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扫盲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在全民教育背景下看西欧北美国家的文化扫盲教育

在全民教育背景下看西欧北美国家的文化扫盲教育
上 学 机会 的亿万 文 盲而 言 。“ 基本 学 习需要 ” 括 为 包 了实 现生 存 、 分发 展 自己的能力 、 尊严 地生 活 和 充 有 工作 、 分 参 与发 展 、 善 自己 的生 活 质量 、 出有 充 改 做 见识 的决 策 以及继 续学 习等 目标所 需 要 的基本 学 习
广 的“ 习需求 ” 学 的理念 。
议 。大会 通 过 了《 界全 民教 育 宣 言》 《 足 基 本 世 和 满
学 习需要 的行 动 纲领 》 两个 历史 性 文 件 , 确定 了世 界 全 民教 育 的使 命 和 2 0世纪 9 0年 代 的发 展 目标 , 其 基本 目标 就 是要 求 国际社 会 一致 努 力 , 每个 人 , 使 包 括成 年人 都 能够 有机 会接 受 旨在 满 足其基 本 学 习需 要 的基 础教 育 。 为之后 的终身 学 习奠 定必 要 的基 础 。 20 0 0年 世界 全 民教育 论坛 会 议 的最后 报 告 指 出 , 发

国 际通行 的扫 盲概 念
明 确扫 盲 的 概念 。 确定 扫 盲 教 育 目标 和 实施 是 扫 盲活 动 的前 提 。 同时 , 随着 社 会 的发 展 人 们 也 在 不 断地更 新 和丰 富着 扫盲 教育 的 内涵 。从 历 史 的视 角考 察 判别 “ 非文 盲 ” 的标 准 . 些 国家 以是 否 具 有 一
关 键 词 : 洲和 北 美 ; 欧 成人 扫 盲 ; 策 与 实 践 政
中图分类号 :5 1 G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 7 (O 00 -0 8- 0 10 - 942 1)5 0 1 4
收 稿 日期 :0 o - 3 1 21_o— 5
作 者 简 介 : 晓 宇 (94 )女 , 林 通 化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 化 师 范学 院教 育 科 系 学 系 教 师 。 谢 18 一 , 吉 东 通

民族地区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应对论文

民族地区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应对论文

民族地区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多年来,民族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主要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

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实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与优秀无份。

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

其次:民族地区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算一算,音乐学习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一年,但学生出来后会识谱的,会欣赏音乐的,会一些音乐技能的很少,而这就是音乐音乐教育的缩水。

关键词:民族地区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对策一、现状其实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教育工具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的孔夫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1.技能教学的淡化。

技能学习是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我们不但不能淡化技术技能教学,而且还要强调它,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这是永远也不能动摇的。

作为教师应思考,上一堂课到底给了学生什么音乐?什么音乐能中音乐教学往往处于扫盲阶段,因为小学音乐课的不重视。

导致小学的许多音乐技能都不了解,因此初中音乐教师不能忽略这个问题,必须得把落下的音乐技能(包括识谱能力、基本乐理、音乐常识等)补上。

2.教学的形式化(1)把“自主”变成“自由”。

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已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民主、开放理念上的学习方式,旨在加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营造思维开放性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对话,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刘海霞[摘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遵循新的方针、政策和理念,也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

通过对解放初保定市北市区扫盲运动的系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给当前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扫盲教育保定市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发展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实,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解放后在大力发展各级普通教育的同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教育。

解放初沿续整个50年代的那场全国性扫盲运动,是我党教育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笔者参阅了20世纪50年代保定市北市区有关扫盲业教工作的大量档案材料,发现这一时期扫盲是一项重头工作,成果显著,按照当时的标准,到1958年北市区已成为基本无盲区。

[1]于是选取此地解放初(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58年)的扫盲运动作为一个案例,管中窥豹,进而了解当时全国特别是城市扫盲的情况。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现在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经验:1、严密的组织管理。

(1)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在此精神指导下,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

[2]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

“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

从1953年起,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

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加强巩固,适当发展,提高质量”的精神,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做到二者兼顾,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

[3](2)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6年第09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

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

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根本问题。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20世纪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

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先后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扫盲运动出现三次高潮全国扫盲运动方兴未艾,出现了3次高潮。

