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备课资料作者贺知章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备课资料作者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简介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就是初唐诗坛中的一位佼佼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奇妙,意境高远。既写出了柳叶的美和它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了和煦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希冀。贺知章又是一位关心边防和国家尊严的爱国者,他在《送人之军》一诗中写道:“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贴汉国忧。”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贺知章旷达,不慕名利,好饮酒,常常“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当他已身居太子宾客,在京城“以文词知名”之时,李白还是一个布衣,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己。有一天,贺与李在酒楼,贺知章适无钱沽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真挚豪爽如此。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接着,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从此,李白声誉鹊起。
唐玄宗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贺知章不愿与奸臣共事,恳请度为道士,告老还乡。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鉴湖一曲(一块土地),并赋诗赠别。贺知章离京那天,朝中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官集中在东门外长乐坡为他饯行。李白作《送贺宾客归越》一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把贺知章比作书圣王羲之,情意十分深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诗人回到了故里,见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即属此时所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岁月流逝,春风依旧;两鬓早白,乡音不改。在诗人眼里,家乡的风物既陌生又熟悉,那种喜悦又不无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这种人之常情,经过诗人妙笔生花的艺术提炼,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成为干古传诵的名篇。
贺知章回到永兴后,因体弱多病,不久去世。他一生创作的诗很多,但自己不喜收存,故大多散失,仅留19首,收录在《全唐诗》中。
萧山思家桥:贺知章的故里
一、贺知章的生平和籍贯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县人(即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及第,曾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四门博士、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等重要职务。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和当朝权奸高力士、杨国忠等进行了坚决而巧妙的斗争,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敬重。大诗人李白才高压众,但他还是布衣寒士时,贺知章慧眼识英才,积极向唐玄宗推荐,并设法保护李白不受奸臣伤害,使李白成了天国的“诗仙”。后来李白作《对酒忆贺监》诗来追忆贺知章: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的诗文,新颖清秀,脍炙人口,其中《回乡偶书》、《咏柳》是妇孺皆知的名篇。最早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编者,把上述二首诗列为七绝第一。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回乡时,都喜欢引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回家的心情。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诗十
佳评选中,《回乡偶书》被评为唐诗第十佳。
贺知章的书法,自幼就名扬乡里,人们拿着纸墨请他写就,以为墨宝藏之。到长安后,他常和同乡张旭等一起出城写草书等,使其“名扬上京”。他和张旭都被称为“吴中四士”,而他的“学生”张旭,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的“草圣”。贺知章的草书《孝经》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毛泽东主席当年看了贺老写的《孝经》认定为“真迹”。公元744年,在长安当了50年高官的贺知章要回乡了,他向唐皇恳求萧山周官湖和镜湖剡川一曲角,以做为放生池,皇帝“诏许之”。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并命文武官员作诗相赠。贺知章荣耀至极,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乃文坛之千古盛事。
“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这是贺老回乡前在长安说的一句话。有书记载,贺知章两次考中进士,但第一次未去上任,仍在萧山的农村里种田栽芝。37岁离开萧山,86岁才回乡。正月初五,贺老一行辞别长安,二月下旬到达萧
山,其时春意盎然,柳叶初发,贺知章在萧山南门外的河边,看见一棵特别高大的柳树,触景生情,就写下了回乡后的第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老在萧山故里住了两个月后,去了会稽郡治(绍兴)定居。
二、贺知章故里考
贺知章是萧山人,新旧唐书、《辞海》等均有明确记载,对于其它个别说法,萧山历史学会的刘宪康先生曾撰文给予指正。但是我想,如果能在萧山发现贺老的故里,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1998年前,我邀萧山文管会倪秉章、施加农先生到萧山高桥村考察百柱庙,从中认识了百柱庙负责人田小青和箩婆寺负责人李光荣,并受两人之邀请,去箩婆寺和箩婆桥作历史文化专题研考。查清了箩婆桥并不是“罗波桥”的史实,而箩婆桥似与唐代的荷担僧有关。据毛西河
集载,荷担僧姓贺,即唐代学士贺知章。当时李光荣先生拿来一本叫《花枷序》的祖传道书,说内中有萧山24桥联,看看是否有箩婆桥之联?结果我发现了思家桥的桥联:“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很明显,这里指的是乡贤贺知章!因为萧山历史上,奉旨还乡的仅贺知章一人。再看这本蓝皮线装道书,为光绪廿七年手抄本,内有陇西李家康红色印鉴二处,这肯定是珍本,于是我急忙赶到史家桥村的思家桥考察。无独有偶,该村的黄幼年老先生告诉我,他家藏有一本《招德龙图卷》的道书,内中也有和《花枷序》一样的24桥联,这进一步表明,思家桥与贺知章故里及故居有着重大关系,对该桥必须进行细致考察。1998年至2004年间,我先后十下史家桥村,反复核实,调查有关贺知章的史料、传说,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②思家桥是单孔梁式石板桥,为东西向,中铺三块条形石板。两边为八字形石台阶,各有十余级。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思家桥”三个大字,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仪方桥”三个大字。该桥由明代嘉靖年工部主事黄九皋重建,上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