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为什么说3岁前娃娃不记事?请运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关知识点
为什么说3岁前娃娃不记事?请运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关知识点1. 引言1.1 概述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说“三岁前的娃娃不记事”,这句话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
然而,为什么婴幼儿在三岁之前似乎没有记忆呢?本文将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定义和特点。
接着,我们会专注于婴幼儿的内隐记忆能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探讨这个阶段内隐记忆的表现以及其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会进一步讨论为何婴幼儿被认为不具备外显记忆能力,主要是通过解释他们大脑发育特点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并列举一些常见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以及在婴幼儿阶段的表现差异,并解释为何称之为“三岁前的娃娃不记事”。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研究婴幼儿在这两种记忆类型中的发展情况。
同时,我们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大脑发育特点对婴幼儿不具备外显记忆能力的原因,并提供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通过阐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以及其在婴幼儿阶段的表现差异,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说3岁前的娃娃不记事。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内隐与外显记忆以及其与大脑发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概念:2.1 内隐记忆定义与特点: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并存储的、对于特定任务或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它不需要主动回忆,也不会伴随意识的参与而产生。
相比之下,内隐记忆更多地表现为习得某种技能或知识,如骑自行车、游泳等。
内隐记忆可以在没有外部提示帮助下发挥作用,并且往往比外显记忆更加持久。
2.2 外显记忆定义与特点:外显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通过思考、回溯和提取信息来记住和使用的过程。
它涉及主动的回想和复述,需要对事件进行刻意的搜索及回答问题等认知操作。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通过对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一文
和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一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见表 1。
表 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
\
识记(输 有意识或无意
入)
识
提取(输 出)
无意识
加工深 度
没有影响
保持时 时间越长遗忘
间
越慢
记忆负 荷量
没有影响
呈现方 式
社会视野
MING RI FENG SHANG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文 | 李萌萌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概念、区别
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各方面,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明
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理论
基础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
心理学家 Wiliam Mcdougall 是最早使用“内
把学习过或者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
“旧”,把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
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排除测
验中,把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旧”,
把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控
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相反的。
得出以下公式:
I=C+U(l 一 C)
(1)
E=U(l 一 C)
2、加工分离程序
加 工 分 离 程 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 PDP) 是在实验性分离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分为启动型和再认型两类:
1)启动型加工分离程序:是在后测实验中,
【记忆术原理】心理学导论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知识点
【记忆术原理】心理学导论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是心理专业的“入门课”,他的目标是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人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
遗忘1.含义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有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采用节省法对记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刚学完时信息保持量最大,学后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如1小时内保持量降低到44.2%,然后渐渐稳定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3.遗忘理论1)衰退说:对材料的识记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遗忘是由于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所致。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进行解释。
3)压抑说: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有些经验会使人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一旦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4.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材料的意义。
4)学习的程度:适当的过度学习(150%),记忆效果更好。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6)识记者的态度。
内隐记忆(补充)1.内隐记忆的含义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2.内隐记忆的经典测量1)知觉辨认。
2)词干补笔。
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有。
2)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保持时间较持久。
3)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遗忘几乎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影响很大。
4)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有很大影响,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
外显与内隐记忆
4、PDP的典型实验程序
• 在学习了单词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 除测验。 • 对包含测验被试的要求是:用学过的 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 头脑中第一个词补笔,控制加工与自 动加工的作用是一样的; • 对排除测验被试的要求是:一个学过 的词若被试能有意识回忆,就把它从 反应中排除出去,若他仍用学过的词 补笔,主要是无意识熟悉感的作用。
• 再认测验分为:单个刺激的精确性 再认和项目数再认(即“新旧”再 认)
(四)再认法
• “新旧”再认测验:先呈现一系列项 目(旧项目)由被试识记,然后将这 些项目与新项目(干扰)混在一起呈 现并要求被试再认。
• 识记过回答“是”,未识记答“否”
反应
是 刺激
旧 H
否
M
新
FA
CR
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2、任务分离的类型
① 单一分离。 ②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③ 交叉的双重分离。
④ 双向关联。
① 单一分离
• 指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操作, 仅在一个测验任务中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另一个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举例:被试一类为Korsakoff综合征患 者,一类是酒精中毒患者,测验一种是 自由回忆,一种是单词联想。 结果: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但不 影响词联想任务,实验产生了分离。