第一次从1950年至1953年。

毛泽东从事革命以来,一直重视扫盲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说过:“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

”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来说,首要的是争取解放,包括争得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来的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目不识丁的人数超过农村人口的80%。

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热情,但对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却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本领。

“如果绝大部分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二不会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件,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连个简单账目都闹不清,怎么搞复杂的生产规划,又怎么去研究新的技术。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一)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一)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一)作者:刘善文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4期“太阳升起,红光满天,文盲睁呀睁开了眼……”20 世纪50 年代,无数人唱着这首广为流传的《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

1949 年,我国约有人口5.5 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

早在1945 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0 年9 月,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毛泽东亲自到会,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此次会议的报告经政务院11 月10 日第58 次政务会议批准。

12 月14 日政务院批准并转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扫除文盲的对象和标准。

1952 年5 月15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间普遍地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9 月6 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工人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

9 月23 日至27 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座谈会。

会议一致认为,在广大劳动人民及工农干部中扫除文盲,是我们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

各级领导应以历次革命运动的精神来领导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并须定出计划,以期在今后五至十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文盲。

从1949 年到1960 年,约有1.5 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

扫盲教育

扫盲教育

扫盲教育扫盲教育是一种普及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教育方式。

它的目标是减少人们对知识的无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红利。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扫盲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形式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扫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文化知识和社会规则,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扫盲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扫盲教育,人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扫盲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育。

在这种方式下,专业的教师会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来传授知识。

这种方式可以集中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教育。

其次是网上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知识。

这种方式具有时间灵活、资源丰富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此外,还有社区教育、培训班等形式,为不同群体提供学习的机会。

扫盲教育对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资本。

通过扫盲教育,个人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扫盲教育可以拓宽个人的视野,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

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让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扫盲教育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感,让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勇气和智慧。

扫盲教育对社会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首先,它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当人们普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遵守法律,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次,扫盲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人们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扫盲教育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通过扫盲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减少贫富差距。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二)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二)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二)作者:刘善文来源:《党史文苑》2017年第09期扫盲运动有如星火燎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为了把更多的迫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创造出来:工厂的“车间学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运输队的“火车队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等等。

“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农闲多学,农忙坚持学,休息期间拼命学”;等等口号迅速响彻全国,使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

扫盲运动刚刚开始时,学校是临时的,老师是业余的,教材也五花八门。

由于条件所限,扫盲运动开始后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省市甚至县乡都有自己编写的扫盲教材。

扫盲教材与小学课本的内容有着很大差别。

虽然各地的扫盲教材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构都差不多,由课文、生字、课后练习几部分组成。

而拥护共产党、爱祖国、反封建、爱岗敬业等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雖然这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在后期的“大跃进”中出现浮夸虚假现象,但扫盲运动毕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4年,全国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是新中国的一次文化建设高潮,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人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城乡落后面貌、缩小三大差别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打下了文化基础。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功能性扫盲论文

功能性扫盲论文

功能性扫盲探析摘要:扫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扫除文盲不仅对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化都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又出现了功能性文盲,本文将对功能性扫盲定义、目的、特征和意义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文盲功能性文盲一、功能性文盲的定义文盲问题作为国际上各个国家都有的问题,每个国家对文盲的定义也都不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文盲的界定是:文盲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运用文字进行社会活动的人。

我国扫盲的标准是识字1500个,能阅读简单浅显的报刊,记简单的生活账目。

而“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是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它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而在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知识经济又替代工业经济的今天,功能性文盲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不仅内涵更为广泛,而且听说读写能力的鉴定,也不再是60 年代西方教育学家原来意义上的定位了。

也就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功能性文盲的定义是:不能参与所有以识字为基础,并对他的团体和社区有重要影响的活动的人和不能参与所有为了自己发展和社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运用读、写、算知识的活动的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都在做扫盲的工作,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扫盲运动正在产生结果,而且有的还在国际上有许多影响,但这种结果往往是形式上要比事实上更好,对于教育的发展没有什么真正有意义的结果。

二、功能性扫盲的目的扫盲问题固然重要,但是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扫盲,扫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扫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使一个不识字的人能够识得几个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个人的尊严,使他们摆脱不识字的自卑感,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掌握他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术。

