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 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 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8.东山高卧《晋书· 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9.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生智慧的传承。
其中,典故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代诗词中。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还包括了文人墨客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典故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一、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既有历史典故,如《离骚》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黄河泛滥的历史事件;又有神话典故,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指的是神话中的“伏羲氏治水”故事;还有文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
这些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修辞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读者共享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出一种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典故的引用,古代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智慧相结合,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二、典故的意义与解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典故出自《左传》,用来形容一个国家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山河依然在,意味着国家的复兴和希望。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典故出自《楚辞》,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后面的“疑是地上霜”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典故的传承与影响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影响。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诗词典故解析

诗词典故解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智慧。
许多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这些作品往往也因为其中的典故而更加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诗词典故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即“牵牛织女”。
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银河的两岸,有一位牵牛的牛郎和一位织女,他们彼此相爱并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由于织女是天界的仙女,王母娘娘不满他们私奔,于是将其分开,使他们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相聚。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冷寂和寥落,以及对牵牛织女传说的暗含,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其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项传奇工程:修建鹳雀楼。
鹳雀楼是栖霞山的一座古建筑,修建在山顶上,高出山腰数十丈。
楼顶上有一座石砌白塔,楼下有一只石雀,据说每年农历十月,这只石雀就会变成一只真实的白鹳,飞向天际。
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景色和更高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
其中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现象:原野的草木蔓延生长,每到秋天就会枯黄凋零,然后在来年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生发。
白居易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他以枯荣交替的草木为象征,反映出人生充满起伏和变化。
通过对以上诗词典故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蕴和情感,还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归纳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中常常使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通常是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典故及其来源。
1. 《荀子》中的“望梅止渴”典故,指的是荀子与荀况的故事。
荀子曾经外出求学,途中非常冷饥渴,看到一片梅树,想起家乡的梅花,不由得感到温暖,不再感到饥渴。
于是他在后来用“望梅止渴”来比喻心中的期望可以减轻痛苦。
2. 《乐府诗集》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典故,取自白居易的《白日依山尽》,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用于描绘诗人的情感。
3. 《楚辞》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典故,取自屈原的《离骚》,写诗人被困於楚宫,独自饮酒,仰望夜空中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西游记》中的“打狗看主人”典故,指的是孙悟空为了取经路上与狮驼国的国王争吵,被国王指使的猛犬追赶,孙悟空迅速捏碎狗王的骨头,让其他狗不敢再追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5.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典故,指的是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6. 《红楼梦》中的“草船借箭”典故,指的是贾琏借助一片青草做成的船,成功将箭矢运到内城,充实了守城人的弩箭。
这个典故用于比喻巧妙解决困境的方法。
7. 《山海经》中的“鸟为心,人为身”,典故来自于《北山经》述评篇,比喻人和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
8.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典故,指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古代厨师,他对待牛肉的剖解非常娴熟,用于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9. 《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典故,指的是宋玉的《风》的前引,用于形容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
10. 《李白集》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典故,取自李白的《滕王阁序》,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风云。
这些典故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

古诗词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美妙的艺术品,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的气息。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故和文化背景,这些典故和文化背景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更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
一、古诗词中的典故1. 李商隐《锦瑟》中的鹢飞“鹢鸟能知道山极,百川赴海无时无刻。
树木阴疏风入竹,竹叶声簌簌。
”这些诗句出自李商隐的《锦瑟》,“鹢鸟能知道山极”是一句描写鹢鸟自知山极而吐飞的景象的诗句。
这里的鹢鸟,是一种寻食能力非常强的水鸟,能够自知其所处的位置,进而自然而然地投射到自己的狩猎技能上。
2. 柳永《雨霖铃》中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些诗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大江东去,浪淘尽”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浩荡与沙石的淘尽,但更重要的含义是指大江东去,时光荏苒,历史的纷繁古今交汇于大江之中,千古风流人物如潘安、李白都在此留下了脚印。
而三国周郎赤壁,更是一个历史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后人传颂不衰的故事。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梦里呼“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诗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里有一句“梦里呼“妻””就是指梦中呼唤妻子,而这里的妻子则是古代婚礼中显著的一部分场面。
而在故事中,将身体和灵魂都传递给配偶是一种认同,代表着夫妇之间的和谐与和睦。
二、古诗词中的文化背景1. 唐诗的政治背景唐诗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璀璨的诗歌之路,它承载着唐朝盛世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成就。
唐朝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文化、商品和政治的交流,同时也成就了唐诗的灿烂。
2. 宋词的生活背景宋词是以描写生活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们的思考、情感、想象和生存方式。
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朝代,这也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
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
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
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
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