产生的血小板聚集,且有效性不受肝细胞色素
P450 酶影响;而氯吡格雷必须经该酶的两步代谢才
可转化为抗血小板的活性物质,较替格瑞洛降低血
小板聚集率慢[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术后 6 个
月时 LVEDd 较术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
雷组低;两组 LVEF 较术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组较氯
35.89± 5.18 36.02± 5.08
0.119
0.906 58.73± 4.52* 62.49± 4.33*
3.985 <0.001
替格瑞洛片说明书
![替格瑞洛片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4e3ea550ff00bed5b8f31d2a.png)
替格瑞洛片(倍林达)替格瑞洛片,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性状本品为黄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规格90mg.用法用量口服。
本品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本品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 mg(90 mg×2片),此后每次1片(90 mg),每日两次。
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已经接受过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ACS患者,可以开始使用替格瑞洛。
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
如果患者漏服了一剂,应在预定的下次服药时间服用一片90 mg(患者的下一个剂量)。
本品的治疗时间可长达12个月,除非有临床指征需要中止本品治疗(见【药理毒理】)。
超过12个月的用药经验目前尚有限。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之间的区别!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之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7484d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a.png)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之间的区别!2022-03-07来源:药评中心合理用药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沙格雷酯、奥扎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这5种药物之间有何区别?一、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1.血小板黏附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前列环素(PGI2)可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前列环素(PGI2)生成减少,血小板可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织(胶原、vWF等)。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均可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2.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当GPⅡb/Ⅲa被激活后,则可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并通过纤维蛋白原与相邻的血小板相连,使血小板聚集,形成早期血栓。
ADP、5-HT、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都是激活GPⅡb/Ⅲa。
3.血管收缩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管收缩,利于血栓形成。
二、常用抗血小板药作用机制1.TXA2合成抑制药血栓素A2(TXA2)可促进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环氧酶(COX-1),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环氧酶(COX-1)。
2.cAMP降解抑制药环磷酸腺苷(cAMP)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
西洛他唑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Ⅲ,抑制环磷酸腺苷(cAMP)的降解,提高血小板中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直接阻止GPIIb/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
4.ADP受体拮抗剂二磷酸腺苷(ADP)与P2Y12受体结合后,可间接激活GPIIb/IIIa。
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不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与ADP结合,替格瑞洛及活性代谢产物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与ADP结合。
5.5-HT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可抑制5-羟色胺导致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片说明手册
![替格瑞洛片说明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67f5532a8114431b90dd899.png)
肌酐水平升高:在PLATO研究中,替格瑞洛组、氯吡格雷组分别有25.5%、21.3%的患者血清肌酐浓度显著增加]30%;分别有8.3%、6.7%的患者血清肌酐浓度显著增加]50%。肌酐升高]50%的情况在]75岁的患者(替格瑞洛13.6%相比氯吡格雷8.8%)、基线时即有重度肾损伤(替格瑞洛17.8%相比氯吡格雷12.5%)和接受ARB合并用药治疗的患者(替格瑞洛11.2%相比氯吡格雷7.1%)中更为显著。在这些亚组人群,两组中导致停用研究药物的肾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相似。替格瑞洛组报告的肾不良事件总数为4.9%,氯吡格雷组为3.8%,但研究者认为与治疗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发生比率两组相似:替格瑞洛组有54(0.6%),氯吡格雷组有43(0.5%)。
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的患者;
有颅内出血病史者;
中-重度肝脏损害患者;
因联合用药可导致替格瑞洛的暴露量大幅度增加,禁止替格瑞洛片与强效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联合用药。
注意事项
出血风险
在3期关键性试验(PLATO【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结果】,18,624例患者)中,关键排除标准包括过去6个月内发生出血风险增加、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减少或贫血、既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或过去30天内接受了大手术。在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非CABG主要出血的风险增加,需要临床关注的出血(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主要+次要PLATO出血”)亦更多见。因此,应衡量替格瑞洛用药对患者带来的已知出血风险增加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获益之间的平衡。如有临床指证,以下患者应慎用替格瑞洛:
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0c98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5.png)
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ACS患者的治疗。
有些患者对氯吡格雷存在抵抗性,这会影响治疗效果。
寻找替代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替代治疗方案中,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是两种备受关注的药物。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具有相似的主要治疗效果。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则是将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用量加倍,来增加对药物的反应。
本文将针对这两种替代治疗方案对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疗效分析多项研究表明,替格瑞洛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项名为TIGRIS的研究显示,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名为OPTIDUAL的研究则证实了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在ACS患者中的良好疗效,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
安全性分析在安全性方面,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在治疗ACS患者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
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减少了出血的风险,尤其是严重和致命性出血的风险。
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则在用药时需要严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过在合理用药的情况下,其出血风险仍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结论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择合适的替代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同时在用药过程中需严格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e4f42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4.png)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已被临床诊疗指南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一线或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机制1、血小板聚集机制。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但是,当GPⅡb/Ⅲa被激活后,则可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并通过纤维蛋白原与相邻的血小板相连(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2、替格瑞洛作用机制。