西藏地区加强农村教育具体措施论文

西藏地区加强农村教育具体措施论文

西藏地区加强农村教育的具体措施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的地位得到全面提高。

对于西藏地区而言,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目前的地区发展来看,只有重视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建设,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对于西藏地区而言,由于地处高原,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教育也存在较多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就要下大力气进行农村小学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满足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藏地区加强农村教育的具体措施,为西藏地区农村小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西藏地区农村教育具体措施一、前言随着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西藏地区的农村教育也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上获得了一定的倾斜,整体农村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农村教育中的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还长期存在,要想提高西藏地区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认真分析西藏地区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同时根据西藏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对策,努力提高西藏地区农村教育质量。

二、西藏地区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来看,西藏地区的整体教育形势发展较快,在教育投入上也逐年增加,但是受到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还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西藏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藏地区农村教育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由于西藏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农村教育历来是当地教育的薄弱环节。

受到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西藏地区农村教育目前的教学设施还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西藏地区的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考虑到西藏地区在农村教育的整体投入较少,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西藏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相比内陆城市,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已经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心系教育,情定乌蒙论文

心系教育,情定乌蒙论文

心系教育,情定乌蒙很久以前,人类就幻想拥有一对翅膀能像鸟儿一样飞越高山,飞越大海,去追寻心中的梦想。

今天,人类虽仍无翅膀,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对翅膀,都在不知疲惫地飞向自己理想的家园,我心中的翅膀正在教育的领空展翅飞翔。

因为出生在贫困的乌蒙山区,面对大山,我从小就下定一个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教师,当一名农村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

1997年,我考上了昭通教育学院普师班学习,教师梦实现了。

梦想成真的喜悦使我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但同时我也暗暗下定决心,在学校一定要努力学习,练就一身硬功夫,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因为这个决心,我努力学习,在锤炼中奋进,三年的班长让我懂得如何带领班集体互助前行,因为工作努力,98——99学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团员”。

为丰富课余生活,我们几个同学还办起了一份文学小报——《拓荒》报。

后被学校定为校报。

三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

2000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

同年12月,被组织分配到我的家乡——莲峰工作。

正式走上了心仪已久的三尺讲台,十余年来,我始终对工作充满憧憬。

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我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马家湾小学,这是一个山高坡陡,道路曲折陡直的“三不通”的地方,但我喜欢,上山下山,从下就和我打交道,曾一度是我的乐园,大山的磅礴气势令我陶醉。

我打心底想,工作就要干的向大山那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来到学校,现实还是让我吃惊了。

因为重修学校,在推翻老教室时,墙体倒塌压死压伤了几个义务农民工,这样新教室迟迟建不起,没有地方上课,只得租借民房,因学生多又只能租借堂屋,工作实在不好搞,本来农民封建思想就严重,再加上修学校死了人就更忌讳了。

是啊,工作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啊!我奔走于农民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令农民折服了,愿意租借。

率先完成了任务。

但接下来的困难仍然不断,由于缺老师,我被安排上一、二年级的复式教学,这真让我胆怯,尽管教育学中有关复式教学的理论学得扎实,但实践的空白却是不争的事实。

浅谈功能性扫盲教育

浅谈功能性扫盲教育

包 括 权 力与 义 务 的实 施 社 会 活
,
,
从 社 会 发 展 与适
动 的参 与 国情

,
环 境 的整 治
,
平 等待人
,

助友 爱
,
了解 自觉
姑且 把 这 种 现 象称 之 为
,
民 情 和 国 际 形 势 执 行 国 策 和 乡规 民约

,
功能滞后 现 象


如 果 仅 仅停 留 在原 有 的扫 盲 水 平

,
毕 业 前 的 各种功 能教育
各 类 人 员如 社 会 青 年 行业 务技术培训 提高
, , 、
,
识 和 参 与 能 力 的 时代 新 人

我国 人
在 农 村者 居 多
因此
,
,
乡镇 企 业 职 工
个体 专业户进
功能性文盲

也 较 多 地 集 中在农村
,
搞 好农
使 各种 教 育 对 象 和 功 能 素 质 均 衡
一 是 家 庭 生活 常 识
。 : ,
动作 用
现 就 目 前农 村 功 能 性 扫 盲 教 育 的 一 些 问题
:
一 般需要掌握和运 用
谈点看法


