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治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可引发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
然而,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有两种机制:靶标改变和药物耐药基因的表达。
1. 靶标改变肺炎克雷伯菌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降低药物对其的效果。
例如,一些菌株可通过改变靶标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抗生素无法有效结合,从而失去了杀菌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使得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呈现高水平的耐药性。
2. 药物耐药基因的表达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表达一系列耐药基因来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菌体内进行水平传递,从而导致多重耐药。
其中最著名的耐药基因包括产β-内酰胺酶和外膜通道蛋白的缺失等。
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耐氨苄青霉素酶型肺炎克雷伯菌是当前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此外,某些菌株还表现出对卡那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因此,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对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和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基因,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多重耐药泵基因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新型的耐药基因,为进一步解释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表达调控、质粒传递和细菌遗传背景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感染和医疗相关感染。
本文将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的分布情况,并重点关注其耐药性。
一、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肠道等。
然而,在医疗机构内,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和长期护理机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明显增加。
在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强烈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往往导致病情严重,并增加了治疗难度。
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1. β-内酰胺酶产生肺炎克雷伯菌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细菌之一。
这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破坏抗生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药物失效。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显示出高度耐药性,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2. 氨基糖苷酶产生另外,肺炎克雷伯菌也常出现产氨基糖苷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 AME)的情况。
这类酶能够修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3. 硫酸肼抗性硫酸肼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发生了对硫酸肼的耐药。
这主要是由于突变目标位点引起的,导致细菌对硫酸肼失去了敏感性。
4. 羟基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羟基磺胺类抗生素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对羟基磺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种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菌产生羟化酶来降解药物,从而降低了其疗效。
三、对策与建议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及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探讨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及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探讨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耐药表型,同时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策略,为后续工作中能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共计收集22株MDRKP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耐药表型,同时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
结果:22株MDRKP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PFGE共分为8个谱型,K3为优势谱型,其次为K4,K5,K7,同源性≥80%中ICU数据为57.14%(4/7),呼吸内科为40%(2/5),总计81.82%(18/22)。
结论:MDRKP呈现同源分布,具有同源爆发风险,故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策略。
关键词:MDRKP;耐药表型;医院感染;控制策略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伴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已经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即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ultidrug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简称:MDRKP),就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而言,2005年多重耐药性自2.9%和3.0%到2017年的24.0%和20.9%,耐药数据提升了8倍之多[1],形势非常严峻,肺炎克雷伯菌能够在医院内环境中存活,30%医院感染是通过环境、医护人员手得以传播,并迅速扩散,故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定植、传播特征,对防控医院感染意义深远。
基于此,特分离出22株MDRKP进行研究,实施同源性鉴定,分析其传播途径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2株肺炎克雷伯菌来自我院9个科室,分别通过脓液、痰、尿液、血液等标本培养,分别为7株呼吸内科,4株ICU,2株感染科,2株急诊科,1株普外科,1株泌尿科,2株神经内科,2株脑外科,1株消化内科。
1.2药敏试验将分离后的细菌进行微生物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并将抗生素(三类或三类以上)的MDRKP行低温保存(-80℃)。
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临床探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任绪红,钱冬萌*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目的:分析沂南县人民医院各科室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分布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沂南县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的1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为对象,菌株源于重症监护室(ICU)、急诊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外科。