替格瑞洛及代谢产物,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阻断ADP对GPⅡb/Ⅲa的激活作用。
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阻断ADP对GPⅡb/Ⅲa的激活作用。
替罗非班、依替巴肽可直接抑制GPⅡb/Ⅲa,阻止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
不良反应机制腺苷注射液:被批准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腺苷可能促使或加重支气管痉挛,有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痉挛的肺部疾病的患者禁用。
替格瑞洛:除可引起出血外,替格瑞洛还可引起呼吸困难、心动过缓、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机制:替格瑞洛升高血中腺苷水平。
腺苷水平升高,不仅可引起呼吸困难、心动过缓,而且可促进尿酸合成,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腺苷受体拮抗药氨茶碱、多索茶碱能够缓解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且不影响抗血小板效果。
与氯吡格雷区别替格瑞洛起效更快。
氯吡格雷是前药,需要在CYP2C19代谢为活性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因此起效缓慢。
抗血小板作用更强。
至少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后最初12个月内,替格瑞洛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引起的出血、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尿酸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2Y12拮抗剂首选替格瑞洛。
合理使用1.服药时间:食物影响小,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2.可碾碎后服用:无法整片吞服患者,碾碎后冲服或鼻胃管给药。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1199c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d.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冠脉疾病,其多种类型均与患者的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糖尿病患者在发生ACS时风险更高,因此对于这一特定群体的治疗更加重要。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两种用于治疗ACS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将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ADP受体来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心血栓的风险。
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活性来发挥作用。
在治疗ACS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名为TRA 2°P-TIMI 50的研究比较了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共纳入了18,624名患者,其中包括了糖尿病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替格瑞洛在糖尿病患者中显示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治疗ACS合并糖尿病患者时的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替格瑞洛相对于氯吡格雷在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加明显。
心肌梗死、再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中明显减少。
2. 减少出血风险:除了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外,替格瑞洛相对于氯吡格雷还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出血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的常见副作用,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这一高危人群中,更需要重视出血风险的管理。
3. 一次日剂量:替格瑞洛相对氯吡格雷具有一次日剂量的便利性,这对患者来说,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优势。
通过减少患者的用药次数和剂量变化,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增加治疗的持续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替格瑞洛相对于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34cc0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1.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一种临床病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ACS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危及生命的重要疾病。
糖尿病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确认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患ACS后的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加不良。
如何有效地治疗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常用药物,在ACS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这两种药物在治疗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药物选择指导,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适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从而为该人群的治疗带来更好的结果。
通过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希望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系统的临床参考,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1.3 文献综述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药物选择。
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通过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活化而发挥作用,已广泛用于抗血栓治疗。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4a892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4.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两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
本文旨在对比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它可以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替格瑞洛还具有较快的吸收速度和较短的半衰期,从而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替格瑞洛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心血管保护效果,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P2Y12受体拮抗剂,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氯吡格雷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事件。
临床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1. 临床疗效对比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临床上的疗效主要通过大型临床试验进行评估。
一项名为PIONEER AF-PCI的临床试验显示,替格瑞洛联合抗凝药物治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氯吡格雷。
该研究包括了顽固性房颤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结果显示替格瑞洛联合抗凝药物治疗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方面均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
而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则主要来自于CAPRIE研究和CURE研究。
CAPRIE研究是一项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优于阿司匹林。
CURE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临床疗效上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心血管保护效果,但在特定疾病群体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综合考虑。
