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新内涵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保障教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公平性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重要性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其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意味着每个孩子不论出身、贫富、地域等因素,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则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获得与其自身能力和努力相适应的发展成果,不因教育的差异而导致未来发展的巨大差距。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而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其次,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再者,教育公平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教育公平。
在建国初期,我国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基本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进入 21 世纪,我国教育公平政策不断完善和深化。
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作业1一、名词解释:1、农村:就是人来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城市形成及城乡分离之日起,城乡差异与对立状态就长期存在。
2、发展:可理解为增进人民福利的过程,发展研究应该坚持以福利导向。
3、农村发展:使现有的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一系列的与量的变化,集中表现为这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善。
4、发展干预:就是指国际发展领域中,为了某预定的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改变现状的人为努力,就是实现发展的主要手段。
5、参与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四健”:脑健康、手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二、简单题1、请简述农村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答: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发展体制收到长期的禁锢,忽略公平要素,农村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2、请简述参与式发展的内涵答:(1)保证目标群体对相关资源的利用与控制;(2)“参与”要实现目标群体项目中全过程的介入;(3)“参与”还强调了各目标群体要在自愿、民主介入的基础上,增强对其所参与的项目主动性与责任感;(4)尊重社区文化;(5)“参与”要让目标群体,特别就是那些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分享利益。
3、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答:(1)通过实施发展干预来实现农户生存状况的改善;(2)加强对农户综合能力的建设与培养;(3)通过合理的赋权与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4、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实施原则答:(1)更加注重发展干预的过程,而不就是结果;(2)在关注社区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符的参与式农村发展干预行动;(3)重视乡土知识、乡土文化、乡土精英等在发展干预中的作用;(4)应充分重视诸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三、论述题1、请描述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弊端。
答:传统的农村发展战略视农业为工业化的手段,挤压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相比之下。
替代发展战略强调重视农业及农村发展,具体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工农关系、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与行动方案。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ppt课件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
PPT课件
家庭教育 特点 第一,从实施教育的环境来看,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影响既深刻又持久。 第二,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而首先是家长(主要是父母)和子女、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
PPT课件
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在非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要求范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如扫盲、文化技术培训、政治学习、业务训练、专题讲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
PPT课件
*
PPT课件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contents
目录
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
PPT课件
PART1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
PPT课件
劳动起源论
03
生物起源论
01
心理起源论
02
教育的起源
Survey
教育的起源
*
PPT课件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1831—1902)、英国的的沛西•能(1870—1944)等。他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发现,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示范和模仿,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扫盲局长——记东光县文教局副局长曹均岭
, ,
学技 术相 结 合 等
“
扫 盲 工 作 中的
。
无 暇 照 顾 你 和 孩 子 抱歉 了 欠
, ,
难题他都 能 圆 满 妥善地 解 决
“ ”
有
”。
你 们 的 情 日 后 我 再 补偿 你 们 就
宣
人称 他是 扫 除 文 盲 的 活 神仙
是
了!
”
布 东 光 县 已 基 本 完 成 了 扫 除 青壮 年春 他母 亲 不 幸 患 上
上升 到
年 的 9 % 脱盲
10 0肠 1 996
盲 新 举 措 如 集 中办
,
。
心里 十分
: “
人 员的 巩 固率达
,
年
班 和 分 散 包教 相 结 合 学 文 化 与
开 玩 笑 地答 道
我现在 工 作 太 忙
底 河 北 省 政府 扫 盲 验 收 工 作 组 来 东光 进 行 扫 盲验 收 他 们 对 东
, , , 。 , ,
。
不理解他的人说他 傻
19 90
, ,
1 99 5
年 文 盲 的 历 史 任务 此 时 他 的心 情 无 比 激 动 自言 自回 到
,
了 脑 血 检 瘫 在床 上 次 年秋 老
虽 然我
,
东光 在党校 副 校 长 文 教 局 成教