分析各科室的KP感染分布情况,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K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结果:145株KP标本中98株分离自痰液,占比67.59%;分离自血液占比18.62%,分离自尿液占比10.34%,分离自脓液与其他标本分别占比2.07%和1.38%。
科室分布以ICU分离的KP数量最多。
KP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且对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及左旋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率。
KP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10%。
结论:我院各科室KP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率,且多重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及感控部门应对其引起重视。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又称肺炎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属细菌域、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1]。
肺炎克雷伯菌不仅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菌株,而且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由其引发的感染在细菌感染学疾病中的占比呈逐渐升高趋势,并且在耐药机制方面较为复杂多样,从而导致抗感染治疗的难度逐渐加大[2]。
当前,如何预防和控制KP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这就要求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予以了解和充分掌握,为临床有效治疗KP提供支持和依据。
目前,在不同的标本中均可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且在医院各科室的检出率都比较高。
本文通过对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同标本和医院各科室的分布情况予以了解,同时对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性发生及其机理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性发生及其机理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MDRO-KP)是一种人体内常见的致病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近年来,MDRO-K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MDRO-KP的定义、多重耐药性的机制及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定义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多重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MDRO-KP)指对常用抗生素存在多种耐药性的肺炎克雷伯杆菌。
目前,MDRO-KP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二、多重耐药性机制MDRO-KP的多重耐药性主要是由于其自身染色体或质粒中携带了多个异源性抗性决定子(Resistance Determinant, RD),这些RD在多个抗菌药物中均具有耐药性。
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细菌生长或杀灭细菌,然而,抗生素耐药菌通过各种途径抵御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使细菌不被抗生素所破坏。
主要的多重耐药机制包括:生物膜形成、外座糖基化修饰、质粒介导传递、药物外排泵和酶催化降解等。
三、多重耐药性发生原因MDRO-KP的多重耐药性与目前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抗生素的过量和滥用、医疗操作错误、患者免疫力下降和环境应激等。
1.抗生素的过量和滥用抗生素过量和滥用是导致MDRO-KP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临床上,抗生素常被用于预防或治疗感染,但由于其广谱性和剂量不当,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此外,很多人对抗生素的需求超出了治疗范围,医生过于依赖抗生素,而忽略了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免疫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2.医疗操作错误医疗操作错误也是导致MDRO-KP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的错误包括医疗器具的污染、卫生环境的缺乏、手术操作的不当、抗生素的间断和不规律及患者的过度用药。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耿响;刘希望;李剑勇【期刊名称】《中兽医医药杂志》【年(卷),期】2024(43)1【摘要】肺炎克雷伯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呼吸道、肠道等处的机会致病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常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脑炎等。
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hvKP能导致更严重、散播性更强的感染。
目前,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增强,耐药菌株的流行呈全球性和多样化的趋势,已引发关注。
除了外排泵,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很多种,并且可以随着可移动遗传元件快速传播。
本文详细阐述了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多样,包括荚膜、脂多糖、黏附素、PEG-344、铁载体(肠杆菌素、沙门菌素、耶尔森菌素、气杆菌素)、外膜蛋白等。
目前,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治疗方面也不断推进,主要的策略包括老药新用、纳米化抗菌药、新型抗菌药研发、噬菌体疗法、抗体疗法等。
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因子进行详细、全面的综述,可为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精准诊断、与宿主不同组织细胞的互作机制、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总页数】10页(P29-38)【作者】耿响;刘希望;李剑勇【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1;R378【相关文献】1.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2.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3.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4.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及耐药研究进展5.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研究进展
血流感染 (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细菌、 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 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的严重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可 导致 感 染 性 休 克、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弥 散 性 血 管内凝血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一系列并 发症,是感染性疾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 来,由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引 起 的 血 流 感 染 越 来 越 多,同 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高,由多重耐药 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血流感染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给 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1 病原学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是克雷伯 菌属 7个种中的一个种,可分为 3个遗传谱系,革兰 阴性兼性厌氧,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及人的呼吸道 和胃肠道中,常可导致肺炎、血流感染、泌尿系感染 及腹腔内感染等,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院 感染重要 的 致 病 菌 之 一[1]。 其 毒 力 因 子 包 括 荚 膜 多糖、菌毛、外 膜 脂 多 糖、蛋 白 和 铁 载 体 等,其 中 荚 膜多糖具有抗吞噬功能及抗血清补体的溶解作用,