(三)外显记忆测验
•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 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 料的测验。 • 主要代表有: 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四)内隐记忆测验
• 是完成一些与实验研究中先前经验没有明 确关系也能操作的任务,只专注于完成眼 前作业即可。 • 典型范例是: 1、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产 生适合于残词的单词,如 _ l _ p_ a _ t. 2、词根补全测验,被试看到单词的前三个 字母的词根,如 ele_.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呈现方式
视觉/视觉
听觉/听觉
填字组词
(内隐)
61.51
42.92
线索回忆
(外隐)
54.17
56.50
任务类型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
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和倒摄抑制(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
词的记忆,但是对特定任务的操作,却表现出了记忆
效果。
随后,心理学家们在许多条件下,合用不同的材料和
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
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
不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
没有深邃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
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
概率,就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
然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
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
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
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
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内隐记忆
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
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
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现
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
况则有所不同
陈世平和杨治良利用汉字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发
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进行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
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
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作者:杜鹏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第08期对于内隐记忆现象的观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987年,Schactor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做了解释,认为: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现有的研究发现,场独立型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要低于场依存型被试;而在内隐记忆中,场独立型被试的成绩则高于场依存型被试。
Jacoby最早进行了内隐外显记忆与注意状态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自动提取还是意识提取,分散注意状态下的再认率要低于集中注意状态,而分散注意状态下的虚报率则高于集中注意状态。
国内研究者通过采用分心任务造成不同注注意状态,并且使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发现:分散注意影响意识性提取而不影响自动提取。
然而,对于认知风格、注意状态对外显内隐记忆的作用,至今尚未有人研究。
本实验通过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意在考察场独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集中和分散注意状态与外显、内隐记忆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被试。
随机选取曲阜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共122名,男女比例适当,并预先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将122人分为两组,其中场独立型被试86人,场依存型被试36人,并随机安排在分散注意和集中状注意态下学习。
材料。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随机选择频率在0.00023~0.00030之间的汉字词组144个,并从中随机选择72个词组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2混合设计,自变量一为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是被试问变量。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隐学习;不知不觉;教学应用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就学会说母语;一对夫妻会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自觉地学会对方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因此越来越有“夫妻相”;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
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近来引起学术界广泛探讨的内隐学习,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的概念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
他在研究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
结果发现,被试在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时,规则发现组反而不如记忆组的表现好。
Reber据此认为记忆组对复杂材料进行了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获得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于外显加工。
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
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记忆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个体对感知过的事物,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记忆。
当我们感知过的事物离开我们之后,事物的具体形象会留在我们的头脑中,这种具有很明显的直观性的形象就是我们称之为表象的心理事实。
表象一般以视觉和听觉为主,但在各种感知觉的基础上也都可以形成。
例如,香蕉的表象就不仅有视觉来源的形状、颜色等,也包括味觉、嗅觉、触觉等表象来源。
2.词语记忆词语记忆是个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方式的知识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等。
可见,这种记忆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记忆。
由于词语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征,使得个体通过词语能够了解事物的意义,因此,也有人称词语记忆为语义记忆。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词语记忆显然起着主导作用。
它是我们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主动并有意识地解决现实中问题的主要手段。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个体在过去特定情境下体验过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体验到,说明了情绪记忆的存在。
典型的情绪记忆甚至把引起情绪的事物全部忘却,而只把某一情境和某种情绪联系起来。
当这一情境或类似情境出现,就会引起说不出原因的情绪体验,如怕黑的紧张、恐惧情绪体验。
强烈的、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情绪体验保持的时间会较长且容易被再体验。
4.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个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一个人从小学会游泳,长大后多年不游,也能较快地恢复,这是过去习得的运动技能得以保持的结果。