2. 安全性对比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临床上的安全性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P2Y12受体拮抗剂
![P2Y12受体拮抗剂](https://img.taocdn.com/s3/m/622a47f0a98271fe910ef9bc.png)
P2Y12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血小板P2Y12受体,对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抑制作用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血栓事件。
P2Y12受体拮抗剂与阿司匹林联用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各种指南推荐、临床上常用的心血管病抗栓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可供选用的P2Y12受体拮抗剂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这些药物各自有哪些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又有何差异?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第二代P2Y12受体拮抗剂(注:第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为1979年上市的噻氯匹定,其副作用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氯吡格雷所取代),其在化学结构上属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是前体药物,需要在肝脏中通过细胞色素 P450(CYP 450)酶代谢成为活性代谢物后,才会不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因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发挥存在延迟现象,即起效时间比较长。
氯吡格雷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消除半衰期较长,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服用该药后未产生抗血小板效果即“氯吡格雷抵抗”, 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合用时可能会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前,已经明确CYP 2C19是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代谢酶之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 )已增加了氯吡格雷的黑框警告,建议临床医生选用氯吡格雷前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弱代谢患者应增加剂量。
普拉格雷普拉格雷是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同氯吡格雷相同,此药也是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和前体药物,需要在体内转化为其活性代谢产物后,才会不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从而发挥作用。
研究显示,与氯吡格雷的标准剂量或更大剂量相比,普拉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更快、更持续、更强。
同时,由于普拉格雷的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增加了其出血风险。
替格瑞洛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的化学结构分类不同,替格瑞洛是一种环戊烷三唑并吡啶类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故之前的中文名“替卡格雷”现已更换为“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fa725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8.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轻心肌缺血,并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也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与替格瑞洛类似。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常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避免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肌缺血。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从药理学特性来看,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略有不同。
替格瑞洛的起效时间较快,可以在口服后1-2小时达到最大抑制效果,而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2-4小时。
替格瑞洛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需要每天口服一次,而氯吡格雷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24-72小时。
这些药理学特性的差异可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需要在临床应用中加以考虑。
从临床应用来看,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替格瑞洛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验证,证实了其在这些患者中能够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而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选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也有一些差异。
替格瑞洛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少的出血风险,而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对于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更为可逆,一旦停药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能够更快地恢复。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797abd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b.png)
替格瑞洛与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替格瑞洛和氢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然而,它们之间的药理作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进行比较。
一、药理作用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的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氢氯吡格雷也是一种口服的ADP受体拮抗剂,但它是非竞争性的拮抗剂,作用机制与替格瑞洛不同。
二、安全性在安全性方面,替格瑞洛相对氢氯吡格雷更为安全。
替格瑞洛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氢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更低。
一项对于心血管病人的Meta分析表明,使用替格瑞洛的病人的出血风险降低了30%,与氢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使用时没有显著的增加出血风险。
三、有效性替格瑞洛的口服吸收迅速,疗效显著,作用时间长,可持续抗血小板作用。
与氢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作用更为强劲,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一些临床试验显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作用明显优于氢氯吡格雷。
四、适用人群两者的适用人群有所差异。
替格瑞洛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用药的心血管病患者,如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等。
氢氯吡格雷适用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和氢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人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患者和医生,选择何种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使用介绍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使用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09b140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使用介绍
目录/Contents
替格瑞洛吸收迅速,可快速生成同样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吸收
替格瑞洛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与人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分布
主要经CYP3A4代谢,少部分由CYP3A5代谢。
代谢
替格瑞洛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活性代谢产物主要经胆汁分泌消除。替格瑞洛半衰期为7小时,活性代谢产物为9小时。
排泄
氯吡格雷主要不良反应
常见
不常见
血肿、鼻出血、胃肠出血、瘀伤、注射部位氯吡格雷吸收迅速。
吸收
氯吡格雷及其主要循环代谢物与人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
分布
主要由肝脏代谢,一条途径由酯酶介导代谢为无活性酸衍生物;另一途径由P450介导代谢成有抗血小板活性的氯吡格雷硫醇衍生物。
血栓高危者,若出血风险不高,可考虑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mg/次,2次/d)长期治疗。
感谢您的聆听!