Abstract:Klebsiellapneumoniaisacommonopportunisticpathogenandanimportantnosocomialpathogen.Inrecentyears,multidrug resistantKlebsiellapneumoniabloodstreaminfections,whichbringaboutgreatchallengestoclinicalcare,areincreasing.Thisarticlewill reviewtheprogressesintheresearchesonthedrugresistantmechanismsofKlebsiellapneumoniaandKlebsiellapneumoniabloodstream infections. Keywords:Klebsiellapneumoniae;Bloodstream infection;Antimicrobialagent;Multidrugresistantbacterium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药物治疗课件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药物治疗课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肺炎、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以及目前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1. β-内酰胺类酶的产生:β-内酰胺酶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这种酶能够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作用,从而使得这些抗生素无法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2. 外膜通道蛋白的改变:肺炎克雷伯菌的外膜是一层具有高度通透性的屏障,用于阻止抗生素的进入。
然而,菌株通过改变外膜通道蛋白的表达量或结构来减少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获得耐药性。
3. 活性泵的过度表达:活性泵是细菌抵抗抗生素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可以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
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过度表达活性泵,增加抗生素的外排,从而降低抗生素对其的杀菌作用。
4. 其他耐药基因的存在: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获得耐药基因,如AmpC酶、ESBL、NDM-1等,增加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能力。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传递给其他菌株,进一步加剧耐药问题。
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治疗由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目前对其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1.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联合应用:由于β-内酰胺类酶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菌株的生长。
常用的联合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舒巴坦等。
2. 多药联合治疗:对于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多药联合治疗的方式。
这样可以增加抗生素的覆盖范围,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常用的联合方案包括氨苄西林/替加环素/甲氧西林等组合。
3. 抗生素选择性使用:针对不同的菌株,需要根据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产NDM-1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目前研究进展
产NDM-1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目前研究进展陈玲 王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 北京 100050) 【关键词】 NDM-1酶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机制 抗生素治疗 自1940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来,人类开始结束了对致病菌的束手无策,成就了医学上的一段光辉历史。
而此同时,抗生素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斗争也拉开了帷幕。
后来,“超级细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所谓的ES⁃KAPE微生物(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的首字母缩写)的出现,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超级细菌”(super bug),亦可称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通常指的是一种携带多个耐药基因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它们都一度被称为超级细菌。
2008年分离出来的产NDM-1酶肺炎克雷伯菌标致着新一种“超级细菌”的诞生,在此菌株中,产NDM-1酶基因blaNDM位于细菌质粒中,携带此质粒的肺炎克雷伯菌具备对除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因其首次在印度的新德里发现而得名。
NDM-1酶共27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28kDa,氨基酸序列与目前已知的金属β-内酰胺酶(MBL)相比,一致性不足33%,其不同之处在于活性位点旁有独特的氨基酸残基和插入序列,同时可以更紧密的结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
本文就产NDM-1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论述。
1 NDM-1酶的特点及分布根据分子结构及功能分类,可将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BLA)分为,A~D4类,以A、C类最常见,B 类指金属β-内酰胺酶属。
新发现的NDM-1酶属于B 类β-内酰胺酶,由质粒介导的水解碳青霉烯类金属β-内酰胺酶,它能水解单环类以外的一大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离子螯合剂EDTA、巯基化合物及菲咯啉等络合剂结合后金属酶的活性可被抑制,使得抑菌圈增大,但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不能抑制其活性。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等良好的生活习 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05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耐药性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发现新的耐药基因或蛋白,为耐药性防控提供理论 依据。
耐药性流行病学研究
耐药性发展趋势
全球流行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已在全球 范围内流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肺炎克雷伯 菌耐药性存在差异,可能与抗生素 使用习惯、地域差异等因素有关。
耐药性增加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肺 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呈增加趋势。
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药物治疗效果降低
新型抗菌药物的应 用前景
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 用,未来有望解决当前面临的 耐药性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的综合策 略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 ,需要采取综合策略,包括抗 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免疫治疗 的探索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 干预措施,以全面提高治疗效 果和防控耐药性的传播。
