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 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 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8.东山高卧《晋书· 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9.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生智慧的传承。
其中,典故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代诗词中。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还包括了文人墨客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典故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一、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既有历史典故,如《离骚》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黄河泛滥的历史事件;又有神话典故,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指的是神话中的“伏羲氏治水”故事;还有文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
这些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修辞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读者共享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出一种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典故的引用,古代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智慧相结合,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二、典故的意义与解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典故出自《左传》,用来形容一个国家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山河依然在,意味着国家的复兴和希望。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典故出自《楚辞》,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后面的“疑是地上霜”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典故的传承与影响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影响。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诗词典故解析
诗词典故解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智慧。
许多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这些作品往往也因为其中的典故而更加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诗词典故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即“牵牛织女”。
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银河的两岸,有一位牵牛的牛郎和一位织女,他们彼此相爱并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由于织女是天界的仙女,王母娘娘不满他们私奔,于是将其分开,使他们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相聚。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冷寂和寥落,以及对牵牛织女传说的暗含,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其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项传奇工程:修建鹳雀楼。
鹳雀楼是栖霞山的一座古建筑,修建在山顶上,高出山腰数十丈。
楼顶上有一座石砌白塔,楼下有一只石雀,据说每年农历十月,这只石雀就会变成一只真实的白鹳,飞向天际。
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景色和更高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
其中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现象:原野的草木蔓延生长,每到秋天就会枯黄凋零,然后在来年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生发。
白居易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他以枯荣交替的草木为象征,反映出人生充满起伏和变化。
通过对以上诗词典故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蕴和情感,还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归纳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中常常使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通常是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典故及其来源。
1. 《荀子》中的“望梅止渴”典故,指的是荀子与荀况的故事。
荀子曾经外出求学,途中非常冷饥渴,看到一片梅树,想起家乡的梅花,不由得感到温暖,不再感到饥渴。
于是他在后来用“望梅止渴”来比喻心中的期望可以减轻痛苦。
2. 《乐府诗集》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典故,取自白居易的《白日依山尽》,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用于描绘诗人的情感。
3. 《楚辞》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典故,取自屈原的《离骚》,写诗人被困於楚宫,独自饮酒,仰望夜空中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西游记》中的“打狗看主人”典故,指的是孙悟空为了取经路上与狮驼国的国王争吵,被国王指使的猛犬追赶,孙悟空迅速捏碎狗王的骨头,让其他狗不敢再追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5.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典故,指的是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6. 《红楼梦》中的“草船借箭”典故,指的是贾琏借助一片青草做成的船,成功将箭矢运到内城,充实了守城人的弩箭。
这个典故用于比喻巧妙解决困境的方法。
7. 《山海经》中的“鸟为心,人为身”,典故来自于《北山经》述评篇,比喻人和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
8.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典故,指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古代厨师,他对待牛肉的剖解非常娴熟,用于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9. 《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典故,指的是宋玉的《风》的前引,用于形容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
10. 《李白集》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典故,取自李白的《滕王阁序》,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风云。
这些典故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
古诗词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美妙的艺术品,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的气息。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故和文化背景,这些典故和文化背景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更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
一、古诗词中的典故1. 李商隐《锦瑟》中的鹢飞“鹢鸟能知道山极,百川赴海无时无刻。
树木阴疏风入竹,竹叶声簌簌。
”这些诗句出自李商隐的《锦瑟》,“鹢鸟能知道山极”是一句描写鹢鸟自知山极而吐飞的景象的诗句。
这里的鹢鸟,是一种寻食能力非常强的水鸟,能够自知其所处的位置,进而自然而然地投射到自己的狩猎技能上。
2. 柳永《雨霖铃》中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些诗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大江东去,浪淘尽”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浩荡与沙石的淘尽,但更重要的含义是指大江东去,时光荏苒,历史的纷繁古今交汇于大江之中,千古风流人物如潘安、李白都在此留下了脚印。
而三国周郎赤壁,更是一个历史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后人传颂不衰的故事。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梦里呼“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诗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里有一句“梦里呼“妻””就是指梦中呼唤妻子,而这里的妻子则是古代婚礼中显著的一部分场面。
而在故事中,将身体和灵魂都传递给配偶是一种认同,代表着夫妇之间的和谐与和睦。
二、古诗词中的文化背景1. 唐诗的政治背景唐诗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璀璨的诗歌之路,它承载着唐朝盛世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成就。
唐朝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文化、商品和政治的交流,同时也成就了唐诗的灿烂。
2. 宋词的生活背景宋词是以描写生活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们的思考、情感、想象和生存方式。
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朝代,这也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唐诗三百首 中的诗词典故解析
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典故解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典故解析唐诗三百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
这些优美而深刻的诗句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还传递了世界观、价值观及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进行解析,揭示诗句背后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夜晚的景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李白此时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油然而生。
通过描绘明月的光辉照射在床前,作者将自然景象与人情往事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共鸣力。
2.《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人的宁静相对比。