农 村 功能 性 扫盲 教 育 的必 要 性
, ,
包 括 家 庭 成 员各 自 的 职 责

近 几 年 来 农 村 扫 盲工 作 采 取 有 力措 施 真 抓 实 干
而 脱 盲 学 员 的各 种 适 应 能 力
,
实 际 上 并来 达 到 应 有 的水 平
如 不 会 填 写个 人 银 行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还需要坚持政策。

加大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关键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有限的,教育日益发达完善的中国教育平台,面对多民族教育的尽快发展,没有了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提高人民素质, 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之必要(一)中国的民族特点鲜明,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12.4 亿多人,其中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夷夏观",还是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都解决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的民族问题列入宪法,使民族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发展民族教育,从民族自身强大、健壮起来,同其他民族站在同一起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二)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有自己的优势,但不足更是毋庸置疑,像甘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分以藏族为主,这里的少数民族有游牧民、半农半牧,少部分人居住在城市接受着先进的教育,而大多数人以继承父辈们的工作为主,虽然国家的"普九"政策全面落实,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改观,他们仍然想着读书只是为了多识几个字,而没有把受教育作为自己人身品格修养的依据,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希望而思索人生的学习者,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通过教育,让教育来作为辅助,使他们为民族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扫盲运动详解-解释说明

扫盲运动详解-解释说明

扫盲运动详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扫盲运动是指一种社会运动,旨在提高文盲的识字水平,并促进普遍的教育普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都积极开展了扫盲运动,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基本教育的人们提供了学习读写的机会。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扫盲运动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和目标之一。

它不仅是解决文盲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文盲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

许多人因为贫困、地理条件、性别不平等等原因而无法接受教育,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权益和机会。

扫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困境,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扫盲运动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点到逐渐覆盖全国甚至全球,扫盲运动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些国家采取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同时,一些扫盲组织也提供了成人教育课程,帮助那些已经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重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扫盲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那些失学的人们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扫盲运动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智力资源,促进了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扫盲运动倡导的是平等和公正的教育理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中,扫盲运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运动,旨在提高文盲的识字水平,实现教育的普及。

它的背景源于对于文盲问题的关注和对于教育普及的追求。

扫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扫盲运动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教育的重要性和普及教育的迫切性。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扫盲运动,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一个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逻辑清晰。

以下是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用于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新中国扫盲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新中国扫盲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加以严格控制。
但对信息的控制遭遇到网络、媒体和专家的挑战,他们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又刺激地方政府不断动用体制维护造假。
而意在对造假进行惩处的制度又被体制歪曲,从而变相加剧了体制性造假,这更是一种吊诡。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信息控制行政问责
Abstract
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
体制性转移支付主要是税收返还。这是中央为减少分税制改革阻力而采取的保持原有地方利益格局的做法,将原属地方税源而改革后上划中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6该资料来源于红网()2007年11月9日转载三联生活周刊,大巴山华南虎消失记
“沾光”,就是地方政府寻虎的真实心态,那么,究竟沾什么光,“光”又从何而来呢?
1.2 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7,实行分税制,上收地方财权,钱向中央财政系统集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大大削弱。

扫盲运动知识点

扫盲运动知识点

扫盲运动知识点什么是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是指通过教育和宣传,使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

扫盲运动旨在消除文盲,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发展水平。

扫盲运动的历史背景在过去,尤其是在农业社会和发展中国家,很多人由于贫困、战乱、种族歧视等原因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导致了大量的文盲存在,人们无法阅读、写作或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因此,扫盲运动应运而生,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

扫盲运动的重要性扫盲运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通过扫盲运动,他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这将使他们更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工作岗位,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

对于社会来说,扫盲运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发展水平。

文盲的存在会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扫盲运动,社会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

扫盲运动的实施方式扫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1.学校教育:政府可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

此外,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可以提供免费教育项目,帮助那些成年人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2.电视和广播: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可以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知识和信息。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制作教育节目,提供基础教育内容,帮助那些没有机会上学的人们学习。