办主 任 两 个 职 务 面 前 他 毅 然 选
二 百 多 天是在 乡村 里 渡 过 的
。
皆碑 他 那感 人
的 事迹在 东光 大 地 上 广 为传 项
,
为 了 改 善成人学校 的 办 学条
不精 通 业 务 的领 导 是 不 称
终身教育_全民教育_全纳教育_对战后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剖析
终身教育 全民教育 全纳教育对战后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剖析唐盈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教育领域中最为突出的三大教育思潮。
这三大国际教育思潮最初分别源起于成人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与特殊教育领域,最终扩展到了整个教育领域。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体现了国际教育思想逐渐向全面化、民主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这些发展趋势又集中反映了国际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中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
[关键词]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 G 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120(2009)06-0014-0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之后,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教育组织提出并倡导了一系列的教育新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三大教育思想。
这些新的国际教育思潮为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统一理论导向,推动了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深入了解这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理解它们的深刻内涵,并从中领悟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终身教育(一)源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成人教育1965年12月,保尔 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国际促进会议上,第一次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报告 向世人宣告了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
终身教育之所以会起源于成人教育领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二战后,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战后六十多年来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当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儿童与青少年)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许多已经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文盲∀群体。
学校制度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1. 加强义务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首先强调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普通小学招收6~7周岁的儿童入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业年限5~6年,实行一贯制。
成人初等学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扫盲识字班吸收文盲、半文盲入学,以学会1500~2000个常用字为扫盲标准。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我国在中等教育阶段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改革1.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稳步推进,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这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 重视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还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为成年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三、激发公办学校办学活力1. 政校关系理顺:针对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我国通过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理顺政校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2. 学校自主权保障:确保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接得住、用得好,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制度环境。
四、中考改革1.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国在中考改革中,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克服唯分数论。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推广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五、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 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2. 考试科目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总之,我国学校制度改革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中考改革、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学校制度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家庭归盲教育的内涵、作用和理念
摘要 : 文盲现象是整 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 同问题 , 学者们对扫盲 问题提 出了各种时蕈。然而以往的 扫盲教 育其重心放在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上, 本文以家庭扫盲教育为核心 . 论述 了家庭扫盲教育 的内 涵、 对社喜发展 的作用厦其理惫等 , 为扫盲教 育提供 丁新 的视 角。
一
、
一
