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 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 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8.东山高卧《晋书· 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9.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诗词鉴赏——诗词常用典故20例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20例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元素。
诗人们常常借用典故来传达情感、展示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其中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
范仲淹在文章中描绘了楼上美景,同时也借用了典故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篇,典故形容他对国家走向的担忧。
范仲淹称赞了楼上的美景,用以象征国家的繁荣。
他还借用了岳飞之死来表达忧虑。
这些典故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二、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作品,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典故来衬托情感。
苏轼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借用了《诗经·月出》中的典故。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苏轼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借用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与自己的遭遇相呼应。
他也以“世情薄”来暗示时世的浮躁和不公。
这些典故和隐喻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七步诗《七步诗》是杜牧的作品,也用到了一些典故。
诗人以“煮豆燃豆萁”开篇,借用了《诗经·豳风·七月》的典故,诗人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杜牧在诗中还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人生的短暂如过眼云烟,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感。
他用简练而又形象的语言,将典故融入作品,使诗作更加抒情。
四、满江红《满江红》是文学家岳飞的作品,其中也借用了历史典故。
他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开篇,运用了《史记》中岳飞的典故。
岳飞是一位爱国将领,他抗击金兵的事迹很有传奇色彩。
岳飞以自己的经历和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愿景。
他通过描写荡涤边疆的想象,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总结:古诗词常常借用典故来衬托情感,传达思想和意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苏轼的《水调歌头》运用典故衬托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杜牧的《七步诗》借用典故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岳飞的《满江红》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诗里的文化常识

夫妻相爱。
妆黑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15.金鸟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鸟。后以“金鸟”代称太阳。
金鸟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6.楼兰
汉代,楼兰国经常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
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古诗词常见的70个文化典故,帮孩子读懂诗词名句!
1.斑竹
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
啼哭,眼泪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酒湘江斑竹技。
唐】刘禹锡《泰娘歌》
2.比翼鸟、连理枝
传说中鹅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
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唐】杜牧《赠别二首》
38.风骚
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园春·雪》
39.红叶
代指传情之物
无情红叶向御沟流。
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元]高明《二郎神》
40.鸿鹄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
胜少时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
46.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后世的戏曲班
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唐】白居易《长恨歌》
4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
别的地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霖铃·寒蝉凄切》
48.南浦
古诗常见典故

古诗常见典故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15个典故: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以“梦蝶”比喻做梦、梦幻。
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青鸟为传信的使者。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
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比喻杀敌报国。
凌云: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形容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也有志向高远、豪放豁达之意。
白驹过隙:出自《庄子·知北游》,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文学艺术。
暗香浮动: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形容梅花的香味清淡而悠扬,也形容女子淡淡的美丽和优雅。
长歌当哭:出自唐·李贺《歌诗编·李凭箜篌引》,表示用诗歌来代替哭泣,抒发悲愤之情。
高中语文知识 古诗文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⒈班马:① 离群之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到:“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撤走了。
”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②亦作马班,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