THANKS
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败血症在近年来逐渐增多,主要由血流感染导致。
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室分布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主要科室之 一,主要因为患者多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免 疫力低下。
老年病科
老年病科也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点科室,老年 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较差。
儿科
儿科病房的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免疫系统不 健全,也容易发生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
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提 供参考。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所致重症感染临床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所致重症感染临床研
究进展
陆鑫;由屹先;吕晓菊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24(24)2
【摘要】多黏菌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s,CRO)所致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内迄今可用药物有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olistimethate sodium,CMS)、硫酸多黏菌素B(polymyxin B sulfate,PBS)、硫酸黏菌素(colistin sulfate,CS)[1]。
近年国内外对不同多黏菌素进行了系列临床
研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本文将从药物敏感性、药代动力学(PK)及
药效学(PD)、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
参考。
【总页数】7页(P224-230)
【作者】陆鑫;由屹先;吕晓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R978
【相关文献】
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治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2.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荟
萃分析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研究4.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5.联合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菌素治疗新进展2024年版
抗菌素治疗新进展2024年版1. 引言抗菌素治疗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抗生素的较少发现,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抗菌素资源,以及研发新的抗菌素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2024年抗菌素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素耐药性的管理以及抗菌素治疗策略的优化。
2.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2.1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2024年,一种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ETA-013)成功进入临床实验,对多种耐药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为治疗多重耐药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2.2 肽聚糖合成抑制剂肽聚糖合成抑制剂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024年,一种新型肽聚糖合成抑制剂(如BBL-102)完成了临床试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为治疗严重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
2.3 核酸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和RNA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2024年,一种新型核酸合成抑制剂(如AC-75)成功进入临床实验,对多种耐药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为治疗多重耐药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
3. 抗菌素耐药性的管理3.1 细菌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抗菌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为抗菌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3.2 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关于抗生素治疗的推荐方案。
2024年,多个专业组织发布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强调针对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3.3 抗菌素耐药性干预策略抗菌素耐药性干预策略旨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024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抗菌素耐药性干预项目,包括加强感染控制、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推广快速诊断技术等。
4. 抗菌素治疗策略的优化4.1 个体化抗生素治疗个体化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耐药性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引起严重肺部感染的革兰阴性细菌。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和水体中,也可以在人体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中找到。
在正常情况下,它存在于人体内并不会引起任何疾病。
然而,当机会出现时,克雷伯菌可以感染人体,导致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本文将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关举例。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
多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发生在医院里,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ICU)和住院长期护理设施中。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还常见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肝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这些患者往往处于易感状态,且常需要长期的抗生素治疗,使得它们更容易感染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难点之一。
该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常常对多种常见的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除了天然耐药性外,克雷伯菌还能通过各种基因水平的机制获得耐药性,包括产生抗生素的酶、降低细菌的渗透性、改变抗生素的靶点等。
这使得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治疗选择变得有限,同时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举例来说,近年来发生了许多肺炎克雷伯菌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病例。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于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疗效。