者和儿 童教 育者相 互交 流各 自的教 学经验 时 , 又增 强 了家庭 扫 盲教 育 的价值 。 19 94年 , 国际家庭 年为成 人 和儿 童扫 盲 计划 规划 了一个具 有世 界性 的新发展 方 向, 它 将 成人 扫盲 和 儿 童初 等教 育视 为 一体 。基 于 半个 世纪 的研 究和 实践 , 联合 国提 出:家庭 是 “ 非 正规教育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是家庭 成 员寻求 正 规教育 的基础 , 应该 为学 习提供 一种支持 环 境 。识 字对于 思想 的传 播 和家庭采 用 新方法 、 新技 术 、 形式来组 织行 为 ,以及适 应社会 变 新 化有 着戏 剧 性 的效果 。 经 常被 学校 失 学或 辍 学所影 响,识字是 家庭具 有适 应 、 生存甚 至追 赶 变动环境 的 能力 的 主要 条件 。 应该 为 女童 弄 年轻女性提供平等机会。” 口 联合 国的申明清 楚 地表 明,家庭并 不是 学校 之外 的、 二位 的 第 教 育 机构 ,而是 每个 社 会 首要 的基 础教 育机 构。 有资料表 明, 随着发展 中国家朝着工业化 国家 的教 育和经 济地 位迈进 , 家庭 在儿 童 的教 育成 就 中将 占有更 重要 的地位 。有学者 对 2 9 个发展 中国家和 工业国家进行 了 究, 研 结果表 明, 学校 教育质 量 与家庭 背景 因素对儿 童科 学 教 育 成就具 有不 同的影 响。研 究显示 , 当国家 从不发达走 向发达时, 学校质量作为科学成就 的主要因素的地位有所下降, 而家庭背景因素 的影响却增加 了。例 如, 印度 , 在 在孩 子 的科 学成 就 中, 学校 质量 占9 % , 0 而家庭 因素 只 占 1% 。相反 , 澳大利 亚 , 0 在 学校质量便 占 2% , 0 而 家庭 因素却 占 8 % 强 J 0 。 二、 家庭扫 盲教 育在社 会发展 中的 作用 在许多国家 , 成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处 于 第三位。 然 而正如 上面所提 到 的 , 成人教 育 特 别是 对现 在 的父母 和 即将 成 为父母 的人 的 扫 盲教 育 , 应该在 所 有政府教 育规 划 中 占据 中 心地 位 。家 庭 扫 盲计 划 与传 统 成人 扫 盲计 划 的不 同之处 在于 , 它们 致力干最 大 限度地 使接
教育法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月1日起实施。
它是教育的母法,共十章。
一、指导思想《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地位《教育法》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十六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什么是教育优先发展?又叫教育先行或教育超前发展,其内涵:(1)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投入是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更能反映一国教育资金投入的整体水平。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2001年3.19%, 2002年 3.14%,2003年 3.28%,2004年 2.79%,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3%),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1%)。
到2010年能够实现本该在2000年实现的4%的目标。
(2)教育应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发展现在,我国的教育地位可以说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教育,这里有几句话,大家都很熟悉。
一句话,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句话说得非常精辟,也非常准确。
还有两句话,也表达了教师在教育以及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有两个“根本大计”在中央文件里面有明确的表述。
一个“根本大计”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另外一个“根本大计”是,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1、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2、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
关于“教育规律”1、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具有普遍性,决定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人的教育活动有个人的、群体的和人类的,在不同历史、不同社会文化等差异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人们集体的教授活动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在国家和民族层次上,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1、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和深入;3、学校教育在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
4、学校教育并非是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1、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2、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基础教育概念的变化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科学
页码: 58-58页
主题词: 小学教育;联合国教科文;小学儿童;生活质量;江苏教育
摘要: 现在,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概念已经和传统的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传统的是指小学儿童的基础教育,或者把它延伸到初中。
现在国际上基础教育的内涵已由儿童的基础教育扩展到全民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外延也扩大了,以小学教育为主轴,上下延伸,包括学前教育。
再就是把扫盲和扫盲后的教育都纳入基础教育,叫全民基础教育。
全民基础教育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人都要受教育,着重强调的是识字、阅读、计算,这是人的生活的基本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对全民基础教育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了生存和有尊严地生活,改善自己以及他们的社区和国家的生活质量所必。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2篇]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篇作者:贺向东《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1年04期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包括诸多内容,其基本框架由发展多种形式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这样三个方面构成。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超越传统学校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事业,覆盖全社会成员。
(1)按受教育者的年龄,终身教育要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发端,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根基。
普通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本环节,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基础。
成人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主要环节,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关键。
老年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终端。