动作一旦掌握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动作记忆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和外显,对于从事记忆和认知⼼理学⽅⾯研究的⼈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的字眼了。
就⽬前看来,任何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应该与应⽤直接挂勾,⼼理学也不例外。
引⽂作者就对内隐和外显的学习及其⼆者之间的关系进⾏了试探性的研究,对教育和其它许多领域产⽣了重⼤的影响。
如: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时,先让学⽣被动的观察,然后再给以正式的指导,会产⽣最佳效果。
什么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为的学习。
相反,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的和清晰的,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学习。
由于内隐学习在理论上涉及意识与⽆意识的重⼤问题,应⽤上关系到⼈类潜能的开发的根本问题,内隐学习也引起了⼴泛的重视。
鉴于前⼈⽐较关注内隐学习的⾃动性、概括性和⽆意识性,⽽忽略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的问题。
作者就设计了⼀个实验,以对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进⾏探讨。
实验⽅法:Reber的⼈⼯语法范式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有很⼤的积极作⽤,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被试主观能动性的负⾯影响。
致使内隐与外显的分离不完全,导致内隐学习研究的⽋科学性。
针对Reber的⼈⼯语法范式的不⾜,本实验研究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匹配与编辑。
匹配时,被试先将单个的项⽬(⼀个语法串)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然后再在5个⾼度相似的备选项⽬的连续呈现中辨认与之相同的项⽬(该过程项⽬的潜在的语法规则不为被试所注意)。
编辑任务即为外显训练任务。
编辑时,呈现“缺陷”串(⾮语法串,可能是⼀处错、两处错、三处错或四处错)给被试让其修正,并告诉被试该项⽬是由⼀个他们将要去发现的且⽤来修正字母串的复杂规则产⽣的。
匹配法设定的是内隐学习,编辑法设定的是外显学习。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主讲: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有意识 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认 为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什么是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或 主动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 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联系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 的子系统。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刺激 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并没有本质上 的区别。
3. 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 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4. 学习材料知觉特点的改变对内 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5.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 同;
6. 刺激呈现长短对内隐记忆和外 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7. 干扰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
8.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 忆的影响不同;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 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 相互作用。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联系
3、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 碍作用,比如对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 记住,不喜欢的会忽略。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 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 生不同影响;
2. 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 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9. 内隐和外显记忆表现不同的系列 位置特点。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及其差异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及其差异
隐性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内隐记忆是指一种在行为表现形式上不可见的记忆,而外显记忆则指它可以直接被人类观察到的表现形式。
内隐记忆一般不易被认知,而外显记忆则通常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内隐记忆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以及本能行为等,而外显记忆则主要包括声音记忆、图像记忆、视觉记忆以及文字记忆等。
内隐记忆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历史时期,早在1700年前,波斯
神话中就提到了内隐记忆,而外显记忆则相对较年轻。
有许多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理论,但大多数研究皆指出,内隐记忆发展更快,而外显记忆则发展相对较慢。
例如,人类在发育初期就具有一定的内隐记忆,而外显记忆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发展。
此外,内隐记忆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通常只需要短时间即可完成一项新任务,而外显记忆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熟练掌握一项新任务。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明显差异。
内隐记忆的发展通常不受时间或环境的限制,而外显记忆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时间、空间以及记忆素材等。
另外,内隐记忆通常很难用语言表达,而外显记忆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例如用文字或口头等方式表达。
因此,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类型的记忆,它们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征,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
由此可见,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对人们的生活、社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
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以便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两种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
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无法从言语中报告出来。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
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
两者区别: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两者联系:(1)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在总体上是分离的关系;但是两类记忆之间也存在着重叠。
(2)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之间的重叠并非唯一不变的,而可能根据加工阶段具体编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重叠可能并非单独的加工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复杂的加工进程,并在不同编码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表现。
总结:对于两种记忆的不同解释多重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有多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密切,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标准。
子系统间相互独立。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隐记忆指的是无意识中的记忆表达,而外显记忆则是有意识的记忆表达。