然而,由于克雷伯菌产生了酶β-内酰胺酶(ESBLs)和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产生了碳青霉烯酶(CREs),使得这些抗生素失去了抗菌活性。
这导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变得非常棘手,尤其是对于那些合并其他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极大地加重了治疗难度。
为了应对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临床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感染,如非危重的呼吸道感染,通常可以选择较新的抗生素,如噻嗪类抗生素和硫唑嗪类抗生素。
然而,对于严重的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治疗选择非常有限。
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唐小红;朱卫民【摘要】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及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是治疗该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但随着使用的增加,其耐药性也不断增加.本文就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生碳青霉烯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下降、高产AmpC酶或ESBLs合并外膜蛋白缺失、生物被膜、主动外排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5页(P115-118,122)【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细菌;耐药性【作者】唐小红;朱卫民【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肺炎克雷伯菌(Kpn)属于克雷伯菌属的7个亚种之一—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革兰阴性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常导致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等医院感染。
近十年来,因青霉素与头孢类抗菌药的大量及广泛使用,尤其是第3代头孢抗菌药的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的各种抗菌药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该耐药菌的出现加剧了各种难治性感染,使治疗十分棘手 [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因其广谱的抗菌活性,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稳定,持续的抗菌后效应[4]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一线药物[5],更成为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随着应用的增加,对其耐药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探究其耐药机制有:产生碳青霉烯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下降,高产AmpC酶或ESBLs合并外膜蛋白缺失,生物被膜,主动外排系统。
本文就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作一介绍,分述如下。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分离和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被膜和外膜孔蛋白缺失)、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作用、整合子等。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控制耐药菌的播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上述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KPN)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和滥用,致使KPN耐药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
Amazian等[1]研究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占地中海地区医院内感染的9.2%;2011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调查显示KPN占9.03%,成为国内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2]。
国外曾经报道一组由多重耐药KPN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死亡率高达40%[3]。
KPN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被膜、外膜孔蛋白缺失)、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作用等,同时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借助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的播散也是耐药菌株临床加剧的重要原因。
本文对上述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细菌可产生许多能引起抗菌药物灭活的酶,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ME)。
KPN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产生β-内酰胺酶。
它可通过水解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类药物水解从而失去抗菌活性,其水解率是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KPN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的AmpC酶、耐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IRBLs)及碳青霉烯酶(KPC酶)等。
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ESBLs是KPN耐药产生的最主要的一类酶。
1983年由德国报告了世界上第一例ESBLs,199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发现国内首例ESBLs感染,迄今已报告的ESBLs的代表菌株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的消化道内。
然而,近年来,医疗领域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其多重耐药性和导致严重感染的能力增强。
本文将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探讨。
1.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定义和分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是指该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根据抗生素抗药性的类型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多重耐药、广谱耐药、极广谱耐药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等。
2.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特征(1)医院感染和院内扩散:肺炎克雷伯菌对于住院患者造成的感染风险较高,特别是重症监护单位等高危区域。
并且在医院内部容易通过患者间的接触传播,形成院内的细菌扩散。
(2)社区感染传播: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社区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有关。
(3)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长期、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会选择出耐药菌株,并加速耐药基因的传播。
3.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传播的主要途径。
如患者、医护人员、访客等通过接触表面、手部或者共用的器具等途径,将菌株带入健康人体内。
(2)污染性传播:肺炎克雷伯菌可以通过水、食物或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感染患者。