它以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为内容,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2)按教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要发展扫盲教育、输送后备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
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后备力量,主要由普通学校教育来承担。
扫除文盲和职业教育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要发展的扫盲教育包括基础性扫盲教育和功能性扫盲教育两大类。
前一类是未接受教育或受教育较少者,基本上是不识字的文盲,这类文盲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越来越少。
后一类是接受过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但知识、素质、能力不足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文盲。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类文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大量存在。
职业教育主要是以职业道德、技术素养、技能的培养、培训为主的一种教育。
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毛泽东这一主张()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
上述措施()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3.【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
这一模式()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5.【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广东民族地区为例
此 , 了更好 的落实《 数 民族 事业 “ 为 少 十一 五 ” 划》 规 中关
于提 高 少 数 民 族 教 育 科 技 水 平 的要 求 ,必 须 高 度 重 视 少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 教 育 , 推进 教 育 公 平 发 展 。
一
教 育 公 平 包 括 教 育 起 点 的 公 平 、教 育 过 程 的 公 平 及
育公平的机会 。
定 为发 生在 少 数 民族 地 区 ,并 以该 少 数 民族 地 区 的 农 村 居 民 为 对 象 ,为 实 现 少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 发 展 而 实 施 的 教 育 。其 主要 内 容 包 括 以下 几 点 :1 少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 教 () 育 的教 育对 象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农 民 的教 育 ,因 为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少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社 会 中还 有 许 多 从 事 非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的非 农 业 人 口。( )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 教 育形 式 的 2少 多 元 化 ,具 体 是 指 少 数 民族 地 区 农 村 教 育 形 式 除 正 式 的 能 够 获 得 学 历 的学 校 教 育 以外 , 包 括 非 正式 、 学 历 教 还 非 育 ,例 如 扫 盲 教 育 ( 数 民族 地 区 农 村 居 民 由于 其 民族 少 性 , 多 民 族 地 区 居 民使 用 本 民 族 语 言 、 字 . 以 需 要 许 文 所 采 取 扫 盲 教 育 的 形 式 对 其 进 行 汉 语 、汉 字 的普 及 教 育 工
社 会 发 展 服 务 的教 育 。本 文 将 少 数 民 族 地 区农 村 教 育 界
障 公 民受 教 育 权 利 的 实 现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义 务 教 育 法 》 九 条 规 定 “ 华 人 民共 和 国公 民有 受 教 育 的权 利 和 第 中 义 务 。公 民 不 分 民 族 、 族 、 别 、 业 、 产 状 况 、 教信 种 性 职 财 宗 仰等 , 法享有平等 的受教育机会 ” 依 。教 育 机会 的 公 平 主 要 包 括 入 学 机 会 的公 平 、受 教 育 过 程 中机 会 的 公 平 和 取 得学业 成功的机会公平 , 等 , 等 即对 于那 些 在 物 质 、 济 、 经 社 会 或 文 化 方 面 处 于 弱 势 的 群 体 或 个体 来 说 ,都 享 有 教
教育学张乐天主编考点重点
教育学张乐天主编考点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1)、古代教育(2)、近代教育(3)、现代教育3.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④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⑤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4. 教育的构成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 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教育学经历萌芽期(老子的《论语》),成形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代表)发展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3.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4.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5.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经济功能【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促进政治民主】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融合社会文化】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1.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学段或年级或水平的表现标准。
”这就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教育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全面回归人。
相比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的、终极的意义。
它是素质与教育的产物,是天性与习惯的结合。
修养完全属于人,这是人固有的秉性。
修养使人成为人,修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
教育的最终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
让我们真正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教育,定位教育。
扫盲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之根之本(“根目录”)。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