本文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内隐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内隐记忆是指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行为的记忆表达。
与外显记忆不同,内隐记忆无需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达出来。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行为、情绪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体现。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回忆起学习过的某个知识点,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却能够运用这个知识点。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内隐记忆,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其中,隐式学习任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隐式学习任务中,参与者需要通过无意识的学习来获取某种技能或知识。
例如,一个参与者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序一组数字,而这个规则是他们无法明确意识到的。
通过这种任务,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推测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影响。
外显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外显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与内隐记忆不同,外显记忆需要主动的记忆过程和意识的参与。
外显记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可以对外显记忆的形成和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内隐记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使得外显记忆的表达受到内隐记忆的干扰或改变。
此外,内隐记忆也可以通过启发性思维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外显记忆的表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内隐记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方面。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于不同任务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考试作为评价一个人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涵盖了大量的名词解释。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一、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提取和加工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认知研究常涉及记忆、注意力、思维等方面。
通过了解认知的机制,可以深入探究人类思维运作的奥秘。
二、内隐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常用于无需主动回忆的任务中。
外显记忆则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的记忆能力,如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
这两种记忆形式在心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解释了记忆与遗忘的机制。
三、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人们对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
它与认知智力并列,对于个体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强个体的情绪自主性和适应性,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缺乏心理疾病,更是指具备正常的情感表达、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激与适应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产生的身心上的压力或冲击,而适应则是个体为应对应激而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调整。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关注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
了解应激与适应的机制和方法,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和生活质量。
六、人格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体表现,它包括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价值观、情绪表达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特点,对揭示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起着重要作用。
七、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感受和评价。
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它对人们的自信心、积极性和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考试中的自尊概念常常作为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进行讨论。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含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的。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一般没有意识过程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
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的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两者的联系1.两者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
2.两者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
无论是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还是在刺激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相互作用。
4.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碍作用,比如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会忽略。
两者的区别1.个体差异,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对对内隐记忆影响不大,而对外显记忆影响十分明显2.保持时间,在保存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3.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4.记忆负荷,项目增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度下降,内不受影响5.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不受影响6.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出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会下降。
7.注意状态对内和外的影响不同8.刺激呈现长短9.内和外表现不同的系列位置特点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常用研究方法:间接测验,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1.补笔实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2.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显记忆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记忆。
本实验旨在探索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和特点。
方法1.设计实验任务: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比如记忆单词、识别图片等。
2.招募参与者: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分组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
4.进行实验:让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分别完成实验任务,并记录其表现和反应时间。
5.数据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表现差异。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外显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明显优于内隐记忆组,表明外显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积极影响。
