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年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古人年龄的特定称谓
古人年龄的特定称谓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这个称呼源自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后举行宴会,庆祝新生儿的到来。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在古代,婴儿满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其将来的职业和命运。
孩提:指1-3岁的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因此被称为“孩提”。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换牙,因此被称为“始龀”或“髫年”。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这个称呼源于古代对未成年人的称呼,因为他们的牙齿尚未长齐,口齿不清,所以被称为“黄口”。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接受外部教育,因此被称为“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佩戴金钗作为装饰,因此得名。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这个称呼源自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豆蔻,用来比喻女子还未成年的青涩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舞蹈和武术,因此被称为“舞勺之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要举行及笄礼,标志着她们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象舞等更复杂的舞蹈和武术技能,因此被称为“舞象之年”。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参与一些成人活动,因此被称为“成童”。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因此被称为“破瓜”或“碧玉年华”。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举行加冠礼,表示他们已经成年可以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这个称呼源自桃树和李树在春天盛开的美景,用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美好和珍贵。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如下:
1、1岁:牙牙。
2、2岁:孩提。
3、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4、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5、10岁:幼学、外傅之年。
6、12岁:金钗之年。
7、13岁:豆蔻、舞夕之年。
8、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9、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10、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11、24岁:花信年华。
12、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13、40岁:不惑(不惑之年)。
14、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15、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16、61岁:还历寿。
17、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1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19、88岁:米寿。
20、90岁:上寿、鲐背。
21、99岁:白寿。
22、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初度(chū dù):指婴儿出生时的第一次生日。
赤子(chì zǐ):指婴儿。
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yá yá):指1岁左右的儿童。
龆龀(tiáo chèn):指七八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zǒng jiǎo):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
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之交(zǒng jiǎo zhī jiāo):指童年时期的朋友。
黄口(huáng kǒu):指10岁以下的孩子。
幼学(yòu xué):指10岁左右的儿童。
金钗之年(jīn chāi zhī nián):指12岁左右的少女。
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指13岁左右的少女。
总角之歌(zǒng jiǎo zhī gē):指儿童时期的歌曲。
舞勺之年(wǔ sháo zhī nián):指13-15岁左右的少年。
舞象之年(wǔ xiàng zhī nián):指15-20岁左右的青少年。
志学之年(zhì xué zhī nián):指15岁左右的青年。
束发(shù fā):指15岁左右的青少年。
成童(chéng tóng):指15岁左右的少年。
弱冠(ruò guàn):指20岁左右的青年。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指30岁左右的成年人。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指40岁左右的成年人。
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指50岁左右的成年人。
花甲之年(huā jiǎ zhī nián):指60岁左右的老年人。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籽、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 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弱、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30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 艾、半粞、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
古时小孩子不束发,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或童年。
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
黄口:十岁以下。
本指雏鸟,后借指儿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指称为“黄口。
”
幼学:十岁。
指幼年始学之时。
总角:“指八九岁至是三四岁的少年。
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束发:一般指男人十五岁,这时应该学习技艺。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
耳顺:指六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八九十岁。
耋:七八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代的年龄称谓有很多,下面是一个大全:初生婴儿:指刚出生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小孩。
韶年、XXX、髫年:指七岁的孩子,此时开始长牙齿,头发还很短。
龆年:指八岁的孩子,此时已经长出牙齿了。
九龄:指九岁的孩子,一般是指幼年时期。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孩子。
舞勺之年:指13岁到15岁之间的年龄段。
志学之年:指15岁的年龄,此时是研究的重要时期。
舞象之年:指15岁到20岁之间的年龄段。
金钗之年、豆蔻年华、束发及笄之年、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些都是指女孩子成年的不同阶段,分别是12岁、13岁、15岁、16岁和20岁。
弱冠:指男孩子20岁成年后的第一年。
花信年华:指24岁,此时正值青春年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出嫁梅之年、待年或待字:指30岁左右的女性,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而立之年:指30岁左右的男性,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半老徐娘:指40岁左右的女性,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生活经验。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50岁左右的人,此时已经不再年轻,但还很健康。
XXX、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这些都是指50岁到60岁之间的年龄段。
花甲、耳顺之年、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这些都是指60岁到70岁之间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老年人了。
还历寿:指61岁,此时已经是寿星了。
中寿、古稀寿、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这些都是指70岁到80岁之间的年龄段。
喜寿:指77岁,此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XXX之年、伞寿:指8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XXX:指88岁,此时已经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了。
鲐背之年、上寿、耄耋之年:这些都是指90岁以上的年龄段。
XXX:指99岁,此时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了。
期颐、人瑞:指10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非常罕见的长寿老人了。
老年皓首、长寿老人黄发、鲐背:这些都是指老年人的不同称谓,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 [1]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曲礼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
”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从0岁到100岁称谓大全1、幼年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
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婴儿的皮肤呈色。
孩提:指2- -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
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为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左右。
2、少年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
豆蔻:女子13、14岁。
二七之年:女孩14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 -15岁期间。
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
束发:男子15岁。
3、青年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好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而立:男子30岁。
始室:30岁。
4、中年不惑:男子40岁。
艾: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
六九年:54岁5、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古稀、从心之年:7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1、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2、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3、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4、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5、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6、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7、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8、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9、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10、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相当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一、婴儿期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均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常被包裹在小儿被中,因此称为襁褓。
二、幼年期牙牙:通常指1岁。
牙牙实则是婴儿学语的声音,属于拟声词。
孩提:2~3岁幼儿。
也就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垂髫:指3~9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需要注意的是,垂髫的具体年龄范围,可能因不同文献而略有差异。
三、少年期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chèn)”,也可称为“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8、9岁至13、14四岁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用发带束在头顶两侧,因此称为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均指9岁。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了。
外傅之年:指儿童10岁,开始离开家庭,跟随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佩戴金钗等饰品。
童子、孺子:均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年龄在7、8岁至15、16岁之间的少年。
少年:指年龄15、16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进入青年期。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13、14岁至15、16岁,比喻人还未成年,但已初具少女的风姿。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礼。
志学之年:指少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意味着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