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也是一门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质是学科本质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界定和描述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学科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
建国初期农民扫盲教育中的群众路线实践探析——以湖南为例
2021年第6期(总第888期)丈敖冬‘科建国初期农民扫盲教育中的群众路线实践探析----以湖南为例刘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扫盲教育中得到充分运用。
本文以湖南农民扫盲教育为考察重点,从动员扫盲学员、组建师资队伍、筹措扫盲经费三方面探究群众路线的具体运作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湖南农民扫盲群众路线以民教民―、群众路线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扫盲教育(一)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立、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并确立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对主体地位、为了谁、依靠谁、怎样做、如何用理论,做出了、的,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史地位,确立了作发点和宿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立足点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用于党的工作实中,新中国立期的中。
(二)农民扫盲教育中群众路线的提出。
与新中国成立为建、、主义的动教育思想截然不同,新中国成立期的教育思想发生了本性的,、实了大的,人民性(新民主主义社的教育是“为工,为生产建设”;以“人民文化水平、国家建设人才”等为主要任务!(1),是“民的、的、众的”,于工,.从于工众的;工和人民的,工人、农民r补习,、地在展的工作®(20)o,党和期被剥夺权的工农,迅速将工议事日程上,并一度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在展,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党和政府在新中立之初对此就分的认识,在历次指示中对群众路线为重视。
1949年12月5日,在《于开展今年冬工作的指示》中:“在冬工作的领导中,必须正确执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次年10月,在《第一次工议情况及决定》申:“工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工作。
在全民教育背景下看西欧北美国家的文化扫盲教育
广 的“ 习需求 ” 学 的理念 。
议 。大会 通 过 了《 界全 民教 育 宣 言》 《 足 基 本 世 和 满
学 习需要 的行 动 纲领 》 两个 历史 性 文 件 , 确定 了世 界 全 民教 育 的使 命 和 2 0世纪 9 0年 代 的发 展 目标 , 其 基本 目标 就 是要 求 国际社 会 一致 努 力 , 每个 人 , 使 包 括成 年人 都 能够 有机 会接 受 旨在 满 足其基 本 学 习需 要 的基 础教 育 。 为之后 的终身 学 习奠 定必 要 的基 础 。 20 0 0年 世界 全 民教育 论坛 会 议 的最后 报 告 指 出 , 发
、
国 际通行 的扫 盲概 念
明 确扫 盲 的 概念 。 确定 扫 盲 教 育 目标 和 实施 是 扫 盲活 动 的前 提 。 同时 , 随着 社 会 的发 展 人 们 也 在 不 断地更 新 和丰 富着 扫盲 教育 的 内涵 。从 历 史 的视 角考 察 判别 “ 非文 盲 ” 的标 准 . 些 国家 以是 否 具 有 一
关 键 词 : 洲和 北 美 ; 欧 成人 扫 盲 ; 策 与 实 践 政
中图分类号 :5 1 G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 7 (O 00 -0 8- 0 10 - 942 1)5 0 1 4
收 稿 日期 :0 o - 3 1 21_o— 5
作 者 简 介 : 晓 宇 (94 )女 , 林 通 化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 化 师 范学 院教 育 科 系 学 系 教 师 。 谢 18 一 , 吉 东 通
22925385
・
1 ・ 4
维普资讯
的核 心
是 办学理 念 、 学 方式 、 办 竞争 观念 、 率 观念 等对 效 办 学行 为 的影 响 , 即对 教育 过程 的影 响 , 而影 响 从 个 办学 单 位 的 办学 ; 四是评 价 主体 的变 化 。过 去, 只有 国家的评价 , 现在评价主体市场化、 多元 化, 社会来评价办学 、 民众来评价办学 , 将对办学 产 生非 常大 的影 响 ;5 育 如何来 满 足人 们 日益 .教 个性 化 的教 育需 求 ;.在信 息 化 、 6 网络 化 的平 台上 提 高教 育服 务 的质量 , 主要 是指借 助 信息 化 、 网络 化的手段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 ( ) 展 高等继 续 教育 要解 决 的关键 问题 三 发 1 定位 问题 。定 位 是否 准确 ,是发 展 的出发 、 点;
一
2 质 量 问题 。 、 重点 解决 两个 方 面的 问题 , 一是 建 立健 全 有效 的 质量 监 控 机制 ;二是 建 立 完整 的 质量 检验 标 准 ; 3 体制问题 。如何有效 、 、 合理地解决校 内、 校 外 的 问题 , 如校 内形 成 的 “ 内争 资源 ” 校外形 成 对 、 的“ 对外 抢生 源 ” 的问题 。 ( ) 等继 续教 育 今后 发展 面 临的主 要任 务 四 高 1 明确指导思想。发展 、 、 和谐 、 质量 , 其中, 高 技 能 培训 是 今后 发展 的 重点 ; 、 2 进一 步规 范 管理 , 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 障体系;3 推进人才培养模 、
式改革 , 创建特色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 ; 、 4 大力推 进 信 息化 建 设 , 现代 远 程教育 打好 基础 ; 、 强 为 5加 高 等继续 教 育研 究 。 ( ) 战后 成人 教 育思 潮的 演变 与发 展趋 势 五 二 台湾成人及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黄富顺教授 认为 : 1二: 成 人教 育 的发展 分三 个 阶段 。 、 战后 ()0 12 世纪 5 — 0 0 7 年代是推广教育阶段 ( )二 2 二 十世 纪 7 0—9 代 , 0年 也分三 个 阶段 是 继续 教 育 概念 的提 出 [ot un dc— cui igeua n t n】 i 。二 十世 纪 7 代 中后期 提 出 , 二 十世纪 o 0年 到 8 年代 后期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名词合流 ,称 0 为 “ 人及 继续 教 育 ”二 是 回流教 育 [ cret d 成 ; r urn 一 e e
农民工扫盲教育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第3 O卷 第 3期
农 民 工扫 盲 教 育发 展 的 障碍 与对 策研 究
2 1
3 .自身发 展 面 临的 阻力
农 民工 扫 盲 教育 出现 这 样 和 那 样 的 问题 , 根本 原 因在 于 没能 够很好 地解决 自身 在发 展 中 出现 的问 题 。第 一 , 内涵 和外 延 的不 明 。 由于 我 国特 殊 的城 乡 结构 和社 会 环境 , 民工 扫 盲教 育 无 法 准确 定 位 农 自己的 内涵 和外 延 , 种认 识上 的不 明晰 , 这 使社 会无 法 相信 和 给予农 民 工 扫 盲 教 育 以支 持 。第 二 , 用 实 性 不足 。对 于 成人 来 说 , 育 是 一个 提 高 能 力 以应 教 付 生活 中面临 的问题 的过程 。这表 明成 人 有一种 把 所 学来 的知 识运 用 到 实 际 中 的期 望 , 希望 通 过 这 并 些 知识 的学 习来 解决 实 际 问题 。而 现实 中 由于 扫盲 教 育并 不 能达 到预 期 的 效 果 , 在 日常 生 活 中在 接 如 受 扫盲 教育 之后 仍 不 能 读 懂 简 短 的报 纸 、 章 和 药 文 品说 明书等 。这 些 最 彰 显 实 用 性 的 内容 , 已然 影 响 到 了农 民工 扫 盲教 育 的 特质 的发 挥 了 。第 三 , 目标 偏离 。当今 , 民工 扫 盲 教 育 似 乎 不 再 是 大 家 所 讨 农 论 的重 点 的原 因主 要 是 , 的存 在 似 乎 偏 离 了其 指 它 定 时 的初 衷 , 没有 满 足 大多 数 农 民工 对 教 育 和发 展