代谢
在120小时内约50%由尿液排出,约46%由粪便排出。单剂量口服氯吡格雷75mg后,半衰期为6小时。
排泄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无禁忌症者,均立即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继以75-100mg/d长期维持)。
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用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至少12个月,除非有极高出血风险等禁忌症。
P2Y12受体拮抗剂首选替格瑞洛(180mg负荷量,以后90mg/次,2次/d)。
不能使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300-600mg负荷量,以后75mg/次,1次/d)。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
无禁忌症者,阿司匹林75-100mg/d长期治疗。
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服用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75mg,1次/d;或替格瑞洛60-90mg,2次/d)。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如何替换?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如何替换?](https://img.taocdn.com/s3/m/5a85fd7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3.png)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如何替换?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是一种前体药物,需通过肝细胞色素酶P450(cytochrome P450,CYP)氧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替格瑞洛是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为非前体药,无需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直接起效,因此不受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与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与氯吡格雷相比,具有更快速、更强效及更一致的抑制血小板效果。
多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PLATO研究表明,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因此,近年来多部国内外指南推荐替格瑞洛为ACS患者的一线或首选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针对缺血风险高危或拟行PCI治疗的患者。
鉴于此,临床上常遇到由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的情况。
同时,由于替格瑞洛的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心动过缓、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血尿酸水平增高)、部分地区药物取得存在困难、价格等因素,也存在由替格瑞洛替换为氯吡格雷的情况。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之间相互替换的情况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通常指住院治疗期间,慢性期指门诊就诊期间。
急性期:(1)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不论之前氯吡格雷的给药时间及剂量,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继之以维持剂量90 mg每日2次;(2)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末次给药24 h后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 mg,继之以维持剂量75 mg/d。
慢性期:(1)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末次给药24 h后予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每日2次;(2)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末次给药24 h后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 mg,继之以维持剂量75 m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血管就像水管一样,只有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各方面的所需,如果血管塞了,就像水管堵了,生活就“崩塌了”!今天我们来聊聊两个“通水管”的药物。
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为P2Y12 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 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发生血栓形成事件。
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1、起效时间
替格瑞洛起效更快,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能够快速起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氯吡格雷起效相对较慢。
2、服用剂量频次
氯吡格雷的半衰期为6小时,而替格瑞洛的半衰期为7.2小时。
但是,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与P2Y12 受体为不可逆结合,而替格瑞洛与P2Y12 受体为可逆结合。
因此,氯吡格雷每天服用次数为一次,而替格瑞洛每天需服药两次。
3、抗血小板作用
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研究显示替格瑞洛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基于替格瑞洛治疗给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带来的获益,国内外的相关指南均推荐,替格瑞洛用于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而在欧洲心脏病协会的两个权威指南(2011年ESC NSTE-ACS 指南和2012年的STEMI指南)中更是指出,在不能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中才能使用氯吡格雷。
4、出血风险
长期应用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略高于氯吡格雷,但短期使用两者的出血发生率相似。
基于东亚人群的KAMIR-NIH 的研究显示,替格瑞洛在≥75 岁患者中的TIMI 大出血风险明显高于氯吡格雷。
因此,对于年龄≥
75 岁的ACS 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选择氯吡格雷作为首选的P2Y12抑制剂。
对于低血小板计数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应避免选择替格瑞洛。
5、其他不良反应
6、药物相互作用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其部分地通过CYP2C19 代谢为其活性代谢物,服用抑制此酶活性的药物可能降低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代谢物的水平。
因此不推荐联合使用强效或中度CYP2C19 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西汀、氟伏沙明、环丙沙星、卡马西平等。
替格瑞洛主要经CYP3A4代谢,少部分由CYP3A5代谢。
合并使用CYP3A抑制剂合并使用可使替格瑞洛的Cmax和AUC增加,因此,应避免替格瑞洛与CYP3A强效抑制剂如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克拉霉素等联合使用。
而合并使用CYP3A诱导剂可使
替格瑞洛的Cmax和AUC分别降低,因此应避免与CYP3A强效诱导剂如地塞米松、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联合使用。
7、关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PLATO在一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研究显示,替格瑞洛组的血肌酐显著升高的比例高于氯吡格雷组;在联用ARB 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氯吡格雷治疗组,替格瑞洛组血肌酐升高> 50% 的比例、肾相关不良事件、肾功能相关不良
8、关于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使用替格瑞洛可使痛风风险增加。
痛风是替格瑞洛治疗时易见的不良反应,这可能与替格瑞洛的活性代谢产物影响尿酸的代谢有关。
因此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氯吡格雷。
9、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前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计划行CABG 患者,正在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的患者,术前无需停药;正在接受P2Y1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在术前停用替格瑞洛至少 3 天,停用氯吡格雷至少 5 天。
10、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
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可能导致缺血时间的发生,为了克服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或换为替格瑞洛是常见的选择。
综上,替格瑞洛起效快,抑制血小效应板更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其抗栓效果较好,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但其出血的风险更高,而且在呼吸困难、挫伤、心动过缓、痛风等不良反应也高于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