诗人借春天的醒来与人们仍在熟睡的对比,表达出自然生命力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意味着人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遇。
3.《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人们要不断奋进,追求更高远目标的意愿。
王之涣通过景物描绘,使人感受到壮丽与辽阔,同时展现了壮志未酬的情怀。
4.《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白居易以青草经历四季的生长与枯落,寄托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同时也对人生的感慨。
5.《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豪情壮志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反抗精神。
李白借用黄河奔流不息的景象和明镜中白发沧桑的形象,表达了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精神。
6.《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西行的情景,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思念。
通过描绘渭城朝雨和客舍柳色,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谊的珍视。
古诗词中的典故
古诗词中的典故:参考示例:1.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后代指读书人。
诗人常常借此表达自己对知识分子的敬仰或是对学问的向往。
2.黍离:语出《诗经•黍离》,原指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运用此典故,往往是为了抒发对家国兴衰的感慨。
3.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后指书信。
诗人在诗中提及尺素,多是为了表达远隔千里的思念或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4.东山高卧:源于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的故事,后指隐居。
诗人在作品中运用此典故,往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的不满。
5.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诗人在诗中提及杜康,多是为了借酒消愁或抒发豪情。
6.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诗人在诗中提及东篱,往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隐逸之士的赞美。
7.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源于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的故事。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诗人在寒食节时,常常借这个典故表达哀思或对先人的怀念。
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指弃文就武,建功立业。
诗人在诗中提及投笔,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对功业的渴望。
古诗词经典典故100个--解析
古诗词常用典故100个--解析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因此,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一、梦蝶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二、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三、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四、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五、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六、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七、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八、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九、青眼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古诗词典故来源大全
古诗词典故来源大全古代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有很多,比如:
1.庄生梦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
梦幻,亦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2.青鸟传书: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殿中,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
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3.商女不知亡国恨:语出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
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4.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
后喻指屈
身事人。
5.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6.梦笔生花:李白年少时梦到笔头生了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
比喻
文笔好,善于写作。
7.天狼:星宿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唐诗中的历史典故解析
唐诗中的历史典故解析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经常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子对历史的重视和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唐诗中蕴含的历史典故,来揭示其美妙之处。
1. 杜甫《旧游》中的三国典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在《旧游》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三国时期的典故。
其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开头就是借用曹操和孔明之间问答时所使用的语句。
这里杜甫通过引用三国历史事件来描绘自身境况,表达出对逆境下坚持追求真理与正义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汉朝典故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读者带入了汉朝历史时期。
诗中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并借用了《楚辞·九章·哀郢》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表达方式。
通过运用这个典故,白居易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3.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北国兰陵八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声势浩大的北国河山景色,其中提到了“烟锁池塘柳”、“藕花红似火”等具体景物。
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对兰陵八景进行引用。
兰陵八景是指唐代时期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南密顶山麓临青阳湖畔南方、友阿山斜阳峰下北方茂林庙县境内、高寺桥下东方等地形成的八个风景名胜区。
王之涣通过引用兰陵八景,使诗歌展现出北国的壮丽景色。
4. 孟浩然《登鹳雀楼》中的历史人物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在捧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写了一首同样题为《登鹳雀楼》的赋体诗。
其中以“百年当见成都”来意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中的“万事可悲辞已尽,七标圈内拜新年”之句,并以借题发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崇德向善之心。
结论以上所分析的几首唐诗中都体现了文人士子们对历史典故的渊博知识和深刻理解。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典故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是对文人士人的审美品格的考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历史典故。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它以咏史和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主题。
诗中王之涣自谦为“平生意气”,借历史典故来描绘自己虽然身处豪华的楼阁,却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是《登鹳雀楼》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是历史典故的部分。
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因曲折而著称。
这句表达了时间和河流的流动性,是对历史变迁的隐喻。
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短暂的提醒,让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二、《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洋溢着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
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也有对人生的反思。
“银盘脍鲤,燕山雪花”。
这两句描绘了盛宴上的美食和自然景观。
其中,“银盘脍鲤”中的“银盘”暗指银盘上的美食,而“脍鲤”则是古代的肴肉之一。
这里借用了历史典故,描绘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而“燕山雪花”则是指燕山上的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代言了诗人豪情壮志。
三、《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名篇,以描写巫山云雨和离别之情为主题。
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离别之痛的表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白帝城告别亲朋好友的场景。
白帝城是中国巫山的一部分,它是古代巫妖传说的发源地,历史悠久。
这里既有对诗人离别的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典故的借用,以增强对离别之痛的表达。
四、《江雪》《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佳作,描绘了寒冷冬天的江边景色。
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来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
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
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
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
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