21 02年 6月 第3 O卷 第 3期
湖北 大学 成人教 育学 院学 报 Ju a f dhE uto oeeo ue U i ri or l u d c inCl g f bi nv s n oA l H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盲内涵的新发展李劲松①李官②(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云南省社科联,云南昆明 650092)摘要:本文根据扫盲概念的内涵发展把以前的扫盲分为基础性扫盲、功能性扫盲和文化性扫盲三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扫盲的新内涵:创新性扫盲,并使用“发展性扫盲”这一名称对扫盲四个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扫盲的对象、内容、形式、评价标准和扫盲层次对其内涵进行说明,提出了发展性扫盲的四个特点:基础性、动态性、终身性和全民性。
关键词:扫盲内涵创新性扫盲发展性扫盲扫盲教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受教育权,是其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开启了人们可持续学习和生活的大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2000年世界上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约有8亿,这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国家不能有效地提供初等教育机会,全世界仍然有1.13亿学龄儿童不能就学,大量新生文盲仍在持续不断地产生③。
面向这些儿童和青壮年的扫盲教育,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扫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直至今日,其专门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倡导扫盲的先驱性概念的主导作用。
但是关于“扫盲”尚未有普遍性的定义,其概念正在扩张。
第一阶段作为2Rs/3Rs的基础性扫盲(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发展教育,振兴经济,50年代以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组织实施了面向亚非拉国家的旨在扫除文盲的“卡拉奇计划”、“亚的斯亚贝巴计划”和“圣地亚哥计划”。
通过扫盲设法让他们接近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广阔世界,运用国家的力量,激励民众的热情,在较短的预期内就取得显著的扫盲成效④。
这一时期的基础性扫盲是培养个人最低限度的、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素养的教育活动。
基础性扫盲的核心要素是“读写算”,即2Rs/3Rs ( 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 ),主要是针对未授受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基本是不识字或识字少的文盲。
在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中文字的读写(2Rs)有受到特别强调的倾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行的操作性的定义,“扫盲”指的是“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短文章,并能读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委员会也定义为:“能读写关于日常事件的简短报告,并能理解其内容”。
一般称之为“基本扫盲”(basic literacy)。
在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基本上都处于基础性扫盲阶段。
1953年11月 ,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全国统一的分类脱盲标准。
规定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字~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①李劲松(1964-),男,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②李官(1980-),男,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5级教育原理专业研究生③王强.全民教育背景下的扫盲教育:内涵与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6,(1).④姚远峰. 国际扫盲教育的演进与问题诉求——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为例[J].成人教定为认识1500个常用字,阅读、写作方面可分别参照工人、农民标准。
各省、市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伸缩。
扫盲毕业考试内容分识字、阅读和写作三项 ,及格者可发给扫盲毕业证。
之后,在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以及1988年2月国务院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文件中,先后重申了上述50年代的脱盲标准。
⑤近30年扫盲中,虽然扫盲范围不断扩大,扫盲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但所进行的扫盲教育内容基本都是在“读写算”方面要求的变化,都属于基础性扫盲的范畴。
第二阶段作为读写算与一般知识、能力整合的功能性扫盲(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末)“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它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现代文盲”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中,把“不识字的人即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
⑥可见,功能性扫盲强调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二者结合的实用性技术外,更强调要掌握现代化的技能、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莱文在1986年对“功能性扫盲”作出概括的定义:伴随读写的信息处理所必须的能力与信息的获得或对信息的存取所必须的能力。
扫盲不再是学会使用向个字,还涉及各种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的学习。
功能性扫盲不仅包括传统的扫盲内容,如会读、会写、会算等,还包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知识、技能教育等。
在我国,从90年代初到现在均处于功能性扫盲阶段。
1988年《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标志着我国扫盲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时代即将结束,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基础的功能性扫盲开始萌芽。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扫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扫盲对象扩展为凡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扫盲教育要求“要把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在农村把学习文化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结合起来”,标志我国功能性扫盲的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关注时代特征的文化性扫盲(21世纪初到现在)文化性扫盲是由麦克拉伦(P.McLaren)提出的,他将扫盲分成三种范畴:“功能性扫盲”、“文化性扫盲”(cultural literacy)、“批判性扫盲”(critical literacy)。