⒈抱柱:典点出庄子《庄子·盗跖》,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⒈北辰:原指北极星。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后用来比喻指国君或受尊重的人,也指帝都。
⒈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其血化为碧玉,后以“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⒈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文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⒈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
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也称月为婵娟。
⒈辞第:汉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霍去病建府第,霍去病此谢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后以之喻为国忘家。
⒈东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⒈豆蔻:一种多年生草生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⒈红叶:指以诗传情。
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珍藏起来。
后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12.还珠: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因地方官员贪污成风,珍珠都自动移去别的地方,后来孟尝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廉洁。
13.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
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行至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14.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一》。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1.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蝴蝶,在梦中他感受到了自由和幸福。
但是当他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
这个典故常常用来形容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2.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讲的是曹操在行军途中,为了安慰
士兵,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听到后口中生出唾液,不再口渴。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3.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讲的是项羽为了鼓舞士气,下令破
釜沉舟,让士兵们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4.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
讲的是张僧繇在画龙时,在龙的眼上点
了睛,龙便腾空飞起。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语言点明主旨。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讲的是李广为人正直,
善待士兵,士兵们自觉地爱护他的住所。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为人正直、真诚、善良,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中常见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KCB不锈钢齿轮泵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KCB型不锈钢齿轮泵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F型不锈钢齿轮泵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RYB电动内啮合齿轮泵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RYB内啮合齿轮泵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高三语文导学材料古诗词中常用122个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碧血:《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标题:古诗词中的14个常用典故古人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成为了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的重要窗口。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典故,它们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学习和阅读的重要素材。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古诗词中的14个常用典故。
一、吴刚捧月吴刚捧月是一个有关月宫的故事。
相传,吴刚是月宫中负责砍伐桂树的仙人,一天晚上他与嫦娥一起看到了地上的人间之美后,渴望回到凡间。
为了帮助吴刚圆梦,嫦娥将一片桂叶送给他。
然而,吴刚砍伐不断重新长起的桂树,从此陷入永无止境的劳作之中。
因此,“吴刚捧月”成为了比喻人们不切实际的努力和枉费心机的典故。
二、相见恨晚“相见恨晚”源自《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
两人年少时曾在庙里数次相遇,相互之间心生好感,却因误会未能早日结缘。
后来,贾宝玉来到贾府,结识了林黛玉,才发现是她曾多次出现在他梦中的那个人。
这成为了一个形容后悔相见较晚的故事。
三、罗敷有意“罗敷有意阿母无情”出自《庐山谣》。
“罗敷有意”形容女子倾慕意中人,而“阿母无情”则形容上级对下级漠不关心。
这句典故多用来描述两情相悦时的情愫和两情欠缺时的冷漠无情。
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形容女子美艳貌美的典故。
相传,宴国相之女貂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丽绝伦。
后来,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世间美女。
五、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出自《红楼梦》中贾母洗酒瓶的故事。
贾母要求宝玉将酒杯贸易权交给自己的梨香院,意在阻止宝玉私自贩卖酒杯。
贾母用这种方式限制了宝玉的行动,形容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六、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楚辞·离骚》,“卧薪”是指薪石,是为了保持冷静与毅力;“尝胆”即嚼一嚼胆汁,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勇气。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韩非子为了用心术,甘愿忍受一切屈辱和困苦的故事。