3.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中心和课外辅导班等形式,可以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们提供补充教育。

这些教育中心可以开设各种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

扫盲运动的成果和挑战扫盲运动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人得以摆脱文盲的困扰,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然而,扫盲运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贫困和不平等依然是扫盲运动的障碍。

很多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仍然无法获得适当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机会。

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

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

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一直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扫除文盲是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文盲率。

据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文盲人数已经减少了近一半。

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高的文盲率,这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扫除文盲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普及初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

初等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普及初等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民权益。

通过初等教育,孩子们能够获得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同时,初等教育也是培养公民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虽然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普及初等教育,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是阻碍教育普及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孩子们难以适应学校教育。

人口众多也给教育普及带来一定难度。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密集,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初等教育的普及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国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投资和教育创新。

应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所有孩子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有望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公平的社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全球范围内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初等教育普及的挑战。

教育实践类历史论文题目

教育实践类历史论文题目

摘要:本文以民国时期四川省乡村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历史资料,探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政策制定、实践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旨在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当代乡村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四川省;创新与发展;历史考察一、引言民国时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乡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实践中具有典型性。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民国时期四川省乡村教育政策制定的创新1. 政策背景民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文化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素质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教育政策,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2. 政策创新(1)设立乡村教育委员会。

民国时期,四川省设立乡村教育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2)实施“义务教育法”。

民国时期,四川省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岁至12岁的儿童,均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设立乡村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四川省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民国时期四川省乡村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1. 农村小学教育模式(1)课程设置:民国时期,四川省农村小学课程设置以基础学科为主,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

(2)教学方法:农村小学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农村成人教育模式(1)扫盲教育:民国时期,四川省实施扫盲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职业教育:民国时期,四川省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民国时期四川省乡村教育内容的发展1. 基础教育民国时期,四川省乡村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意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民族地区的扫盲教育
“两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扫盲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扫盲教育要结合民族地区、农牧聚集地区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与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使扫盲教育真正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反映着各民族的特色。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教育就难以收到实效。

一、产生新文盲的主要原因
1.在民族地区,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信心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学生在学校里无法充分学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不能学以致用、学以致富,从而产生了厌学、逃学现象,出现读书无用论思想。

因此,民族地区发展农村教育,不但应重视将现代学校教育引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来,而且应努力实现现代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人类共同知识和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主渠道,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脱穷致富的主渠道。

2.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农村学校教育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升学特别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是有限的。

片面强调升学率,往往会导致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进而助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

应该看到,民族地区的发展急需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部分学生升学无望,往往辍学外出务工。

其实,升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仅仅定位在提高升学率上,不但与教育的基本功能相背离,而且不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

3.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学校数量较少,学校教育的受益面受到明显限制。

二、针对民族地区扫盲教育的具体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文盲的思想状况和现实生活条件,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工作。

1.对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采取集中扫盲和分散扫盲的方式,将扫盲工作落到实处。

组织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参加扫盲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对帮助家庭成员脱盲的学生予以表彰。

2.将自学和督学结合起来,注重学习效果。

改变了单纯以识字量、算术运算等作为衡量学员是否脱盲的标准,建立满足扫盲对象的基本学习需求,适当增加与其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实用的
脱盲标准。

3.通过“送教下乡”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开展,积极进行扫盲工作的再教育、再动员工作。

乡镇、村、学校要将集中扫盲和分散扫盲紧密结合起来,除了在各集中扫盲点不定期扫盲之外,也将扫盲重心转移到各个村社扫盲点,实行“一对一”扫盲。

4.利用正常、健康的宗教活动,发动僧侣对周围的群众进行扫盲教育。

5.将扫盲工作和驻寺工作组的工作结合起来,要求驻寺工作组成员在闲暇之余对村社扫盲对象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教育。

6.加大职业教育,使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

努力拓展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既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继续升学的能力;又要在教学中增加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其他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7.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十分重要。

随着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以及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等工程的落实,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状况大为改观。

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教育形式,使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

同时,应通过设立科技文化集市、提倡赶科技文化集等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开辟新的途径。

总之,民族扫盲教育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农牧区实用技术扫盲教材,努力采集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远程教育资源,依托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帮助文盲学员掌握所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