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兰亭集序教研活动后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近日,我们学校开展了以《兰亭集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反思等环节,深入挖掘《兰亭集序》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下是我在本次活动后的反思。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环节,我们首先对《兰亭集序》进行了深入研读,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教学思路。
2. 课堂教学展示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各位教师分别就《兰亭集序》进行了教学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字之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学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几点反思:三、活动反思1. 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在本次活动前,我们对《兰亭集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能深入挖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活动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指导。
4.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2、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会作者对人生深沉感慨。
3、联系时代特点,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自主学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 )丑会.()稽修楔.( ) 激湍.()流觞.( ) 管弦.()游目骋.( )怀齐彭殇.()3、解释下列加点字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目骋怀 / 所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列坐其次.4、翻译句子○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课堂导学】一、诵读品味1、在文中三个小节中各找出一个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二、赏读感悟(一)、品兰亭之“乐”(1)填写会议记录,把握文章内容。
兰亭集会会议活动记录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物:会场环境:会场盛况:天气状况:与会感受:(2)仿写句子,精品细嚼。
结合文本,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的。
(3)深入思考:这种“乐”是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永恒的“真乐”?请结合文段最后两句来思考。
(小组讨论)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思兰亭之“痛”。
1、把“岂不痛哉”同样嵌入每一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并思考作者因何而痛?请以“我从()中读出()的痛”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从(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对生命短暂)的痛。
我从()中读出()的痛。
(三)、悟兰亭之“悲”1、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2、这“悲”是“悲痛”也是“悲观”么?(小组讨论、交流)三、再读深味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
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
看重。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 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 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 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 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
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
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
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
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 课例研究综
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 述
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 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 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 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生:第一、二段是“乐”,第三段是“痛”,第四 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 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个组朗读这三部 分,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 朗读一段。 (分三小组朗读,第一小组朗读第一、二段)(第 二小组朗读第三段)(第三小组朗读第四段) 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 来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3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3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
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说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
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
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因言释文”)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
(“因文悟言”)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
B.后之览者,亦。
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
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积极思考,共同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深刻理解作者深沉之中蕴含的积极情感。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作者由此展开笔墨,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明确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具体赏析相关文句,从这些文句找寻作者“痛”的痕迹。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痛。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面对文章便会叹息哀伤,不能释怀,此乃悲古人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四)读文章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中
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
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
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于初中的古诗文存在一个简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 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三)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多读多背。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 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具其妙。如《游 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兰亭集序》 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尤其是《赤壁赋》,更代表了 赋体文的特点,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优美语句,体会写景散 文中常用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尽可能多背诵一些篇 章,以提高文化素养。
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
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的人像、
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 教材分析
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
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
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
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
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
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
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
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
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能独立翻译重点语句;2、体会作者感情及其变化;3、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暗含的对生命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悲”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课时设计: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可谓居功甚伟,她书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司马迁用她写就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李白用她写就了半个盛唐;王羲之用她写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感受宴游之乐,体味生死之痛。
2、文体简介序也叫“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3、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待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答案 教学过程
进行分析,3、结合练习题巩固知识。
学生:
1、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在 15 分钟
内,把得出的结论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1、利用好信息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2、讲解和 PPT 相配合,使得内容呈现顺序合理。
深刻哲理,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一对一互动等方
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
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合作探究能力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还需要多加
引导。
2、学生大多还是停留在“等”的阶段,主动思考 学生学习能
和学习的意识尚未建立。 力分析
3、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兰亭集序》
称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材分析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
用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
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所蕴含的 教学目标
3、PPT 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 择与设计
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
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可以形象直的介绍公司的产品、
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环节:点拨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重点引导学生掌握
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案及教学反思《兰亭集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癸(guǐ)丑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括。
《兰亭集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学生能够领悟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名句。
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兰亭集序》的名句记忆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兰亭集序》的全文、名句、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准备相关的书法作品,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1.4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引导学生对《兰亭集序》产生兴趣。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兰亭集序》,边读边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自主阅读,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
名句背诵(10分钟)教师挑选出《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完成《兰亭集序》的阅读理解和名句背诵。