-外显记忆组的反应时间较内隐记忆组更短,说明外显记忆能够更快地提取和回忆信息。
- 内隐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比较稳定,虽然相对较差,但也表明内隐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作用。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显记忆在记忆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的回忆和提取,而内隐记忆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进行信息处理的方式。
两种记忆形式在不同任务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结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明显。
外显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反应时间更短。
内隐记忆虽然表现相对较差,但仍对任务完成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记忆形式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记忆和认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Smith, E. E., & Schwartz, B. L. (1997).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续)引言回顾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系别:元培计划班级:03级姓名:攸佳宁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11月15日教师评定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摘要该实验采用任务分离的实验范式,通过再认和知觉辨认的方法测量19名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客观存在,并希望考察内隐记忆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本实验中它的保存量显著小于外显记忆的保存量,同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关键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再认知觉辨认任务分离1.导言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 , 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 ,1985)。
[2] 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历史悠久,人们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比较熟悉,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1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他们都只关注外显记忆。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大量探讨了外显提取和搜索的加工过程,然而,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内隐记忆。
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例子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例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大脑中不同的记忆形式,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内隐记忆是指大脑记住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不能轻易地被外界知晓。
相反,外显记忆是指大脑记住的东西,它们可以被他人看到或记住。
下面讨论的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例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内隐记忆的例子。
一个小孩可能会在家里学会好几种语言,但他可能不喜欢在学校里外显这些语言,因为他不愿意让朋友知道他有这些能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语言只存在于小孩的内隐记忆中,不能被外界知晓。
另一个关于内隐记忆的例子是,一个人可能在家里学习一种乐器,但他可能不想在公共场合演奏这种乐器,因为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有这种能力。
因此,这种乐器只存在于他的内隐记忆中,他不会在公共场合演奏它。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外显记忆的例子。
假设有个人学习了一门语言,他可能会在学校里展示自己的语言技能,他可能还会在一些公共场合演讲,让别人知道他有这种能力。
因此,这种语言就存在于他的外显记忆中,可以被他人看到和记住。
另一个关于外显记忆的例子是,一个人可能会在家里学习一种乐器,但他也可能会在公共场合演奏这种乐器,让别人知道他有这种能力。
因此,这种乐器就存在于他的外显记忆中,可以被他人看到和记住。
总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大脑中不同的记忆形式,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内隐记忆是指大脑记住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不能轻易地被外界知晓。
相反,外显记忆是指大脑记住的东西,它们可以被他人看到或记住。
上面讨论的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例子,包括学习语言和演奏乐器等。
不管是内隐记忆还是外显记忆,它们都是大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想象的功能背诵口诀
想象的功能背诵口诀
一.概述
(流派以及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多看看就能背了,比较杂)
二.生物学基础
(主要是中周神经系统+脑机能学说)
自己在脑中补齐每一块的功能,这才是考点!
三.意识和注意
(高频理论知识,多背背,认知理论那要结合《实验心理学》的注意实验串联记忆)
四.感觉
(听觉理论那里还没考过,近几年都压过这道题,比较记忆)五.知觉
1-知觉组织原则:“封简邻相对+线良共”
2-知觉的特性作为大题连续考了两年...这个真的没想到
六.记忆
1-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区别:呈现方式+“加保鸡(记忆负荷量)肝(干扰)”
2-再认效果影响因素:时间+“个人才计时”
3-联想的规律:“迎(因果)接(接近)对(对比)象(相似)”
4-回忆的影因:联想+“干(干扰)事(定势和兴趣)念(联想)提(双重提取)示(暗示信息)”
七.思维
(思维者一章知识点比较多,我的框架图都整了两张多纸)
1-思维过程:“分综,比归,抽概,具体”
2-问题解决的影因:“原(原型启发)来两份知识(知识表征,知识经验)定(定势)能(功能固着)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动(动机)人(人际关系)情(情绪)”
3-创造性思维特点:“流变独”
4-表征→表象:“图(图示)(发现)发放(放置)表(表象)”
5-想象功能:“预(预见)调(调节)替(替代)补(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记忆的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部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实验依据一、各种实验设计,辨明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阐述研究假设,尤其是混合设计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自动加工与练习有密切的关系。
Shiffrin和Schneider的视觉搜索实验。
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增加而增加;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
数量效应: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的现象。
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①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
②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
结果与分析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
讨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
他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
在不同范畴的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
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
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三、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理论是由Treisman(1977,1980)提出的。
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
它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
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亦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Treisman针对特征整合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实验1:视觉搜索实验实验程序: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蓝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
