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原卷版)
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1. 高考真题概述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参考资料。
语文科目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旨在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以下将给出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的具体内容和答案解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试题类型以及解题方法。
2. 阅读理解部分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部分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及答案:篇章一:《蝌蚪》蝌蚪们真是讨人喜欢。
一条条的小身体,似乎总是笨拙地摆动着,像波浪一样起伏着。
1. 蝌蚪摆动身体的目的是什么?A. 娱乐自己B. 呼唤同伴C. 游动前进D. 寻找庇护答案:C. 游动前进篇章二:《盲人和残疾人的奖学金》每年,我们学校都会颁发“盲人和残疾人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学习能力,但因残疾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
我们学校的这个奖学金内设奖项五个...2. 为什么学校设立“盲人和残疾人奖学金”?A. 鼓励勤奋学习B. 帮助有学习能力却存在残疾的学生C. 提升学校声誉D. 维护学校形象答案:B. 帮助有学习能力却存在残疾的学生3. 请问这个奖学金一共有几个奖项?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D. 5个3.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察。
以下是部分2023年北京市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篇章三:《出使西域使持节校尉东明公墓志铭》穆公,姓卓氏,名谦,字兴宗,义阳人也。
4. 请问姓卓氏的穆公是从事何种职业的?A. 校尉B. 官员C. 学者D. 商人答案:A. 校尉5. 据《出使西域使持节校尉东明公墓志铭》记载,穆公是义阳人吗?A. 是B. 不是答案:A. 是4. 作文部分作文部分是考生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文章限制,无法呈现完整的作文题目和答案,但以下是一些写作思路供参考:- 假设作文题目为《我所热爱的科技创新》,可以从自己对科技创新的看法、感受以及对未来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展开,辅以实例和论据进行论述。
2023北京高考语文(1)
2023北京高考语文一、前言随着2023年北京高考的临近,语文科目对考生来说必然是重中之重。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会全面地介绍2023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内容和备考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二、考试大纲2023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词鉴赏和作文。
下面我们将对每个部分的考试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2.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语文科目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考试中,通常会出现一篇文言文文章,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也需要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知识,如句式、词语的用法等。
2.2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小说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文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关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了解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增加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2.3 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鉴赏是考试中的一道特殊题型,考察考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选》等,提高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古代诗词的常见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2.4 作文作文是语文科目的重中之重,是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主题或材料,写出一篇有逻辑性、条理清晰、语言得体的文章。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多进行写作练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如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重点)-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全国通用)
考向14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晋陶渊明独爱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1.D2.晋陶渊明/独爱菊3.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横生枝蔓/藤蔓;B.更加/好处;C.认为/对……说;D.应当/应当;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
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
2021-2023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1-2023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复挺者,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中:合乎B.而闻者彰.彰:清楚C.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D.金石可镂.镂:雕刻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B. 使之.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文章善用比喻推进论证。
如第二段,先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论证学习能使人进步;接着进一步设喻,以直木 为圆轮后不再变直的现象,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最后则以“___,____”引出结论“___,___”,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
(2022春·北京·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2023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2023春·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谏太宗十思疏(节选)魏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二)答司马谏议书(节选)王安石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原谤皮日休【注】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
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
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
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注】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剥削残酷百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C.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被:蒙受,遭受D.折而族.之族:灭族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以.膏泽斯民B.貌恭而.不心服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民扼其.吭D.上乃.欲变此乃.不在于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国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联系起来。
04全国高考甲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20222024年全国高考甲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考点19: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词类活用(原卷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关注词类活用【命题趋势】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词类活用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2020年新高考2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
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考点详解】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翻译句子之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4 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答案】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解析】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参考译文: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
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
”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双音节古今异义翻译: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
重点注意几点:①古代是两个词语对应现在的一个词语。
②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
③词义转移。
偏意复合词翻译:偏意复合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重点注意句子中出现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还有本身就表示双方的意思,如“相”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的翻译。
易错点【01】辨析不出偏意复合词。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考点:1.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节选)》2.《汉书.霍光传(节选)》3.(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4.《清史稿.张伯行传(节选)》5.《宋史.富弼传(节选)》【考点研究】一、断句步骤1.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2.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断句技巧——语法角度(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确定停顿的位置的方法:①先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②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③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④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三)找虚词断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①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焉、惟、斯、其、凡、窃、请、岂、敬……;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耳……;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于、为、则、而、以、乃……。
④分句首:故、以、而、则、但、遂……。
⑤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
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西至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举茂材。
父死不奔丧,下狱论。
后复荐为郎,数求使外国。
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时匈奴郅支单于背畔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
常与延寿谋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
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延寿犹与不听。
会延寿病,汤独矫制即日引军分行,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杀郅支单于。
于是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臣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陷陈克敌,斩郅支首。
宜县头槁街9,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既至,论功。
刘向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元帝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关内侯,为射声校尉。
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汤: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芥之过,赐死杜邮。
今若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
成帝出汤,夺爵为士伍。
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