尤其在医院内,由于各种传染源的存在,污染性传播是耐药性菌株扩散的主要方式之一。
4.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控制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避免不合理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2)严格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遵守规范的手卫生操作,同时根据感染控制指南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以减少其传播风险。
(3)加强监测和报告:对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进行持续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阻断其传播链,减少感染风险。
2020-2021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0-2021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日益活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与经典的肺炎克雷伯菌不同,该细菌多造成免疫功能健全宿主的感染,以肝脓肿最为常见,常伴有多器官系统的共感染或血流感染,导致发生严重致残、致死事件。
本文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起源、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起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简称肺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作为肠杆菌科细菌中重要的致病菌可引起社区及医院获得性感染,导致肺炎、肝脓肿、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血流感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1]。
肺克包括3个亚种:即肺炎亚种、鼻臭亚种和鼻硬结亚种,其中以肺炎亚种最为常见,又称为Friedlander杆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发现肺克逐渐进化并形成了2个不同的克隆组,一个呈现多重耐药,甚至碳青霉烯耐药,即所谓经典肺克(classic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而另一个呈现高毒力,即所谓高毒力肺克(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
早在1882年Carl Friedlander从肺炎死亡患者体内分离到一种细菌并将其命名为Friedlander杆菌(数年后更名为克雷伯菌),发现其所致肺炎的病死率是肺炎链球菌肺炎的3~4倍[2]。
由于时间相隔久远,人们只能从当时的病案资料中了解其特点。
目前看来,Friedlander杆菌与高毒力肺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男性高发、细菌表达为高黏性、伴有多器官感染等特点。
高毒力肺克最早于1986年以个案形式报道[3],而后得到广泛关注。
与经典肺克不同,高毒力肺克在亚太地区和亚裔人群中高发,常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健全人群中,因其较强的致病力使其致残及致死率更高。
高毒力肺克最易引起肝脓肿,常同时或先后伴有远隔器官的共感染,如内源性眼内炎、血源性肺脓肿或脑脓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治进展摘要近年来,多耐药及泛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日益上升,因此,多黏菌素作为对大多数多耐药菌株依然敏感的抗生素,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多黏菌素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对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诱导作用,使其产生耐药性。
同时,异质性耐药现象的出现也增加了临床上对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治难度。
目前临床上除了依赖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来治疗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之外,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同时探索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早期检出方法有助于优化和完善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疗策略。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现状、产生机制、检出方法及其防治措施。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fami1y\克雷伯菌属(KIebSiei1aSPeCieS),主要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中,可与宿主共生,也可作为机会性病原体或病原体引发感染。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09-2023年间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革兰阴性致病菌之一[11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的医疗相关感染,死亡率较高,为临床诊治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对肺炎克雷伯菌防治措施的研究成为了临床上关注的重点。
目前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经验性治疗仍常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苗类及喋诺酮类抗生素,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带来的选择压力,近些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公布的2005—2023年的监测数据,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耐药谱逐渐变广,这一现象大大限制了抗生素的使用。
为了应对临床上愈发严重的耐药现象,多黏菌素作为一类对目前大多数多重耐药菌株敏感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由多黏芽泡杆菌产生的环肽类阳离子抗生素,包括A s B、C、D、E五种类型,目前临床上仅使用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进行抗菌治疗[21多黏菌素可与革兰阴性菌外膜脂多糖(1PS)中脂质A的磷酸基团结合,将自身疏水部分插入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随后通过自发摄取机制透过外膜并将其破坏,导致细胞渗透失衡,达到杀菌目的。
多黏菌素的杀菌机制还包括[3]:(1)使内外膜的磷脂小叶产生接触并发生磷脂交换,导致细胞渗透失衡;(2)诱导细菌产生羟基自由基,导致Fe3+流失和铁硫依赖蛋白失活;(3)抑制细菌内膜上的二型NADH脱氢酶(NDH2)活性,扰乱细菌新陈代谢;(4)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与1PS分子结合,抑制脂质A的内毒素活性。
然而,多黏菌素的使用可能会对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诱导作用,使其产生多黏菌素耐药性。
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最早主要由染色体介导进行垂直转移,而随着质粒介导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obi1eco1istinresistance,mcr)在多国被检出后,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水平转移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鉴于质粒介导耐药性水平转移的广泛性,加强对多黏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防范已刻不容缓。
一、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过去十年间,全球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多黏菌素耐药率从不超过2%增至9%[4]o美国、加拿大、南美和欧洲均报道了多次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暴发流行。
2013年来,欧洲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已上升至33%以上,意郑IJ的CRKP多黏菌素耐药性高达43%,希腊为20.8%,西班牙为31%[5]o根据2017年我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临床分离到的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少而散发检出率约为0.7%。