同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
结果与分析:①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影响,项目数较多,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②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讨论:搜索特征比搜索客体快,并不受所呈现的项目数的影响,是因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式加工;而搜索客体则是系列加工。
实验2: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实验程序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
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卡分(a)(b)两类。
(从0中找Q,和从Q中找0)实验3:错觉性结合实验实验程序所谓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错觉性结合实验通常采用双作业任务。
第一作业是需集中注意的作业,目的是将被试的注意吸引到该作业上;第二作业是非注意作业,这一作业才是真正考察的实验作业。
向被试快速呈现一些刺激卡,其中第一作业的刺激为2个数字,第二作业的刺激为3个不同颜色的字母。
告知被试只注意两侧的数字。
要求被试先报告所看到的数字,再报告所呈现的字母及其颜色和位置。
结果与分析第一作业正确率达90%以上,而第二作业正确率为52%。
并发现在第二作业的刺激报告中出现两类错误:一类为特征错误;另一类结合错误。
讨论在不注意条件下会导致特征的错觉性结合。
错觉性结合的前提是觉察特征。
前注意加工阶段可对单个特征进行独立编码,特征是处于自由漂移状态。
2、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将人类认知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1)自动化加工是指: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化进行的; (3分)1)自动化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1)2)自动化加工在习得或形成以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以改变; (1分)(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是指: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 (3分)1)受注意控制的加工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1分)2)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1分)(3)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实例:日常生活中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经历,如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5分)第二节注意的研究方法提示范式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比较对提示输入源和对其它输入源的加工主要用于: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搜索范式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
主要研究:(1)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注意如何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转移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和刺激规模(搜索矩阵中的项目数)的函数关系过滤范式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
常用范式双耳分听技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负启动范式双任务范式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主试规定被试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A任务投入10%的注意,B任务投入90%的注意两个任务各投入50%的注意A任务投入90%的注意,B任务投入10%的注意实验结果:作业操作特性函数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某个任务更加注意会使该任务成绩提高而另一个任务成绩下降两个任务相对独立,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成完全相反的关系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事件相关电位(ERP):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脑电变化分离事件相关电位的成分,以峰值方向和潜伏期命名,作为对应的注意状态的指标搜索范式:注意的集中指向性双任务范式:注意的分配性电生理技术:注意的生理基础注意的应用研究警戒:持续性注意,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
应用领域:机动车驾驶、雷达操作、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作业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警戒(麦克沃斯,1950):信号密度信号的规律性信号的显著性掌握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部分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1对偶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又可称为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paired associates,简称PA),是由卡尔金斯(Calkins,1896)于19世纪末提出。
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2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2再认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再学法;1、再学法也称节省法,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4)重建法;1、重建法(或重构法)(reconstruction method)。
它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部分报告法、2、重建法的实验程序一般都分两步:第一步,先由实验者向被试者呈现有一定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第二步,将原刺激系列打乱后,交给被试,要求按照刺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
5.部分报告法6.、记忆广度法(memory span method):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实验一般从一个短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长度,直到被试回答发生错误为止。
7.、分散注意法(distractor method)分散注意法(distractor method)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
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现有的结果至少在四个方面显示出外显和内隐记忆的不同:1.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对新形成的联系的内隐和外显记忆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意义加工。
但意义加工的水平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雅克比和达拉斯(Jacoby&Dallas,1981)发现,学习阶段所用听觉方式呈现材料,测验阶段用视觉方式呈现材料可减弱启动效应,使以单词辨识为指标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降低,而对以再认为指标的外显内记忆则没有影响。
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这一研究目前具有不同的结果:有实验表明启动效应可持续几天或几周,而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下,再认能力则显著消退。
但也有实验表明:某些启动效应非常短暂,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消退。
而相同时间里的外显记忆却可保持4、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acter,1987)的研究表明,某些干扰因素可以显著影响外显记忆,而对内隐的单词补全的启动效应则没有影响。
(三)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多重记忆系统说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
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二)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三)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 theory)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并不说明机能独立的两个不同记忆系统的存在。