七、杜康之殇杜康是古代有名的美酒,而“杜康之殇”指的是杜康酒的灭亡。
相传,杜康酿酒秘方遗失,导致杜康之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
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高考临近,将一些常用的古诗词典故汇总如下,希望能帮各位节省复习时间,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1.冰雪以冰雪的水晶象征忠诚和高尚的品格。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渴望月亮——导致分离和乡愁的悲伤。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与折断的柳树告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和“柳”的谐音,古人经常折柳送别,以表达他们对离别的深情。
这种习俗始于汉朝,盛行于唐代。
汉代有一首歌《断柳》,以演奏的形式表达了离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巴陵桥是当时人们前往全国各地时唯一离开长安的地方。
巴陵桥两旁都是柳树,成为古人折柳送行的著名场所,如《柳树年色,巴陵之伤》一诗。
后人以《巴桥折柳》为辞别典故的来源。
因此,温庭筠有一首诗《青杨街多少离别》。
刘涌表达了与“今夜醒来你在哪里,柳树岸,晓风,残月”的离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在这夜曲中,听碎柳树的声音,谁能感受不起家乡的感觉?”今晚是关于听《折断柳树》这首歌的。
谁不唤起思念家乡的感觉?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食风饮露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蝉的纯洁来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唐诗体裁》说:“咏蝉每咏其声,本只尊其性。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指的是高尚的品格。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如“春风过后十里,荠菜和麦子都绿了。
”春风十里,繁华的扬州路现在满是荒芜的绿色荠麦。
“旧园荒芜,柳树新,莺歌春唱。
”吴国旧园荒地上的柳树和柳树长出了新的枝条(荒芜)。
回首当年这里的歌舞,壮丽的风景比春天的风景更美(春天:春天的风景也比春天的风景更美)。
这里是柳树繁茂所衬托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竹雀桥旁的野草和野花,以及武夷巷口的夕阳。
”(刘玉玺武夷巷)朱雀桥昔日的繁华已经消失,桥上杂草丛生,野花丛生。
武夷巷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壮丽,夕阳映照出巷口的破败和荒凉。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的《九兄弟与河叔》:“与你的儿子战斗,东进,把美女送到南堡。
”姜岩的《别府》:“春天的青草和泉水中的其他波涛把你送到了南浦。
有什么伤!”范成达的《横塘》:“南浦泉来到一条绿色的河流,留下了两座石桥和朱塔。
”南浦并不是古人唯一一处临水送行的地方,但由于民族文化的长期影响,南浦已成为临水送行的得名地。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的《菩萨人》:“回程在哪里?长亭短。
”刘涌的《雨铃》:“寒蝉哀,长亭迟。
”李叔同的告别:“亭外古道旁芳草青翠。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汀已经成为一个告别陆地的地方。
8、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周南观居诗》:“窈窕淑女是琴瑟之友。
”和《小雅长笛》:“妻子就像鼓、琴和竖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的诗句《春晚送别朋友》:“离开大殿,想想琴和琴,别出河。
”9、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0.雁行《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个从北方飞来的红岩系着一本苏武所著的丝绸书。
单宇不得不释放苏武。
后来,“红岩”、“燕书”、“燕祖”和“玉岩”被用来指代信件和单条信息。
例如颜姝的《清平乐》:“原纸上的小字都是关于平淡的生意。
如果鹅在云中,鱼不在那里,就很难发出这种忧郁的感觉。
”李清照说:“雁归,西楼满月。
”李清照的另一首诗说:“雁传声书好,东莱没有蓬莱远。
”雁是这本书的使者。
11、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如果你想征服世界,做它,我看你自己做不到。
你不能作为世界上的一件艺术品来做它。
”12、月老据说唐朝的魏固在一个月夜路过宋城,遇到一位老人坐在那里看书。
魏顾去偷看,一个字也没认出来。
问了老人之后,他知道老人是官员之间的婚姻仙子。
他查的那本书是一本结婚书(见《徐友奇怪唱片订婚店》)。
后来,它被称为“月亮下的老人”,或“月亮下的老人”。
13、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据说,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投奔陶国,善于谋生,积累了大量财富。
因此,后人称他为“陶朱”或“陶朱公”。
14、祝融据传说,楚国君主的祖先是高辛皇帝的火正。
他被称为祝融,因为他的光明世界,后来崇拜为火神;因此,火被称为祝融的灾难。
15、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16.即使是树枝和有翅膀的鸟也被用来比喻相爱的情侣。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7.孔方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8.童年恋人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9.夺取王位是谋划皇帝王位的隐喻。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0.背靠背,离开。
他父母的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21.追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2.三英尺是法律的同义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23.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天鹅飞得很高。
它通常用来指有远大抱负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5.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6.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7.唐宋时期谢的诗歌经常使用“谢”的典故,而这些典故并没有达到诗的意思。
这些典故主要指两种含义:(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它指的是山水诗人谢灵运。
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灵运“在会稽山,在山川之滨,建造其他商业,营造隐逸之美”。
后来,它指的是家的美。
28、鸡肋鸡排,“吃起来无味,扔掉就可惜了”。
隐喻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见《三国志》中的《武帝书》)。
29、婵娟禅娟,姿态优美,多用于形容女性;因为人们常说月亮是个美丽的女人,所以它被称为月亮。
30、献芹列子阳初有一个故事,从前,一个男人在乡绅面前吹嘘芹菜是多么美味。
品尝后,绅士们“口中刺痛,胃中受苦”。
后来,他用“献芹菜”谦恭地说,给别人的礼物很差,或者提出的建议很肤浅。
也被称为“芹菜供品”。
高师的《过河自气》:“还有心献芹菜,没有理由见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