二、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如何,以及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作业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案编写培训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案编写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书法艺术进行欣赏,并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
6.2 阅读理解教师将《兰亭集序》全文呈现在PPT上,并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边读边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6.3 名句解析教师挑选出《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并对每个名句进行详细解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6.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兰亭集序》中的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例如文章的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等。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公开课教案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积累,对生命问题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还未成年,生活经验不足,这些理解和看法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的引导。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对生命问题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情感变化背后的深层意蕴也需要仔细推敲琢磨,语文基础扎实、素养较高的同学经过课上的讲解探讨后可以领会;而素养一般的同学课下还需不断查阅资料方能真正领悟。
语文学习重在“知人论世”,因此学生在上课前需要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状况,才能更深入地读懂文章,把握情感。
课后要进一步地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并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评测效果分析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提问,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音把握还不够准确,比如“癸丑”“修禊”等。
在对文章语句理解的过程中,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弄不清楚句子的意思,理解的不够透彻。
课上还以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乐”“痛”“悲”等情感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内涵,大多数学生对“乐”的原因把握的很到位,对“痛”的理解稍欠,但经过引导后也能大致理解;至于“悲”从何来,大多数学生能概括出来。
总而言之,学生课上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个别难点还需课下继续探究。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鲁人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所选的几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散文,这类文章在描绘客观自然景物的同时,更多的是抒情和说理。
《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本册书中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是王羲之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在兰亭举行盛会时所作,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起伏变化,由一开始的聚会之“乐”,到想到生命短暂后的“痛”,再到联想到古人、后人对生命的共同感慨而发出“悲夫”的感叹。
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并准确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作为高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进一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透彻理解情感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兰亭集序》与前一篇《逍遥游》,皆是穿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去追索心中的那片辉煌星空。
后者重在放下名利等尘俗羁绊,追求绝对自由的境域,而前者则重在摸索“俯仰一世”之间,抒发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而凝重的感叹,对人类永久无法摆脱这种局限性的悲惜。
“乐”“痛”“悲”三段三字,写自然,论死生,结构清晰,情脉明朗,情切意深,耐人寻味。
然而读到施蛰存的《批〈兰亭序〉》,顿觉芒刺在背。
施先生分析得一针见血,反观我读《兰亭集序》不仅不能细察见微,反而却是心情愉悦,既感惭愧,又觉耐人寻味。
但一想,施先生也是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曾讲完后对学生赞叹不已地说:“好!好文章!”时,心也就释然些了。
可如何给学生讲呢?困扰人心的问题。
近读《中国青年报》中一篇题为《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一场手术》的文章,觉得有说不出的味道来,高中语文教材中到底有多少蒙蔽代代人的“权威”呢?——杜牧的《阿房宫赋》,好,但经反复考古证实,阿房宫压根就没建成,那“赋”是杜牧想像出来,我辈要考要背。
还有多少呢?愿我们都如施先生一样,不信书,敢挑刺,少点奴性,多点个性。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不是导入的导入(以整理材料为主)学习《逍遥游》,你觉得“我们头上的辉煌星空”是什么?(学生说,回忆,黏连)有人说,历史上凡悲叹人一辈子有限、世事无常的人往往差不多上最富于进取心并为世界制造了不朽价值的杰出之士,如曹操、李白、苏轼。
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学过的课文。
1、必修一《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漫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必修一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必修二《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一辈子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必修二《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五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五篇篇一:《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组全体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
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
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
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
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
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
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
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
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
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
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
“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文章的精,边拟出如下对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篇二:《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王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炙人口,生辉。
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记录美丽的山水风光,往往包括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里面,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志趣爱好和情感。
2、这类文章,不光是要欣赏自然风光,还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感受作者在其中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比较差,在加上是平行班和理科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就更加困难,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2、学习态度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预习一般不会去做,对文言文兴趣不大,基本属于被动学习,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要求比较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2、过程与方法: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针对学生的发言可以分为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可以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评价标准:发言声音洪亮,积极大胆。
普通话比较标准。
回答比较靠谱。
教学反思《兰亭集序》是集会类序中的名篇,而且王羲之是书法大家,本篇篇幅不大,但思想内容丰富。
结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讨论环节比较积极,发言比较踊跃。
在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很积极的借助工具书和文后注释去翻译课文,课堂气氛比较浓郁,教学效果也较好。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基础知识部分用时过多,文本的理解和讨论就相对减少,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回答,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
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
“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 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 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 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 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 路进行的。取得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 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而我自己也少做了很 多出力不讨好的无用功,整堂课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进 行,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
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
课例研究综 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
述
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
表有感情的分层次配乐朗读这几个段落。
最后教师解答作者情感如此变化的原因,去追溯当
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PPT 出示时代特征:
政治局面思想主流名士结局
统治残酷玄学绝境死者无辜
社会动荡╋崇尚老庄〓生者颓败
权力斗争纵欲主义看轻生命
得出结论:
唤醒: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感情是积极向上的)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
教学过程 痛-悲)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 生回答以下问题,其实也是熟悉文本的过程: 乐: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况良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良好;合作学习氛 学生学习能
围积极主动;学生认知障碍主要在于个别文字意义由于 力分析
时代久远而理解有难度以及对作者情感中的积极性理
解有难度。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来实现课堂教 教学策略选 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
择与设计 示自我朗读、对答、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探究,首先教师出示三个句子 请学生重点翻译: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完之后请学生从三个句子中找到三个字(乐-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兰亭集序》
称
《兰亭集序》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兰
亭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当日的气候
和聚会的活动内容,其中对兰亭一带景色的描绘历来为
教材分析 人们所称道。当然,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东晋士大夫之所
以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山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而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与会者的行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痛: 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 先由社会人事的交往谈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悲: 第四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每览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 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熟悉完文本之后教师做适当的阅读引导,请学生代
且蕴涵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而对这价值
与意义的思索探寻也成为本课研究的难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 教学目标
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深度挖掘作者生平轶事,以此作为作文素材
来阐述工匠精神。
学生在本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