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
上召见宣室。
烫知乌孙瓦仓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旦迪指计其旦旦不出乒旦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
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删节)【注】①槁街:汉代长安街名。
少教民族聚居之处。
②杜邮:地名,在咸阳以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B: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C: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D: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茂材,即察举岁科之一的秀才,始于汉武帝时期,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材,也常作茂才。
03 全国新高考Ⅱ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2022-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
”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023届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2023届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高考文言文占据了一定比重,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文言文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对2023届高考的文言文专题进行复习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二、古文背景知识在复习文言文之前,了解古文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古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古文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三、古文基础知识1. 句读句读是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解读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合理的句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成分和结构,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2. 文言文常用字词掌握文言文的常用字词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通过对常用字词的学习和积累,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文言文的典型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典型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典型结构包括议论文的逻辑结构、对仗句的结构等。
四、古文阅读技巧1. 关键词标注在阅读古文时,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的方式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将关键词标注出来,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2. 上下文推测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的方式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理解上下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3. 反复阅读阅读古文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时间。
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五、古文鉴赏与写作1. 古文鉴赏技巧古文鉴赏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掌握古文鉴赏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古文仿写通过对古文的模仿和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仿写古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文言文名篇赏析1.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
通过对《孟子》名篇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哲学。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语句理解类(解析版)【文言文阅读】北京市语文高考文言文专题考查的题型和题量多有变动,2020年之前五道、六道轮着考查,2021年固定为五道,知识点的涉及和涵盖也相对稳定。
应试中考查的题型固定为四个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别是实词的释义、虚词的一词多义、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推断和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等。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的大意。
因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考生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真题连接】【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北京2023高考文言文
北京2023高考文言文北京2023高考文言文一、背景时值2023年,北国北京迎来了一场盛大的高考。
作为举国上下备受瞩目的重要考试,高考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弦。
而今年的高考,更是独具特色,因为文言文成为了考试科目之一。
二、文言文的重要性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文言文这一古老的语言形式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然而,文言文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将文言文纳入高考科目,旨在让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
三、挑战与机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而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无疑是一项挑战。
然而,这也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可以让学生们拓宽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备考建议针对文言文这一科目,备考要有针对性,建议学生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背诵与默写:选择经典文言文篇目,进行背诵和默写,锻炼记忆力和语感。
2.语法和词汇:系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建立扎实的语法基础。
3.理解与阅读:通过精读经典文言文文章,培养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解读能力。
4.写作训练:练习撰写文言文文章,培养文言文写作技巧,提高表达能力。
五、重视文言文的价值近年来,文言文逐渐被边缘化,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文言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操。
同时,文言文也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世界的洞察力。
六、文言文的未来通过将文言文纳入高考科目,可以预见,文言文将重新焕发生机,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一方面,文言文的研究将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领域,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文言文的复兴也将对整个中华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北京2023高考文言文的加入,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通过认真备考和学习,相信广大学子们定能在文言文这一科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命题趋势】概括材料内容是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一般有概括原因、分析人物性格、概括写作目的、列举事件、分析文章细节等类型,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句,然后概括作答。
【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
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
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
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
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
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
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
民无礼义,倾国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
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
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
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
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
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
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
(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
(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
(4)解沮:瓦解、涣散。
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
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
请地赵,赵不与。
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
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
[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三、【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考点详解】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
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4)摘取文中句子,翻译归纳概括作答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然后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纳作答。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纣,圣天子之后也,有天下而宜。
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肆,则天下之人,其.离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夫为人主者,诚奈何而不慎哉?纣将与武王战,纣陈其卒,左臆右臆,鼓之不进,皆还其刃,顾以乡纣也。
纣走,还于寝庙之上,身斗而死,左右弗肯助也。
纣之官卫舆.纣之躯,弃之玉门之外。
民之观者皆进蹴之,蹈其腹,蹶其肾,践其肺,履其肝,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民之.观者掀帷而入,提石之者犹未肯止,可悲也!夫势为民主,直与民为仇,殃忿若此!臣窃闻之曰:“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夫牛之.为胎也,细若鼹鼠;纣损天下,自象箸开始。
故小恶大恶,一类也。
过败虽小,皆己之罪也。
周谚曰:“前车覆而后车戒。
”今前车已覆矣,而.后车不知戒,不可不察也。
梁尝有疑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梁王曰:“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国,是必有奇智。
”乃召朱公而.问之曰:“梁有疑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虽寡人亦疑焉。
吾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人也,不知当狱,然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
”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
”王曰:“善”。
故疑狱则从去,赏疑则从予。
梁人说。
以臣窃观之,墙薄咫亟坏,缯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毁,酒薄咫亟酸。
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蓄民且施政教者,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
抑臣又窃闻之曰,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
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
故上主者,尧、舜是也,夏禹、契、后稷与之为善则行,鲧、讙兜欲引而为恶则诛。
故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
下主者,桀、纣是也,推侈、恶来进与为恶则行,比干、龙逢欲引而为善则诛。
故可与为恶而不可与为善。
所谓中主者,齐桓公是也,得管仲、隰朋则九合诸侯,任竖貂、易牙则饿死胡宫,虫流而不得葬。
故材性乃上主者,贤人必合,而不肖人必离,国家必治,无可忧者也。
若材性下主也,邪人必合,贤正必远,坐而须亡耳,又不可胜忧矣。
故其可忧者,唯中主尔,又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得善佐则存,不得善佐则亡,此其不可不忧者耳。
故臣窃以为:练左右,急也。
(选自贾谊《新书》有删改)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都是臣对君的谏言,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概括分析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