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3.体会作者复杂感情,
4.学会一项作文能力:能围绕中心来选材。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改革失败被贬,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2.文言词语检测:
【古今异义】
去:(古)(今)
佁然:(古)(今)
小生:(古)(今)
【答案】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②卷石底以出()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知其源()
【答案】以:①(介词,用)②(承接,“而”不译)③(介词,表原因)
为:①(动词,当“作为”讲②(动词,“成为”)
清:①(形容词,清澈)②(形容词,冷清)
可:①(副词,大约)②(助动词,能够)
3.对下列加粗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a
a、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b、四面竹树环合(意动用法,以……为环。)
c、不可久居(居住)
d、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动词,在空中游。)
4.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答案】d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凉)
以其境过清(冷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用来)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答案】(1)c(2)b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课堂把握]
1.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答案】景物有水、石、鱼、竹、树、岸、溪身、环境;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用心品读】
1.柳宗元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感受小石潭的美,体会作者的“乐”与“忧”,如果我们用心品读,你会发现很多字词句非常精妙,请找出你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为什么。
可以采用多种句式,比如:
我觉得(字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表达了、体现了……);我觉得(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感觉到了……)
提示: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本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对鱼进行描写,体现了鱼儿之乐,鱼儿之乐其实是作者之乐。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不仅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还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b.“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最精彩的一个词语是“如鸣佩环”,意思是水声如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描写特别美,从正面写出了水声的清脆、空灵、悦耳;还从侧面写出了石头之奇,只有奇石才能人水声如此清脆悦耳。如果水流在大理石上面或者很笨重的石头上面,它能发出“如鸣佩环”的声音吗?水应该是流在那些有沟壑、有空穴的石头上面才会产生那种音箱般的感觉。柳宗元的这些文字实在太奇巧了,既写了水也写了石头。
c.“伐竹取道”写出了小石潭的人迹罕至,可是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体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决心之坚,更突出了柳宗元看景的兴致及高雅的情趣。
d.我认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美,作者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写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了鱼的可爱,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潭水的清澈。
2.本文篇幅短小,却描写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大饱眼福,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案】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一路前行,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探究质疑】
1.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心乐之”,后来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矛盾吗?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变化?
【答案】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作者想通过永州山水来排遣自己被贬的忧伤,起初小石潭的美的确让他陶醉,暂且忘却了忧愁;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小潭固美,却位处僻野,又怎能给乐众生?这幽静,其实也是凄清,恰如柳氏之处境。一潭如梦,乐难遣忧。这两种感情并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大多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只不过是写了潭的发源而已,没有什么好探究的,但柳宗元也是个惜墨如金的人,那你认为这段的存在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白:所选材料要能有意义,能为主题服务。
分析:前两段写怡然之乐;第四段则写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寂之忧,这从“乐”到“忧”的情感变化过渡与转折就在这第三段上.作者提倡为文时不能有丝毫的“轻心”,因此这一段绝对有存在的价值。
【答案】第三自然段明写潭源,却暗抒自己见潭源之情:“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着是写潭源的弯曲,暗则指作者自己的政治命运就像这潭源之径般的曲折;“其岸势犬牙差互”,实写潭源两侧之势,却又暗指当时的政治斗争实如潭源岸势——犬牙差互。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潭源之水的“忽明忽暗”,潭源岸势的“犬牙差互”是有寓意的,由此,作者从“乐”到“忧”的情感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是触景生情。
【阅读提升】
1.这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水、石、鱼、竹、树,作者为什么要为它取名为“小石潭”,叫“秀竹谭”、“清水潭”、“游鱼谭”、或者就叫“小谭”不好吗?
【答案】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再者,石有坚韧之品质,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作者看过的地方肯定很多,为什么在永州他对小石潭这么钟情,是什么触动了他的情思为小石潭命名并作记呢?
【链接材料】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b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