功能性扫盲是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读写能力。
在文化性扫盲中强调理解文章对共同经验与基准的必要性。
批判性扫盲则强调抽出读写中的政治性要素。
⑦威廉斯((J.D.Williams)和斯奈普尔(G.C.Snip-per)认为,文化性扫盲是同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囊括性行为,因此要考虑人与文章的涵义的关联。
文章的涵义依存于人在读写时的基准—其人的背景、教育、价值观、经验、意识形态。
在这一点上,读者及作者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联系。
赫希(r.n.Hirsch )在《文化性扫盲》(1987年)中指出,“在复杂的社会中功能性扫盲的定义不充分。
扫盲必须有共同的知识与传统为基础。
”应当从构成该国之文化的知识这一点出发去界定扫盲。
⑧依据文化性扫盲的理念,扫盲教育应该踏踏实实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现实问题、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
2001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扫盲十年计划》,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务实的发展目标。
全民识字、全民学习和全民“声音”。
要通过扫盲教育所提供的基本教育,开发人们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生⑤欧本谷.我国扫盲标准的演变及其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⑥刘莉.从“功能性文盲”和“现代文盲”看继续教育[J].才智,1999(03).⑦张磊.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⑧钟启泉.国际通行的扫盲概念与扫盲的现代课题——“新扫盲论”研究(之三)[J].全球教育展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⑨在我国,文化性扫盲尚未正式开展,但现在已经在功能性扫盲中初具萌芽。
2002年,针对扫盲课程和教学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教材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等扫盲中出现的问题,1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的扫盲方针,把落实扫盲、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连续性,提上工作日程,将“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大力开展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作的重点。
⑩表明我国的功能性扫盲中已经开始蕴含着“文化”的成份,已经有了文化性扫盲的萌芽。
第四阶段关注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性扫盲(扫盲教育之发展趋势)从扫盲教育的演进历程看,扫盲教育经历由最初的基于解决最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的学习的基础性扫盲,到以培养实用技能,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和能力为目的的功能性扫盲,再到基于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性扫盲。
未来扫盲的发展将更多的考虑人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与现代工具的使用,强调人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强调每个人的充分发展。
而在达到这一未来扫盲目的过程中,每个人由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实际情况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创新性扫盲与前三个阶段的扫盲在目的、内容、对象、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二、发展性扫盲的概念及内涵从扫盲内涵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扫盲教育的内涵随着扫盲阶段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扫盲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扫盲的对象逐渐由少数人变为所有人,扫盲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未来的扫盲教育发展趋势是在基础性扫盲、功能性扫盲基础之上的文化性扫盲的发展与延伸,重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未来“扫盲教育”的趋势和必然,我们把扫盲教育内涵的四个发展阶段概括为“发展性扫盲”。
(一)发展性扫盲的概念发展性扫盲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针对个人或者群体在生产、生活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而实施的基础的、动态的教育。
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或群体生存、生活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扫盲的内涵1、从扫盲对象看,发展性扫盲的对象是所有人,而不是传统扫盲的少数人。
社会上流行一条“知识折旧”的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将会折旧80%。
在未来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技能不在是学会什么技术和操作方法,而是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运用工具进行最有效率的学习。
在这种状况下,每个人都必须选择一些自已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以保持自己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所有人都将变成未来发展性扫盲的对象,“扫盲”这一专门针对少数人的教育将变为对所有人进行的教育活动。
2、从扫盲内容看,发展性扫盲的内容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所生产、生活的知识及技能,扫盲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
发展性扫盲教育是针对个人在实际生存、生活及发展过程中,在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适,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弥补和完善自己的不足,达到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具体扫盲教育的内容受个人适应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个体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3、从扫盲形式看,发展性扫盲由被动变主动,由集体行为变为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