图1为CH1NET统计的2017年至2023年全国1000余所医院中采集到的克雷伯菌属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情况。
目前数据显示,我国的耐多黏菌素克雷伯菌检出数逐年增高,但总体的耐药率仍较低,多黏菌素依然是目前治疗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强有力手段。
二、肺炎克雷伯菌中常见的耐多黏菌素机制(-)作用靶点结构的改变多黏菌素作用靶点为细菌外膜1PS的脂质A,其耐药机制多与脂质A的结构改变有关,例如在脂质A中插入带正电荷的结构(如磷酸乙醇胺,pEtN和1-4-阿拉伯糖,1-Ara4N等)可减少与多黏菌素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细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6]o介导这一过程的基因可位于染色体上,也可位于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上。
1. 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regu1ationsystem):双组分调控系统是细菌中一种重要的信号传递系统及基因表达调节系统,可介导细菌在阳离子抗菌肽环境中产生适应性。
与多黏菌素耐药性相关的双组分调控系统包括pmrAB系统、phoPQ系统和ccrAB系统,它们之间还存在相互调控关系,共同介导耐药性的表达[7]o如图2所示,pmrAB系统和phoPQ系统被环境中的多黏菌素激活,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的组分PmrB和PhoQ便催化效应调节蛋白PmrA和PhoP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PhoP可上调pmrD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进并使PmrA稳定于磷酸化状态,进而激活编码PEtN磷酸转移酶的pmrCAB操纵子、参与脂多糖修饰过程的pmrE基因以及参与1-Ara4N合成的PmrHFIJK1M操纵子从而将pEtN 或1-Ara4N插入脂质A[2]o同时,磷酸化的PhoP也可直接激活PmrHFIJK1M ocrrAB系统主要通过调控下游的crrC基因(又名H239,3062基因)来影响细菌的多黏菌素耐药性。
其组分crrB基因发生突变时会上调crrC的转录进而导致PmrAB系统过表达[7以及PmrHF11K1M操纵子、PmrC和pmrE基因的激活。
此外,crrC还会与周围基因共转录,其中便包括编码RND型外排泵的H239_3064基因,该基因转录上调会导致菌株对多黏菌素、四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增加。
因而相比于其他耐药机制,crrB的突变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产生更强的耐药性[7]o2. mgrB基因:mgrB基因可通过抑制PhoQ的表达及抑制PhoP的磷酸化对phoPQ系统进行负反馈调节[8],因此该基因的失活可导致PhoPQ系统表达上调,使菌株产生多黏菌素耐药性。
mgrB常见的失活机制包括插入序列介导的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序列改变或翻译过程提早终止,由于在临床上此类突变的检出率较高,因而一般认为mgrB基因突变是导致多黏菌素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机制。
3. mcr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EtN转移酶可介导pEtN结构插入脂质A,降低细胞膜与多黏菌素的结合亲和力[91目前在自然界中已有多种重要的mcr等位基因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中常见亚型为mcr-1x mcr-7和mcr-8omcr-1的转移通常由插入序列ISAPI1介导,当基因两端存在该插入序列时,mcr-1会与之形成复合转座子,通过〃复制粘贴(copy-out,paste-in)〃机制进行转移,如转座子Tn6330(ISApII-mcr-1-Orf1SApH)从质粒上被切下后形成的ISApII-mcr-1-orf中间产物可整合到其他携带ISApII的质粒中,造成耐药性的播散[20]0插入序列IS1也可出现在mcr-1上游,协助其转座[21]相比mcr-1,mcr-7与mcr-8的检出率较低。
研究发现,目前检出的此两种基因常与NaNDM等碳青霉烯酶基因共存于同一菌株中,如2023年中国报道了一株同时携带mcr-8、NaNDM及tme×CD1-toprJ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22],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抗性基因均位于不同类型的质粒上,但在环境中多黏菌素的选择压力作用下,这三种抗性基因所在的质粒可在插入序列£26和ItrA的介导下发生偶联,并且,多黏菌素的存在还提高了杂交质粒的稳定性。
这一现象说明多黏菌素的使用可能会加速多耐药菌株的形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敲响了警钟。
(二)屏障系统改变——荚膜多糖(CPS)的生成增多研究表明,CPS携带的负电荷可与多黏菌素携带的正电荷结合,从而阻止多黏菌素与脂多糖的结合,提高细菌的耐药性,这种保护作用与CPS的血清型或化学成分均无关,而是仅取决于菌株产生的CPS量。
因而当CPS生成增多(如多黏菌素和乳铁蛋白可诱导CPS操纵子的表达上调)时,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便会增加[23]0(三)RamA基因与AcrAB.OqxAB外排泵的活化RamA基因可在革兰阴性杆菌中调控多种药物耐药性的表达。
该基因可与编码耗能型外排泵的acrAB基因和OqXAB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介导其表达上调,从而将多黏菌素从细胞质中排出,降低多黏菌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241三、异质性耐药异质性耐药是指同一分离株的不同亚群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敏感性的现象,出现耐药性的亚群可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继续繁殖[25],若异质性耐药株在抗菌药物压力下持续被选择,便会使该分离株对此类抗生素的抗性不断增加[26]o异质性耐药菌无法通过常规药敏试验发现,常被临床忽略,存在隐形危害。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的产生多与PhoPQ双组分系统的表达上调相为27],当PmrAB及ph。
PQ系统组分发生突变或PhoP、PhoQ、PmrD编码的mRNA显著过表达时,肺炎克雷伯菌亚群便会获得多黏菌素耐药性,出现异质性耐药。
另外,日本学者于2023年报道了一株mutS基因突变介导产生多黏菌素异质耐药性的肺炎克雷伯菌SMKP03β该菌株上编码DNA错配修复酶的mutS 活性区域被无义突变截断,使菌株自发性产生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概率大大提高,从而更易产生多黏菌素异质耐药性[281同时,介导1PS表达的IpxM基因与yciM 基因缺失突变在表达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也有报道,说明1PS的表达上调也可导致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现象的产生[29]o四、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快速检出目前多黏菌素的药敏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仍存在诸多争议。
2016年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齐口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1SI)的多黏菌素折点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推荐使用ISO-20776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测定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多黏菌素类药物体外敏感性的参考方法,2023年针对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又新增了多黏菌素E肉汤纸片洗脱法和多黏菌素E琼脂实验[25]o但以上检测方法均用时较长、准确性低,难以广泛在常规医疗机构中开展,且目前临床上暂无统一的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试验折点标准,为临床诊治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了快速评估细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国内外的学者在现有的检验技术上不断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更为高效的药敏早期评估方法。
1 .快速多黏菌素NP试验[30]:该试验利用细菌生长时会进行糖酵解的特点,在已知浓度的多黏菌素中通过监测体系PH值的变化来测定葡萄糖发酵后产生的酸性代谢物浓度,反映细菌的生长状况,侧面评估细菌对多黏菌素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